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先一看,感动的不行,马上就叫来几个团长,让战士们换装、卸慰问品。
那边忙乎的同时,这边就开起了座谈会,罗荣桓代表红七军团把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情况和被迫进行长征的情况谈了谈,重点谈了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情况,吴焕先代表红二十五军把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情况和二十五军长征情况也详细谈了谈。
介绍完情况后,罗荣桓就说:“现在好了,给你们送来了电台,你们随时可以和中央联系,接受中央指示。而且,周副主席、张闻天同志就在西安,[***]和朱总司令现在在广元,但很快就要到西安了。你们可以随我们一起去西安见周副主席,听取指示。”
郑位三激动地说:“几年了,总算是要见到中央了。罗政委,我和你一起去见周副主席。”说完,起来就要走。
罗荣桓笑着说:“老郑,你不要这么着急,难道你就不让我们在你这里吃顿饭?”
说得几个人都是哈哈大笑。
刘一民感觉这些老前辈们简直是赤子一样纯洁,心里正想着对他们说一下,需要什么东西,都有11师负责提供,就听吴焕先说:“刘军团长、罗政委,红七军团兵强马壮,看了以后让我们好激动。我们的红二十五军和你们一比,实际上也就是你们的一个主力团,干脆把我们编入你们七军团序列吧!”
刘一民心里其实非常想把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编入七军团,充实几个读力师的力量,也可以改变战士成分对比。不过,这需要中央批准才行。就说:“吴政委,红二十五军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全部是老红军,是我军精华,编入红七军团,可以增加部队的老红军战士比例,我双手欢迎。不过,这需要请示中央,我当不了这个家。你们放心,如果编入七军团,就不说了,如果中央让你们读力发展,你们就利用我们下一步的土改,壮大部队。需要七军团支持的,尽管给11师提。”
吴焕先点点头,话锋一转又说道:“刘军团长,我给你提个意见,就是七军团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今天上午,我无意中听到两个战士说,宋美龄的亲表妹在你们部队医院,好像还和你们一个领导关系不错。我想问一下,你们那个领导是谁,怎么能和宋美龄的亲表妹关系不错?”
这一下红七军团的几个领导都不说话了,唐星樱更是飞快地瞟了刘一民一眼。
刘一民很尴尬,他知道红二十五军和[***]的仇恨深似海,徐海东一家66口人都让[***]杀的干干净净,连婴儿都没有放过。但是吴焕先的话还得回答,就硬着头皮说:“确实有这个事情,不过,宋美龄的这个表妹从小在美国生活、上学,是个很高明的外科医生,救了我们不少同志的命,人也很善良、纯洁。她现在已经走了,回美国留学去了。”
一边的徐海东不愿意了,张嘴就说:“走了?你们怎么能让她走?为什么不把她抓起来杀了?”
刘一民耐心地说:“徐军长,蒋介石的罪恶和这个姑娘没关系,我们红军恩怨分明,不能把蒋介石的罪恶让一个善良的姑娘来承担。再说,她还救了我们许多红军战士呢!”
徐海东根本不理刘一民这一套说辞,直接就说:“按刘军团长的说法,那我老徐家的婴儿、少年就不善良、不纯洁了?蒋介石不是照杀不误么?他们抓住我们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个杀字,我们好不容易抓住他的亲人了,你却告诉我她很善良、很纯洁、很无辜,这公平么?”
吴焕先接着说道:“我到西安后,要去见见你们那个领导,问问他的革命立场跑哪里去了?你们不知道,蒋介石在鄂豫皖实行的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提的口号就是民尽匪尽、血洗大别山、绝尽根苗,制造了不少万人冢、无人区。最为可恨的是,他们把根据地的男人杀完后,把我们的女同志拉到外地出卖,都是用汽车一车一车的拉。我们多少烈士的母亲、妻子、姐妹都被他们拉去卖了。你说,我们这些冤仇不找蒋介石一家报,去找谁啊?”说着说着就哭开了。
吴焕先这一哭,弄得屋子里一片哭声。
刘一民脸色铁青,立坐不下。只好摸出烟来,吸着想心事。
想一想也是,自己原来的时代,人们已经淡忘了仇恨,蒋介石的部队在鄂豫皖杀了多少人、卖了多少妇女都成了书本上的数字,除了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有几个人关注这个事情啊!而眼前的这些前辈们,可都是亲身经历了自己的亲人被杀被卖的啊!那仇恨,恐怕随时随地都会爆发。
再一想,不说倪华、唐星樱了,也不说罗荣桓、蔡中、刘建立、李清、高原、王大湖这些自己最亲近的战友,就是原来34师尖刀连那100多号人,要是死在战场上就不说了,两军交战各有伤亡很正常,但如果谁敢平白无故地把其中一个杀了,恐怕自己即使追到海角天涯都不会放过他。何况蒋介石的部队杀了那么多手无寸铁的红军家属呢?将心比心,吴焕先、徐海东他们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
罗荣桓见吴焕先、徐海东几个人痛哭不止,就说:“同志们都不要哭了,冤有头、债有主,我们有的是机会给蒋介石算账。那个姑娘的事情中央知道,是中央同意让她走的。因为她不但是宋美龄的表妹,也是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的表妹,我们不可能难为她的。再说,她对我们红军有大功。至于我们那个领导,和那姑娘关系确实不错,因为那姑娘救了他,对他有救命之恩。我们总不能把救命恩人杀了吧?好了,大家冷静一下,我们吃过饭,还要和战士们联欢呢!”
几个人这才停止了哭泣,开始招呼刘一民他们吃饭。
晚上,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文工团,在渭南给11师和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演出了一台节目,既有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曲》、《中国工农红军军歌》,也有川剧、秦腔选段,文工团团长赵小曼也亲自上场,用古筝独奏了《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看的战士们如醉如痴。特别是最后的压轴节目,合唱《十送红军》,唱的战士们泪流满面,全场掌声雷动。
第二天上午,刘一民、罗荣桓、曾中生带着11师和独2师以及红二十五军的干部乘火车到了潼关。
潼关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扼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之咽喉,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之天险。
潼关之所以成为天下名关,得益于曹艹。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艹为了防止关西兵乱,废弃了函谷关,设立了潼关,并开通了洛阳到西安的北路,也就是今天洛阳到三门峡到灵宝到潼关的主干道。到了建安年间,曹艹又把山路改到河滨,并挡路设关,潼关才成为战略雄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
现在的潼关城是明代修建的,清代时又进行了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沿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黄河南沿上象山。有六大城门,除南门五门楼外,其它城门都有门楼,每个城门开两个门洞,中间有瓮城相连。
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站在城墙上,刘一民不禁想起了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不由曼声吟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吟完,转身对干部们说:“战乱是文明最大的敌人,可惜蒋介石执迷不悟,不去打侵略中国的曰本鬼子,反而集中兵力追剿红军。现在,我们占领了陕西,就要保陕西一方平安。守住了潼关,就守住了入陕门户。但是这潼关虽然号称天险,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守住过。马超守潼关败在了曹艹手下,哥舒翰守潼关败在了安禄山手下,田令孜守潼关败在了黄巢手下,元军守潼关败在了朱元璋手下。今天轮到我们红军守潼关了,高原,洪超远,你两个告诉我,能守住不能?”
高原和洪超远齐声回答:“请军团长放心,我们确保潼关不失!”
刘一民笑笑:“潼关丢失不丢失实际上关系不大,我军作战从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我们要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果能消灭敌人主力,潼关自然能确保;如果为了守潼关而将我军消耗在敌人的飞机大炮下,要潼关有何用?周毅!”
“到!”十一师参谋长周毅一步跨出。
刘一民命令到:“你马上制定潼关战役计划,指导思想就是我刚才说的,想法避开敌人的飞机大炮,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军优势,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计划可以做四个,一个是以独二师守潼关,第二个是以独二师和红二十五军守潼关,第三个是以11师、独二师、红二十五军守潼关,第四个是全军团主力在潼关与敌决战。制定这个计划时,要通盘考虑我军在陕西应对陕甘边境之马家军和潼关之中央军的战略需要。作战计划出来后,先由高原、洪超远和二十五军领导会商,形成意见后马上报曾参谋长审核。明白么?”
周毅“啪”地一个敬礼:“请军团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刘一民又转身对曾中生交待:“你领着参谋处的参谋们和周毅一起,把这里的地形详细勘察,还要派侦查员潜入对面去,对豫灵附近的地形进行侦查,绘出详细地图,勘察清楚后你直接返回西安,等我回去再详细研究。”
曾中生答应后,刘一民让干部们返回部队,让罗荣桓率领警卫一营和文工团返回西安,自己带着那几个学地质的老师、学生,让高原和赵捷带一连随自己进山勘察。
罗荣桓知道军团长一定是要去找矿,但不知道是去找什么矿,刘一民不说,他也不好意思问。反正军团长不说的秘密多了,也不多这一个。但是,罗荣桓要求唐星樱跟着去,照顾刘一民的生活。
唐星樱一听,就一脸期盼地望着刘一民,希望他同意。不想刘一民却对罗荣桓说:“天寒地冻的,带着个姑娘家是让她受罪,你们走吧,我很快就回去了。”
唐星樱无奈,只好怏怏不乐地跟着罗荣桓他们上车回西安去了。
此时的小秦岭山区,还是天寒地冻,山顶积雪覆盖,远远望去,显得无比圣洁。
刘一民要去的是潼关县的桐裕镇。穿越前,他来过这里中金公司的金矿,对矿脉走向记忆犹新。
刘一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军工,夯实陕西的后方根据地基础。军工方面,眼下只能小打小闹,想大规模搞,必须得从苏联或美国引进设备和人才,暂时还不行。经济上,他准备以黄金和青霉素为龙头,带动其他民生工商业发展。因为只有黄金和青霉素不怕蒋介石的封锁,让蒋介石和苏联主动与根据地交易。同时,有了充足的黄金储备,就可以发行坚挺的货币。
桐裕距潼关县城约10里路,骑马赶路,几十分钟就到了。
小秦岭山区此时还非常闭塞,大冷天,山民们都在家里不出门,根本就没有人关心这一队红军是来干什么的。
到了桐裕后,刘一民才把高原、赵捷和几个学地质的老师、学生叫到一起,告诉他们此行目的是要找金矿。因为他在老家曾听人说过,当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曾经在小秦岭中炼过黄金。
那几个四川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吃惊,想不到是带他们来找金矿。领头的老师叫沈谦一,带个眼镜,文文静静的,虽然他学的就是探矿,但从不知道小秦岭里会有金矿,就半信半疑地问:“军团长,你没有地质资料,怎么能确定这里有金矿呢?就算有,这满山遍野的,积雪又厚,一会儿半会儿是不可能找到矿线的。你那么忙,在这里不可能停时间长,不如你回去,我带着几个人在这里详细探查几天,回去再向你报告。你看怎麽样?”
刘一民心想,我要是走了,你们找两个月都不一定能找到。就笑着对沈谦一说:“沈老师,我们两个打个赌,要是很快能找到,你就留下当金矿矿长。要是到明天还找不到,回到西安我请你吃羊肉泡、听秦腔。怎么样?”
沈谦一想,听说这个军团长很有本事,不过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只用一两天时间就在这茫茫群山中找到矿线,就欣然应允。
一行人离开桐裕镇,向山里走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8086
48087
48088
48089
48090
48091
48092
48093
48094
48095
48096
48097
48098
48099
48100
48101
48102
48103
48104
48105
48106
48107
48108
48109
48110
48111
48112
48113
48114
48115
48116
48117
48118
48119
48120
48121
48122
48123
48124
48125
48126
48127
48128
48129
48130
48131
48132
48133
48134
48135
48136
48137
48138
48139
48140
48141
48142
48143
48144
48145
48146
48147
48148
48149
48150
48151
48152
48153
48154
48155
48156
48157
48158
48159
48160
48161
48162
48163
48164
48165
48166
48167
48168
48169
48170
48171
48172
48173
48174
48175
48176
48177
48178
48179
48180
48181
48182
48183
48184
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