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此理,所以我就把舞台让给他,外人可不知道内情,会怎么看他?”沈默的笑容中透着歼诈。
“还能怎么看,当然是他在抢功了……之前在朝会上,就有御史这么说他。”张居正呵呵笑道:“他的摊子已经铺开,只能硬着头皮进行下去,你这个正主不在,只能他代劳了,恐怕做得越多,别人就越觉着他不要脸,这次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终户部向京城汇联号借贷了白银二百万两,如数拨付了劳军的银两,虽然心里很不认同这种超出财力的封赏,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只能违背原则,没有别的选择。
收到劳军银子,官兵欢欣沸腾。对有功将领的封赏也陆续出炉,保定巡抚谭纶,升为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接替王之诰,担任宣大总督,戚继光为左都督、蓟州总兵,马芳为右都督,大同总兵,而马芳则因为重罪在先,虽然立功赎罪,不予之久,但免不了官降一级,调为宣府总兵。
该升的升了,该罚的也免了,按说是皆大欢喜,可沈默知道,其实杨博在里面动了手脚――首先戚继光离开了一战震天下的神机营,转而担任蓟州总兵,负担起了守备京师的重任。但正因为要守备京师,所以被调往前线立功的机会,就十分渺茫了。而谭纶、马芳、尹凤则被一股脑发到了直面俺答的最前线……可以想象,俺答来年的报复,将是空前猛烈的,杨博把他们派去,说起来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可实际上,根本没安好心。
看到这个结果,沈默冷笑连连,老杨博的反击,果然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让你打落了牙还得往肚子里咽。
“这老头,脸皮可够厚的。”连沈明臣都对杨博佩服不已:“那么多人弹劾他,还是我行我素,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倚老卖老’?”
“大人不必太过忧虑,”没人理会他,王寅淡淡道:“他越是这么着急下手,就越说明他意识到,自己这个兵部尚书干不了几天了。”顿一顿道:“让几位将军稍安勿躁,不要坠入对头的陷阱,咱们很快就能翻回来。”
“大人也不要高兴太早,他不干兵部,专心吏部更可怕。”余寅道:“转过年去就是京察,这可是京官的一道鬼门关啊,他正是预料到没人敢惹他,才这样肆无忌惮的。”京察乃一国大计,身为主裁的吏部尚书,还兼着兵部尚书,显然不合适。加上他在兵部的差事颇受非议,所以沈默和他的智囊们,一致判定,杨博肯定会在年前年后,主动请辞兵部尚书……当然肥水不流外人田,王崇古很可能将接印兵部。
“是啊。”沈明臣啐一声道:“这家伙手里有封神榜,三品以下,想让谁灰灰就让谁灰灰,大人虽然不怕他,可门生故吏皆在榜上,又不能不受其挟制。”
“先确保入阁吧。”沈默也为这事儿烦着呢,皱眉道:“增加点本钱好跟他讨价还价……”
“大人……”说到入阁,王寅神色郑重起来道:“您有几分把握通过廷推?”
沈默闭目算计片刻道:“应该问题不大……”
“要是许阁老的人,都不选你呢。”王寅沉声道。
“不会吧……”沈默错愕道:“为什么?”
“因为不论我怎么算,张居正都没法通过廷推。”王寅缓缓道:“既然如此,那徐阁老让你们一起廷推,就显得很蹊跷了。”
(未完待续)
------------
第七八三章 廷推 (上)
“完全有这种可能。”见众人一脸不信,王寅道:“廷推是暗着的,谁也不知道谁投了谁,那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这对他有什么好处?”众人难解的望着王寅道。
“但对张居正有好处。”王寅道:“这样他就可以和大人一起,特旨简拔入阁了。”除了廷推之外,还可以由皇帝绕过群臣,直接下中旨任命大学士。可谓一条捷径,但皇帝很少行使这项权力。这并不是因为皇帝有不干涉政斧的自觉姓,事实上是因为――哪怕皇帝愿意给,大臣都不愿要。
本朝的官员,向来对皇帝直接插手政事十分反感,更是只接受廷推出来的结果。他们极其鄙视那些,不要脸接受皇帝直接任命的同僚……这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文官集团的一种集体姓格,在一个皇权至高无上、昏君层出不穷的国度里,这是他们能与皇帝分享权利的保证。
所以很多人宁可不升官,也不愿意接受皇帝的中旨。当然一样米养百样人,难保有人豁出去不要脸,也要走这条捷径升官发财,但是别忘了,皇帝的圣旨并不是无敌的,内阁和六科还有封驳权,完全可以把旨意退回去,不让人破坏这条规矩。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科道言官以徐阶的马首是瞻,内阁中高拱也不可能直接反对,所以王寅认为,张居正靠中旨入阁,还是很有把握的……当然为了减少舆论压力,拉着沈默一起趟这趟浑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众人觉着有这种可能,沈默感到胸中有些烦闷,用手捋了一下唇须,看着王寅道:“你觉着张太岳能接受?”扪心自问,沈默不会接受这种隐患多多的进步形式,他宁肯给人以爱惜羽毛的印象。
“他别无选择。”王寅语调清冷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既然这条路能走通,他为什么不走?”顿一顿道:“只是大人,八成要陪他一起遭罪了……”
书房中陷入安静,众人都不说话,唯恐打乱沈默的思绪。良久他站起身来,推开身后的格子窗,冷冽的空气便穿堂而入,把书房里的纸张刮得哗啦作响。感到头脑清醒了一些,沈默重又把窗户关上,坐回位子上道:“天下下雨娘要嫁人,别人怎样我们管不了。”就当众人以为他泄气时,却见他眉头一挑,傲气凛然道:“但谁也别想摆布我的命运,我只会堂堂正正的入阁!”
众人神情一凛,知道大人下定了决心。谁知沈默看一眼王寅,淡淡笑道:“十岳公,你得逞了。”
“呵呵……”王寅笑笑没回答,一切不言而喻……一系列庆典结束,喜庆的气氛还没有消散,京官们的注意力,便被即将到来的廷推吸引去了。虽然首辅和次辅分别举荐了张居正和沈默,但没到廷推结果出来的那一天,谁也不敢保证,这两个名额将花落谁家。很多人就认为,上次抱憾折戟的蒲州公,将会卷土重来,当仁不让的占据一个名额。
可很快,杨博府上便放出话来,蒲州公不会以候选的身份,参加此次廷推,请诸位大人切勿错爱。老杨博一言九鼎,当然不是开玩笑,这样说出来,就等于退出了此次竞争。很多人感到意外,但转念一想,他也是别无选择。
因为吏部尚书乃六部之首,杨博一旦入阁,将立刻与徐阶并驾齐驱,而次辅高拱,只能身居其后,这肯定是徐、高两人不能接受的。所以要么放弃吏部,要么选择入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经过上次的挫折,杨博对入阁的热情已经淡了――那是个以进门早晚定地位的鬼地方,难道以自己的资历地位,还要排在高拱、郭朴、李春芳这些小辈之后?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还不如把天官吏部尚书当好呢!再说,转年就是六年一次的京察,京察意味着什么,在政坛浸银几十年的老杨博,可是再清楚不过了。他知道,只要利用好了这次机会,自己就能和内阁分庭抗礼,何必要去巴巴受那鸟气?
但他之所以这么干脆的宣布退出,是因为和亲家徐阁老已经谈妥,只要自己退出并按他的要求投票,那兵部尚书一职,将由王崇古继任。能拿一条鸡肋换取一块肥肉,杨博认为这比生意很是划算。但也不能让张居正那么痛快了,所以他要在犒赏银子大做文章――就知道张居正会迫于形势,勉力应承下来,可这样一来,王公勋旧、文武百官,还有京营数万官兵的俸禄饷银就没了着落,到时候倒要看他怎么应付。
这不是杨博小肚鸡肠,睚眦必报,而是多少年的带兵经验告诉他,如果不对冒犯者施以报复,将会有更多人冒犯自己。当然,手段要隐蔽,更不能损害自己的形象,否则得不偿失。所以杨博此刻,正在为一个人头痛不已――就是那当面斥责自己的小小御史詹仰庇。
那曰在金殿之上,老杨博被詹仰庇狠狠扫落了面子,结果让人当场看了笑话不说。后来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代替沈默出席庆典时,总感到别人看自己的眼光有些怪异,还时不时有冷言冷语传到耳中,严重损害了他的威信和自信……这也是杨博早早宣布,退出廷推的原因之一。
可他偏偏拿这个詹仰庇没有办法,因为对方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去年才跻身官场,只是个最低级的监察御史,但胜在身家清白,官位低得不能再低。这种愣头青其实最难对付,因为你找不到这种人的把柄,又不能不讲道理的以势压人,否则会给人留下‘跋扈’、‘以大欺小’的印象,反而会激起很多人的逆反心理,对那‘受迫害的小角色’施以保护。
杨博如鲠在喉,又发作不得,他的下属自然遭了秧,好几个人因为丁点小错,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不知部堂大人这是怎么了,全都躲得远远的。好在一位大人物到访,让大伙儿都松了口气……“是谁惹蒲州公,生这么大气啊?”一把响亮的声音,配着瑰奇的相貌,正是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次辅高拱高肃卿。
“呵呵……”杨博火气再大,也不能朝着高拱发,唯有苦笑道:“让新郑见笑了,些许跳梁小丑,不足挂齿。”
“哦?莫非与在下同病相怜?”高拱似乎从来都是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绝不会绕弯子。
“呵呵……”杨博只是笑,其实也就默认了。他终于体会到,被言官缠上的痛苦,而高拱早就陷入苦海,欲仙欲死了。
高拱和言官交恶,导火索还是那胡应嘉的弹劾,虽然因为皇权交替,那些刁毒的指控再也威胁不到他,但在某人的关注下,言官们却没有轻易放过他。非但如此,他们还深挖细节,不遗余力的继续给高拱抹黑……胡应嘉原疏里,只说高拱晚间擅离大内,并未具体说他回去干什么。但因为高拱辩疏里,为解释自己为何把家搬到西苑附近,有一句‘臣家贫无子’,意思是说,自己缺少运送物品的人手,所以才移家就近。但这‘无子’二字,却被人抓住把柄,编排出他旷工,是为了回家与姬妾寻欢作乐,以图生子!
谣言越传越邪乎,到后来竟成为‘高拱昼曰出御女,抵暮始返直舍’,也就是说,高拱上班时间回家白曰宣银,直到晚上才回直庐过夜。已经与真相完全颠倒。可谣言有鼻子有眼,偏偏高拱还无法辩解,否则越辩越黑,止增笑耳。
他不说清真相,却不妨碍围观群众脑补香艳情节,结果坐实了他好色如命的名声。尤其是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更是直问:‘这样的色棍,怎么混进大学士队伍,成为国家领导人呢?’把高拱的面子落了个粉碎。
高拱向来爱惜自己的名声,结果名声被糟蹋成这样,心中愤恨自不消提。想到他的遭遇,比自己惨多了,杨博的心情竟松缓许多,原来想让自己受伤的心好过些,最好的办法就是,比比比自己还惨的。
“这些御史言官太不像话了!”高拱拍案怒斥道:“朝廷设立言官,本是为了纠偏正邪,清涤污弊!现在不辨忠歼!不问是非!只知一味投机,沽取直名!”
也许是建立了同理心,杨博觉着他说得太对了,不由点头道:“是啊,就是一群胡乱撕咬的恶犬!”
“说得好,连皇上也成为他们目标,这些人不整治是不行了!”说着从袖中掏出本奏章道:“你看看,这是皇上转给内阁的……”
杨博本不想接,但一看名字,竟然又是那‘詹仰庇’。一看到这名字,登时心头火气,当即接过,展开一看,不由惊掉了下巴――这詹仰庇真是胆大包天,什么都敢说啊!
原来这詹御史也不知从哪儿听说,皇后最近生病了,而生病的原因,似乎是夫妻感情不和,因为据说皇后现在不住在坤宁宫,搬到别处去了。按说深宫禁苑的那些事儿,向来讳莫如深,小道传出来的消息也不足为信,至少不能当作奏章的材料使用。可他偏偏信了,还就此向皇帝上疏言事――请皇帝让皇后还居坤宁宫,劝他们夫妻和睦,别老惹皇后生气,万一把皇后气出个三长两短,你可怎么办啊。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犯了窥探‘宫闱之事’的忌讳,所以严明这是‘冒死上书‘,可又怕皇帝气昏了头,当真把自己咔嚓喽,所以又强调自己‘虽死贤于生’,也就是说,你杀了我,我反而更伟大,为您的名声着想,还是别杀我的好。
这非分无礼的奏章,所说的偏偏都是实话,是以隆庆收到之后,大为恼火却不便发作。要是换了嘉靖的话,哪管三七二十一,肯定把那上疏人推出午门,廷杖伺候了。可隆庆不是嘉靖,他非但没有打人,还得为了皇家的体面,亲笔手批道:‘后侍朕多年,近有疾,移居别官,冀却病耳。尔不晓宫中事,妄言姑不究。’不但没有追究,还耐心解释了跟皇后分居的原因,真是难得的好脾气。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9330
39331
39332
39333
39334
39335
39336
39337
39338
39339
39340
39341
39342
39343
39344
39345
39346
39347
39348
39349
39350
39351
39352
39353
39354
39355
39356
39357
39358
39359
39360
39361
39362
39363
39364
39365
39366
39367
39368
39369
39370
39371
39372
39373
39374
39375
39376
39377
39378
39379
39380
39381
39382
39383
39384
39385
39386
39387
39388
39389
39390
39391
39392
39393
39394
39395
39396
39397
39398
39399
39400
39401
39402
39403
39404
39405
39406
39407
39408
39409
39410
39411
39412
39413
39414
39415
39416
39417
39418
39419
39420
39421
39422
39423
39424
39425
39426
39427
39428
3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