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沈默笑吟吟道:“若非如此,我也不会网开一面。”对方讨好的表情还未浮现完全,就听他冷冷道:“仅此一次!”

    “下不为例……”那人条件反射的赶紧接一句道。

    “好!”沈默点头道:“我信了!”

    众人心情一松,但仍然正襟危坐,知道他肯定还有下文。果然,便听沈默话锋一转道:“剩下的那些监生,你们怎么办?”

    “任凭大人处置,”众人心说死道友不死贫道,哪还敢多管闲事……何况他们还存了份儿心,希望那些人能难为难为沈默。毕竟一码归一码,他们实在舍不得取消皿字号。

    “我已经把他们放了。”沈默端起茶盏,轻轻吹着热气,仿佛说一件很随意的事情道:“一个案底也没留。”

    “……”众人登时无语。他们这才明白,沈默今晚都干了什么……其实,接报信后,沈默去到应天府,任由南京刑部的人,将他们的子弟带走。然后一转头,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其他监生,监生们本来就饿得快要崩溃了,只需要一个理由,便可以瓦解他们的意志。

    最后,沈默让人打开所有牢门,把还能走动的监生们集中在院子里,不能走动的也抬到门口,以便都能听到他的声音:“科举是国家之抡才大典,维护它的庄严神圣,是每个读书人应尽的义务。”顿一顿道:“在没有科举的年代,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那时候,你有什么前途,要看你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若不幸生为庶族,纵使天资聪颖,博学多闻,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曰。因为那时候,上品是属于士族的,寒士永远只能是下品!”说着有些动感情道:“是隋唐以来的科举,改变了这一切。如今天下再无士族,哪怕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也得拼命读书,和大家一起挤独木桥。否则他也没有机会做官……这种公平,是以前的人,想也不敢想的,现在只要你肯勤学、够聪明,就能中进士,做大官,甚至登阁拜相,列土封疆!”

    “你们闭上眼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科举,自己的梦想还会不会存在。”沈默缓缓道:“你们能接受没有科举的曰子吗?”

    众监生都闭上眼……顿时感到无边的恐惧和黑暗,许多人满头虚汗,甚至有人摇摇欲坠,软倒在地。要说沈默真够坏的,他们本来就饿得两眼发黑,现在又让他们闭上眼,不出虚汗、眩晕、站立不稳才怪呢。

    “能接受吗?”沈默的声音再次响起。

    众监生摇头。

    “但如果你们再闹下去,这辈子就都没有资格再进考场了。”沈默一副痛心的样子道:“你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去闹事……”

    听了他的话,那些监生都默然无言,良久才有人反应过来,面带希夷的问道:“难道我们还有资格再进考场?”

    “当然。”沈默笑骂一声道:“否则我跟你废话……”

    众人惊愕了。他们觉着,绑架了考官,占领了文庙,肯定要被永久除去学籍了,甚至可能会被充军流放。所以才会破罐子破摔,听了那些人的话,希望以绝食来换取一些宽大。

    然而他们从未想过,此生还有机会再进考场。

    “我待会儿还有事,给你们一刻的时间。”沈默淡淡道:“现在想出去,没人拦着你们,待会儿我走了,就不知会发生什么了。”

    顿了好一会儿,监生们才反应过来,沈阁老是真要网开一面啊!因为拖了那些世家子弟的福,他们在官府也没有留下案底,如今只要一走了之,则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他们还是清白之身!

    监生们向沈默深深作揖,然后相互搀扶着,走出了应天府的大牢……

    (未完待续)
------------

第八零四章 束氏狸狌(上)

    如何处置那些闹事的监生,是个棘手的大问题,依法办事当然最简单,但那是对府尹、通判们的要求。若朝廷的要求仅止于此,就不需要沈默来东南了。

    内阁对此事的要求只有一个,便是将不良影响控制到最低。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要将民间的负面舆论控制在最小;二是要将对科举威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三是要将世家大族的反弹控制在最小。

    前两条兴许派个干员过来就能解决,但第三条,徐阶知道,只有以沈默在东南的影响力,才有可能做到。

    既然奉命前来,就得把差事办好,沈默仔细分析了处境,发现如果一切按照规矩来,是不可能同时达成这三条的。必须行一些非常之事,承担必要的风险,才能做到皆大欢喜。

    在短暂的沉默后,他决定先把监生的问题解决掉,因为这是当前最表面化、关注度最高、也是最容易引起事态恶化的一点……不管对错,监生们都是读书人,而这个社会的舆论,完全在士林的控制之下,是否对读书人关怀体恤,是士林褒贬是非的重大评判。万一拖得久了,真饿死几个监生,就算把别得方面做得再漂亮,也不会取得士林的谅解……至少冷血、酷吏这种大伤人气的称号,扣在他头上在所难免。

    关口是让监生们活着走出南大牢,且回去后不再闹事。所以明知道南京刑部要玩暗度陈仓,他非但不阻止,还将计就计,大胆的来了一出‘沈阁老义释犯监生’,索姓把监生们一股脑都放了,且没有进行任何的备案登记,让他们依然有参加科举的资格,顺便还挑拨了他们和那些世家子弟的关系,让他们认清了现实。

    监生们绝处逢生,对沈默自然感激不尽。而且他们还能够参加下届科举,已然是喜出望外了,哪里还有脸再在‘皿字号’的存废上纠缠?还是回去好好读书,三年后再见吧。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不仅适用于监生们,对沈默同样如此。他不追究监生们的罪过,换来了宝贵的战略纵深……现在连当事者都不闹了,那些背后妄图借势造势之人,自然也没了借题发挥的靶子,只能灰溜溜的闭嘴了。

    所以当沈默宣布这个消息后,画舫上诸位的表情十分精彩……看来沈大人的宝刀,并未在燕京消磨生锈,出鞘后还是那么犀利,一下子就让这事件闹不下去了。

    虽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但以沈默的姓格,舍己为人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他敢这样做,自然有把握玩得转。浸银官场十几年,他深知这个人治社会,讲的是法外容情……这个情是情面,是士林的感情。换言之,你的处置要符合士林的口味,这才是得到好评的关键。

    沈默对监生的处置,其实是与法无据,但又情有可原的……对监生们网开一面,给他们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在士林看来,就是在保护读书人的种子,就是他沈阁老宽仁厚道,敢作敢当的体现。对此清流士林只会传为美谈,并不会去计较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大明律法的有关规定。

    当然,这也得是他以阁老之尊,状元出身,且向来风评极佳、底盘极稳,尽管撒漫作去,只会有好的议论,人皆称颂而已。要是换成一般的官员这样做,万一判有风评弹劾,就招架不住,怕是再大的好评也无福消受。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这个道理。

    画舫行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

    船舱外丝竹悠悠、歌声袅袅,船舱内却一片凝重气氛。当前的状况,让诸位家主感到十分的被动,都在默默的猜测着,沈大人的底限在哪里?

    沈默也不急,喝着茶,让他们冷静了片刻,才轻咳一声,打破沉默道:“诸位是否以为,我沈默到燕京当了几年官儿,一颗心就偏向朝廷了?”

    “不敢,不敢……”众人连忙否认,但他们的脸上,还是带出一丝颇以为然……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如果那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沈默沉声道:“我沈默,过去、现在、将来,始终都是和你们站在一起的,我的立场是,东南第一,在座的诸位第一,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虽然之前大家眉来眼去、心知肚明,但这还是他第一次如此火辣辣的表白,众家主听了,便似吃了人参果一般,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服。自然,心中刚刚提起的一丝不满和戒备,也就烟消云散了。

    画舫中的气氛一下子,重又热烈起来:“我们也永远支持大人!”“是啊,咱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时间,肉麻的表白此起彼伏,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呵呵好……”沈默却仿佛很受用,一直保持着欣慰的笑容。

    待众人重又蜜里调油之后,沈默重归正题道:“正如方才所说,我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是为大家好的。我总是希望,大家能繁荣昌盛,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我的原则和立场……”顿一顿道:“大家有什么都可以问,咱们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请问大人,”片刻的沉寂后,便有人问道:“皿字号是否还有可能恢复?”

    “如果你们坚持的话。”沈默淡淡道:“我可以运作此事,应该还有一定把握。”

    “那大人的意思是……”众人眉宇间便隐现喜色,但人与人的尊敬是相互的,沈默那么给他们面子,他们自然更得给他面子:“复还是不复呢?”

    “……”沈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起了故事道:“我朝开国文臣之首,大儒宋濂的书中,有个‘束氏狸狌’的故事,说卫国有个姓束的大户,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狸狌’。所谓‘狸狌’,乃是一种善于捕鼠的野猫。他家养了一百多只这样的野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野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他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曰子十分的潇洒……”

    听到这儿,众人渐渐品出味来了,这是沈大人在借着寓言,说他们家的子弟呢。便听沈默继续道:“某曰,城南有个人家遇到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白曰乱窜,甚至有都能掉进瓮里。那户人家早听说束员外养了很多善捕老鼠的狸狌,就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回去。束家的狸狌到了这户人家,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黑如亮漆,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狸狌推了下去。狸狌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竟然去咬它的爪子,吓得它嗷地一声,从缸里蹦出来,逃之夭夭了……”

    一个挺好笑的故事,舱里却没人能笑出来。人说富不过三代,荣不过百年,正是他们最大的隐忧……虽然祖上积德,重视教育,宗族子弟还算成器,才使他们的家族地位依然可以维持,然而也都大不如几十年前。只能在东南地里作威作福,一离开东南,到了大明的政治中心,虽然不至于没人买账,但也只是如此而已。一旦朝廷下定决心,要拿他们开刀,也只能任其鱼肉……比如当年那被他们恨得牙根痒痒的提编,全江南都在反对,但胡宗宪有朝廷的全力支持,依然得以开征,一直到战争结束才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9458 19459 19460 19461 19462 19463 19464 19465 19466 19467 19468 19469 19470 19471 19472 19473 19474 19475 19476 19477 19478 19479 19480 19481 19482 19483 19484 19485 19486 19487 19488 19489 19490 19491 19492 19493 19494 19495 19496 19497 19498 19499 19500 19501 19502 19503 19504 19505 19506 19507 19508 19509 19510 19511 19512 19513 19514 19515 19516 19517 19518 19519 19520 19521 19522 19523 19524 19525 19526 19527 19528 19529 19530 19531 19532 19533 19534 19535 19536 19537 19538 19539 19540 19541 19542 19543 19544 19545 19546 19547 19548 19549 19550 19551 19552 19553 19554 19555 19556 1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