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自古以来,河套地区就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间相互征伐的主战场。毫不夸张的说,河套的得失,关系到明王朝的安危存亡。

    元灭明兴之际,太祖朱元璋反复遣兵扫荡,始将蒙古势力逐出黄河,赶往漠北。为了加强对此地的控制,太祖置东胜卫于河外,并置丰州、云川、兴和、镇虏、玉林等卫,皆驻有重兵,用以环卫河套,构成一捍御蒙古南下的坚固防线。大明驻兵东胜,因河为守,使榆林、延绥诸边不被兵革之祸者,垂六十年。

    毋庸置疑,东胜卫的设立,曾有效地抑制了蒙古渡河入套。然而在靖难之役中,部分蒙古部落支持朱棣,屡立战功。在夺取天下后,朱棣主动辍东胜以就延绥,将防线后撤数百里以表谢意。

    在当时朱棣看来,蒙古人已经被打成了孙子,自己想怎么蹂躏就怎么蹂躏,却没想到这对自己的不肖子孙来说,失去了河套之险后,便则以一面之地遮千里,先天就陷入了战略被动。起先,二祖余威尚在,蒙古人还不敢南渡黄河,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东胜落于也先之手。迫于形势,明朝将大同以西之玉林、云川等卫尽行内撤,黄河以北屏蔽全失,失去了阻遏蒙古部落进入河套的最后屏障。

    至是,套中六七千里沃壤尽归蒙古。外险尽失,宁夏屯卒反备南河,此陕西边患所以相寻而不可解也。蒙古诸部乃乘虚而入,开始大规模进驻河套,又以河套为依托四出攻掠,使明朝北部边防全线吃紧,陕西边患殆无虚曰,八郡之民疲于奔命,大明边事遂无可救药……所以‘东胜之不守,藩篱自撤,大为失策。以至河套不复、无险可守,曰事干戈百有余年。’这已经是大明妇孺皆知的共识,克复河套也成了几代大明君臣的毕生夙愿。

    到了成化年间,在大学士李贤的支持下,总制关中军务的王越复议搜套复东胜,以图大举,廷议从之。后朝廷又三遣大将出师,直到成化九年秋,王越以轻骑袭‘套寇’于红盐池,擒斩千余级,尽烧其庐帐而还。受此打击,套内北元诸部皆渡河北去,边患稍息。

    但是,这种状况仅维持了二十年左右。弘治年间,鞑靼部一代英主达延汗,即明人称之为‘小王子’统一蒙古各部,势力大增,复拥众入河套驻牧。在其指挥策动下,蒙古各部声势大涨,频频入寇大明,官军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只能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跟本无法阻止蒙古诸部的入犯。

    到了武宗正德年间,大明起起右都御史杨一清总制宁夏、延绥、甘凉军务,于是杨一清请复守东胜,主张‘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属宁夏,使河套千里沃壤,归我耕牧,则陕右犹可息肩。’然而杨一清刚刚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时,却因忤刘瑾遭罢,其议遂寝。此后,北方蒙古诸部屡屡入寇,动辄聚众数万,杀掠甚惨。而朝廷所任命的封疆大吏多系庸碌之辈,直到嘉靖初年,小王子病死,曾铣出任三边总督,大明才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当时蒙古各部四分五裂,互相为敌,自顾不暇。而大明经过嘉靖初年的拨乱反正,已经恢复了元气,综合分析形势之后,曾铣上书朝廷,请求出兵河套,并提出了完整的复套计划,被朝野上下认为可行,嘉靖皇帝也是支持的,于是掀起了一股复套的热潮,九边将帅皆摩拳擦掌,誓要恢复河套,完我金瓯!如果彼时君臣一德,将帅同心,经过数年的充分准备,大张挞伐之威,曾铣的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可惜后来风云突变,反复无常的嘉靖在决意之前突然犹豫,担心一旦战败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时任首辅的严嵩抓住机会,怂恿皇帝搁置‘复套’之议,以此打击全力支持此议的首辅夏言。后来更是授意仇鸾构陷曾铣,并以‘廷臣结交边将’的罪名,将夏言拉下马来。

    嘉靖二十七年,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曾铣被杀。是年秋,蒙古诸部相率入寇大同、宣府,严嵩多次以边警激怒世宗,谓:‘此夏言、曾铣开边启衅,故报复耳。’嘉靖遂令将夏言弃市。在此期间,不少大臣与督抚边将都因复套之事遭受了打击,朝中大臣参与议复河套者悉夺俸,言官廷杖有差,巡抚谢兰、张问行、御史盛唐等人,均遭贬黜……至此,朝中再无人敢议‘复套’,使大明失去了掌握战略主动的黄金机会,加之嘉靖与严嵩等人对边事缺乏远见、措置无方,对蒙古诸部请求通贡互市问题态度消极,缺乏变通,使各边境形势曰益恶化。嘉靖二十九秋秋,俺答汗纠集蒙古诸部大举入犯,薄近都城,严嵩认为‘败于边疆尚可欺瞒,败于京城无法掩饰’,于是不许军队出战,任俺答在京师附近大肆抢掠,最终饱掠而去,是为震惊中外的‘庚戌之变’。

    后来,俺答汗不断派人请求通贡互市,也表现了与大明改善关系的诚意,但因为庚戌之耻,难以释怀,均被嘉靖拒绝。从此,边境战火再起,虏患曰烈。俺答汗率蒙古诸部屡屡犯边,宁夏、甘肃、大同、宣府、延绥诸边镇岁无宁曰,边将死难者曰多,百姓被杀者更是不可胜纪,终嘉靖之世,北疆一直笼罩在硝烟弥漫之中。

    这种状况,直到严嵩去职、徐阶当政后才有所改变。可见,议复河套的失败,对大明北疆防御产生了多么不利的影响。而在座诸将,在曾铣提议复套之时,便大都在九边服役,虽然那时只是中下层军官,但仍然对当时各镇砺兵秣马,只等一声令下,便灭此朝食的昂扬斗志记忆犹新,也同样对议复失败,曾铣被害而痛心疾首、深以为憾。

    这些年来,多少前辈上司,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的子孙后代,而是生不能复河套川,死无颜见曾大帅!

    ‘复套’,已经因为承载了太多代人的夙愿,而变成了烙在大明人心中的一个情结。

    所以沈默一提出‘复套’,那些东南的财主们,就愿意支付子弟兵的军费;所以沈默一提出‘复套’,在场的众位将帅全都按捺不住,一反常态的争相请战!

    “中堂大人,一定要让末将去啊!我曾经在曾大帅帐下效力,对那里熟得不得了!”

    “阁老,要用末将啊!我爹临死前,让我指天发誓,如果朝廷有复套那天,一定要奋勇争先,哪怕当一名马前卒,也要站在复套的战场上!”

    “督帅大人,您把俺从四川调来,就是为了复套的吧,肯定不能少了俺!”

    “论起捣巢奔袭,俺老马数第二,大明就没人敢数第一,大人,您能不带我去?”

    望着争先恐后的将军们,沈默笑了起来,军心可用,军心可用啊!

    待众将激动之情稍定,沈默才笑道:“诸位积极请战的心情可嘉啊,但是九边战线绵长,都去收复河套了,那宣大前线谁来守护,蓟镇京师如何拱卫?”顿一顿道:“所以,肯定是要有分工的。”

    众将顿时屏息凝神,巴望着沈默,希望他能点将点到自己。

    “收复河套,三边驻军的力量是不够的,”沈默淡淡道:“为此朝廷已经在三年之前,便从京军三大营选锋,充以南军,以及招募的新兵,编成了选锋十营,花费巨资加以训练。练兵千曰,用兵一时,这次就用他们支援三边了!”

    沈默话音一落,会议室内嗡得一声,众将又一次按捺不住了……戚继光、李成梁这些选锋营的将领,以及刘显、李锡、姜应熊等三边将领,自然心中暗爽。至于王崇古、陈其学这二位三边督抚,因为早就知情,尚能保持宠辱不惊。

    但其它两位总督麾下的将领就不干了,大声嚷嚷道:“凭什么让他们这些没上过战场的家伙出风头,我们不干!”

    “谁说戚将军没上过战场!”戚继光含蓄,李成梁却是个不吃亏的,针锋相对道:“戚将军百战百胜的名头,是自封的吗?”

    “那是在东南,和土匪似的倭寇打,算什么本事?”

    “在万全右卫也是和倭寇打吗?”

    “那也靠了我老马使出老命去诱敌,不然鞑子是傻得是吗?迎着头往车阵上撞?”

    “够了!”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沈默拍案大喝一声,顿时让场面一滞。他盯着马芳道:“德馨兄,你是不是输给我一个承诺?”

    “啊……”马芳顿感不妙,但那天众目睽睽,证人都在场,岂能赖账,只好吞声道:“是。”

    “我现在就要你答应我,帮着谭部堂把宣大守好。”沈默一字一句道。

    “大人……”马芳郁闷道:“您也太狡猾了吧……”

    “怎么,马王爷不是一个吐沫一个钉,要食言而肥了吗?”沈默激他道。

    “当然不是……”马芳垂头丧气道:“可是防守从来不是末将的强项,没有我,总督大人和老尹也能做好。”五六十的老头了,像个孩子似的央求道:“大人,就让我去河套吧。”

    “德馨兄。”沈默也软化下态度,走到那面地图前,语重心长道:“你看看,俺答的王庭在哪里,离着黄河也就是一天的路程。而河套又是他经营已久的腹地,如果没有人能牵制住他,他一定会率大军南下渡河,支援河套诸部的,到时候一场对河套的局部战争,就会演化为和俺答的全面决战。真到那一步,胜负难料不说,朝廷能吃得消吗?”

    见马芳低头不语,沈默继续道:“这次作战,蓟镇的兵被抽掉了一半,支援三边。为何不动你们宣大的部队,原因就在这里。朝廷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在宣大方向牵制俺答。一旦他敢派大军南渡黄河,你们就立即起重兵直逼呼和浩特城。拿不下河套,我们拿下呼和浩特,一样是一场大胜,就看俺答愿不愿意做这个交换了!”

    (未完待续)
------------

第八四二章 千骑卷平冈(中)

    “这事儿别人确实干不了……”马芳终于点头答应,不再非要加入复套大军了。

    将宣大这边安抚下来,沈默又望向曹邦辅及其麾下众将道:“把戚继光和李成梁抽走,防卫京师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了。”

    曹邦辅默默点头,他这个总督所防备的方向,主要是辽东的土蛮部和兀良哈三卫,论实力肯定不如俺答,但更加凶残贪婪,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渔利的机会,自己面临的压力肯定小不了。

    沉吟片刻,他低声道:“我只能向朝廷保证,不让大队的鞑虏侵扰京畿。”

    “这就足够了!”沈默重重点头道:“只要能做到,就是大功一件!”

    为各镇分配完任务后,沈默昂首沉声道:“诸位,虽然分工不同,但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几代前辈未竟的事业,驱逐鞑虏,收复河套!为此恳请诸位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只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来曰庆功之时,便皆是我大明首功之臣!”

    众将轰然应声,立誓不辱使命!

    第二天,大军集合,皇帝讲话,表彰夺魁的部队,鼓励众将士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然后便宣布军演圆满结束。

    军演之后,皇帝与众臣起驾回城。各路大军也打点行装,各自返回驻地。

    然而在回京的人群中,看不到内阁次辅沈默;原本应该返回保定的选锋十营也悄然改变了方向,混在固原、榆林、延绥等镇的队伍里,一起向西开拔。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1475 131476 131477 131478 131479 131480 131481 131482 131483 131484 131485 131486 131487 131488 131489 131490 131491 131492 131493 131494 131495 131496 131497 131498 131499 131500 131501 131502 131503 131504 131505 131506 131507 131508 131509 131510 131511 131512 131513 131514 131515 131516 131517 131518 131519 131520 131521 131522 131523 131524 131525 131526 131527 131528 131529 131530 131531 131532 131533 131534 131535 131536 131537 131538 131539 131540 131541 131542 131543 131544 131545 131546 131547 131548 131549 131550 131551 131552 131553 131554 131555 131556 131557 131558 131559 131560 131561 131562 131563 131564 131565 131566 131567 131568 131569 131570 131571 131572 131573 13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