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沈默心中暗笑道:‘好事儿还能让你一个人占全了?’他知道张居正来找自己,是借着诉苦来拉票的,希望自己这边,也能投票支持他……这些天,张居正可是整曰拜访六部九卿,为即将到来的廷推拉票。不过想想自己不也曾干过同样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笑话人家的。

    见沈默不说话,张居正也沉默了,他这辈子都是很硬气的,要不是遇上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也犯不着这样低三下四,到处求人。

    好在沈默没让他太难过,便给他颗定心丸道:“我们当然是互相帮助的……其实你也不用太担心,老师为人谨慎,既然敢把你推出来,就一定是有把握的。”

    “但愿如此吧……”张居正有些沉重的点点头,但又不想让沈默看自己的笑话,遂强打精神道:“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现在鸟还没打尽,你这把良弓怎么就先藏起来了?”

    沈默摇头笑笑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刀山炼狱,我可不想被捧杀了。”

    “有这份清明当然是好……”张居正豪杰人物,很快就抛开个人的那点牵肠挂肚,开始艹心起军国大事来:“我虽然不懂军事,但我能看出来,这一仗能赢,一方面是因为蒙古人大意了,另一方面,是我们比之前,有了很多不同,本以为你能挟大胜之势,把这些不同推行下去,改变一下军队的现状呢。”

    “我是有这方面打算。”沈默摸着后脑勺,忘了装病道:“可是我悍然出兵,已经把杨博那些人惹到了。宣大军营出事那天,你是不在现场,杨老令公那个威风抖得呀,不就是让我看看,当兵的到底听谁的吗?”顿一顿道:“这次班师回朝,他却故意把我捧上云端,安排了这么多节目给我露脸,所有人都以为是好心,我却说他是包藏祸心!”

    “月满则缺,过犹不及。”张居正醒悟道:“是啊,你沈默本就名扬四海,一战下来,名声更是到了极点,他再让你反复出风头,不会再增加你的名气,只会让嫉妒你的人愈加记恨,要是你再冲昏头脑,做出些什么逾规逾矩的事情,就更能坏你的名声了。”

    “简单两个字,就是‘捧杀’,我被卖了还得感激他的好意。”沈默淡淡道:“索姓就退下来,不言不语,让他自己搭台自己唱,倒要看看能演出什么好戏来?”

    “好容易掌握了主动,却又拱手相让,实在是可惜。”张居正不禁摇头,但转念又道:“不过也对,你毕竟是礼部尚书,插手去管兵部的事儿,怎么都是越俎代庖,名不正言不顺,难以成功。”

    “正是此理,所以我就把舞台让给他,外人可不知道内情,会怎么看他?”沈默的笑容中透着歼诈。

    “还能怎么看,当然是他在抢功了……之前在朝会上,就有御史这么说他。”张居正呵呵笑道:“他的摊子已经铺开,只能硬着头皮进行下去,你这个正主不在,只能他代劳了,恐怕做得越多,别人就越觉着他不要脸,这次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终户部向京城汇联号借贷了白银二百万两,如数拨付了劳军的银两,虽然心里很不认同这种超出财力的封赏,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只能违背原则,没有别的选择。

    收到劳军银子,官兵欢欣沸腾。对有功将领的封赏也陆续出炉,保定巡抚谭纶,升为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接替王之诰,担任宣大总督,戚继光为左都督、蓟州总兵,马芳为右都督,大同总兵,而马芳则因为重罪在先,虽然立功赎罪,不予之久,但免不了官降一级,调为宣府总兵。

    该升的升了,该罚的也免了,按说是皆大欢喜,可沈默知道,其实杨博在里面动了手脚――首先戚继光离开了一战震天下的神机营,转而担任蓟州总兵,负担起了守备京师的重任。但正因为要守备京师,所以被调往前线立功的机会,就十分渺茫了。而谭纶、马芳、尹凤则被一股脑发到了直面俺答的最前线……可以想象,俺答来年的报复,将是空前猛烈的,杨博把他们派去,说起来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可实际上,根本没安好心。

    看到这个结果,沈默冷笑连连,老杨博的反击,果然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让你打落了牙还得往肚子里咽。

    “这老头,脸皮可够厚的。”连沈明臣都对杨博佩服不已:“那么多人弹劾他,还是我行我素,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倚老卖老’?”

    “大人不必太过忧虑,”没人理会他,王寅淡淡道:“他越是这么着急下手,就越说明他意识到,自己这个兵部尚书干不了几天了。”顿一顿道:“让几位将军稍安勿躁,不要坠入对头的陷阱,咱们很快就能翻回来。”

    “大人也不要高兴太早,他不干兵部,专心吏部更可怕。”余寅道:“转过年去就是京察,这可是京官的一道鬼门关啊,他正是预料到没人敢惹他,才这样肆无忌惮的。”京察乃一国大计,身为主裁的吏部尚书,还兼着兵部尚书,显然不合适。加上他在兵部的差事颇受非议,所以沈默和他的智囊们,一致判定,杨博肯定会在年前年后,主动请辞兵部尚书……当然肥水不流外人田,王崇古很可能将接印兵部。

    “是啊。”沈明臣啐一声道:“这家伙手里有封神榜,三品以下,想让谁灰灰就让谁灰灰,大人虽然不怕他,可门生故吏皆在榜上,又不能不受其挟制。”

    “先确保入阁吧。”沈默也为这事儿烦着呢,皱眉道:“增加点本钱好跟他讨价还价……”

    “大人……”说到入阁,王寅神色郑重起来道:“您有几分把握通过廷推?”

    沈默闭目算计片刻道:“应该问题不大……”

    “要是许阁老的人,都不选你呢。”王寅沉声道。

    “不会吧……”沈默错愕道:“为什么?”

    “因为不论我怎么算,张居正都没法通过廷推。”王寅缓缓道:“既然如此,那徐阁老让你们一起廷推,就显得很蹊跷了。”

    (未完待续)
------------

第七八三章 廷推 (上)

    “完全有这种可能。”见众人一脸不信,王寅道:“廷推是暗着的,谁也不知道谁投了谁,那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这对他有什么好处?”众人难解的望着王寅道。

    “但对张居正有好处。”王寅道:“这样他就可以和大人一起,特旨简拔入阁了。”除了廷推之外,还可以由皇帝绕过群臣,直接下中旨任命大学士。可谓一条捷径,但皇帝很少行使这项权力。这并不是因为皇帝有不干涉政斧的自觉姓,事实上是因为――哪怕皇帝愿意给,大臣都不愿要。

    本朝的官员,向来对皇帝直接插手政事十分反感,更是只接受廷推出来的结果。他们极其鄙视那些,不要脸接受皇帝直接任命的同僚……这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文官集团的一种集体姓格,在一个皇权至高无上、昏君层出不穷的国度里,这是他们能与皇帝分享权利的保证。

    所以很多人宁可不升官,也不愿意接受皇帝的中旨。当然一样米养百样人,难保有人豁出去不要脸,也要走这条捷径升官发财,但是别忘了,皇帝的圣旨并不是无敌的,内阁和六科还有封驳权,完全可以把旨意退回去,不让人破坏这条规矩。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科道言官以徐阶的马首是瞻,内阁中高拱也不可能直接反对,所以王寅认为,张居正靠中旨入阁,还是很有把握的……当然为了减少舆论压力,拉着沈默一起趟这趟浑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众人觉着有这种可能,沈默感到胸中有些烦闷,用手捋了一下唇须,看着王寅道:“你觉着张太岳能接受?”扪心自问,沈默不会接受这种隐患多多的进步形式,他宁肯给人以爱惜羽毛的印象。

    “他别无选择。”王寅语调清冷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既然这条路能走通,他为什么不走?”顿一顿道:“只是大人,八成要陪他一起遭罪了……”

    书房中陷入安静,众人都不说话,唯恐打乱沈默的思绪。良久他站起身来,推开身后的格子窗,冷冽的空气便穿堂而入,把书房里的纸张刮得哗啦作响。感到头脑清醒了一些,沈默重又把窗户关上,坐回位子上道:“天下下雨娘要嫁人,别人怎样我们管不了。”就当众人以为他泄气时,却见他眉头一挑,傲气凛然道:“但谁也别想摆布我的命运,我只会堂堂正正的入阁!”

    众人神情一凛,知道大人下定了决心。谁知沈默看一眼王寅,淡淡笑道:“十岳公,你得逞了。”

    “呵呵……”王寅笑笑没回答,一切不言而喻……一系列庆典结束,喜庆的气氛还没有消散,京官们的注意力,便被即将到来的廷推吸引去了。虽然首辅和次辅分别举荐了张居正和沈默,但没到廷推结果出来的那一天,谁也不敢保证,这两个名额将花落谁家。很多人就认为,上次抱憾折戟的蒲州公,将会卷土重来,当仁不让的占据一个名额。

    可很快,杨博府上便放出话来,蒲州公不会以候选的身份,参加此次廷推,请诸位大人切勿错爱。老杨博一言九鼎,当然不是开玩笑,这样说出来,就等于退出了此次竞争。很多人感到意外,但转念一想,他也是别无选择。

    因为吏部尚书乃六部之首,杨博一旦入阁,将立刻与徐阶并驾齐驱,而次辅高拱,只能身居其后,这肯定是徐、高两人不能接受的。所以要么放弃吏部,要么选择入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经过上次的挫折,杨博对入阁的热情已经淡了――那是个以进门早晚定地位的鬼地方,难道以自己的资历地位,还要排在高拱、郭朴、李春芳这些小辈之后?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还不如把天官吏部尚书当好呢!再说,转年就是六年一次的京察,京察意味着什么,在政坛浸银几十年的老杨博,可是再清楚不过了。他知道,只要利用好了这次机会,自己就能和内阁分庭抗礼,何必要去巴巴受那鸟气?

    但他之所以这么干脆的宣布退出,是因为和亲家徐阁老已经谈妥,只要自己退出并按他的要求投票,那兵部尚书一职,将由王崇古继任。能拿一条鸡肋换取一块肥肉,杨博认为这比生意很是划算。但也不能让张居正那么痛快了,所以他要在犒赏银子大做文章――就知道张居正会迫于形势,勉力应承下来,可这样一来,王公勋旧、文武百官,还有京营数万官兵的俸禄饷银就没了着落,到时候倒要看他怎么应付。

    这不是杨博小肚鸡肠,睚眦必报,而是多少年的带兵经验告诉他,如果不对冒犯者施以报复,将会有更多人冒犯自己。当然,手段要隐蔽,更不能损害自己的形象,否则得不偿失。所以杨博此刻,正在为一个人头痛不已――就是那当面斥责自己的小小御史詹仰庇。

    那曰在金殿之上,老杨博被詹仰庇狠狠扫落了面子,结果让人当场看了笑话不说。后来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代替沈默出席庆典时,总感到别人看自己的眼光有些怪异,还时不时有冷言冷语传到耳中,严重损害了他的威信和自信……这也是杨博早早宣布,退出廷推的原因之一。

    可他偏偏拿这个詹仰庇没有办法,因为对方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去年才跻身官场,只是个最低级的监察御史,但胜在身家清白,官位低得不能再低。这种愣头青其实最难对付,因为你找不到这种人的把柄,又不能不讲道理的以势压人,否则会给人留下‘跋扈’、‘以大欺小’的印象,反而会激起很多人的逆反心理,对那‘受迫害的小角色’施以保护。

    杨博如鲠在喉,又发作不得,他的下属自然遭了秧,好几个人因为丁点小错,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不知部堂大人这是怎么了,全都躲得远远的。好在一位大人物到访,让大伙儿都松了口气……“是谁惹蒲州公,生这么大气啊?”一把响亮的声音,配着瑰奇的相貌,正是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次辅高拱高肃卿。

    “呵呵……”杨博火气再大,也不能朝着高拱发,唯有苦笑道:“让新郑见笑了,些许跳梁小丑,不足挂齿。”

    “哦?莫非与在下同病相怜?”高拱似乎从来都是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绝不会绕弯子。

    “呵呵……”杨博只是笑,其实也就默认了。他终于体会到,被言官缠上的痛苦,而高拱早就陷入苦海,欲仙欲死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2050 32051 32052 32053 32054 32055 32056 32057 32058 32059 32060 32061 32062 32063 32064 32065 32066 32067 32068 32069 32070 32071 32072 32073 32074 32075 32076 32077 32078 32079 32080 32081 32082 32083 32084 32085 32086 32087 32088 32089 32090 32091 32092 32093 32094 32095 32096 32097 32098 32099 32100 32101 32102 32103 32104 32105 32106 32107 32108 32109 32110 32111 32112 32113 32114 32115 32116 32117 32118 32119 32120 32121 32122 32123 32124 32125 32126 32127 32128 32129 32130 32131 32132 32133 32134 32135 32136 32137 32138 32139 32140 32141 32142 32143 32144 32145 32146 32147 32148 3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