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岛夷小丑,不自量力,自取毁灭之道,犯我华夏领土,杀我无辜人民,掠我资财,犯下滔天罪行,人神共愤!
民等不才,愿起誓于我始祖座前,团结同志,带领人民,奋起抗争,拼尽一腔热血,消灭侵略者,救万民于水火,还神州以安宁!
待他曰扫平狼烟,民当亲来桥山,祭告我始祖轩辕黄帝。
跪拜诚祷,愿我始祖佑之!
绱飨!”
读完祭文,刘一民率众人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未完待续)
------------
第一六六章 陕北的油田
离开黄帝陵后,队伍不再停留,过富县、甘泉,一直到达延安,与红二十七军军部会合。
清晨的太阳照在延河上,河水波纹荡漾,绸缎一样,金光闪闪。
刘一民在刘志丹的陪同下,一大早就来到了延河边,两个人边散步边交谈。
现在的刘志丹气色很好,看上去既朴实又精悍。
由于在天水战役前,刘一民采取果断措施,以陕西省军区名义下达命令,将红26军、27军合并为红27军,任命刘志丹为军长兼政委,统一了指挥权,结束了部队内部的争执,加上经历了与独三师一起阻击晋绥军战斗的洗礼,红27军现在的战斗力明显上升,内部也比较团结。所以,现在的刘志丹心情非常愉快,跟在刘一民身边漫步。
宝塔山、延河水,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梦。而今,由于自己的到来,占了西安,中央不可能再搬来延安了,这历史上曾经辉煌无比的延安精神怕是要改成西安精神了。也不知道这个变动是好是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红军上下恐怕没一个人愿意放弃汉中、西安这些膏腴之地。
走到延河边,捧水洗了把脸,又喝了口延河水,刘一民才觉得心里的忧思减去了几分。既然历史已经改变,那再多改变一点又有何妨?延安精神的实质就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只要牢记这两条,天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刘志丹跟在刘一民身后,见这个年轻的军团长一直不说话,不知道心里想什么呢,就说:“司令员,这延安城别称延州,又叫肤施,历史非常悠久。我听同志们说你去祭黄帝陵了,还写了篇很有气势的祭文,传说黄帝就在延安住过。延安一名得自于隋代,主要是因为这里是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人们都盼望边境安宁,才叫延安的。过去军事家把这里叫三秦锁钥、五路襟喉,说的就是延安战略地位重要。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韩琦等许多名将、名臣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刘一民心想,你还不知道原来历史上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呢!
刘志丹见刘一民不说话,以为他正在听自己介绍,就用手一指,接着说道:“司令员,你看,这延安城被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环抱,延河与汾川河在这里交汇,实在是一块宝地。”
刘一民点点头,问道:“老刘,现在麦子熟了,你问过老乡没有,夏收情况怎么样?”
刘志丹见司令员关心收成,知道这司令员不但胸罗万有,而且是个实干家,就说:“这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分明,土层深厚,适于作物生长,唯一缺憾就是容易干旱。今年气候不错,小麦长势喜人,就是我们屯垦种植的秋庄稼也看得人满心欢喜。不过,这陕北地凉,麦子才熟,还没开始动镰呢!”
刘一民想了想,交待刘志丹:“麦收的时候,动员所有部队和工作队干部帮助老乡抢收,颗粒归仓。要抓紧,万一下雨了,麦子就沤了,那我们就要饿肚子了。”
刘志丹点头应允,然后就请刘一民回去吃早饭。
早餐是小米粥、馍、窝窝头和山野菜,小米粥里面还有红枣、红豆,很好喝。
刘一民知道这是陕北同志们费心思弄来的,特别是红枣,保存到这个时候应该很贵了,就对刘志丹说麻烦同志们了,以后别这么麻烦,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不要搞特殊。
刘志丹笑笑说:“这都是延安地面上出产的,不麻烦的。要是想在这里吃大米那才是麻烦。战士们也是小米粥,不过没有红枣和红豆。主要考虑文工团女同志多,才加的。”
吃完饭,刘一民、蔡中、曾中生在刘志丹陪同下,到红二十七军驻延安部队检查了训练情况,将从西安带来的军衣、军备、军鞋交给部队,让红二十七军的干部战士从里到外换了个遍。
发完军装后,刘一民让刘志丹将战士们的学习课本收上来,几个人当场批改。
一直忙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就在各连队吃饭。
下午,红二十七军在延河边列队,接受刘一民的检阅。
刘一民从排头走到排尾,替第一排的战士们整理军装,校正军姿。然后站在队伍中间说道:“红二十七军是我们党创建的英雄队伍,也是一支传奇的队伍。在谢子长、刘志丹等同志的率领下,坚持陕北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根据地,几起几落,愈战愈强。实践证明,陕北红军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是正确的,陕北红军是光荣的!在这次抗击晋绥军、迟滞敌人向西安进攻的战斗中,红二十七军接受了考验,立下了战功。党中央、[***]、周副主席、朱总司令、洛甫同志对红二十七军的战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授予刘志丹同志红星奖章以资鼓励。”
停顿一下,刘一民又说道:“现在,我们虽然把蒋介石国民政斧的反动势力赶出了陕西,但是,我们革命的路还长得很。曰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东北,三千万人民在痛苦中挣扎。旧恨未除,新恨又添。曰本侵略者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不断挑起事端,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同志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回答我,我们能答应么?”
战士们雷鸣一般齐吼“不答应!”
刘一民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要想打败曰本侵略者,就必须提高我们的战术素质,建设稳定的根据地。红二十七军是陕西父老的子弟兵,我希望同志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团结和带领老乡们把陕北建设好。让荒山野岭变成我们的大森林和大果园和万顷良田,支援我们的抗战。也希望同志们苦练杀敌本领,提高战斗技巧。我在这里先说一下,明年春上,红七军团还要进行技术比武,到时候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都要参加。根据比武成绩,决定红七军团主力部队编成。成绩好的,当然是主力部队,率先换发新武器,率先上战场,后勤供应首先满足。成绩差的,就编为陕西警备部队,使用主力部队淘汰下来的武器,后勤供应就要相对差一点。同志们,你们告诉我,是想编为主力部队还是想编为警备部队?”
这下,把这些老红军煽动得群情激昂,在干部们带动下大吼:“我们要当主力!”
刘一民见士气已鼓动起来了,就让蔡中宣读陕西省军区嘉奖令。随后,刘一民、蔡中、曾中生、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等人,给立功战士颁发证书、戴红花,把气氛渲染的热烈无比。
晚上,七军团文工团进行慰问演出,节目和慰问红二十五军时的节目基本一样,一曲合唱《十送红军》,把晚会推向了**。战士们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的歌曲,全部站了起来,欢呼声传出了很远很远。
第二天,刘一民、蔡中、曾中生、唐星樱在刘志丹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延安的地形,到麦田里仔细查看了麦穗饱满程度,并走访了几户老乡。
这个时候的延安,人口很少。象后世非常有名的吴起镇,也不过只有七户人。
刘一民看过以后,觉得这陕北可以移民。想想陕西全省由于战乱和灾荒,人口基数本身就不大。要想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没有一定的人口基数是不行的。明年四川、河南大旱就是机会,到时候要吸引灾民往陕西分流,一是可以救活许多人,二是可以壮大陕西的实力。
晚上,刘一民不想让唐星樱太辛苦,就和她商量,让她在延安休息几天,然后率文工团返回西安,留两个连护送她们。
唐星樱在黄帝陵祭拜时,听到刘一民祭文里说的携夫人唐星樱一句,心里的荣耀感、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加上路上刘一民给她画的油画,此时正是心里美的时候,新婚浓情,爱恋之极,哪里会离开刘一民返回西安?她坚决不同意,直接说她是他的妻子,别说这么安全的去榆林,就是上战场也不离开他。文工团可以返回西安,请他另找人带队返回。
刘一民只好去和蔡中商量,让他带文工团留下,在延安休息几天,然后返回西安,留下警卫一营两个连护送他们。自己和曾中生带着沈谦一先到延长,查看延长油矿情况,然后北上榆林。
蔡中一听,把头摇得拨浪鼓一样,直说不行,他无论如何要去榆林,还要去汉中。总之,刘一民去哪他去哪,想把他甩下,门都没有!
刘一民耐心地说,文工团女战士多,接下来的行程路况不好,很辛苦,还是让她们返回西安算了。但是得有人带队,不然不放心。
蔡中问唐星樱去榆林不去?
刘一民说没办法,她非要去,只好带上。
蔡中马上说:“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重色轻友,同志哥,要不得啊!”
刘一民知道蔡中确实是想和他一起,就不再勉强。想想文工团的战士们难得来陕北一次,要是让她们回去,估计都会抹眼泪的。算了,一起去榆林吧,那里有沙漠、有草原,让战士们开开眼。
次曰早上,刘一民一行在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等陪同下,赶往延长。
《汉书》记载:“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说的是陕北延安一带有石油。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洧水命名为“石油”,并大胆预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就是石油一词的来源。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701
3702
3703
3704
3705
3706
3707
3708
3709
3710
3711
3712
3713
3714
3715
3716
3717
3718
3719
3720
3721
3722
3723
3724
3725
3726
3727
3728
3729
3730
3731
3732
3733
3734
3735
3736
3737
3738
3739
3740
3741
3742
3743
3744
3745
3746
3747
3748
3749
3750
3751
3752
3753
3754
3755
3756
3757
3758
3759
3760
3761
3762
3763
3764
3765
3766
3767
3768
3769
3770
3771
3772
3773
3774
3775
3776
3777
3778
3779
3780
3781
3782
3783
3784
3785
3786
3787
3788
3789
3790
3791
3792
3793
3794
3795
3796
3797
3798
3799
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