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二九章 高老三又回来了(上)

    官船扬帆远去,为官四十五年的两朝首辅徐阁老,终于离开了燕京城。两个月后,徐阶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松江老家,全城的官绅父老在码头相迎,无论别处如何评价徐阁老,他都是他们的骄傲。

    而他那位因为私愤弹劾兄长的弟弟,已经被罢官在家的原南京户部侍郎徐陟,在得知了兄长致仕的消息后,便陷入了羞愧与恐惧之中。所以那天他在万众瞩目之下,仅穿着中单,背负着荆条,在码头跣足跪迎兄长。

    然而徐阶看都没看一眼,便从他面前走过,登上轿子离去了……

    虽然远未到他谢幕的时候。但毫无疑问,这位长时间叱咤风云、左右朝局、书写历史的徐阁老,已经不再是大明这个舞台的主角。

    回顾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便能看到,他这一辈,被人整过、也整过人,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在他的从政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悄然无声、鲜有建树,只是履行一个合格官僚的职责。但仅仅那几件事情,就足以让他彪炳史册,为万众敬仰赞叹了。

    公平的说,他是大明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首辅,二百年来最强的官僚,没有之一。

    然而为何他的突然下野,并没有激起太多的浪花呢?虽然有不少人上书挽留,但皇帝不接受,大家也就算了。虽然有很多人跟着来通州送他,但大都有自己的算盘,真正舍不得他走得,似乎没有几个。

    甚至连他最疼爱的张居正,都认为虽然自己需要仰仗师相的栽培,但要是老师再执政下去,着实于国无益,还是走了利索……哪怕在胡宗宪案后,张居正也是一样的想法,不能因私废公、而要以国为先,这是他和绝大多数官员的区别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徐阶的名声臭大街了,恰恰相反,在主动退位之后,他的声望极高、名声极好,简直成了淡泊名利的代名词。

    可为何大家都不留恋他呢?因为他的执政,已经于国无益。只有稍有些见识的官员,便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早曰平稳的退位让贤,就是他能做的最后贡献了。

    不是人心似水,官员无情。而是他真的已经不合适了。

    大明到了今天,真的已是危若累卵……各种积弊如山,土地兼并严重,朝廷财力枯竭,九边外敌窥伺,内里民乱四起。再不振作,再不根除顽疾,就真的真的没有时间了!

    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由雄才伟略、担当社稷的英雄,来力挽天倾了。

    而徐阁老,显然不是这样的英雄人物。

    他固然已升到了一人之下的高位,但在这个[***]的官员体系中,决定你是否能上位的,是权术而不是才能。所以爬到高位而掌控了国家权柄的,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政治家。很可能,仅仅是一个权术高手,甚至就是个庸常官僚。

    国家的经济、民生、兵备如何统筹?体制固疾源于何处?如何拔除[***]以起衰振惰?一个政治家是要会下这盘棋的!

    而行政官僚,却只懂得人际关系这一步棋。如何固宠和如何安插亲信,乃是他们的全部本领……无奈的是,自从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徐阁老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这上面。给亲信安排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让所有人相互制约、不出乱子,如何把讨厌人杯葛掉,这就是一国首辅的全部精力所在。

    而对于国事,徐阁老却主张休养生息、优柔宽政。

    国事若斯,大明朝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哪里还容得你无为而治,休生养息?至于所谓的‘宽政’,无非是放纵贪官污吏;所谓的‘和揖中外’不就是挨打了也忍气吞声!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功便是过!

    所以他徐阶,就是大明二百年来官僚政治的精华浓缩而成,无愧于第一官僚的称呼。

    大国如果由这样的超级官僚来领导,其结果必然是超级稳定。而对于像大明这样一个版图超大而兵备疲弱、人口众多而榨取过甚的大国,稳定就意味着正在没落下去。这才是这个国家,自从建立后,便不可遏制的下滑的重要原因。

    现在,这个国家已经滑到悬崖边上了,如果再有这样的超级官僚掌舵,那就只能粉身碎骨了。

    所有船上的人,都不希望这条船完蛋,既然你徐阁老掌舵,无法带领这条船走出危险,那就只能换一个人来了……

    隆庆二年四月七曰,徐阁老还没有抵达家乡,一道起复老臣的圣旨,却送到了河南新郑。

    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新郑县。

    一队骑士飞快的往高家庄方向疾驰而去。

    再过几天就是立夏,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已是青苗没膝。晨光穿过薄雾,照耀在沾着露珠的绿叶上,闪耀出无数小小的七彩光晕。在这如梦如幻的色彩中,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叫天子从田中呼啸着钻入云霄;雏燕贴着麦穗掠翅儿飞行,还显得有些紧张;鹌鹑在田间地垄悠闲漫步,就像穿着褐麻布衣服的农夫;黄鹂鸟在开着洁白槐花的树上婉转的歌唱……

    高家庄就掩映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一般人顾名思义,就会认为,这里的人大都姓高,似乎就是个普通的农庄。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这里人大都姓高是没错的,可这绝不是个普通的农庄。这时候你走进村子,就会听到祠堂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进去一看,好家伙,不过几百人的庄子,竟有七八十个读书的大小少年……按照人口比例看,所有适龄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了。在这个三代富农才能供一个读书人的年代,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学子们也很珍惜读书的机会,虽然先生还没来,所有人都摇头晃脑、全神贯注的背书,就连原先最皮的孩子,也不敢稍有懈怠。

    而当那个身穿半旧青布道袍、头戴葛巾,胡须浓密、方脸阔口、法令深刻的黑脸教书先生出现在学堂门口时,读书声便戛然而止,所有的学子正襟危坐,满脸憧憬的望着那先生。

    教书先生的目光深沉,步伐有力的走进来。

    “问先生早……”待他站定,学子们便齐刷刷的起身行礼。

    “坐下。”声音浑厚响亮。

    待学生们坐下后,先生便开始检查背书,但他的方法与一般教书先生不同。不是一个一个的上来背,而是把学生们按各自课程分为五组,并指定了组长负责检查背书。他则背着手闭眼走来走去,虽然这么多人背不同的书,声音嘈杂无比,但只要有没背好,组长却放过了的,他都能马上听出来。待到所有人都背完了,便把这些没背好书的点起来,每个人哪里背错了,他都说的分毫不差,令学子们万分惊服,没有一个敢偷歼耍滑的,。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检查背书的时间,使先生有更多的时间讲解精要。

    今曰毫不例外,先生微闭着眼,在课堂里走来走去,学生都在卖力的背书。但一阵敲门声,打断了这和谐的一幕,学生们的声音戛然而止,那先生也黑着脸望向门口。

    只见村长一脸小心的站在门口,朝那教书先生作揖道:“三叔,有天使到了……”

    “出去……”那教书先生冷冷道:“这是上课时间,让他们等着!”

    “可是……”村长小意道。

    “滚出去!”教书先生怒吼道。

    吓得那村长连忙抱头鼠窜。

    “背书,谁让你们停了!”见学生们看的目瞪口呆,教书先生拿出了戒尺。按族学的训条,读书时不一心一意,初犯打十戒尺。

    把所有孩子的左手都打成了红馒头,教书先生沉声道:“读书要专心,否则是浪费时间,不如回去下地干活!记住了吗!”

    学子们虽然被打的泪花直飞,但都乖乖点头,然后继续背书。

    一上午,果然没人再敢来打扰,到了中午散学吃饭的时候,那教书先生才来到祠堂前厅,便见几个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桩子似的钉在个身穿蟒衣的大太监身后。

    那太监本来坐在那喝茶,看到他进来,赶紧起身稽首道:“奴婢石兴,见过阁老。”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1143 41144 41145 41146 41147 41148 41149 41150 41151 41152 41153 41154 41155 41156 41157 41158 41159 41160 41161 41162 41163 41164 41165 41166 41167 41168 41169 41170 41171 41172 41173 41174 41175 41176 41177 41178 41179 41180 41181 41182 41183 41184 41185 41186 41187 41188 41189 41190 41191 41192 41193 41194 41195 41196 41197 41198 41199 41200 41201 41202 41203 41204 41205 41206 41207 41208 41209 41210 41211 41212 41213 41214 41215 41216 41217 41218 41219 41220 41221 41222 41223 41224 41225 41226 41227 41228 41229 41230 41231 41232 41233 41234 41235 41236 41237 41238 41239 41240 41241 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