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国策’,这需要两条腿走路。”沈默为他们分解道:“一是在朝中保持足够的权力,来维护我们的利益;二是对朝廷做出足够的贡献,让皇帝、朝廷、和那些非东南的官员,也享受到开海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其变为永世不易之国策……这两者缺一不可,缺一个就变成瘫子,走不得路。”这很好理解,没有权力作保证,东南就会变成任人宰割的肥羊,而一味的索取权力,却不肯贡献财富,则一定会被皇帝和非东南的官员所记恨,不遗余力的和他们作对。
然而对这些东南巨头们来说,前者是甘美和乐意接受的,但后者却是痛苦且难以接受的。
“先说第一个如何实现,”沈默也不着急,慢慢陈述道:“首先,我已经争取到一个入阁名额,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先按下不提。只说这次政潮之后,燕京空出不少位子,我们会分到一些,这些位子将由我们在南京的人接任。但更多的位子,会出现在高拱回归以后……”后面的话他没说,但众人都明白,以高拱的姓格,肯定要对徐党的人大清洗,结果必然空出许多位子。这些空位,最后高拱会自己安排一些,但大多数还是得让晋党和东南的人分了。
“我会尽力争取更多的位置,至于人选,就由你们推荐。”沈默深谙利益均沾之道,知道就算在一个团体里,也还有无数个小团体,必须让这些小团体都得到好处,他这个大头目,才算是完成分赃。
“你们先不要兴奋。”沈默见他们两眼放光,泼一盆冷水道:“我可以向你们预告一下,如果高新郑上台,他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刷新吏治,而且会贯穿整个执政期……否则我也不敢说,会有很多空位出现。包括你们在座的,都必须绷紧弦――懒散瞎混的曰子,一去不复返了,谁要是敢混曰子,不用那个河北伧父动手,我先把你拿下来!”
众人不由讪讪道:“咱们还能不晓事?”
“就算我丑话说在前头,人虽然是你们选的,但最后还得由我向朝廷推荐,到时候要是不给我争脸,甚至是给我抹黑捅娄子,我可不止收拾他们!”沈默严肃道:“到时候各位别怨我翻脸不认人!”
众人连忙拍胸脯保证,一定选贤任能,不给阁老丢人。
“希望你们说到做到。”沈默叹口气道:“都记住了,我们是一体的,我的脸面就是你们的利益,给我砸了差事、折了面子,最后吃亏的还是你们。千万别光想着小舅子、大侄子的,我还没当上首辅呢,别拆我的台!”
他再三耳提面命,众人终于重视起来,才收起’肥水不流外人田’,只是到时会不会还会‘近水楼台先得月’,谁也说不准。
沈默反复在轻松的问题上说重话,一是为了给众人敲警钟,二是为了给后一条奠调子。
待众人都被他熨服帖了,沈默才接着道:“至于对朝廷的贡献,我知道你们是不大乐意的,我也理解……我们东南,负担着朝廷九成以上的赋税,但来了倭寇,朝廷不仅不给一兵一钱的支持,还要照收赋税。十年抗倭,全靠我们东南的子弟兵,我们东南大户的输捐,才取得胜利,跟燕京那个朝廷,没有半文钱的关系!”一味的付出没有回报,这搁谁都受不了,况且眼下他们就比别的省负担重多了……仅仅苏州一个府所贡献的税赋,就等于北方好几个省,这让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朝廷的任何加负。
好在沈默这番说法,让众人的抵触情绪大减,之前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沈阁老在燕京当官久了,会不会心向着朝廷,而损害东南的利益。现在既然沈阁老的心,还在东南,又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以他的通情达理,必不会提‘无理要求’。
“咱们不说‘有国才有家’的大道理。”沈默轻叹一声,东南士族大户对远在燕京的朝廷缺乏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甚至是导致他原先的时空中,明朝亡国一个重要原因。原先问题还不太严重,但在读力抗倭胜利后,这种倾向就愈发严重了。
还是那句话,‘强扭的瓜不甜’,这种观念是谁也改变不了。就算把眼前这二十位洗了脑,还有东南两亿百姓呢。所以他只能站在东南的立场上,来进行分析道:“朝廷想收商税,咱们有的是办法抗税;朝廷想派北方官员来管,我们也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滚蛋。但朝廷要调我们的子弟兵北上,咱们却是无能为力的。”
众人只能点头。南方战事平定后,朝廷便有调南兵北上支援九边的定策,只是因为南方官员的抵制,才会拖了这么多年……卫所制在东南六省已经名存实亡,军队都是由省督抚招募,军资也从各省藩库中出,完全不经过兵部和户部,这无疑使各省对军队的控制力大增,自然会引起燕京朝廷的恐慌。
然而卫所确实破坏殆尽,朝廷已经不可能恢复。而军需粮饷由临近州府供给,无需经由户部集散,这是朱元璋老先生的脑残祖训,燕京再大大不过老朱,也只能干瞪眼白搭。
要是解散这些部队,东南数省谁来守卫?万一再闹个倭患,谁能担得起责任?所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抗击鞑虏的名义,将其精锐从东南调出,放在九边。东南当地只留一部分必要的卫戍军,平时管管治安足够。一旦有事,又可在短时间内,再把相应的军队调回去……这已经是燕京苦苦斟酌后,能想到最周全的办法了。
“南兵北调,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了。”沈默缓缓道:“这才是他们让我来分管兵部的真正原因……然而我又不能不管,不然咱们的子弟兵,就要尽让那帮老西作践了……”
“截止到去年末,已经有五万子弟兵被调往九边。我跟你们透个底,接下来两年,每年还会有至少这个数被调过去,最后的人数,会是在十五到二十万之间。”这个数字,是胡宗宪抗倭之后,在六省所组建的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二。众人默默点头,听他继续道:“这么多兵马北调,当然不只是为了防患未然,我实话跟你们说,明年,最晚后年,将会有一系列对鞑虏的作战,到时候我们的子弟兵,将和边兵一样担纲主力。”
众人面色凝重了。
“一旦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尤其是这种国战,一切都要为大局服务。”沈默面色冷峻道:“到时候巨额的军费哪里来,还得落在东南的身上。”
虽然众人心里,都是一百个不愿意,但谁也不会说,这仗能不打吗?大明立国二百年,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求和,向来是以极端强势的态度对待敌人。这种强硬早已荣辱明国人的血脉之中,然而自从土木堡之变后,这种骄傲被鞑靼的铁骑反复践踏,让每个大明人都抬不起头来……
其实岳武穆那首广为流传的《满江红》,在土木堡之前,根本不见其任何文集。是在土木堡之后,本朝文人为了激励士气创作出来,然后附会给了岳爷爷。所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正是本朝军民的心声写照!
只是之后的积弱累败,让人们只能把这些豪言壮语埋在心里,几乎被耻辱彻底埋葬了。然而消沉百年后,接连的抗倭胜利、万全右卫大捷、又让新一代的大明子民看到了曙光,驱逐鞑虏、报仇雪恨的呼声,再次响彻神州大地。
要是为了打鞑虏,东南百姓肯定愿意出兵出钱,这跟白送钱让朝廷挥霍,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座诸位都是经历过战争的,知道战时不论情面,只讲军法,到时候朝廷调粮筹款的文一下来,要是稍有推诿拖延,就能被军法从事――看来大出血是再所难免了。
“既然早晚都要贡献,”沈默掰碎了、揉烂了、绕了好大的弯子,才把众人引上道道:“与其等到被人家逼着掏钱的那天,为何不主动一些?出了钱就要落好,这是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
“阁老实在是高啊……”听沈默说到这,众人不由笑起来,闽赣总督王询一脸佩服道:“您这一张嘴,能把死人给说活了。”
“你先说,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吧?”沈默笑望着他道。
“有,太有了。”王询看看众人道:“咱们乖乖掏钱就是。”众人苦笑着点头。
不过掏多少、怎么个掏法,这还得各省回去再议,不可能轻率给出保证的。但有一个条件,众人现在就得让沈默答应,否则没得商量:“咱们不能出钱出兵,让那帮老西儿得名得利,这个冤大头,绝对做不得!”
“这是当然。”沈默也苦笑着点头道:“战争也是一种生意,亏本的胜利就是失败。”
“大人说的极是。”众人深表赞同道:“那我们回去合计合计,看看有什么办法能不亏本。”这时,一直沉默的两广总督吴百朋突然出声道:“此战的主帅,不能是杨博,必须是阁老!如果您答应,属下愿亲帅本省官兵,开赴阁老帐下听令!”
众人一听,都觉着很有道理,纷纷附和道:“对呀,我们的军队不能让外人染指,交给别人绝不放心,只能有阁老统领!”竟起哄架秧子,非逼着他答应不可。
“你们要考虑,我也得考虑考虑……”沈默心中无奈,真是现世报啊。只好苦笑道:“此事曰后再议吧。”
勉强揭过了这个最艰难的话题,后面的四个问题,就显得轻松多了……关于海上航运的畅通,沈默告诉众人,王直最近的健康状况恶化,强大的五峰船队分裂在即。可以预见,一旦他死亡,其亲子、养子、以及麾下大将,将瓜分其上千艘海船,并为他那南至台湾岛,北到朝鲜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展开殊死搏斗。
目前王直已经在为身后事作安排,他将其控制的南洋航线,交给了其在吕宋的义子毛海峰,这一招可谓相当老道。
按照当年胡宗宪主持的盟誓,王直与徐海,一南一西,瓜分了两条黄金航线。只要是在澳门到马六甲航段经过的船只,就必须向徐海交税,由徐海保护其安全;但凡是在福建到吕宋航线航行的船只,则必须向王直缴纳保护费。这是为彻底结束倭乱,东南所付出的代价,也是胡宗宪被诟病的原罪之一。
(未完待续)
------------
第八二六章 会面(中)
东南能在战后迅速恢复平静,海上贸易得以兴旺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这个协定始终被良好的遵守着。但凡航行在亚太范围的船舶,除了大明水师护航的船队,可以得到豁免外,就连不需要他们护航的南洋公司,也老老实实缴纳税金。
其实南洋公司的敌人,正是这两大海上霸主……尽管徐海和王直心知肚明,这个公司与沈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好明着下手,但仍可以撺掇其他势力,甚至直接派手下扮成海盗,在茫茫大海上打劫其船队。
所幸南洋公司的总裁是郑若曾,这个深知‘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卓越军事理论家,知道在言商之前必先砺兵。不仅秘密招降了林凤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海盗,还亲自招募水手,聘请佛朗机教官,教以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经他改良的航海战法。
所以当他定制的首批战舰到货,才能没费多少工夫,便形成了即战能力。直到此时,南洋公司才正式挂牌,开始处女航,并在首航中以一比二十七的悬殊战损比,使各路豪杰不敢轻辱。
之后两年时间,南洋公司在郑若曾的卓越领导下,稳扎稳打,发展壮大,成为仅次于王直、徐海的第三大海上势力,获得了与两大巨头平起平坐的资格。
然而即便如此,该交的过境税还是一分不能少,这是两大巨头的底线。郑若曾也不想引来他们的左右夹攻,只当花钱买时间了,一直如数纳贡。
不过一切都在南洋公司控制了吕宋马尼拉之后,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条原本属于王直的航路,被南洋公司占领了最重要的中继点……之前王直的船队经过马尼拉时,是要向西班牙人交重税的,现在他当然不会向南洋公司交税。当然郑若曾也很自觉的不再向王直缴税,双方都没有觉着有何不妥。
大洋上的最高准则,不是什么狗屁盟约,只有四个字‘实力为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0420
90421
90422
90423
90424
90425
90426
90427
90428
90429
90430
90431
90432
90433
90434
90435
90436
90437
90438
90439
90440
90441
90442
90443
90444
90445
90446
90447
90448
90449
90450
90451
90452
90453
90454
90455
90456
90457
90458
90459
90460
90461
90462
90463
90464
90465
90466
90467
90468
90469
90470
90471
90472
90473
90474
90475
90476
90477
90478
90479
90480
90481
90482
90483
90484
90485
90486
90487
90488
90489
90490
90491
90492
90493
90494
90495
90496
90497
90498
90499
90500
90501
90502
90503
90504
90505
90506
90507
90508
90509
90510
90511
90512
90513
90514
90515
90516
90517
90518
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