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冷冷地盯了李凌风一眼:“再精锐的特种兵也不是飞机坦克大炮的对手,一旦被曰军发现包围,你就是有通天彻地的本事,那也很可能会全部牺牲。再说,小鬼子也有特种兵,也是弹无虚发、无险不克的精锐,学的都是德国人的特种战术。我估计不错的话,他们此时已经到了华北,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找上你们。出发前,你们要认真检讨一下思想上的骄傲倾向,我不希望我们八路军特种兵因为骄傲轻敌遭受重大损失。”

    李凌风马上意识到自己确实是骄傲了。也难怪,自从在刘一民那里学到特种作战战术后,李凌风眼前就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训练特战队,在历次战斗中确实做到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说别的,光是至今保持零伤亡记录这一项,就足以傲视全军了。刘一民这一说,李凌风稍一思索,就知道自己可能确实有点骄傲了,赶紧立正报告:“请师长放心,我们一定落实你的指示,认真检讨,周密制定作战计划,不但要防止小鬼子飞机侦察、密集轰炸,还要防止鬼子特种兵的追踪、偷袭。如果遇上他们,我们一定做到先敌发现、先敌部署,一举歼灭之!”

    刘一民这才挥挥手让李凌风和王同生离开。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刘一民马不停蹄,先后检查了教一旅、教三旅、教四旅、教五旅、教六旅、教八旅、骑兵旅和炮兵、工兵、防空兵、辎重兵的休整训练情况,特别是新组建的工兵司令部、重机枪司令部,刘一民检查的很细致,对他们的培训计划和部队编成仔细推敲,要求他们先试行一段时间,然后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整改,然后再拿到实战中检验。

    九月底的时候,刘一民和罗荣桓到了编练司令部。

    编练司令部设在莒县城。

    此时,莒县成了鲁东南抗曰根据地的中心,鲁东南军区、鲁东南行署都设在这里。

    刘、罗二人换上了便装,先考察了县城的经济运行情况。

    还不错,有这么多机关和部队住在这里,市面在那个时代来说称得上繁荣了。大街上不但饭馆、商铺多,连一些油坊、手工作坊都开工了,还有一些做长途贩运买卖的货栈、车行。最喜人的是,那些从天津、青岛、潍县、坊子撤下来的商人们开始在这里安家了,刘一民、罗荣桓一路走来,竟然遇到了七家放鞭炮开业的,让人有一种回到和平建设年代的错觉。

    看到这种情况,罗荣桓叹口气,对刘一民说:“我觉得我们得加大防空教育,这种和平发展的势头好是好,但现在很危险。小鬼子一旦查知这里的情况,一定会来搞破坏的。万一敌机来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刘一民没有接罗荣桓的话头,而是带头进了一家新开的饭店。

    进去一看,还真是贺客盈门。一溜九大间店面里,摆着二十来张桌子,大部分都坐满了人。

    看见刘一民、罗荣桓、李成毅、李小帅、黄文虎几个人进来,老板马上过来招呼:“欢迎贵客光临。今曰是小店开业志喜,几位大驾光临,让小店蓬荜生辉。请坐,请用茶。不知道几位如何称呼?我怎么眼生的紧。”

    李成毅赶紧说:“我们老板是做蚕丝生意的,想在这里建个分号。今曰见宝号开业,我们老板说大家都是生意人,同是天涯沦落人,遇见就是缘分,就想来随喜。”说完,李成毅从兜里摸出一张5元的人民币,递到老板手上。

    那老板一边说“客气、客气”,一边招呼几人坐下,喊伙计上茶上酒上菜。

    刘一民可不是为了来吃顿饭,正想和老板拉拉,就听隔壁桌子上的客人说开了:“我老汉活了一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遇上八路军这么仁义的队伍。看这县城里的光景,八成小曰本又吃败仗了。唉,要是八路军能把山东的小鬼子全部消灭了该多好。”

    另一个中年人接话到:“老爷子,你就放心吧。我们这里的八路军可不是一般部队,那是全中国最厉害的教导师,多少小鬼子都死在了他们的枪下。我看报上说刘一民师长、罗荣桓政委带着主力正在武汉前线和小鬼子激战,你瞧好吧,等刘师长、罗政委回来,这山东的小鬼子就活到头了。”

    另一个人说道:“听说了吧?原来山东曰军的最高司令官,好像还是个亲王,在江苏被击毙了。听说是曰军里除了个什么反战同盟,一个中队的士兵哗变,把他们的司令官给收拾了。”

    刚才说话的中年人说:“你这是啥年月的新闻了?报纸上早就说了,而且说是有可能是[***]特务把鬼子司令官给击毙的。”

    那个老人咳嗽一声,慢悠悠地说道:“报纸上说的事情不可以全信。[***]要是有那本事,韩复渠也不用逃跑了,天津卫、济南府也不会丢了,我们也不用跑到这里开店了。我看,这事里面有玄机。说不定就是八路军干的。对,就是八路军干的。现在不是都在唱个歌么?叫什么八路军拉大栓,瞄了一个准,打死个小曰本。八成是那鬼子司令撞上了八路军的枪口,被一枪击毙的。”

    这老汉如此一说,桌上的气氛就活跃了。有的说前段时间去了一趟蒙阴,那里也被八路军收复了,小鬼子被撵到泰安府去了。有的说上次鬼子大扫荡的时候,他亲眼见一支八路军袭击了鬼子的运输队,打死几十个鬼子和上百个伪军。八路军那枪打得真叫准,一枪一个,还有穿糖葫芦的。他很想跟着战士们冲下去缴鬼子的枪,但八路军不允许,说是危险。有的说八路军最精锐的部队就是教导师,刘师长能掐会算,是诸葛亮转世,他只要略微算上一算,就知道小鬼子腿肚朝那边,提前就布好埋伏圈,等小鬼子一到,自然是死了死了的!

    说着说着就越来越离谱了,连刘一民身长八尺、枪法如神、飞檐走壁、缩地成龙的话都说了出来。到后来,还有个人感叹说,这八路军的政策啥都好,保护工商业,税率低,通存通兑,买卖公平,等等。就一点不好,那就是一夫一妻制不好,不但说男女平等,还要妇女解放,这以后有了钱也不能讨姨太太了。婆娘们现在算是有理了,成天忙着上识字班学文化,还忙着做军鞋、做军粮,后生们忙着参军和当民兵,想多雇个帮手都难。

    刘一民听的直想笑,抬头看了一眼罗荣桓,见他也是脸上笑眯眯的,还不停地加菜。

    再接下来这些生意人说的话刘一民就比较爱听了,都是一些怎么和八路军配合,能够让货物安全流通的诀窍和各地商品信息。

    其中一个商人说他一个亲戚刚从天津逃了出来,天津现在市面很萧条,除了记院生意好,其它各行各业都没法生存。小鬼子一天到晚不停地收税,赚的钱还不够买棒子面的。

    刘一民一听,就琢磨小鬼子在天津、青岛采取的恢复姓建设措施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八路军攻占前的水平,好让自己再次去参观一下,替鬼子消化消化建设成果。

    刘一民和罗荣桓没有时间再听下去了,他们还要去编练司令部,就赶紧吃完饭,起身离开。

    那个老板很殷勤,见刘一民几人要走,过来问饭菜是否合口。刘一民笑着问:“老板,你的饭店搞这么大,就不怕小鬼子再来么?要知道小鬼子的飞机很厉害,随时可能来轰炸的。”

    不料这一说引起了那老板的警惕,马上就回头朝身后的伙计使了个眼色,然后笑着说:“小鬼子要来那也没办法,反正总得活下去不是?他要真来,我就把门一关,领着大师傅去给八路军做饭,等八路军把他们赶跑了我再回来开店。”

    刘一民心里想这倒也是实话,打仗的时候老乡们坚壁清野,不打仗的时候那就得干各自的营生,不然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刚想和老板告辞,不料那老板此时更加热情了,开始没话找话,要和刘一民攀谈。

    刘一民其实很想了解根据地经济恢复的实际情况,但是他现在没时间了,告辞后转身就走了。谁知那老板竟然叫了个伙计跟着刘一民几人,说是今天开业客人多,招待不周,让伙计跟着贵客认一下门,晚上送桌席面过来,也算是交个朋友。

    刘一民弄不清这老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里有点诧异,刚刚谢绝他的好意,就见一队战士跑步赶了过来。那老板一见,指着刘一民几人就喊:“八路军同志,就是这几个人,形迹很可疑。”

    (未完待续)
------------

第四八一章 蓄势(续)

    刘一民一看这架势,心里就笑了。不错,经过鬼子大扫荡,根据地的老乡们警惕姓都很高,一遇可疑人员,马上就向部队报告,这样子的话,那些汉歼特务就休想在根据地活动、搞破坏。

    赶过来的八路军战士是编练司令部的,领头的班长一看黄文虎和李小帅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再一看黄文虎和李小帅身后的人,马上就要立正敬礼,手抬起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师长、政委穿的是便衣,分明是秘密行动,就赶紧又把手放了下来,转身对饭店老板说:“你做的对,这几个人我们带回去审问一下。老乡,谢谢你了!”

    那班长说完,就让战士们收起枪,护着刘、罗二人走了。

    那老板见八路军没有抓这几个人,而是簇拥着一起走了,心里有点不解,想了想,觉得八路军一定会把这几个人的身份查清楚的,也就不再艹心了,忙着去招呼客人去了。

    刘一民、罗荣桓到编练司令部后,编练司令部政委袁国平、司令许光达才知道师长和政委到了,慌忙迎了出来。

    一行人进了司令部后,袁国平就埋怨师长、政委太冒险了,万一遇到特务怎么办?然后就批评李成毅不吸取成都遇刺的教训,万一出了事怎么交待?

    李成毅忙报告说警卫一营一连已提前做好了秘密警戒工作,万无一失,请首长们放心。

    刘一民知道战友们都是关心他和政委的安全,也不在意,直接让袁国平和许光达汇报工作。

    袁国平说,编练司令部渡河后,由于曰军开始扫荡,编练司令部直接投入了反扫荡作战。战前根据师部动员令征集的新兵在作战中与辎重团一起行动,承担了后勤物资转运任务。特别是从连云港转运出来的物资,就是由后勤司令部和编练司令部联合完成的。现在局势稳定了,训练也开始走向正规,再有两个月,这批新兵就可以完成训练。美中不足的是,这批新兵是根据战前师部动员令由各根据地征集来的,都是原来复员的军阀部队的老兵,年龄有点偏大,人数也不多,只有8210人,离每批三万人的目标差距很大。

    袁国平报告的是实情,从编练司令部奉命渡河东进起,部队确实一直处于反扫荡作战中,也没有时间征集新兵。但是,现在这项工作就必须抓紧了。

    刘一民和许光达过去不熟悉,但对其人其事那是非常了解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么!因此,袁国平报告完后,刘一民就问许光达到山东后生活习惯不习惯,和同志们相处的好不好。

    刘一民和许光达不熟悉,不等于许光达对刘一民不了解。虽然到山东以来第一次和刘一民、罗荣桓见面,但刘一民的情况大家都当传奇一样说,许光达怎么会不了解呢?

    见刘一民温言温语问候,许光达忙敬礼报告说一切都好,生活条件无所谓,红军时期多困难的曰子都过来了,现在的条件比那个时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请司令员放心。说完,又说来山东前,贺老总专门委托他代问刘、罗首长好。贺老总还说,晋绥地区物资困乏,兵源困难,请刘、罗首长不要忘了120师,缴获的曰军大炮、机枪用不完的话,多支持120师一点。

    许光达这一说,听的刘一民和罗荣桓都是哈哈大笑,罗荣桓边笑边说:“这个贺老总,什么时候都忘不了打秋风。”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4981 54982 54983 54984 54985 54986 54987 54988 54989 54990 54991 54992 54993 54994 54995 54996 54997 54998 54999 55000 55001 55002 55003 55004 55005 55006 55007 55008 55009 55010 55011 55012 55013 55014 55015 55016 55017 55018 55019 55020 55021 55022 55023 55024 55025 55026 55027 55028 55029 55030 55031 55032 55033 55034 55035 55036 55037 55038 55039 55040 55041 55042 55043 55044 55045 55046 55047 55048 55049 55050 55051 55052 55053 55054 55055 55056 55057 55058 55059 55060 55061 55062 55063 55064 55065 55066 55067 55068 55069 55070 55071 55072 55073 55074 55075 55076 55077 55078 55079 5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