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可不是这意思,他之所以有点不情愿回长春组建东北边防军统帅机关,是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刘一民和罗荣桓。说实话,自从他投身革命以来,和刘、罗共事这段时间是最愉快的时光,那是同志战友加弟兄一样的情意。
叶挺见刘一民误解了他的意思,就忙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未完待续)
------------
第一四五四章 二叶对调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这句话是历史上主席曾经说过的话,很客观,很唯物!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是说不能[***]一党专政,搞读才,要联合其他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说的是党内也是有山头的,有不同派系的,这是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刘一民这个人的贡献不必说了,战功在那里摆着,建设根据地、发展部队的功劳也在那里摆着,不用任何人评价。但是,刘一民有一点,在这个年代显得特别的宝贵,那就是他的胸怀如海!
罗荣桓不用说了,历史早已有公论,那是绝对的党内君子,为人正派,胸怀宽广。历史上,曰军在山东赶走了他们认为的最大的对手于学忠苏鲁战区,但是却赶不走罗荣桓领导的山东我军。山东我军愈战愈强,到最后根据地大幅扩大,主力大幅扩大,等到抗战结束时,山东我军一下子就编成了八个主力师。没有罗荣桓的胸怀、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山东我军能有那么大的发展么?
叶挺和项英在新四军工作的时候,矛盾是那么深,对新四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里面既有战略思想上的分歧,也有沟通交流上的问题,很复杂。但是自从项英和叶挺与刘一民、罗荣桓共事以来,被刘、罗、蔡之间那种亲密无间、无比信任的关系所感染,他们也得到了刘一民、罗荣桓的信任和友谊。这是一种彼此坦诚以待、完全不设防的信任,是可以彼此挡子弹的情意,是建立在为共同目标奋斗基础上的,没有什么私心杂念的。
正因为如此,受过很多委屈的叶挺不愿意留在东北,想继续跟着刘、罗横扫朝鲜、挥师入关,最好是能一直打到曰本投降。说白了,叶挺就是怕留在东北再受委屈。
连年奋战,当年的红十八团发展壮大成了东北野战军,成了我党领导的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部队战功之大、开辟的根据地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培养的干部和建立的地方政权之多,我军其它任何一支部队都无法相比。不知不觉之间,干部们中就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不想调离刘一民部。调出去的想回来,留在这里的不想走。本来这是很正常的,政治环境好么!但是要是看在康生之流的眼里,这就是山头了,而且是我党我军中实力最强大的山头了。
刘一民穿越前就精研军史,穿越后在战火中摔打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了威震一方的名将、名帅。但他绝对不是单纯的军事将领,而是军事、政治、经济都来得的名符其实的统帅级人物。他考虑问题,自然是首先要从战略上考虑,首重政治因素。
这次东北我军整编,目的是要集中野战军主力,打战略歼灭战,在较短时间内消灭侵华曰军,赢得抗战的胜利。野战军主力入关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保障,而这个后勤保障只能依靠物资充沛、交通发达的东北解放区。因此,让陈云、李富春、叶挺、项英、谭政、许光达留守东北,本来就是东北局向中央建议的。这几个人于公于私,都会尽最大努力来保证满足前线需要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次东北我军改编,分成东北野战军和东北边防军,也是刘一民在作战略构划并向中央建议时采取的一种富有政治智慧的策略。东北我军军力如此强大,解放区面积如此之大,必要时是需要拆分的。这对作为东北我军领导人的刘一民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避免未来许多政治风浪的。说白了,就一句话四个字:自削兵权!
还有一点,叶挺是北伐名将,南昌起义的前敌指挥,新四军老军长,威震中外的名将,我军的创始人之一。刘一民率军入关作战后,需要有一位被各方面都推崇的名将来坐镇东北,确保东北解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自从曾中生牺牲后,东北我军中,除了刘、罗,没有哪一个将领的资历、声望能比得上叶挺的。加上叶挺这段时间给刘一民当副司令和参谋长,深得刘一民的信任和倚重,让他主军留守东北,现在确实是一时之选。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叶挺姓格高傲,和刘、罗相处好不等于和别人也相处的好。严格说,让叶挺主军留守东北,也并不是完全合适。如果有可能,应该派一个姓格外圆内方的统帅级将领来东北坐镇。关键是这种高级别的将领都有重任在肩,东北解放区以后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发生大的战事,而且还有陈云抓总,事情才这样确定的。
刘一民耐心地给叶挺讲留守东北的重大意义,给叶挺讲未来留在东北的主要将领的姓格特征、指挥风格和作战经历。特别是重点介绍了陈云同志。
刘一民告诉叶挺,党内领袖级领导人中,陈云是有名的办事公道,严肃认真,务实稳健。和陈云合作,没有任何压力和顾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信任和尊重的领导人。
同时,刘一民很严肃地指出叶挺本身的缺点。在刘一民看来,叶挺身上最根本的缺点,就是单纯军事观点问题。说白了,叶挺就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将领,考虑问题多从军事观点考虑,很少以政治观点来考量。这种情况作为中级军事将领可能也没什么,但是作为镇守东北的高级将领,单纯军事观点就万万要不得。
谈到这里的时候,刘一民谆谆告诫叶挺,未来东北边防事务,一般问题有叶挺、项英、谭政、许光达会商解决。重大问题必须向陈云同志报告,向中央报告,也可以向刘一民报告。在没有得到刘一民、陈云或者中央明确指示前,不得随意妄动,以免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处理与苏军关系问题,必须严格遵照中央指示执行,不得随意决断。
刘一民之所以对叶挺谈的这么深、这么透,主要是不想让他犯错误。要知道,叶挺向蒋介石请示枪毙高敬亭一事,在党内、军内影响很坏。现在虽然名义上刘一民仍然是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但是刘一民率军入关作战后,对东北边防将会鞭长莫及,而坐镇东北的陈云不是军事长才。大事上陈云必然会正确决断,一般事情一定是交由项英、叶挺、谭政、许光达他们处理。叶挺与项英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正和好,需要时间检验。谭政和许光达的资历又比叶挺、项英浅的太多、太多。这里又牵涉与苏军打交道这样复杂的问题,一个处置不当就会造成损失。
这种亲密战友之间的谈话,用不着遮遮掩掩。加上叶挺也很尊重刘一民,刘一民的话说的这么重,叶挺也都听进去了。但是,叶挺还是表态说,想给中央去电,愿意留在现在岗位上工作,随野战军征战。留守东北的事情,请中央另选高明。
看来,叶挺是在新四军工作期间被项英排除在新四军决策机构军分会外一事给吓怕了,生怕刘一民、罗荣桓率主力一走,他会再次成为有名无实的军事首长。这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理。
罗荣桓见刘一民越说叶挺心理压力越大,态度也越坚决,就不让刘一民再谈下去了,让叶挺去参谋处了解一下各部队进展情况。
叶挺走后,刘一民摇着头叹气,说是叶参谋长钻牛角尖了,这是镇守一方、单独统军的好事,没有一个军事将领不渴望得到这样的位置的。怎么叶参谋长就这么执拗呢?与其这样,当初还不如向中央建议派叶总参谋长来坐镇东北呢!叶总参么长留在渝城或者西安都有点浪费将才,他这个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技巧,放在东北处理中苏、中朝边界守备问题,再合适不过,根本就不用自己这样啰嗦的交待和做思想工作。
刘一民是在向罗荣桓发泄怨气,罗荣桓却听得眼睛一亮,脑子里翻腾了一会儿,就对刘一民说到:“叶总参谋长的资历、能力都是军内一流的,我觉得可以给主席去个电报,把叶挺的意见报告一下,把我们的想法也报告一下,请主席、周副主席、老总他们决断。”
刘一民刚才是顺嘴而出,罗荣桓这一说,刘一民楞了一下,干脆坐下来,摸出烟,点上抽开了。
琢磨了一会儿,刘一民总算是想妥当了,对罗荣桓说到:“就这样办!政委,你去亲自给中央发密电,我请求辞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职务,请求中央派叶总参谋长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叶挺留任东北野战军副司令,袁国平仍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其它人事任命不变。”
大约只间隔了两个小时,中央的回电就到了,基本同意了刘、罗意见,调叶总参谋长担任东北野战军代司令员,刘一民仍兼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叶挺调回军委工作,任八路军代总参谋长。等于是二叶对调。
至于为什么仍让刘一民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主席的电报上说的很清楚:东北复杂的局面需要刘一民同志的赫赫威名!
(未完待续)
------------
第一四五五章 三千里江山
二叶对调,实际上是一个很高明的措施。叶总参谋长的政治智慧、能力是得到历史检验的。他本人长期没有统兵作战机会,早就想到东北来一展身手,由于刘、罗建议,这次算是得偿所愿。叶挺呢,回到中央协助主席、周副主席、老总指挥全局,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也非常合适。等于是皆大欢喜!
因此,当刘一民向叶挺传达中央命令的时候,叶挺当即表示执行中央命令,打完南线之战就走,回长春和即将赶到的叶总参谋长对接。
罗荣桓笑着说,以后再说叶总参谋长就是说叶挺同志了,剑英同志的称呼就要变成叶司令了。
叶挺心情愉快,说话也幽默了:“我只是代理,不能称叶总参谋长,充其量是叶代总参谋长。这多了个代字,咱得谦虚不是?跟着一号、二号学了这么长时间,得有进步,可不能堕了东野的名头!”
这才刚刚接到中央改编命令,具体改编方案都没有拿出来呢,叶挺就把听起来更加威武雄壮的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了。
叶挺自然是不知道由于刘一民的穿越才让他的命运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如果不是刘一民的穿越,他现在正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呢!
叶挺的风趣让刘一民也感到吃惊,眼睛朝叶挺脸上扫了一圈,逗他说:“据说叶夫人是大美人,叶代总参谋长是不是想着到了西安就可以把夫人接去团聚,心情激动之下,说话都变得风趣了呢?老哥,我告诉你,久别胜新婚,你见了夫人可得悠着点,千万别闪了腰。”
罗荣桓也打趣到:“就是,早就听说你们两口子的爱情很传奇,还没有听你说过呢!晚上找个时间,给我说说。林月琴都问我几次了,我都说不知道。”
叶挺和夫人非常恩爱,是军中有名的恩爱夫妻。可惜叶挺从皖南突围过江时,夫人尚在香港,现在去了渝城,两口子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见面。
罗荣桓这一说,一身轻松的叶挺就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摆龙门阵说他和夫人认识的经过了。结果,罗荣桓怕他说起来没完,赶紧制止了他。三个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不管怎么说,主力改编成东北野战军也好,组建东北边防军也好,包括叶挺出任八路军代总参谋长,都是喜事,加上我军连战连接,歼灭关东军主力,那是喜上加喜,重重喜!
刘一民就在喜气盈盈的东总司令部里接见了我军中的朝鲜籍干部。
朝鲜的问题很复杂,很悲哀,总之一句话:一把辛酸泪。
朝鲜也是个文明古国,朝鲜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中国古代典籍中,“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大传》中,里面记载说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尚书大传》里“朝鲜”一词的意思是“朝曰鲜明”。
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曾任商太师。
据朝鲜典籍和司马迁《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后,箕子带着族人和殷商的礼仪、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与那里的土著居民一道建立了朝鲜侯国,定都平壤,并延续1000余年,史称“箕子朝鲜”。由于保留了商代的文明制度,中原人都把“箕子朝鲜”称为文明国。“箕子朝鲜”直到西汉时候才被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卫满建立了卫满朝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7446
67447
67448
67449
67450
67451
67452
67453
67454
67455
67456
67457
67458
67459
67460
67461
67462
67463
67464
67465
67466
67467
67468
67469
67470
67471
67472
67473
67474
67475
67476
67477
67478
67479
67480
67481
67482
67483
67484
67485
67486
67487
67488
67489
67490
67491
67492
67493
67494
67495
67496
67497
67498
67499
67500
67501
67502
67503
67504
67505
67506
67507
67508
67509
67510
67511
67512
67513
67514
67515
67516
67517
67518
67519
67520
67521
67522
67523
67524
67525
67526
67527
67528
67529
67530
67531
67532
67533
67534
67535
67536
67537
67538
67539
67540
67541
67542
67543
67544
6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