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走到一个鱼摊跟前时,那小贩正在大声吆喝“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样样齐全啰,快来买点拿回去让老婆孩子尝鲜了!”

    看那小贩吆喝的起劲,刘一民停住了脚步,笑呵呵地问:“老乡,什么是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啊?”

    刘一民因为先去烈士陵园祭奠,穿的是军装,鱼贩一见,更热络了,马上就大声说到:“大军同志,这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说的是松花江里出产的江鱼,也是最出名、我们最常吃的鱼。我也说不好,把老辈人的说法给你说说。说错了,大军同志莫怪。三花就是鳌花、鳊花、鲫花,这个鳌花就是鳜鱼,鳊花就是洋学堂里讲的长春鳊,鲫花是江鲫鱼,一般都半斤左右。这个五罗就是哲罗、法罗、雅罗、胡罗、同罗,五罗都很贵,这疙瘩数哲罗稀少、个大,能长到百十斤,法罗能长到10斤。雅罗、胡罗、同罗都是小鱼,只能到江边随捕随吃,运不到城里面。十八子大小都有,小的寸把长,半两三钱重,如船丁子、柳根子、白漂子等,炸食或做鱼酱。大的,有重达十斤左右的,如七星浮子、草根棒子等。也不止十八种,我卖过的就有二十多种,比如岛子、七里浮子、嘎牙子、牛尾巴子、鲤拐子、草根子、鲫瓜子、鲢子、鲇鱼球子、柳根子、船丁子、泥鳅垢子、斑鳟子、白漂子、细鳞子、麦穗子、青根棒子、黑鱼棒子、黄姑子、红眼瞪子、山鲤子、葫芦片子、沙姑鲈子、红尾巴梢子、紫泥肚子、扁担钩子、七星子。至于七十二杂鱼,主要是鳇鱼、雅里红、怀头、鱤条、黄瓜香、马口鱼、花老婆鱼、老头鱼、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麻连鱼、重唇鱼(重重)、江鳕、胖头鱼、刺鱼……”

    鱼贩子还要再说下去,刘一民笑了:“行了,老乡,你再说下去,唾沫星子都把我脸给洗一遍了。”

    鱼贩子楞了一下,不好意思了,也笑了。

    刘一民说到:“帮我挑两尾鲜鱼,要好的啊!”

    鱼贩子又高兴了,慌忙蹲下来,拿个铁笊篱,在几个大木水盆子里搅来搅去,很快捞起一尾来,给刘一民介绍说:“大军同志,这是七里浮子,骨刺都是脆骨,连鱼头都能全部嚼食,很难捕捞到。今儿你运气好,我刚进了一条,就卖给你了。”

    刘一民一看,这不是鲟鱼么?这在后世可是国宝级的珍品。

    那鱼贩子见刘一民一脸欣喜,知道遇到买家了,把鱼儿放到一个盛满水的小木盆里,然后挥起铁笊篱又捞起一条,说是岛子,就是白鱼,是东北这疙瘩待客的上乘佳肴。紧接着,铁笊篱又是一捞,一条五、六斤中的鱼就活蹦乱跳地呈现在了刘一民面前。鱼贩子说,这就是珍贵的哲罗,关内叫桂鱼,肉质非常鲜美。

    刘一民确实很满意,让小贩称好秤,算了价钱,伸手从兜里摸出两张票子递给小贩。

    不料鱼贩子接过一看,就慌忙说到:“大军同志,这票子不行,早就作废了。你给人民币吧!俺们东北现在只流行一种货币,那就是人民币!”

    刘一民接过鱼贩子递过来的钞票一看,才想起来这还是在山东的时候发的法币津贴,一直没用,也不多说,忙又掏出来人民币,给了卖鱼的老乡。

    买完鱼,刘一民索姓连鱼贩子的小木盆都买了,让警卫员端着,又在市场了转了一会儿,买了些豆腐、粉条、大肉、牛羊肉、萝卜、白菜、粉条、大葱、菠菜、香菜,让李小帅他们拿着,出了早市,朝唐星樱的住处走去。

    唐海晏、李韵带着和儿、平儿跟着唐星樱到长春后,刘一民一直没有去看他们,因为刘一民和倪华住在一起,两个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刘一民,一直都没有见面。这要入关作战了,刘一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唐星樱驻的是伪满国务院总理张景惠的官邸,位于西万寿街西边、伪满外交部南侧。院子很大,有10公顷大小。主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地下还有一层,建筑面积大约1760平方米。原来一层是会议、前厅、接待场所,二楼是张景惠办公和家属居住用房。主楼东面是东花园,西南角是两栋秘书官办公楼和附属建筑。

    这么大的院子,唐星樱一家住着明显过大,西南角的两栋小楼做了机关用房。

    这房子是陈云安排唐星樱一家住的,可能是考虑她和父母同住,又带着两个儿子,还配有一个警卫班,住房必须得大一点。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恐怕还是考虑唐星樱特殊的身份和链各个儿子在刘一民心目中的位置,给了特殊照顾。

    不管怎么说,刘一民进得院来,看见门口岗哨森严,东花园里花木葱茏,院子里绿草茵茵,心里很满意,觉得这院子能让唐星樱心情好一点,也适于两个老人生活和儿子们成长。

    (未完待续)
------------

第一四七八章 一声叹息(续)

    这个时候,唐星樱还在妇委会机关工作着呢,和儿也正在学校上课,连唐海晏都在研究所没回来,只有平儿跟着外婆在院子里玩。这一看见刘一民走进院子,平儿也不玩了,喊着“爸爸、爸爸”,就跑了过来,扑进了刘一民的怀里。

    刘一民抱着儿子,亲了又亲,把平儿亲得咯咯直笑。

    李韵看见刘一民来了,心里喊了声“天神啊”,就一下坐到了草地上,半天才起来走了过来。

    看见李韵,刘一民放下平儿,扯着平儿的手,恭恭敬敬地说到:“妈,让你受累了。我今天有空,回来看看你和爸。”

    李韵在刘一民和唐星樱离婚后,很长时间见了刘一民就没有好脸色。时间长了,看着两个孙子长的那么乖,女儿心里又那么苦,刘一民又一直在前线和鬼子拼命,也就不再怨恨刘一民了。她知道,怨恨也没用。现在,她是天天盼着刘一民能回来看看,看看自己老两口,看看两个孩子,和自己闺女团聚一下。

    一听刘一民还在喊自己“妈”,李韵心里五味杂陈,定定神,赶紧说到:“你回来就好,给儿子亲亲。我去给你爷俩泡茶,你别走,我马上给你做饭,一定要等着星樱和和儿回来再走啊!”

    女婿干的是什么工作,李韵清楚的很,知道他事情多,生怕他回来转一圈就走,一边回客厅里去泡茶,一边拿起电话就要东北局妇委会,让女儿赶紧回来。放下电话,李韵就又去了厨房,拉开煤火炉子的风门,开始忙活着做饭。

    李小帅早就领着几个警卫战士把买来的肉、鱼、菜送到厨房去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剖鱼了。

    刘一民牵着平儿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两圈,教平儿背了一首武当龙门派入门心法的歌诀,看看平儿背会了,就教平儿学做一个基本动作,看着平儿做了几遍,纯熟了,这才让平儿休息,扯着他的小手走进了厨房。

    李韵正在忙活,见刘一民进来,就撵他出去,让他到客厅里喝茶。刘一民笑着说:“妈,我买了新鲜的松花江鱼,一定得自己亲手做,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

    刘一民的手艺比李韵强多了,每一次他下厨,都能让一家人吃的乐呵呵的。李韵也就不再坚持,开始给刘一民打下手,洗菜剥葱。

    忙活着,李韵就忍不住数落刘一民心狠,千不看万不看,看在两个牛犊子一样的宝贝疙瘩儿子面上,也该早点回来看看。虽说是离婚了,已经不再是夫妻了,但闺女的心思在那里放着,是个傻傻都明白,难道刘一民就看不出来?再说了,闺女为啥主动提出离婚?那还不是为了救女婿?可怜闺女实诚,没有一点的心眼,一心扑在女婿身上,生了两个儿子不说,还千山万水的跟着,打仗上战场,象个男人一样立功杀敌,休整时候还得忙工作,艹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她这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帮衬自己的男人?种田的农夫都知道一夜夫妻百曰恩,百曰夫妻似海深,女婿那么高深的学问,统率千军万马的统帅,难道连个种田的农夫都不如,硬生生地把闺女闪到半路边了?

    李韵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唠叨、数落,刘一民一声不吭,让李小帅把鱼洗净拿进来,叮叮咣咣忙个不停,然后就开始煎炸烹熘炖,厨房里刺刺啦啦响声不断,香味一阵阵向外飘,馋的平儿拉着刘一民的裤子一步不离,小眼珠滴溜溜转个不停,馋猫一样看着一盘盘端进餐厅的菜肴。

    唐星樱回来的时候,刘一民正在厨房里做麻婆豆腐,麻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唐星樱身子一软,就靠在了厨房的门框上,只低低地唤了一声“一民”,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等唐海晏和和儿回来的时候,饭菜已经全都摆在餐厅的桌上了。

    李小帅和几个警卫员与唐星樱的警卫班一起吃饭,在另一间餐厅里摆了两桌。

    唐星樱的警卫班长苏华不停地给李小帅夹菜,说是感谢李营长。李小帅莫名其妙,问感谢他什么?苏华说感谢李营长护送一号回家来看首长,以后最好多护送一号来几次,免得首长天天挂念。

    李小帅那么机灵,苏华的意思他自然是清楚的。只不过他哪里敢管一号的家事,那是不想当警卫营长了。

    苏华自然也很机灵,知道说多了就是错,也不再多说,只是殷勤地给刘一民的几个警卫员夹菜,劝他们多吃点。

    这么好的菜,几个警卫员又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不用苏华劝,就都吃的额头冒汗。

    苏华不经意间就说首长很辛苦,打完仗回来就扑到了工作中,回家的时候还得辅导两个孩子。偏偏孩子慢慢大了,经常哭着喊着要爸爸,娘们三个经常抱头痛哭,看的人眼窝窝里都是酸酸的。这么好的人,咋就遭这种罪呢!这下好了,一号回来了,一家子团圆了。听听,那边小餐厅里都是笑声,多好啊!哎,要是一号能经常回来看看,这家人该多幸福、多让人高兴啊!

    李小帅不接苏华的话茬,但是还是忍不住深深的叹了口气,骂了句“该死的小鬼子”!

    苏华说的不错,那边小餐厅里确实是有说有笑,温馨的很!

    和儿大了,开始懂事了,放学回来见父亲回来了,还做了一桌子好吃的,洗洗手,就开始缠刘一民了。吃饭前,非拉着父亲看他这几天的作业,然后又打了一套武当内家拳,让刘一民指点。好不容易坐到饭桌上了,又颠颠儿地给刘一民打饭、夹菜,把刘一民喜得啊眉开眼笑的,忍不住就把和儿抱过来,坐到自己腿上,给儿子碗里夹菜,还不停的说这是糖醋里脊,这是清蒸鲟鱼,多吃点,慢慢品尝,将来你大了就知道了,再过20年想吃这种鱼就很困难了,会成国宝级的珍品的。这是松鼠桂鱼,是江苏菜的名品,代表菜种,可惜今天没有番茄酱,做不出这道菜的品味。等以后打败了小鬼子,爸爸好好给你露一手,保证让和儿吃了还想再吃。

    正在招呼和儿呢,平儿就不愿意了,跑过来喊着爸爸,拉刘一民的胳膊。刘一民没办法,只能放下和儿,把平儿抱起来,拿过他的小碗,喂平儿吃饭。

    这情景,喜得唐海晏和李韵一腔的愁思都化为了欢喜,吃着饭还不停地交待刘一民多注意安全,打完仗就回来看看孩子,老两口啥也不图,就图着你们能多打胜仗多报平安,图着能把和儿、平儿拉扯大,看着孩子们娶媳妇过曰子。

    吃完饭,唐海晏去上班,顺路送和儿去上学。和儿走的时候缠着刘一民,非要刘一民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让同学们都看看和儿的爸爸来送和儿了。

    这一说,把刘一民说的心酸的不行,抱着儿子走到院门口,这才放下来,告诉和儿爸爸有事,等爸爸打完仗,赶走小鬼子,一定接送和儿上学,看着儿子取当读书郎。

    好不容易哄的和儿坐上了外公的自行车走了,刘一民下表,觉得时间不早了,抬脚就要走,就听一声带着哭腔的呼唤:“一民!”

    刘一民扭回头一看,唐星樱抱着平儿依靠在小楼门口,满眼都是泪。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7411 47412 47413 47414 47415 47416 47417 47418 47419 47420 47421 47422 47423 47424 47425 47426 47427 47428 47429 47430 47431 47432 47433 47434 47435 47436 47437 47438 47439 47440 47441 47442 47443 47444 47445 47446 47447 47448 47449 47450 47451 47452 47453 47454 47455 47456 47457 47458 47459 47460 47461 47462 47463 47464 47465 47466 47467 47468 47469 47470 47471 47472 47473 47474 47475 47476 47477 47478 47479 47480 47481 47482 47483 47484 47485 47486 47487 47488 47489 47490 47491 47492 47493 47494 47495 47496 47497 47498 47499 47500 47501 47502 47503 47504 47505 47506 47507 47508 47509 4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