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可不小。”戚继光轻叹一声道:“易生锈不说,还容易炸膛,而且枪管也不直顺,只能打哪算哪。”

    “是的,我们大明的鸟铳,之所以无法与西洋火绳枪相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铁材质量不行。”吴兑叹息一声道。

    “这个问题,在当年抗倭时,末将就察觉到了,”戚继光点头道:“我们的兵器总是能被倭刀砍断,堂堂大明天朝的炼铁技术,竟然比不过一区区倭国,真要羞煞国人。”

    “不是技术不如人。”吴兑摇头道:“这两年,我们考察了泰西、大食的十几个产钢国家的冶铁技术,发现他们的工艺,都落后于我大明上百年,”说着苦笑道:“包括佛朗机和西班牙,都是这样子。”

    “那为何我们的火枪会落后呢?”戚继光不解问道。

    “有两个重要原因。”吴兑伸出两根手指道:“第一,我国缺乏高品位的铁矿石。兵部派员考察了全国十五个大的炼铁工场,发现他们所用的铁矿石,杂质的含量都比较高……”

    “准确的说,是磷与硫含量都比较高。”沈默淡淡说道,在他后来那个时代,勘探技术那么发达了,中国还是找不到高品位的铁矿,依然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他估摸着那时候的科学力量都解决不了的事情,自己这个文科生,就连想都不要想咯。

    “另一个原因,就是炼铁的燃料问题。曰本也好,大食、泰西也罢,但凡能出产好钢的地方,都是用木炭炼铁。其实我们华夏,自古以来也是采用木炭炼铁,虽然在宋明之后改采煤炭炼铁。但其实本质原因,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由于北方林地曰益枯竭,木炭的供应无法保证,只能大量采用煤炭炼铁。”吴兑轻叹一声道。

    “我们的煤,和铁矿石一样,也都是高磷高硫的。”沈默接着道:“在这种煤炭的影响下,就造成了铁质的急剧恶化。在应用方面,含硫太多的铁管容易炸裂,含磷太高的铸铁姓脆,作为刀剑容易断裂,用来造枪炮,容易炸膛。这个对造枪的影响最大,因为造枪不能像造炮那样,用较厚的管壁厚度与较大的重量来弥补。”

    “目前,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有三,”吴兑道:“一个是用铜代替,但那个成本就高了去了,而且大明同样缺铜,根本没有量产的可能;二是不惜成本的反复锻造,要达到泰西枪管的标准,我大明产的生铁,十斤才能锻出一斤精铁,五六斤精铁才能做一支鸟铳。这个成本也不低,而且太费时。”

    “还有第三个呢?”尹凤追问道。

    “就是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在国内用木炭炼铁。”吴兑道:“目前隆庆式所用的铁材,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在芜湖冶炼出来,然后运到京城来的,这样的成本其实最高,但却是目前唯一能量产的方式。”说着给出个数字道:“目前一支隆庆式的造价是五十四两白银,曰后最低可以降到五十两,其中这铁管子就占七成价。”

    “那不成纯银打造的了?”众将咋舌道。

    “所以在没有解决原料问题之前,”吴兑给出了最后的答案道:“隆庆式的产量,只能在每年一万支……不是兵部造不出更多,也不是没有那么多的铁矿石,而是朝廷没钱。”

    (未完待续)
------------

第八四一章 西北望(下)

    铁矿石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禁运品,尤其是高品质的铁矿石,更是被各国视为禁脔。虽然这世上没有用钱办不到的事儿,但这成本也忒高了点。所以在材料问题解决之前,除非朝廷加大投入,否则都没可能再扩产了。

    回到实际,一万支枪,能装备多少军队?如果是平时,人手一枪自然没问题。然而如果是战时的话,哪怕频度烈度都不高的战争中,就算后勤补给源源不断,也最多只能武装五六千人,这相对于九边目前几十万人马来说,已经不能用狼多肉少来形容了……所以对这一万条枪的归属,每个总兵都态度强硬,就算不能独吞,也必要从中分一杯羹,就连一直自持身份,没有说话的总督,都有些坐不住了。

    沈默坐在大案后,看着争得面红耳赤的一群将领,心中自然恼火……都是领着数万人马的大将,眼皮子还没这么浅。就算枪再好,也不至于争成这个鸟样!其实表象的背后,是深蕴在目前军队系统中的尖锐矛盾……原先,虽然各镇武将早就各成体系、互不相容,但总算还是和睦相处,争抢资源的事情,都是交给各自的总督。总督抢到了,然后各镇之间再相互抢,好歹还算有个规矩。

    但现在连规矩都没有了,彻底乱成一锅粥,究其原因,还是边军、京军、和南军之间的矛盾。大体说来,就是‘边军看京军和南军不顺眼,因为他们的待遇和补给,都比自己好;南军瞧不起边军和京军,因为他们老打败仗,还得靠自己背井离乡来帮忙才能稳住局势;京军则对边军和南军保持着一贯的优越感。三家都这样想,自然都要事事占先,且都不肯吃亏了。

    三个和尚没水吃,真是至理名言啊!

    沈默不太会解决矛盾,但他有一手搁置矛盾的绝活,于是把脸色沉下来。

    虽然众将在吵嚷,但其实都留了一分清明,见沈阁老面有不快,朝中马上就安静下来。

    “怎么不吵了?”沈默似笑非笑道。

    众人愈发大气不敢喘一下。

    “都是总兵、都督了,为了几杆破枪,就争成这样,”沈默的声音转冷道:“这里到底是白虎节堂,还是你家菜市场?!”

    “大伙儿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打鞑子……”马芳壮着胆子小声道。

    “难道你马王爷连胜俺答,是靠这隆庆式?”沈默瞪他一眼,再望向众将道:“还是你们没有隆庆式就守不住各自的防区了吗?”

    “当然不是……”众人摇头道。

    “那都乖乖坐着吧,”沈默站起身道:“边事如天,这次却把诸位从防区统统叫回来,想必你们已经猜到,不可能单单为了一场军演!”

    “是!”众将纷纷起身,跟在沈默身后,到了后进的会议室内。

    会议室外有锦衣卫严密把守,各位总督、总兵只能只身进入,一个随从卫士也不能带。室内的窗户,都用厚厚的绿色呢子窗帘遮住,一丝光线也透不进来。但几十盏无烟琉璃灯,却把室内照得一片通明,亮如白昼。

    待众将就坐后,沈默命人将北面墙上的帷幕拉开,一副巨大的九边边防地图便显现出来。看到这幅地图,所有人都知道,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

    “诸位肯定对这幅地图不陌生,对,这就是‘大明九边边防图’。”沈默的声音响起道:“国初,我太祖皇帝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将残元势力逐往漠北,然而元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仍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为了巩固初建的政权,消除残元势力的威胁,太祖数次用兵大漠,但效果不佳。不得不改变策略,以防御为主。在东起辽东鸭绿江,西至甘肃酒泉,绵亘数千里的北部边防线上列镇屯兵,先后设辽东、宜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九个重镇,时称‘九边’。并在长城以北设立了大宁、开平、东胜卫,三个军事前哨,以防蒙古南进,形成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的军事格局。”

    “之后二祖依托九边,数度北伐,使大明边境得享几十年安宁。然而土木堡一战,我大明精英丧尽,皇帝北狩,从此与蒙古人的攻守易位,每年都要遭到蒙古各部的侵扰。且自天顺以来愈演愈烈,九边每年都要遭到上百次的入侵,鞑虏频频深入内地,烧杀抢掠,甚至逼近京师,天颜震动!”沈默望着在座众人道:“身为边镇将帅,诸位对此心知肚明,不知有何感想?”

    众将都低下头,心说您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上任之后,请各边抚按兵备,协助兵部对九边现状加以调查。”沈默冷冷望着众将,不留情面道:“调查结果令人难以接受啊!各镇城艹、巡边、备冬各枝人马,原额数目虽多,却脱逃甚众,缺伍十之三四;其见存者身无完衣、军器缺坏、马匹瘦损,饥寒困苦之状,见于颜面!如此军队不哗变就不错了,又何谈戍边?”他的目光在众人面前巡梭道:”至于沿边一带城堡,粮、料、草束俱无蓄积,有亦不多。至于军马器械,更是大都老弱瘦损、朽钝不堪之甚。甚至有的卫所士卒,手持自削木棒巡逻!我想问问在座诸位,这到底是谁之过?是朝廷少做了预算,兵部克扣了粮饷,还是被各镇将领层层扒皮了呢?还有那些军屯,土地是自己长脚跑掉的,为什么就从各镇的账册上消失了?到底流到哪里去了呢?”

    众将被他说得冷汗直流,心说难道不是动员大会,而是要审判我等?这时候不能再沉默了,众人互相望望,最后目光都落在了谭纶身上,央求这位兵部侍郎、宣大总督,能为他们说几句公道话。

    “中堂大人息怒……”谭纶只好硬着头皮道:“有些问题流弊百年,积习难改,我等虽然号称总督、总兵,但在积习面前,也是渺小。我们也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可要是真敢下手开刀的话,恐怕隔天夜里就要暴死军营了。”说着轻叹一声道:“究其原因,朝廷会将中高级将领全国调任,但参将以下,往往一生不离故土,这些人世世代代在一地,通婚繁衍,子孙又接任其职,如此已经有将近十代,早就结成了铁板一块。”顿一顿道:“方才中堂大人说到屯田去了哪里,就去了这些人家里,不信您调查一下宣大、甘宁一带的地主,大都是这些中下层军官的家族。”

    众将连忙附和道:“是啊,中堂大人。我们反而和他们不是一伙的,原因很简单,一旦边防失守、京师震动,被杀头治罪的是我们。不信您看看近几十年来的督抚、总兵名单,有几个是得以善终的?自打当上这个总兵官,我们朝夕忧惧,唯恐边防差池,祸延子孙,哪个还有狗胆去克扣军资,盘剥士卒?”

    一时间,都成了代人受过的可怜人儿,哪还有方才的骄横气焰。

    沈默不动声色的任其大倒苦水,待他们都说得差不多了,才语调平淡道:“那我就看不懂了,既然诸位有这般苦楚,为何还对南军北上如此抵触呢?难道不知道,他们是来帮你们御敌的吗?”

    众将恍然,原来沈阁老绕这么大圈子,是为了这事儿啊。但话已经说出去了,又岂能自打耳光?只能以‘边军不喜欢客军,客军也瞧不起边军,双方混在一起,难以管理,担心时间长了,会出大问题的。’

    “那就让边军内守城市,客军外据要塞,双方不要相见嘛!”沈默当即拍板道:“兄弟之间合不来,还要分家呢,又何苦将他们强扭在一处呢?”

    众将脸色微变……其实南军和边军的矛盾根源,就在于两军贫富太过悬殊。虽然在沈默的强力干预下,边军现在改由巡抚衙门按月放支,基本上能保证每个月领到饷,但每石只给银三钱,依然还是不敷食用。更不要提装备、军械的供给了。

    反观南军,因为按照沈默的要求,采用了‘本省供子弟’的政策,即是说,浙兵的粮饷兵器由浙江供给,闽兵的兵器粮饷由福建供给,而且由于都是募兵,所以饷银数倍于边军,并从不拖欠。至于装备更是夏有夏衣、冬有冬装,一年四季衣甲整齐,就算有拖延,也很快就补上了。

    国人有病,不患贫而患不均。两军如此巨大的反差,自然引得边军大为嫉妒,而武将们又借机祸水东引,把麾下将士吃不饱、穿不暖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可恶的‘南蛮’身上……说他们因为距离南方太远,运费高昂,所以都不从本省调运物资,而是由官员携款在北方大肆采购,就地补给。不仅导致物价飞涨,还把有限的物资都抢光了,所以他们边军才会愈加贫困云云。

    在这种别有用心的煽动下,边军和客军的矛盾曰益尖锐,几乎每天都有打架斗殴的事件发生,甚至人命案子也屡见不鲜,在这种严重的对立气氛下,就连诸位总兵都不知不觉陷了进去,这才有了起先争枪的那一幕。

    哪怕已经贵为次辅,沈默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除非他能说服东南,连边军的军费一起出了。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他是东南王,也得先站在东南的立场上想问题,一旦做出这种被认为是严重背叛的决策,离着被东南的官绅大户抛弃就不远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2937 142938 142939 142940 142941 142942 142943 142944 142945 142946 142947 142948 142949 142950 142951 142952 142953 142954 142955 142956 142957 142958 142959 142960 142961 142962 142963 142964 142965 142966 142967 142968 142969 142970 142971 142972 142973 142974 142975 142976 142977 142978 142979 142980 142981 142982 142983 142984 142985 142986 142987 142988 142989 142990 142991 142992 142993 142994 142995 142996 142997 142998 142999 143000 143001 143002 143003 143004 143005 143006 143007 143008 143009 143010 143011 143012 143013 143014 143015 143016 143017 143018 143019 143020 143021 143022 143023 143024 143025 143026 143027 143028 143029 143030 143031 143032 143033 143034 143035 1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