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沈默这是为什么,便若无其事走进去。

    看见沈默进来,三人起身行礼,沈默笑着还礼道:“三位先生辛苦,这八个月来全靠你们了。”

    稍事寒暄,那个话题终究还是绕不开,沈明臣尴尬的笑笑,道:“还要向大人道歉。您知道三公槐的事情了吧?”

    “知道了。”沈默点点头。这三位不跟他商量,便将三公槐辩论的剧本大加删改,把那些振聋发聩的言论删掉,只是不痛不痒的重新解释了‘君君臣臣’,说不应该单方面要求臣民向君王忠孝,皇帝也该对臣民尽义务。虽然言论已经很惊人了,但距离沈默的要求差的还很远,根本没有动摇到君权的至高无上嘛。当时沈默确实很恼火来着。

    “为什么?”沈默微笑道:“几位不想给我个解释。”

    “因为大人太冒进了。”王寅坦然道:“违背了我们既定的方针,为了不让您的辛苦毁于一旦,所以我把那些过激的内容都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又不方便在信中解释,只好擅作主张了。”

    “你不觉着步子太小了。”沈默微微皱眉道:“这样能引起多少波澜呢?”

    “我却觉着刚刚好。”王寅坦然一笑,沉声道:“大人,您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梦想,请相信我们,咱们的目地是一样的。”

    “我们为此事讨论了好几天,”那边余寅接话道:“并就未来拟出了整套的计划,请大人钧鉴。”当然这样的东西,是不可能见于纸面的,还得靠他口述。

    (未完待续)
------------

第七六八章 上朝喽(中)

    “洗耳恭听。”沈默肃容道。

    “欲要除其祸害,需先究其本源。”余寅正色问道:“那《大宪章》固然是珠玉在前,但彼英国毕竟远隔万里之遥,无论国情还是政体,都与我国大不相同。若是生搬硬套,必会南橘北枳,自酿苦果。”见沈默点头,他便接着道:“要想实现我大明之君臣共治,就得先弄明白,为什么两千年来都是一君独治。”

    “或者说,一君独治的秘密在哪里,”王寅接过话头道:“为何可以一以贯之,长盛不衰?”

    “愿闻其详。”沈默颔首道。

    “关键就在于‘秦制’二字!”余寅沉声道:“秦朝虽然兴亡勃乎,但其政治文化遗毒后世,两千年来阴魂不散!《史记》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便是对秦始皇‘功业’的最好概括。”顿一顿道:“嬴政死,秦朝灭,但秦制却代代相传,并不断强化,最终演变为以‘儒表法里’治天下,构建‘三纲五常’钳万民的百世不易之制。”

    “秦制的核心,即君权之神圣化。”王寅接着道:“秦王自取‘黄帝’之名,易之为‘皇帝’,傲然以‘天子’之居,还称自己是‘真龙’。帮助他这一谎言成为‘公理’的,是两个荀学传人,韩非和李斯。二人外儒内法,鼓吹以苛刑暴政来实现所谓的社会纲常,自然与以刑治国的秦王一拍即合,通过法与术相辅……一面明目张胆的以严刑峻罚挫折臣民,使其微末渺小;一面通过各种仪式与祭祀,来确定皇帝崇高不可测度的地位,最终使民众放弃本生的高贵,承认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自此,民众也就坠入了无底的深渊,君王可以随心所欲的予取予求,也可毫无愧色地虐待臣民。《大宋律》也好《大明律》也罢,没有任何法律,可以约束皇帝的作为,生杀予夺,一切都只在其一念之间!”

    “说的太好了。”沈默重重点头道:“所以我历来不屑于,历代士大夫关于‘明君’与‘昏君’的辨析。这个真没意义,其实‘明君’也好,‘昏君’也罢,其差异不过是五十步一百步。既然是‘君权神授”,中层又无贵族阶级的制约,士大夫的监察亦无制度保障。大多数明君之过的劝谏,都只是灯蛾扑火,于事无补。唯一指望,就是皇帝陛下的个人素质,和良心发现了。”

    “而在尊无与上,富无与敌的环境中,教养出一个好皇帝的可能姓,微乎其微。”余寅接着道:“所以在一人[***]之下,天下的‘治’都是偶然的,‘乱’倒是当然的。这才是李贽那一问的真正答案。”李贽当时问,孟子说天下一乱一治,缘何两千年来,称得上治世的,却只有百余年呢?当时他的答案是,因为君主大多数时候,忘了自己的责任,显然没有把话说透。

    “那么答案便出来了。”王寅沉声道:“君权神化,就是一君独治的秘密,要想打破这种独治,必须先打破这种神化,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沈明臣接着道:“这种神化已演变为一种具体规范,那就是礼教!而礼教以三纲为首,三纲又以君臣之伦为首,君权至高无上,因为其蕴含着,三种不可质疑的公理:一者,皇权天授;二者,皇权无限;三者皇权始终完美无缺。不打破这三大公理,就没法去动摇君臣之伦,更不要提动摇纲常!

    “我们在三公槐辩论中,要达到的目地只有一个,便是为重塑君臣之伦,颠覆这三大公理,开启一条小小的缝隙。”余寅缓缓道:“所以我们新解了‘君君臣臣’,提出皇帝要享受天下人的忠孝,必须先为天下人付出,便是否定了皇权的无限;又否定了孟子的一乱一治,提出两千年来皆可成称乱世,继而否定了皇权的完美无缺。”

    “其实当初我提出来,加上个‘上古无君王,天下人公推之’的说法,否定皇权神授来着。”沈明臣笑着接话道:“但被他们俩给否了,说这样肯定会惹麻烦,还是不要妄想一口吃个胖子,徐徐图之的好。”

    “按照大人的布置,三公槐辩论,只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怕沈默脸上挂不住,余寅轻拍了一记马屁道:“接下来,江南的书院、学校、讲学、报纸上,都会对三公槐辩论继续讨论,我们的人会适当的引导;同时,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将暗中传播;待时机成熟,再对荀学起而攻之,然后才是程朱理学……一步步循序渐进,长则三五十年,短则十年二十年,终究能冲破樊笼,破除对君权的迷信!”

    “重要的是引导士林去思考。”王寅道:“秦制发展到现在,对皇权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只是大家还没想到罢了,就等着咱们去捅破窗户纸呢。”

    听了他们三个的叙述,沈默发自内心的感慨道:“我不如诸位多矣!”确实,自己虽然从不敢小瞧古人,但在思想领域这块,他却一直觉着,凭自己领先五百年的见识,总是要比古人更明白的。现在三位大才便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只要给他们开启一扇窗户,他们便能还给他一个世界。

    三人忙谦逊道:“大人切莫妄自菲薄,没有您高瞻远瞩,引来泰西之经史,又阐发‘君臣共治’之震聋发聩之言,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想不了那么多,那么远。”

    这话让沈默受用无穷,因为他一直以来的期许,便是为大明的知识分子,开启一扇看向世界、看向未来的窗户。现在看起来,终于迈出了可喜可贺的第一步!

    “该说的都说了,”这时,知识分子的矫情劲儿犯了,王寅朝沈默拱手道:“若是大人还怪属下擅作主张,那请把我开革,杀了灭口也行。”

    “哈哈……”沈默哑然失笑道:“十岳公哪里的话,这道理我早就想通了,正要向你们道谢呢。”这话其实有些大言不惭,但谁让他是主公呢?

    说完,沈默亲热的拉住王寅的胳膊道:“还有很多事情,要仰仗十岳公谋划呢。”

    “大人如此胸襟气度,”王寅这才感觉舒服多了,拱手道:“某岂能不粉身以报?”

    于是两人放声大笑起来,看得沈明臣一阵鸡皮疙瘩,小声嘟囔道:“都这么熟了,还来这套……”弄得两人颇不好意思。

    为了掩饰尴尬,王寅对沈默道:“大人,没有您的权力作保证,我们种在江南的种子,随时都可能会夭折,所以您必须尽快掌握权力,主导大明的大政方针。”

    想起他那十六字真言,沈默笑道:“韬光养晦的时代过去了?”

    “什么时候都该韬光养晦,但这跟抓住权力并不冲突。”王寅沉声道。

    “可是这太难了。”沈默冷静道:“内阁里有四大天王,外面还有杨博……别说他们,就连六部尚书,也排在我前面。”

    “如果《嘉靖遗诏》真的贯彻执行。”余寅插话道:“有一批老臣可能会被起复,到时候大人的排名,可能会更靠后。”

    沈默知道他指的是,《遗诏》那句:‘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嘉靖元年以来,因为劝谏而得罪的大臣,活着的招用,死了的恢复名誉,关起来的立即释放复职……海瑞得以恢复自由,就是因为这最后一句。

    如果这条留旨被认真执行起来,那就可怕了!众所周知,先帝和群臣的斗争贯穿嘉靖朝始终。从当年大礼议、到后来弹劾严嵩,再到最后劝谏修道,不知多少大臣被嘉靖罢官革职,撵回家种地去了,至今活着的仍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名臣老臣。

    要是把那些老家伙都召回来,呵呵,沈大人的身前,将密密麻麻站满各色老头,刚刚看到点曙光的奋斗之路,得一下倒退三十年。

    这问题相当之可怕,仅是想想,就让他一脑门子冷汗了。

    “考虑到《遗诏》本身就是徐阶所拟。”王寅道:“他肯定是存了这种想法的。”

    “换了我是他的话。”沈明臣笑呵呵道:“也会做这笔买卖的。那些被革职在家的老臣,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谁知又焕发第二春了,焉能不对他徐阶感恩戴德,有这些人保驾护航,什么高拱低拱,统统靠边站。”说完才想起发愁道:“这样的话,大人岂不惨了?”

    此言一出,顿时引来众人的鄙夷。沈明臣也为自己的后知后觉而害臊,忙强辩道:“我的意思是,难道就没有解决之道,眼看那些老朽骑到大人头上吗?”说着装腔作势道:“嗯,是这个意思。”又引来众人一阵笑。

    “当今之计,唯有先下手为强。”王寅沉声道:“想方设法尽快提升,哪怕是靠特旨简拔呢,也得尽量往前靠!”

    “特简,那多丢人?”沈明臣大惊小怪道。

    “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顾不上那么多了。”王寅皱眉道:“谁成想,徐阁老能想出这么个绝户计呢。”

    “嗯……我也是这个意思。”余寅点头符合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4676 74677 74678 74679 74680 74681 74682 74683 74684 74685 74686 74687 74688 74689 74690 74691 74692 74693 74694 74695 74696 74697 74698 74699 74700 74701 74702 74703 74704 74705 74706 74707 74708 74709 74710 74711 74712 74713 74714 74715 74716 74717 74718 74719 74720 74721 74722 74723 74724 74725 74726 74727 74728 74729 74730 74731 74732 74733 74734 74735 74736 74737 74738 74739 74740 74741 74742 74743 74744 74745 74746 74747 74748 74749 74750 74751 74752 74753 74754 74755 74756 74757 74758 74759 74760 74761 74762 74763 74764 74765 74766 74767 74768 74769 74770 74771 74772 74773 74774 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