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只是现在还不想。”沈默淡淡笑道:“也许明年,或许后年就想了,父亲不必心忧。”
沈贺一想,儿子反正才十六岁,也不用太着急,便一口答应下来道:“我这就把冰人辞了。”
这个小小的风波便算过去了。
沈默搬去与徐渭同住,眼见院试还有一个月时间,便开始专心读书,悉心备考。
在他的感染下,徐渭也开始耐着姓子写一些,往常不屑一顾的‘干瘪时文’。沈默看几篇不由大吃一惊道:“即使是唐王制艺,也不过如此吧!”他现在眼光是有的,怎么也不相信这样的文章,会连乡试也不中。
便追问徐渭,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渭现在和他无话不说,便将当初的情形讲与沈默――毋庸怀疑,徐渭是个天才,所有人都坚信这一点,也包括他自己。当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短小精悍,痛快淋漓,他也自认为此次定能榜上有名,光宗耀祖。
然而他却忘了时文写作,必须五百字以上,是以考官一看还没写满一页纸,便看也不看,批上‘太短’两字,打回了他的卷子。
三年以后,徐渭卷土重来。谁知又是这位考官监考,冤家路窄之下,徐渭的火上来了,就干脆放开才情,恣意挥洒,痛书科考弊端,卷子写完了还不够,又写满了桌子椅子。等交卷的时候,便扛着桌椅上去,考官大惊失色道:“君子动口不动手。”
徐渭说:‘你不是嫌我写得短吗?我就给你写长的看看。’
下场可想而知,更惨――被以‘搅闹考场’的罪名轰出门外,连让考官阅卷资格都没有。
等到第三次考试时,虽然规规矩矩答题,但言语中难免有怨怼、愤懑的牢搔之词,再加上他的恶名早在考官中传开,都视其为洪水猛兽,便又一次把他打回来了。
听了徐渭的故事,沈默苦笑连连道:“我说文长兄,你既然愤怒,就别参加科举;既然参加科举,就得把愤怒收起来,不然下次还不中,还得继续折磨下去。”
徐渭苦涩笑道:“这道理我岂能不懂?只是江山易改本姓难移,一到了那种时候,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你也别看时文了,先修身养姓吧。”沈默一本正经道。
徐渭感兴趣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沈默笑道:“每天打扫屋子,做饭,浇花,喂狗,自然就心平气和了。”
徐渭笑骂道:“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
正说笑间,敲门声响起来了,徐渭高叫一声道:“门没关,想进就进,不想进就帮着关严了。”
一阵咯咯的笑声响起,那人便带着浓重的香风走进来,沈默一看,竟是上次见到的那个媒婆,不由脸都绿了,吃惊道:“怎么还追到这儿来了?”
那媒婆一见他也吓一跳,但很快便板下脸来,用大鼻孔对他道:“老身可不是来找沈公子的,”说着朝徐渭谄笑道:“我是来找徐爷的。”
徐渭笑道:“你不是也要给我说亲吧?”
那媒婆用花手绢捂嘴笑道:“徐爷大名鼎鼎,乃是十里八乡都挑不出来的大才子,怎能让房里空着呢?我这里有一娇娃,乃是堂堂知府大人的……侄女,年方二八,待字闺中,知府大人……的弟弟仰慕徐爷的文名,有意嫁与你为继室,如果您也有这个念头,明曰就去见一见吧。”
沈默笑道:“这道是正理,我也觉着该有个女人来照管你了,不然早晚邋遢死。”
那媒婆见他这次是帮自己的,便换上最真诚的笑脸,与沈默一人一句,把徐渭说的晕晕乎乎,稀里糊涂就答应下来。
第二天他硬拉沈默陪着,两人换身光鲜,便在媒婆的带领下,坐船出城,往那位知府大人的……弟弟住的兰亭镇去了。
到了地头,果然是个大户人家,家里头住着好几进的大房子,奴婢仆妇不计其数,那位知府大人的弟弟乃是徐渭的崇拜者,见他能够亲来,自然盛情招待,双方谈笑甚欢,直到黄昏时才依依惜别。
回去路上沈默笑道:“我看着不错。”
“不行,绝对不行。”哪知徐渭斩钉截铁道。
“为什么?”沈默吃惊道。
“因为他跟国贼一个姓!”徐渭义正言辞道:“我徐渭是不会娶姓严的女子。”
“我看你真是脑袋被门夹了!”沈默又一次被他怪异的思维绝倒了。
无论他怎么劝,徐渭都不答应,两人唧唧歪歪的到了城外,准备进去时,却见到一队队官兵乡勇,持刀带铳,开出城去,人数少说也得有上千人。
两人正探头探脑,便被官军发现了,立刻当作倭寇歼细拿下,沈默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高声道:“我是唐知府的师侄,来给大人送行的。”徐渭也高叫道:“我是唐知府的师弟,也是来给他送行的。”沈默瞪他一眼道:“你占我便宜。”“本来就是吗。”徐渭嘿嘿笑道。
有路过的乡勇认出他俩道:“这是我们山阴的大才子徐先生。”“这是我们会稽的更大才子沈公子。”
那巡逻的斥候才放下心来,将他俩带到中军处。
唐顺之正与巡抚大人议事呢,一听说他俩来了,便告个罪,出来相见。
一见果然是他俩,唐顺之如释重负道:“到处找你们找不到,好歹临出发前碰上了。”
“大人,这是要去哪里?”徐渭焦急问道。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唐顺之小声道,便把他俩拉到无人处,才小声道:“台宁战局吃紧,数万倭寇攻城,谭知府和俞将军快要顶不住了,中丞大人集中各府兵丁,要去支援前线。”
“那绍兴怎么办?”沈默沉声问道。
“只要台州宁波能守住,绍兴就不会有危险。”唐顺之轻声道。
“若是倭寇绕过防线过来呢?”沈默不依不饶的问道。
“最多是小股倭寇过来,每个乡里都有保安队,”唐顺之面色郑重道:“我在城中还留了五百乡勇,交与薛通判统领。二位皆是才智之士,请到时候多多协助。”
“义不容辞!”两人齐声应道。
(未完待续)
------------
第一三一章 去省城
知府大人和乡勇主力被调走,让城内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三府衙门的事务自然繁重起来。沈贺身为会稽主簿,工作量一下大了数倍,连家都顾不上回,只好如普通小吏一般,在县衙值房里住下,婚期也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
对于老百姓而言,更直观的感受是城内物价飞涨、谣言满天,今天说官军大破倭寇,明天说倭寇大败官军,让他们一时高兴一时害怕,再加上吃不起肉了,也没有社戏听了,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过得十分煎熬。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8014
158015
158016
158017
158018
158019
158020
158021
158022
158023
158024
158025
158026
158027
158028
158029
158030
158031
158032
158033
158034
158035
158036
158037
158038
158039
158040
158041
158042
158043
158044
158045
158046
158047
158048
158049
158050
158051
158052
158053
158054
158055
158056
158057
158058
158059
158060
158061
158062
158063
158064
158065
158066
158067
158068
158069
158070
158071
158072
158073
158074
158075
158076
158077
158078
158079
158080
158081
158082
158083
158084
158085
158086
158087
158088
158089
158090
158091
158092
158093
158094
158095
158096
158097
158098
158099
158100
158101
158102
158103
158104
158105
158106
158107
158108
158109
158110
158111
158112
15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