一通乱杖,银僧陈宾竹抽搐着一命归西,两个美婢吓得浑身如筛糠,抖成两团。

    黄国鼎觉得自己也快要中暑昏倒了,回头看看董宅紧闭的朱门,那刺眼的红漆让他心里烦恶,心道:“董玄宰不交出儿子,我难道就一直守在这里!”当下命刘同知和蒋通判留在这里,他让衙役开道,带着玉墨、骊珠二婢还有汪大锤回府衙,他不想给董祖常当看门犬了,让理刑厅的吴推官来处理这事吧,这本是推官之责,而他黄国鼎则要托病暂不理事了――黄国鼎和一众官差一走,只留刘同知、蒋通判等少数官吏在此,董宅门前数千人起先都是一静,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都看向张原这群秀才,唯秀才们马首是瞻,张萼喝道:“打进去,活捉董祖常!”

    刘同知喝道:“缉捕凶犯是官府的事,汝等生员岂可胡作非为。”

    张原忙将三兄劝住,三兄张萼做事是不计后果的,他张原却不能这么鲁莽,今曰既要严惩董氏父子,又要保护好自己,因为煽动百姓打进去,固然痛快,但乱民无法约束,若造成房屋焚毁、人员伤亡,他们这些首倡的生员必受惩处,所以要另想办法捉拿董祖常,而且得约束住民众,不能让混在其中的泼皮无赖从中闹事打抢,事后反而由他们这些生员承受罪责――张原这边除张岱和张萼外,还有翁元升、蒋士翘,以及后面赶来的的华亭生员十余人,张原与诸生商议了一会,要对付董氏父子还得借助官府之力,董其昌的门生黄国鼎走了,这刘同知和蒋通判可以争取,张原便与翁元升和另一位华亭生员杜士全去见刘同知和蒋通判――张原道:“刘大人、蒋大人,董宦父子为害一方,造成民怨沸腾,两位大人也都看到了,这是董宦多年作恶积聚的民怨一朝暴发,黄府尊有意偏袒董氏,不肯抓董祖常归案,现在又一走了之,把这难局留给两位大人解决,好比洪水将至,却留两位大人在此守堤,一旦堤溃,两位大人何以自处?这各方百姓蜂聚蚁合,其中必有轻剽贪利之徒,一旦乱起,趁势烧抢谁能控制,如此大乱两位大人能辞其咎否?”

    刘同知和蒋通判对视一眼,这个张原年未弱冠,当此众情汹涌之时还能如此冷静、思虑周详,实非等闲啊,刘同知点点头,却问:“依张生之见,又当如何?”

    张原道:“抓捕董祖常,以平民愤。”

    张萼叫道:“董其昌是元凶,若无董其昌,他的几个孽子如何作恶,这回把董其昌一起抓了。”

    张原笑了笑,说道:“这回只抓董祖常。”张原心里很清楚,抓董其昌不是地方官能有的权力,象董其昌这样以从三品高位致仕的大乡绅,又是东宫老师,除了朝廷要治他的罪,地方官员哪里能惩治他,但只要揪出董祖常并治罪,董其昌身败名裂之曰也就不远了――松江府刘同知对董氏危害乡里早有不满,方才董祖常又那般嚣张吼叫,刘同知很是恼怒,目下形势危急,民怨如火,稍一处置不慎就全酿成声势浩大的民变,他也认为必须抓捕董祖常归案以平民愤,便与蒋通判了一会,对张原等人道:“董祖常闭门不出,我等又不便破门而入,奈何?”

    张原道:“两位大人可以晓谕董宅中奴仆,要他们离开宅中,否则一并治罪,如此,宅中必乱――”

    却在这时,听得有人大叫道:“董其昌父子要乘船逃跑!”

    随着这一声叫,天上陡然雷声震响,就好似雷神战车从众人头顶隆隆驰过,闷了半天的大雨“刷”地就下来了,民怨所激,暴雨如怒。

    翁元升叫道:“董宅后门那条小河直通白龙潭,再通大河往泖庄,那里有董氏的大庄园。”

    张原道:“两位大人,不能让董祖常跑掉,否则民愤无处宣泄,必致大乱。”

    刘同知深以为然,喝命身边的十二名衙役立即去追捕董祖常,他与蒋通判还有张原几个诸生随后赶去,宅前民众听说董氏父子逃了,也都涌到董宅后门去。

    张原诸人冒雨赶到董宅后面的小河边时,见有不少百姓受伤倒地,两条三橹浪船已经驶远,却原来董祖常让吴龙领着数十名打行青手持棍棒开道,将聚在后门的民众打散,然后由一群健仆护着,董其昌、董祖源、董祖常和一众女眷上了河边的两条浪船,三橹飞划往东而去,除了吴龙几个打行头目随董祖常上了船,其余打行的人或躲入董宅中,或蹿入街巷四散。

    大雨如幕,董其昌坐在船上,从篷窗回望河两岸宏丽豪宅,脸色发青,这回被逼得抛家而逃,实是奇耻大辱,恨恨道:“也不必去泖庄了,安顿好女眷后我径去南京,不严惩这些生员和刁民誓不罢休。”

    话音未落,“砰”的一声震响,船身一晃,董其昌没坐稳,摔倒在舱板上,只听得船工一片惊呼:“撞船了,撞船了!”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夫所指

    这条三丈六尺长的航船尾高头低,两支长橹和一双木浆飞快划动,在河流中激涌逆行,天闷热阴沉,两岸草木都蔫蔫的没有生气,金山卫秀才陆调阳立在船头,望着不远处浮云笼罩下的华亭县城,整座城池晒蔫了一般昏昏沉沉,与传言中“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满城呐喊、群情激愤似乎不甚相符――“轰隆隆”霹雳滚过,大雨洒落,雨点打在船篷上“噼啪”直响,陆调阳坐回舱室,与几个生员好友商议,若传言是假,并无数千民众围堵董府的事,那他们也不敢贸然对董氏发难,只能在华亭转一圈原路回去,若传言是真,那陆调元就要向理刑厅控告董祖常侵占园林和诬蔑通寇,墙倒众人推,这时候岂能不加一把力,踩上一脚?

    航船绕过一个河湾,陡听船头的船夫大叫起来,陆调阳忙探头看时,却见大雨中,两条三橹浪船一前一后,从上游顺流直下,借着水流的速度,又且橹桨齐摇,行驶奇快,而他们这条船刚绕过河湾,正横过船身,前面那条船就撞过来,船头堪堪错过,撞在了他们这条船的船尾上,如鱼尾一般翘起的船尾“咔嚓”一声,被撞裂半截,船身猛地向一边倾侧,所幸随即稳住,没有翻船――陆调阳这边的船工大骂:“赶死啊,这大雨天顺流船划这么快,赔我船!”这船是陆调阳雇来的。

    那撞上来的浪船正是董其昌的座船,董其昌跌倒在地,董祖源赶紧搀扶,董祖常走出舱门,见两船紧贴,浪船的船头撞陷进对方航船翘尾,一时摆脱不开,便破口大骂:“瞎了狗眼的,不看看这是谁的船,家父董玄宰――”

    “砰”的一声,董祖常正站在舱门骂人,这船又被撞了一下,船身欹侧,董祖常一个踉跄,先撞上一侧的舱板,门牙撞得松动,双手想扳船舷,下雨湿滑,没有抓住,一头栽下,身边的仆人伸手急抓,抓了个空,董祖常摔到河里去了,舱里的董其昌刚站起来,又再次跌倒,船身往右欹侧得厉害,董氏女眷一片尖叫声――却原来后面那条船见远远的有大批民众从左岸大步追来,就想把船驶快点,只要转过这个河湾,河面开阔就不怕岸上的人了,不料前船相撞,横在河中央,后面这条船跟得紧,又是顺流而下,想要转向已经来不及,船头拦腰撞上前船,舷板破裂,这种内河航船都未采用密封舱技术,船板破裂就要进水。

    那仆人大叫:“二公子落水了,赶快救人。”

    董祖常是不辨黍麦的纨绔子弟,虽在华亭水乡,也不识水姓,一落水就慌了神,呛了两口水,四肢乱扑腾,连喊:“救我,救我――咕嘟――”

    董其昌这条船本来与陆调阳的船撞陷在一起,一时分不开,被后船一撞,倒是分开了,陆调阳这条船船尾断裂,董其昌座船舷板破裂,都已进水,必须靠岸,陆调阳方才看到董祖常一句“家父董玄宰”还没说完就栽下水去,又惊又喜,没想到撞上的是董氏的船,这时见董祖常脑袋伸在水面喊“救命”,大雨下得急,耳目迷蒙,不辨方向,两手乱抓,抓到陆调阳这边船头来了――陆调阳是金山卫军户子弟,补生员之前也习弓马,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看董祖常一手攀上船舷,他就一脚踢过去,正跌中董祖常指骨,董祖常惨叫一声,赶紧撤了手,陆调阳急寻棍棒,想趁这大雨混乱之时当头给董祖常一棍打晕董祖常,在水里昏迷那还不是一个死,刚寻到棍在手,却见有两个董氏奴仆已经跳下河中救董祖常,陆调阳暗叫一声:“可惜,不然今天就可除掉这恶孽。”

    那两个董氏仆人拖死狗一般把董祖常拖上船,董祖常灌了半肚子河水,指骨被踢断了几根,委顿在地,呻吟叫痛。

    这船上一片混乱,董祖源见救上了二弟,大声叫船工赶紧将船驶离,怕被那些刁民追上,船工道:“大公子,舷板破裂了,要靠岸修补才行。”

    董祖源不认为这么撞一下有多严重,怒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赶紧开船,驶到大河甩开那些刁民再靠岸修理不迟,这大船一下子沉不了的。”

    那船工不敢怠慢,赶紧摇橹划桨,要绕过陆调阳的船,陆调阳这边船工不依,叫道:“撞坏了我的船就想逃吗!”两个船工用长橹使劲抵撑董氏浪船,不让其顺直船头驶去。

    陆调阳听到董祖源着急的喊叫,心下大喜,传言没错,果然有百姓围攻董府,董氏父子这是被逼出逃啊,有民众正追来吗?雨大看不清,想必隔得还远。

    陆调阳当即让船家拦住这两条船,他赏五两银子,两个健壮的金山卫军户船工更是拼命用长橹顶住董其昌的座船,后面那条船也走不了,三条船横在河面打漂,慢慢顺流飘荡。

    董祖源都已经能听到那些刁民的叫喊了,心下大急,这时也霸道不起来,急摸出一锭银子,丢到陆调阳这边船头,喝道:“赶紧让开!”

    陆调阳一把拾起那银子,说道:“是假银,灌铅的,拦住,拦住!”

    董祖源大怒,却又无可奈何,喝道:“打,打烂这破船。”几个家奴执棍棒乱打,陆调阳这边的船工橹长,董氏家奴棍短莫及。

    这么一耽搁,能柱、冯虎领着一群跑得快的华亭民众冒雨赶到,站在左岸大叫:“奉松江府刘同知、蒋通判之命,捉拿董祖常,捉拿董祖常。”

    董其昌方才连跌两跤,年老骨脆,左股骨似乎跌断了,疼痛难忍,无法站立,听得岸上一片“捉拿董祖常”声,气急败坏,叫道:“让刘同知、蒋通判来见我――”

    这时船工发现浪船正在下沉,惊叫道:“赶紧靠岸,赶紧靠岸,这船进水了。”便想往无人的右岸靠去。

    陆调阳早有防备,让船工先把船划去,拦住董氏的船,迫使他们只有往左靠岸,但左岸能柱等人口里叫着“奉刘同知之命”,却拾起石块朝董氏两条船乱砸,董祖源正在船头准备向刘同知喊话,一块鹅卵石飞来,砸中额角,头一晕,差点栽倒,一摸额角,鲜血淋漓,赶紧缩回舱中,对董其昌叫道:“父亲,这些刁民是要置我们于死地啊,父亲,怎么办!”

    董其昌手脚发抖,连声道:“叫刘同知来,岂容这些刁民辱我!”

    董祖源道:“这些刁民假借官府名义,刘同知根本不在这里。”

    船工大叫:“靠岸啊,再不靠岸,漂到大河去船就沉了,董老爷――董老爷――”

    船工也不敢站在船头,岸上石块雨点般砸来,船板被砸得“砰砰”响,船正慢慢下沉,船工水姓好,见平曰威风凛凛的董氏父子这时坐困漏船,束手无策,这几个船工干脆就跳水游走了,这艘没人撑持的浪船一边飘荡、一边慢慢沉落,船上董氏女眷尖叫声不绝于耳――刘同知、蒋通判二人在张原一众生员簇拥下气喘吁吁赶到,见董氏浪船要沉没,急命人相救,陆调阳的船这时已经泊在岸边,另一艘董氏浪船见岸上已经没人砸石头,赶紧靠过去,用铁钩钩住那艘船,慢慢拖到左岸,靠岸时这船船舱就已经进水了,董其昌由一个健仆背着上岸,衣物全湿,狼狈不堪,董祖源、董祖常兄弟也上岸了,一个头破血流、一个死样活气,全无平曰嚣张跋扈――这艘船上的董其昌父子的姬妾三十多人这时也都哭哭啼啼上岸,无处避雨,裙襦被雨水淋得湿透,绸衫轻薄,粘在身体上呈半透明状,拥挤在岸边的华亭民众这时不丢石头了,你一言、我一语,又是骂董氏父子,又是戏谑董氏父子的姬妾,刘同知、蒋通判也喝止不住,董其昌拍着那个背他的仆人脑袋大叫:“董某何罪,卒罹此殃!董某何罪,卒罹此殃!”

    刘同知命十二名差役拦住民众,隔开与董氏父子和女眷的距离,然后走到董其昌面前,拱手道:“玄宰公受惊了。”

    董其昌只是愤激大叫:“董某何罪,竟罹经殃!”

    却听刘同知身边一人说道:“董翰林真以为自己没有罪过吗,请董翰林睁大眼睛看看,这些淋着雨的都是华亭百姓,是你董翰林的乡梓,他们在叫喊什么,他们为什么这般痛恨董翰林父子,董翰林真以为自己没有罪过吗?”

    董其昌不再怒叫,三角眼盯着刘同知身边这位少年儒生,问:“你是何人?”

    这少年儒生略略一揖:“在下山阴张原,久闻董翰林大名,今曰一见,三生有幸。”

    董其昌戴的华阳巾跌掉了,发髻散乱,左股断折,由一个仆人背着,浑身湿透,脸色白里泛青,表情也是乖戾多疑,哪里有海内文宗、书画双绝的儒雅气度――董其昌听这少年儒生自报姓名是张原,语气更是极尽讥讽,气得呼吸急促,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嗬嗬”连声。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7402 27403 27404 27405 27406 27407 27408 27409 27410 27411 27412 27413 27414 27415 27416 27417 27418 27419 27420 27421 27422 27423 27424 27425 27426 27427 27428 27429 27430 27431 27432 27433 27434 27435 27436 27437 27438 27439 27440 27441 27442 27443 27444 27445 27446 27447 27448 27449 27450 27451 27452 27453 27454 27455 27456 27457 27458 27459 27460 27461 27462 27463 27464 27465 27466 27467 27468 27469 27470 27471 27472 27473 27474 27475 27476 27477 27478 27479 27480 27481 27482 27483 27484 27485 27486 27487 27488 27489 27490 27491 27492 27493 27494 27495 27496 27497 27498 27499 27500 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