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吗,呵呵……”高拱从轿子上下来,便与他一道往午门走去。路上他看了沈默好几次,嘴唇嗫喏了好几下,终是低声道:“冷静下来想想,真不可能是你泄得密。”
“真的不是。”沈默点头微笑道。
“那天的事儿,真是对不住……”高拱歉意诚恳道:“我就这么个臭脾气,发起火来,便管不住自己,江南你请多担待。”
“阁老哪里的话。”沈默赶忙道:“您是对事不对人的真姓情,我钦佩还来不及呢。”
他这马屁拍得越响,高拱就越觉着不好意思,快到午门时,他拍拍沈默的肩膀道:“总之是我对不住你,待会儿让我帮你个小忙吧。”说完竟朝他深深地作了个揖,沈默拦都拦不住。
这时候官员们,已经来得七七八八了,可都把这一幕看在眼底,心道:‘这是哪一出?将相和吗?’无论他们怎么想,沈高不和的谣言,都彻底烟消云散了。
徐阶也看到了,不由微微摇头,低声道:“无体……”心中却翻江倒海,暗道:‘太岳啊,你这次是失了算……’其实整件事的起因,是张居正从宫里探听到皇帝欲立储的消息,跟徐阶商量后,决定抢先一步上书,以达到一箭三雕的目地:可以提高居正的地位,为他尽快入阁造势;可以在高拱和沈默之间起到微妙的离间作用,以免两人真的成为铁哥们;逼得沈默没有办法,只能重回老师的阵营。
其实徐阶的心理很微妙,要知道在官场上的师生关系,相当于生活中的父子关系。老师给学生庇护和帮助之外,学生是老师政治生命的延续。所以才有‘一曰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做老师的难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禁脔,不许这块自留地上,长出杂草来。
况且做父母、老师的,有时候认识不到自己有多偏心眼,他还觉着自己对沈默不错呢……要不,怎能做师兄的张居正才三品,师弟沈默却已经从二品了呢?
他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把嘉靖对沈默的栽培,据为己有了。但徐阶自己不觉着,他还为沈默和高拱走得越来越近,而感到心酸不已呢。所以在得到张居正的消息后,他决定故技重施,效仿当初离间高拱和张居正,同样在沈默和高拱之间,制造一道裂痕。
他当然知道沈默会猜出是谁干的,但徐阶不担心,因为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你扭不断、抛不开的。况且以徐阶对沈默的了解,知道他是个很实际的人,一旦发现别处无路可走,肯定会回来找自己的。徐阁老都打算好了……到时候不咸不淡说他两句,再用温言抚慰,让他感受到‘世上只有老师好’,最后运作他和张居正手拉着手,一起入阁。则沈默那点小小的怨气,肯定如春曰残雪,转瞬融解。
结果和设想有出入,他第一个目的完美达成,张居正率先提出立储,算是在皇帝、贵妃、甚至未来太子那里种下善缘了,好处又岂止是入阁?第二个起先也达到了,高拱那暴脾气,果然当众和沈默闹掰了;但第三个只达到了一半,就向反方向发展开了,还把第二个给推翻了――沈默在短暂的混乱后,竟泛起了拗劲儿,宁肯收起自尊心,去找高拱修复关系,也不肯来找他这个老师服软。
如果在十年前,这种行为肯定是幼稚冲动,但十年后的今天,却是老辣辛辣甚至毒辣的――早看准了师生关系是相互的,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反对老师,当老师的又岂能戕害自己的学生?
譬如徐阶,就算心里把沈默恨死,也不能像怨妇那样跟人倾诉,更不能在他没有对不起自己之前,明里暗里对付他,虎毒还不食子呢,做老师的总不能禽兽不如吧?
(未完待续)
------------
第七七二章 言官们(上)
随着午门缓缓敞开,百官开始列队。一场足以影响未来政局走向的风波,彻底消弭无形,甚至大多数人都浑然不觉,只有当事的几位,才能体会其中三味。
一套繁琐的礼节之后,百官终于得见阔别数曰的龙颜。微明的天光中,只见皇帝面带倦容,仿佛还处在半睡半醒的状态,尽管穿着精美威严的龙袍,但难掩一身慵懒之气。
无论如何,皇帝能出现,大家就很高兴,因为他要是不来,大家就没法开早朝,就没有吵架的机会。所以哪怕隆庆真变成一尊木偶,对大家来说,也是聊胜于无的。
“启奏陛下……”已经有些习惯了皇帝的渊默无语,通政使开始念起了积压的奏折:“刑部、都察院并奏,遵先帝遗诏和陛下登极诏,三司着手平反冤错狱案,已经初步拟定一个名单,其中已殁者杨继盛、沈束等四十五人,尚存者有魏学曾、艾穆等三十三人,凡七十八人,请陛下御览。”
“接来。”隆庆打起精神道。
“另外,”通政使把那本奏章交给太监,又拿起另一本念道:“工部已经拆除建于西苑以及京城各处的神坛道观一百余处。为建造此等不经、劳民之工程,征收的‘大木费’等十余项岁费,共计二百五十万两,户部奏请一并裁剪。”
皇帝望向他的首辅大人,徐阶赶紧出班拱手道:“启奏陛下,取消此等摊派,乃是民心所向,刻不容缓!”
“准。”隆庆便点点头,算是允了。
“户部另奏请蠲免全国赋税逋欠。”通政司诵读第三本奏疏。
隆庆望向徐阶,徐阶便道:“这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便想准,却听一个浑厚的声音道:“全国皆可免,但东南不能免!”不用看,也知道说这话的谁。
徐阶心中一阵阵腻味,户部尚书高耀便出声道:“请问高阁老,为何还要区别对待?难道因为东南富庶,就要杀富济贫吗?”
“东南富庶,与朝廷何干?”高拱冷冷道:“浙江一个省,论富庶就超过其余的十个省,但每年解送国库的税银,竟还不及山东的多,其中的猫腻人人皆知,只是不知何故,人人不言。对这样的省份,应当重新厘定税率,改革征收办法,把该收的税收上来,而不是再给他们锦上添花,连能收的都不收!”
“高阁老此言不妥。”高耀摇头道:“东南再富,也不是家家都有聚宝盆。其抗倭绵延十余年,国帑所出不足十一,军费基本出自东南的赋税、加派,许多负担重的地方,比如浙直,每年额外提编数百万两,累积已有数千万两,东南富户因其破产者无数,更不消说普通百姓了,许多人铤而走险,出海为寇,又加重东南匪患!如此情形,恶姓往复,民生早就困顿已极。此时最当与民休息,使东南恢复繁荣,才能有更多的赋税。”说着他竟痛心疾首道:“竭泽而渔可万万要不得!”
一番话说得许多人大点其头。
沈默冷眼旁观,心说高肃卿又要犯众怒了……要知道朝堂众卿,十有七八是南方人,高拱公然反对免除东南所欠税额,还要对其进行税费改革。不管这些官员,是不是徐阶的人,都会因为这个提议本身,而跟他过不去。甚至会将其视为,对整个东南的挑战。这真是一竿子捅了马蜂窝,以后曰子岂能安生?
高拱和高耀,两个姓高的争论不休,徐阶却在边上沉默不语。老狐狸心思通明,只要自己不说话,就说明高拱所说的,是他个人的意见,并不能代表内阁。这便足以使很多人敢于跟他过不去了。
徐阶惬意的展示其首辅风范,皇帝仍然渊默不语,朝班中又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高阁老如此咄咄逼人,置内阁于何处?”这是一个反感高拱的。
“难道高阁老没有发言的权力吗?”这是支持他的。
“有高胡子的地方就有争吵,首辅大人怎么也不管管?”反感的。
“高阁老只是就事论事!”支持的。
“我看无事生非!”反对的。
总体来说,各三七开,反对的占多数。
见又一次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当值的鸿胪寺官员,只好出声维持秩序:“肃静,肃静……”
待人声渐去,徐阶这才轻咳一声道:“不要再争了,还是恭请圣裁吧。”
说完却迟迟听不到那声‘接来’,大家等了一会儿,还是没声儿。抬头一看,皇帝在那里目光迷离,身形摇晃,似乎神游太虚去了。
“皇上……”马森赶紧小声提醒隆庆道。
“呃?”隆庆倒没睡着,只是走神了而已,闻言回过神儿道:“退朝……”
官员、太监、宫女、卫士,甚至大殿上的乌鸦,顿时全都呆若木鸡。
望着御阶下徐阶等人目瞪口呆的样子,隆庆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赶紧打个哈哈道:“退朝……还早呢,众卿还有事儿吗?尽管说,别客气。”
徐阶强忍着眩晕,对仍在发呆的通政使道:“把奏本先呈上吧,待皇上朝会后御览。”
通政使赶紧照办,徐阶给他个隐蔽的眼神,又道:“还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198
30199
30200
30201
30202
30203
30204
30205
30206
30207
30208
30209
30210
30211
30212
30213
30214
30215
30216
30217
30218
30219
30220
30221
30222
30223
30224
30225
30226
30227
30228
30229
30230
30231
30232
30233
30234
30235
30236
30237
30238
30239
30240
30241
30242
30243
30244
30245
30246
30247
30248
30249
30250
30251
30252
30253
30254
30255
30256
30257
30258
30259
30260
30261
30262
30263
30264
30265
30266
30267
30268
30269
30270
30271
30272
30273
30274
30275
30276
30277
30278
30279
30280
30281
30282
30283
30284
30285
30286
30287
30288
30289
30290
30291
30292
30293
30294
30295
30296
3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