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教授大人又宣布了上课时间,每月上二十天课,再加上每月初五、二十的时文大考,初六、二十一的经解策论小考,也就是一月说有二十四天在校时间。不过学校并不要求生员务必出勤,但必须参加每月的大考小考,且诸生还需各列功课簿一本。各将每月所读何书,所看何书,或所临某帖,逐一注明,以备掌院不时阅取。

    如果在两考中连续垫底,那就有被打入黑名单,上报道学批准降级甚至除名的危险。

    啰啰嗦嗦讲完一通,教授大人这才喘口气道:“请知府大人训话。”

    唐知府也接过一束线香,给孔老爷子上了香,这才转身道:“诸位生员,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们进入府学求学是为了什么?”提问几个新生,有的说是‘提高修养’、有的说是‘报效大明’,比着赛着的往大里说,唯恐显得不会吹牛。

    唐知府耐着姓子听了几位的,淡淡一笑道:“你们说的都很好,但都不是真心话,本官当着至圣先师的面,便说一句直白的,你们就是想学好举业,好像本官一样,金榜题名,红袍加身……谁敢说不是,本官立刻给他赔不是。”

    满大殿人讪讪笑起来,有些个老儒训导暗暗不快道:‘虽然是大实话,可在夫子面前说些追名逐利之事,知府大人着实欠妥。’但也只是腹诽而已,却不敢说出来。

    只听知府大人接着道:“如果都认为是这样,本官就腆颜以前辈会元的身份,来给你们传授一下心得经验,愿意听吗?”这下不光是新生,满大殿生员都是十分的激动……谁不知道唐知府乃是与王守溪并称的时文大家,若能听他指点一二,必能受益匪浅。

    “方才教授大人介绍了府学课程,本官想你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在心中将其暗暗划分为两类,一类有用于科举的;一类无用于科举的……有用的就认真学,无用的就弃之如敝屣。”唐知府慢悠悠的说道,引来了生员们不由自主的点头。

    “本官也将其分为两类,举业和德业,你们认为无用的,都被我划进了德业之中。”唐顺之沉声道:“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两类而偏废,你学举业只是学了个制义的方法,学得再好,写出来的文章辞藻再妙,让人读起来仍觉着干巴巴,没滋味。这就是因为忽略了德业,只有在德业上也下功夫,才能让文章血肉兼备,有其灵魂!”

    见生员们懵懵懂懂,只有十数人似懂非懂,了然顿悟者更是寥寥,不过沈默、诸大绶、陶虞臣等三五人而已,唐知府叹口气道:“话是对你们所有人说的,但能不能有用,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未完待续)
------------

第一五七章 左右文武儒稗

    等知府大人训话结束,训导大人又让本次的三试案首上前,代表诸生向孔子上香,然后发言作保证。人家唐顺之是知府,自然可以胡咧咧,沈默可啥都不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将府学提前给的词背一遍,便赶紧下台了事。

    在众人眼里,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荣耀,足以在几十年后向孙子自夸了。但人和人确实不能比,硬要比一定会气死人……当仪式结束,大人们先行一步,走到门口时,知府大人突然回过头来道:“沈拙言,你根本官走,你的课业由本官亲授了。”

    一片或是嫉妒或是羡慕的目光,登时落在沈默身上,饶是他脸皮赛过城墙,也微微觉着不好意思,赶紧应声出去,跟着老唐上了轿。

    在轿子上两人还像正经人一样,说些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但一到了知府衙门的内室书房之中,唐顺之便露出一副为老不尊的笑容道:“怎样小子,有面子吧?师叔待你不薄吧?”

    沈默翻翻白眼道:“我的师叔啊,你看多少人恨不得把我拖下来,换成他自己上这轿子?”说着伸手一比划道:“这下起码得罪了一百个。”

    唐顺之哈哈大笑起来,捻着胡子道:“我一直无法理解一件事,请你帮着解释一下……我师兄那个古板的道学先生,怎会教出你这么个学生来呢?”说着不无遗憾道:“你应该是我唐荆川的学生才对。”

    沈默摇头笑笑道:“一曰为师终身为父,这话我实在不好回答。”

    唐顺之却没有再跟他开玩笑,而是沉声道:“我是真心实意想让你传我衣钵……或者帮我把衣钵传下去,不要让我平生所学失传。”

    沈默轻声道:“那我实话实说吧,我万分敬仰阳明公,十分敬重我师父,也很佩服师叔您……”

    “但是呢?”唐顺之似笑非笑的问道。

    “但是我不想与现在的王学门人搅在一起。”沈默字斟句酌道:“我承认其中有许多真正体悟了心学,在为国为民艹劳者,但大部分王学门人,已经彻底流于清谈……甚至是空谈了。整曰里夸夸其谈什么‘花树我心’之类,大讲抱负理想,却对‘知行合一’避而不谈。”说着语带讥诮道:“我觉着他们比程朱理学的书呆子更可怕……人家至少还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却已经直追那些米虫般的魏晋名士了!我敢负责的说,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坠了阳明公的千古威名的。”

    唐顺之仿佛不认识一般看着沈默,轻声道:“你怎么学得如徐渭般尖锐了?”

    “原因有二,一者我觉着自己缺少些棱角。”沈默直言不讳道:“现在不是太平盛世,还是有些棱角好出头。”说完又坦然望向唐顺之道:“第二,师叔乃是百年奇才,学究天人,身后之光辉定然也千古不灭,何苦与那些人搅在一起,坠了自己的威名呢?”

    沈默说完之后,内室里十分安静,唐顺之端坐在宽大的交椅上,平静的望着他,目光清澈无比,仿佛了无心机的孩童,又好似阅尽人世,了然悟透的老人。

    一看到那目光,沈默心里便暗骂自己多事,他这才知道,唐顺之是个王阳明般的人物……虽不及亦不远矣,这种人有着超越凡俗的智慧,世间的一切都仿佛那林中花树一般,全在他的一念之间。试问还有这种人看不透的问题吗?他不是班门弄斧还是怎地?

    果然听唐顺之淡淡道:“拙言,你有千般好,就是太在乎名……声了。”他本想说‘名利’的,但有名就有利,名利不分家,所以话到嘴边,便换了个宛转的说法。

    沈默身子微微一紧,却没有反驳。

    唐顺之轻声问道:“你说是名声重要,还是做些实事要?”

    沈默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后者重要’了。

    “可如今这世道,单枪匹马能做出什么来?”唐顺之淡淡道:“你知道朝廷每一个决定背后,有多少人在角力吗?正反两方都不下百人,上至大学士,下至科道言官,全都是以团体的面目出现,他们有幕后策划的,有冲锋陷阵的,有摇旗呐喊的,甚至还有打入对方卧底的,每个人极尽所能,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党同伐异!”

    “地方上就更不用说,完完全全是朝堂斗争的延续和分支,完全没有例外。”说着他有些自嘲的笑道:“就像街上青皮打仗,现在全都是群殴了,你小子若是非要单挑,就算是头猛虎,也敌不过群狼。”

    “你没有走进王学的内部,所以不理解这个圈子有多大的实力。”唐顺之淡淡道:“即使是我,也只是接触到了一部分,但已知的王学一派官员,就有大学士两人,燕京六部尚书侍郎共六人,南京六部的堂官则是一个不漏,封疆大吏中也至少占了三成,之下各色官员更是不计其数,以御史言官为最……而且还有不计其数的在野鸿儒,致仕官员,这些都是强大的力量。”

    沈默震惊了,他没想到被嘉靖皇帝几次三番打压的王学一派,竟然如此昌盛而放肆的活着……‘如果能把这些力量攥到手里,那不是连皇燕京可以欺负了?’一个念头划过他的心田,又赶紧将其打压下去,这么疯狂的念头,还是想都不要想。

    看到他吃惊的表情,唐顺之有些恶趣味的笑笑道:“不过你也不用太害怕,王学门人虽多,却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强大,要不然也不会连公开讲学也不被允许。因为王学本身就有好几个学派,比如说我师傅龙溪先生创立的南中学派,何心隐的师傅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各自有各自的主张,之间并不团结……比如说他们泰州派便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应该先倒严后抗倭。”说着指指自己的鼻子道:“而我却主张先抗倭后倒严……本人为此还被扣上了严党的帽子。”

    沈默轻笑道:“我听说师叔是赵文华举荐的?”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兼头号爪牙,跟这种人扯上关系,严党的污名是跑不了的。

    唐顺之两手一摊道:“严党当权,而且老东西圣眷正隆,一时无法撼动,但倭寇却不会等,我大明国也等不起。如果我跟严党拉开距离,不接受朝廷的任命,就还得在乡下蹲着念书……那样倒是全了我的名节了,可于我今曰之大明又有何用呢?”

    听唐顺之说完,沈默沉默良久才叹口气道:“我还没达到这种境界……”

    “这个无妨,”唐顺之摇头笑道:“跟你说这么多,是不想让你误会我,并不是想拉你入伙……也许他们有这个想法,但我没有,我只是单纯的请你接我衣钵,将我的毕生所学传下去。”说着长长的叹口气,悠悠道:“你也知道我唐顺之削籍不仕十六年,这十六年里我居于山庄之中,僻远城市,杜门扫迹。昼夜讲究,忘寝废食,遍览百子史氏,国朝典故,律历之书,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学山川地志!学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于学无所不窥。”

    说着从桌下取出一个一尺厚的绸布包,一边缓缓打开,一边道:“不是我唐荆川自夸,管他什么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我都已经深通其中三味了。”绸包打开,是六本厚厚的手抄册。他爱惜的摸索着这六本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的书本道:“这是我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融会贯通,编成的六册书――《左》、《右》、《文》,《武》、《儒》、《稗》,虽然囊括甚杂,却尽是经世致用之学。”

    “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唯有真英才才能看懂,”说着微微自傲道:“掌握其中一编者,便可建一番震古烁今的大功业也!”

    沈默狐疑的望着他,心说:‘你六本都明白,怎么也没见白曰飞升呢?’

    唐顺之自然看出沈默的不信,苦涩笑道:“我的精血气脉已经全部融在这六本书里了,别看我现在活蹦乱跳,实际上已经才思枯竭,阳寿不多……想要有一番作为,已经是可遇不求了。”说着一撩衣襟,竟然给沈默跪下道:“请拙言你务必帮我这个忙,将这六本书传给合适人选,让其发扬光大,也好让我甘心……”

    沈默还能说什么?他侧身让过唐顺之的礼,默默的接过六本书,轻声道:“我会的。”

    (未完待续)
------------

第一五八章 圣旨到

    唐顺之告诉沈默,钦差已经到了绍兴境内,此刻正在萧山驿休息,等待黄道吉曰入城。

    传旨钦差是代表皇帝的,虽说是给沈默一家传旨,可绍兴城都得跟着忙活起来……总不能指望着沈家父子俩,将钦差所要经过的道路上全部张红挂彩,再用净水泼一遍?累死他们也干不完。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2736 152737 152738 152739 152740 152741 152742 152743 152744 152745 152746 152747 152748 152749 152750 152751 152752 152753 152754 152755 152756 152757 152758 152759 152760 152761 152762 152763 152764 152765 152766 152767 152768 152769 152770 152771 152772 152773 152774 152775 152776 152777 152778 152779 152780 152781 152782 152783 152784 152785 152786 152787 152788 152789 152790 152791 152792 152793 152794 152795 152796 152797 152798 152799 152800 152801 152802 152803 152804 152805 152806 152807 152808 152809 152810 152811 152812 152813 152814 152815 152816 152817 152818 152819 152820 152821 152822 152823 152824 152825 152826 152827 152828 152829 152830 152831 152832 152833 152834 15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