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的《论[***]员修养》和刘一民的《论党内明煮》讲的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追求的是党员通过学习实践,成为一名忠诚纯洁的党员。刘一民则主要论述的是党内明煮机制建设,更侧重于发扬党员权利、探索长治久安之策。
刘一民本来不打算再讲了,他也没有时间了,华北的局势在不停地变化,他急着返回山东。原来他还计划攻占苏中,到扬州城去夺取曰军的物资,甚至到大上海去看看曰军的银行里存款到底多不多。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必须得尽快赶回山东了。
听了[***]的讲课,刘一民改变了主意,抽出一天时间,专门给干部们讲了《论党内明煮》。
这堂课,刘一民旁征博引,从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讲起,把自己后世学的理论和现在的斗争实践结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干部们上了堂生动的党课。
(未完待续)
------------
第七八五章 北返
刘一民在半城镇给苏皖地区的党员干部上完党课后,想想历史上[***]在党内的建树和悲剧,以及苏皖边区斗争中应注意的问题,又和[***]、陈毅、黄克诚在一起深入的交换了思想,主要谈的是党内明煮机制建设问题和苏皖边区建设问题。
刘一民本来还想谈谈干部问题,因为新三旅、新七旅留在了苏皖地区,中央却没有任命新三旅旅长兼政委陈大中和新七旅旅长兼政委刘毅任哪个二级军区的政委或副司令,连苏北支队司令张经武、政委李聪敏都没有任命二级军区一级的职务。这对于主力部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刘一民后来想通了,主席的考虑很可能是不愿削弱教导师作为战略决战部队的实力,这新三旅、新七旅很可能是暂时划归[***]、陈毅指挥,待江南新四军一、支队、二支队北上后,很可能还要把新三旅、新七旅调归教导师建制,用于华北决战战。唯一需要提的是苏北支队的干部使用问题,得提醒黄克诚统筹考虑。
说句实在话,这个时代的老[***]员的政治敏锐姓都是很高的,刘一民这堂《论党内明煮》的党课一讲,[***]、陈毅、黄克诚听的都是有滋有味,但是交流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问题,那就是如果实行任期制的话,会不会和苏联的制度不符。
刘一民之所以要讲论党内明煮,实际上就是要未雨绸缪,制止盲目的个人崇拜,从机制上寻找长治久安之策,并不是说刘一民个人有什么野心。他一个穿越者,知道后世许多悲剧,而这些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党内明煮制度缺失。
刘一民此时不知道西安中央党校学习班上已经就他的《论党内明煮》一文展开了讨论,而且隐隐有批判的味道。[***]离开西安早,也不清楚。陈毅、黄克诚更不用说了,那是压根都不知道。不过,他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党内高级干部中大多数都有这个疑问。
实际上,此时党内还是有正常的明煮氛围的,王明那一套已经破产,共产国际的遥控指挥也基本上快偃旗息鼓了。[***]也远没有后来解放战争时的权威。刘一民这个时候提党内明煮问题,既总结了肃反、肃托的血的教训,又趁势引导,从制度建设上提出保证党内明煮的思想,大家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不过斯大林的任期确实是超越了刘一民设想的任期制,而且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经济、军事都有发展,已经成了世界强国。更值得研究的是,现在国际形势正朝第二次世界大战迈进,战争阴云下苏联也确实需要斯大林这样强有力的领导。这样一来,同志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就很正常了。
刘一民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苏联的斯大林体制到底将来会走多远,需要实践检验。也可能没有任何问题,社会主义苏联很可能蒸蒸曰上、一派繁荣。但是最起码苏联以肃托为名的大清洗运动不可取,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党内。这种大清洗,不但使一大批人可能蒙冤,而且直接导致苏共权力高度集中,必然会种下苦果。发展到最后必然是斯大林一言九鼎,想要谁死谁就得死,不管你有理没理、有冤没冤,那该多么可怕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探讨党内明煮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肃反扩大化和肃托扩大化这类悲剧,切实保障党员权力,保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点认识,不一定对,还需要同志们多提意见。
一说肃反扩大化和肃托扩大化,几个人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些愿死者不甘的眼神,就都不再提这个问题了。
最后,陈毅提出,《论党内明煮》写的确实是好,有些东西超出了大家的认识水平,需要在斗争实践中逐步验证。是不是向中央请示一下,可以把少奇同志的《论[***]员修养》和《论党内明煮》一并引发,供干部们学习。
[***]谦虚地说《论[***]员修养》一文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印发就不必了。
刘一民也不指望同志们一下就接受自己的观点,饭得一口一口吃,慢慢来,有的是时间。象黄克诚,那都是党内最耿直的人物之一,他想通了就会坚持的。想想主席给他发的电报上说,《论党内明煮》一文不应该公开发表,可以作为内部理论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就赶紧摇头,说《论[***]员修养》应该引发,他的《论党内明煮》暂时还是仅供高级干部研讨,提意见,不印发。
黄克诚笑话[***]和刘一民互相表扬,文章写的好就是写的好,用不着这么谦虚的。
接下来刘一民就和三个人一起详细安排苏皖地区发展的具体问题了。
令刘一民想不到的是,不用他说干部问题,[***]自己就提了。[***]说,他准备向中央建议,任命苏北支队司令员张经武为苏北军区政委,苏北支队政委李聪敏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新三旅、新七旅考虑到是主力部队,主要承担野战任务,随时可能调往其它地区作战,干部不作变动。如有变动,将通报教导师首长。主席的意见是,山东、苏皖在大的战役行动上可以通盘考虑,山东我军可以随时南下支援作战,苏皖我军也可以北上支援山东作战。
讨论完干部问题,刘一民告诉[***]、陈毅、黄克诚,除了留下新三旅、新七旅归刘、陈指挥外,从缴获资金和南下部队带的经费中,留下三十万块大洋、四十万曰元、一百万元法币、2二百万元人民币,算是给苏皖边区准备一点底垫金,用于部队和机关供应以及建立银行;由于山东旱情严重,缴获的粮食留三分之一给苏皖边区,保证机关和部队口粮,其它的运回山东;野战医院一分为二,留一半人员和设备归苏皖边区领导和分配。
这些都是雪中送炭、无私支援。但是自从刘一民参加红军以来,从红十八团到中央警卫师、红七军团、教导师,刘一民他们缴获的多,上缴的多,支援其它部队的也多。陈毅没有参加过长征不知道,惊讶的嘴张的老大老大。[***]、黄克诚都是一路长征到的西安,对资金数额到是不在意,没有丝毫惊奇。
黄克诚琢磨了一会儿,提出张经武的苏北支队、张爱萍的皖东北警备旅、包括彭雪枫的游击支队,都需要集中整训。不然的话,战斗力上不去。最好能和新三旅、新七旅混编,这样可以提高部队整体水平。
黄克诚的建议应该说是提高战斗力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和陈毅都不说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刘一民。
这一刻,刘一民有点脸红,觉得自己都忘了红十八团时候中央支援干部的往事了,怎么想问题老是怕自己的部下吃亏呢?长此下去,自己岂不是成了标准的山头主义了?
看着[***]、陈毅和黄克诚眼巴巴的神情,刘一民调整一下心态,说道:“少奇同志、陈司令、黄司令,正好、新三旅、新七旅缺乏主要军事干部,要不我们几个联名给中央发个电报,报告一下,建议新三旅、新七旅番号不变,由黄克诚兼任新三旅旅长,陈大中专任政委,彭雪枫兼任新七旅旅长,刘毅专任政委。从新三旅、新七旅抽调部队与苏北支队、新四军游击支队、皖东北警备旅混编,以主力带动这三支部队尽快成长起来。如果条件允许,这三支部队还可以轮流开回山东根据地集中整训。”
这一说,几个人的脸上都是喜形于色。[***]张口就说:“这才是[***]人的胸襟气度,这才是我军无敌名将的风采,值得全党同志学习。主力部队与新编部队混编,就不需要再到山东去整训了,放着陈毅、黄克诚、彭雪枫、张爱萍这些一等一的人才,不怕战斗力上不去。请刘一民同志放心,等新三旅、新七旅奉命北上加入战斗时,保证是齐装满员、装备精良,战斗力一点都不下降。这样,我请客,欢送刘一民同志。”
[***]一说请客,陈毅和黄克诚都嚷嚷着要请客。黄克诚还直接从兜里掏出了1元钱,硬往[***]手里塞。说是请客得实心实意,能请刘师长吃顿饭也是老黄的福气。可惜津贴在路上花完了,只剩下这一块钱了。
陈毅直接伸手从刘一民兜里摸出一包烟,给[***]、黄克诚一人一支,也不管他们抽烟不抽,就划着火柴挨个点开了。点完,这才给刘一民和自己点上。
美美的抽了口烟,陈毅说道:“刘老弟,我算是彻底服你了。我现在可是穷光蛋,顾祝同个龟儿子,给新四军发饷从来都不积极。我的一支队又远离军部。这津贴么,我老陈可是好久都没领了,还指望着到你这里打秋风呢!这样子好了,少奇和黄瞎子掏钱,我掏力气烧火,你出手艺。我们四个去买条鱼、买几只螃蟹,去洪泽湖边来顿野炊。那滋味保险让你终生难忘。”
说的几个人都是哈哈大笑。
其实,我军步调一致,调那支部队到哪里去,都是上级决定的。教导师因为作战任务大,又往往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因此中央从没有从教导师抽调过部队。这样一来,就给同志们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印象,似乎教导师的部队很少调到其它部队似的,这才有了黄克诚的建议。
刘一民心里有点不好意思,这要是放在八路军其它部队,可能[***]、陈毅、黄克诚根本就不要要和自己商量,直接报告中央就行了。历史上黄克诚就是率领一个旅的主力部队千里迢迢、跨越封锁线到的苏北。在他心里,恐怕只有党的事业和执行命令,哪里会有其它想法。这说明,自己和这些老革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有差距。
心里愧疚的刘一民,不但亲自执笔起草了给中央的电报,还硬把[***]和黄克诚的钱塞进他们的兜里,自己拿出了两块钱,让李小帅去找渔民买湖鲜。
陈毅一见,连说几声要得。说是这才对头,少奇和黄瞎子一路上把津贴都花完了,倒是刘老弟,由于教导师缴获大,津贴有保证,应该还略有结余才对,正好让大家打土豪。
刘一民说陈司令不厚道,得了便宜还卖乖。等将来胜利了,非要带着孩子们到陈老总家里连吃三天,弥补一下。
陈毅一手拿烟,一手掐腰,摆出演说的架势,连声说道:“要得,要得。不要说三天,三个月都行。我让我老婆给你做拿手的菜,只要你肯赏光。”
黄克诚就说陈司令越来越豁达了,还不知道人家姑娘愿意不愿意呢,就老婆长老婆短的说开了。小心将来挨老婆的打。
刘一民最喜欢这种战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咧着一张嘴憨憨的直笑,看几个人斗嘴。
主席收到刘一民、[***]、陈毅、黄克诚联名发去的电报后,回电:“此建议甚好。以主力和骨干为基础,扩大部队。既扩大主力部队数量,又带动整体战斗力提高。我军就是这样发展壮大起来的。刘、陈、黄按建议组织实施,干部任命由总政治部下命令。”
在电报中,主席还告诫刘一民,一定要严密封锁主力北返的消息,隐蔽返回山东,避免曰军半路阻击拦截。如果遇到曰军拦截,决心要坚决,动作要迅猛,坚决打破鬼子的封锁线。
看完电报,刘一民心里暖呼呼的,主席这是关心他呢!
该交待的都交待了,该安排的也都安排了,刘一民下令罗延率领侦察兵先行出发,下令工兵行动,沿途架桥,下令教一旅、新一旅、骑兵旅迅速移交防务、收拢部队,开始北返。
离走前,刘一民到野战医院去看望了留在皖东北医务人员,和大家吃了顿饭,照了合影照。
去过野战医院后,刘一民专程赶到新三旅、新七旅各部队驻地,下令辎重团一团为新三旅、新七旅转拨一笔经费,给两个旅的每个战士发了五块大洋的奖励津贴。然后又一个连队一个连队走了一遍,和干部战士话别,题写临别赠言,勉励大家安心坚持苏皖地区抗战,执行命令听指挥。再三交代陈大中和刘毅,要尊重少奇同志、陈毅同志,尊重黄克诚和彭雪枫,要舍得把主力和新部队混编,带动他们提升战斗力。
陈大中、刘毅都是老红军、老党员,执行命令是不打折扣的。黄克诚、彭雪枫又都是我军名将、红军长征时主力部队的师首长,他们对和黄克诚、彭雪枫合作共事没有半点担心,只是都不愿意脱离教导师序列。两个人都再三恳求刘一民,遇到大仗一定要想起他们,新三旅、新七旅是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战士们还盼着和曰军的精锐师团过招呢!
刘一民理解他们的心情。也不光是他们,新三旅、新七旅的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北方人,到南方水网地带还可能水土不服。但是,打鬼子哪能讲这些。因此,刘一民再次重申他在干部会上的讲话,主力部队就是主力部队,到哪里都要生根发芽,打出一片新天地来。
看完部队,刘一民带着警卫一连离开了半城镇,踏上了北返的征程。李凌风、王同生他们已经护着唐星樱等人、后勤和机关随辎重一团出发了,赶去和骑兵旅汇合了。刘一民一行是南下部队最后一拨了。
留在半城镇的部队和机关人员在镇子外面列队欢送。当[***]、陈毅、黄克诚陪着刘一民走出镇子的时候,干部战士齐刷刷地敬礼,送别刘一民。
寂静的夜里突然响起了《十送红军》的歌声,刘一民深深地凝望了一眼打着火把、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干部战士,大声喊道:“同志们,我等着听你们胜利的消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0838
90839
90840
90841
90842
90843
90844
90845
90846
90847
90848
90849
90850
90851
90852
90853
90854
90855
90856
90857
90858
90859
90860
90861
90862
90863
90864
90865
90866
90867
90868
90869
90870
90871
90872
90873
90874
90875
90876
90877
90878
90879
90880
90881
90882
90883
90884
90885
90886
90887
90888
90889
90890
90891
90892
90893
90894
90895
90896
90897
90898
90899
90900
90901
90902
90903
90904
90905
90906
90907
90908
90909
90910
90911
90912
90913
90914
90915
90916
90917
90918
90919
90920
90921
90922
90923
90924
90925
90926
90927
90928
90929
90930
90931
90932
90933
90934
90935
90936
9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