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潮水般涌出来,咩咩叫着的无辜羊群,明军士兵踯躅了,他们手中是拿着最先进的隆庆式,可随时能够激发的第一发子弹,是那样的重要,甚至关系着能否抢下城墙,怎么能用来打羊呢?而且这么多羊,也打不过来呀。只能用枪上的刺刀猛扎一气了。

    然而蒙古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牛羊,涌出来的羊群实在太多了,真的像潮水一般难以阻挡。就连戚家军赖以成名的鸳鸯阵,都没法让这浩浩荡荡的羊群停下脚步。转眼之间,人和羊便混杂在一起,场面之混乱无匹,让前军指挥张元勋直接郁闷的吐血。

    涌出来的羊群越来越多,前面的在护城河前踯躅不前,后面的却被驱赶着往外走,倒是把明军挤得不由自主退到浮桥上,还有很多被羊群裹挟着,完全晕头转向的。最惨的是那些拼了老命冲进城去的,发现城里还是无边无尽的羊群,登时就有吞枪自杀的冲动。

    “马上鸣金!”张元勋的一张黑脸变得铁青道:“请求炮火支援!”

    金锣声响起,那些桥上的士兵沮丧的退下来,这是戚家军的第一次后退,竟然不是被敌人击退,而是被一群羊逼得,实在太丢人了。

    这时候准备炮击的尖锐哨声也响起来了。护城河里的士兵,会游泳的拉着不会水的,拼了命的往回游,至于仍被困在羊群中的明军,只能尽量护住要害,趴在地上乞求奇迹了。

    隆隆的炮声很快响起,炮弹呼啸着砸入羊群,开花弹,葡萄弹,以及造价昂贵的铜壳火油弹,不要钱般的倾泻而下,转眼间便黑烟密布,四处起火,羊尸遍地。羊群受惊,慌不择路的沿着城墙四散逃跑,也有很多跳入水中,绵羊在长出过冬的长毛后,是无法游泳的,很快便溺死。火光和死亡,使温驯的羊群终于不再听话,任凭牧民们如何驱策,也不再向前一步。

    前面逃跑,后面裹足不前,城墙缺口处的绵羊大军终于变成了一地的羊尸,发出阵阵的烤肉香气。

    这时,明军优秀的射击教官发挥了作用,他们指挥着那些火炮,将射程向城内延伸,利用火油弹压制蒙军的绵羊部队,阻止他们故技重施……军工厂精心研制的火油弹,由于填充燃料有限,杀伤效果并不算好,对活动目标的威胁很一般。所以只带了很少数量,预备用来放个火什么的。谁知就是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却派上了大用场……动物毕竟是怕火的,何况是有着一身长毛的绵羊乎?

    同时也没忘了缺口两侧的城墙,炮弹呼啸而上,压制着城头的敌军,掩护本方发起二次进攻。

    戚家军的组织能力,也许只有遥远西方的西班牙皇家步兵才比拟,至少在亚洲范围内,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很快便重整旗鼓,由三员千户率领攻城。张元勋亲自持刀督战,如果这次再拿不下来,他真要反手抹脖子了。

    明军卷土重来,方才的受辱使他们怒火中烧,戚家军的骄傲不容许再次失败,将士们一个个嗷嗷叫着,红着眼睛冲过浮桥,踩着厚厚的羊尸,往城墙废墟上冲去。

    这时候,城头守军被密集炮火压制,抬都抬不起头来,羊群被火油弹吓得裹足不前,眼看着再没有能抵挡明军前进的了,城墙失守似乎已成定局。

    不过方才的阻挡还是有作用的,至少别处的援兵趁机聚集在城墙下,缺口处的炮火一停,便从两侧涌出来,挡在刚刚冲过浮桥的明军面前,弯弓搭箭向他们射击。明军开枪还击,双方相距三十步,都在对方的杀伤距离内,都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自从开战以来,蒙军赖以生存的弓箭,便在明军的新式火枪面前节节败退,但它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还没到,至少在各个神射的蒙古人手中,它们精准的命中,飞快的射速,都是火枪比不了的。

    明军士兵,开完一枪之后,根本没机会再开第二枪,只能拼命前冲,争取尽快接敌肉搏,然而蒙军的射手却能射出第二箭、第三箭,将开战以来积聚的郁闷,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加在狼牙长箭之上,每一次弓弦响处,便有一名明军闷哼着倒地。在这个可以看清对方脸上的痦子的距离上,盔甲也不能抵挡这种破甲箭的杀伤了。

    两侧城墙之上的蒙军,也冒着头顶的炮火,用弓箭和土炮向下射击,支援防守。明军的伤亡不计其数……如果换成一般的明军,在这种密集的矢石之下必然溃退。

    然而,他们的对手不是普通的明军,而是名震天下的戚家军!

    十二年前,戚继光在东南组建了这支特别的军队,从那时起,他们就和这个光荣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在他的光芒笼罩之下,奋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战战大胜,从无败绩!虽然现在的士兵,不是当初的那些面孔,然而这样的军队已经产生了军魂,像熔炉一样,将每个投身而入的朴实农民,转变为具有钢铁意志、无畏勇气、和严明纪律的优秀士兵!

    现在,他们面对的不是倭寇,而是为害大明更甚百倍的鞑虏!足以使他们忍受牺牲,攀越上小山般的废墟,发动了无畏的冲锋!虽然蒙古人的弓箭依旧神准而密集,但戚家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这种地形复杂的步战,他们仿佛回到了东南崎岖难行的山地,灵活地隐蔽躲闪,在尽量减少牺牲的同时,快速的推进着。

    终于,前锋逼近,蒙古人的弓箭也不能用了,纷纷抽出弯刀,红着双眼和明军的长枪刺刀拼杀在一处。蒙古人的刀法精湛、武艺高强,单兵作战强于明军,然而戚家军的战术素养极高,虽然头顶上矢石俱下,脚底下难以站稳,身边也不是惯常配合的伙伴,然而他们还是就近组成一个个小小的三才阵,相互掩护,配合对敌。

    双方在这段三百丈的城墙上,展开了反复的争夺,随着明军爬上来的人越来越多,蒙军的防线渐渐有不支的迹象。

    这变化,被冷静观战的戚继光看得清楚,他一把夺过身边鼓手的鼓槌,‘咚咚咚咚……’,用了敲响了战鼓。见统帅亲自击鼓,所有的鼓手哪敢怠慢,拼命敲击着战鼓的蒙皮,令人血脉贲张的急促鼓声传遍战场。

    三个领兵的千户听到了,知道统帅在催促他们,于是再也不顾及自身的安全,亲自带兵冲到了最前线,直接与蒙军白刃相见。

    戚家军的将士们听到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高声呼喝着,奋不顾身的拼命厮杀!在明军突然发力之下,蒙军的防线摇摇欲坠,士气似乎都受到影响。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城墙上蒙军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大声喊着‘钟金别吉!钟金别吉!’原来他们看见那位鄂尔多斯部的公主,已经摘下红色披风,手持双刀,亲率济农亲卫队增援缺口来了!

    下一刻,令蒙古勇士却终身难忘,又绝不想到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他们的草原明珠,并不是把援军带来就算了,而是直接投入了战斗,与明军白刃相对起来!

    “保护别吉!”鄂尔多斯部的男人们目眦欲裂,浑不顾加身的刺刀,奋起全部的勇力,也要保护他们的公主周全。甚至有许多蒙军从城头上一跃而下,抱住明军在地上扭打撕咬起来。

    钟金公主亲自上阵迎敌,对蒙军的激励立竿见影,蒙古人完全采取以命搏命的战法,原先已经摇摇欲坠的防线渐渐稳住。而且更多的蒙古勇士,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竟将永不言退的戚家军,硬生生打退了回去。

    (未完待续)
------------

第八四五章 最长一冬(上)

    面对蒙军的殊死抵抗,戚家军虽然勇猛,但是攻城方本来就处于劣势,对方又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时攻势虽猛,却迟迟无法取得战果,战事陷入了焦灼。

    眼看着聚集到城墙缺口的蒙军越来越多,戚继光却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他令旗一挥,命令在东南两面城下集结的明军,立即展开攻城。这次却没有暗埋下的炸药帮忙,他们必须扛着云梯,老老实实攀爬城墙。这两面的蒙军人数虽少,却仗着居高临下,连女人和孩子也甘冒矢石,来到城头上,向城下倾倒煮沸的大锅热水,投掷巨石、滚木,掀翻攻城的云梯,便见明军如下饺子般跌落城下,就算有个把幸运爬上去的,也被蒙古人围而歼之,损失一上来就很大。

    自古以来,最艰难的就是攻城战,守军天然占据莫大的优势,甚至可以以一敌十,对方又是为家园而战,其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如果可能的话,戚继光会采取更稳妥的方式,打造更强大的攻城器械,建造更完善的攻城工事,以时间的延长,换取牺牲的减少。都是最优秀的汉家男儿,戚继光实在不愿看到这样的牺牲,然而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尽快破城,一旦拖得久了,被打散的蒙古骑兵必然重整旗鼓,再次前来支援城内。更何况他最担心的敌人――土默特部的俺答汗,随时都可能出兵河套。到那时,一盘散沙的鄂尔多斯诸部将被统合起来,展现出蒙古骑兵的真正实力,明军若没有城池依托的话,必会陷入噩梦之中。

    所以在昨曰拟定的作战计划中,戚继光和刘显达成共识,不管牺牲多大,今天必须一鼓作气,拿下东胜城。看到自己的将士,仅仅攻了两三次,便有出工不出力的架势,再看看戚家军,付出那么大的牺牲后,仍旧奋不顾身的与敌人拼杀。刘显脸上挂不住了,跟戚继光打声招呼,便披甲上阵,带领亲卫骑兵围城巡视,眼看自己的堂弟刘贺压不住阵脚,部队有人开始撤退,便赶了过去。

    但他没有理会刘贺,而是直接来到了城下,拦住了一个败退的军官,挥起了手中的偃月刀。

    手起刀落,身首异处!

    败退的士兵们惊恐地看着这恐怖的一幕,刘显的眼力真好,直接杀了其中官阶最高的一个……也是平时总对他阳奉阴违的武将世家子弟。其实榆林子弟最为强悍,断不会如此不济,就是这些视士兵为私产的武将世家,只想捞取战功,却不愿实力受损,才会这么快就想撤下来。

    冷冷的注视着面朝自己的部下,刘显用刚杀了人的偃月刀,在地上划了一条血红的线,他一字一字吐出的话:“越过此线者,格杀勿论!”亲兵们立刻摘抢,枪口对着要后退的官兵。

    败退的明军停下了脚步。

    “戚家军自上午打到现在,牺牲比你们多出十倍,却依然奋勇争先!”刘显洪亮的声音这枪炮轰鸣,混乱不堪的环境中,竟能传到每一个士兵耳朵中:“客军尚且如此,你们这些自称豪勇彪悍的家伙,难道就这么怂了吗?”他满是嘲讽的声音响起道:“别忘了,和这些套虏不共戴天的,是你们这些陕西子弟,而不是他们!”

    他讽刺的话语传到每个人耳中,官兵们羞愤难当,是啊,他们谁家都有被蒙古人杀害的兄弟亲人,怎么能让客军帮着报仇,自己却当缩头乌龟呢?

    “杀尽套虏,复我东胜!”刘显一摆手中的偃月刀,指向城头的方向:“就在今曰!”

    明军再次发动了攻势,不破东胜,誓不收兵!

    这次守军明显感觉到压力顿增,但他们也是拼了,城中几乎万人空巷,全都聚集到城墙上下,男人们拼死拒敌,甚至抱着冲上城头的明军跳下城墙,也决不让他们在城上站稳一步。妇孺运送弹药木石,老人修补破损的城墙,众志成城,誓死一战。明军仗着人多势众,又有炮火支援,也不是蒙军能击退的。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不知不觉,这一仗打到了天黑,明军却丝毫没有收兵的意思,反而借着夜色的掩护,攻势愈加猛烈起来,云梯掀翻了再架,摔下来没死的接着爬,爬上去的就举刀和敌军死战。

    为了看清明军,蒙古人点起了无数火把,把城头城下照得亮如白昼,继续恶战不休……从早到晚,戚继光都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滴水粒米未尽,冷冷的盯着城头惨烈的战事,直到他发现,天黑如墨,已经看不见身边传令官时,才低声道:“开始吧!”

    当西城、南城和东城打得不可开交,摇摇欲坠时,济农城北却一片静悄悄……围三阙一,这是自古攻城的守则,蒙军自然不陌生。他们知道明军不打北门,是想让城内守军承受不住压力弃城逃跑,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城池。

    在布防时,蒙古贵人们预料,对方可能会在这里展开突袭……其实这一代地形平坦宽广,不利于部队隐蔽和突袭,很难找到攻击重点,但他们还是派了最精锐的两千济农亲卫在此布防。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贵人们是为了保存实力、保护退路的通畅,才会把最精锐的部队留在这里。

    但是随着战事吃紧,蒙古人不得不从此处抽调人手支援别处――城池太大,守军不足,这正是蒙军致命的弱点所在。正如戚继光所说,如果有两万人守城,明军不可能攻下此处,然而没有任何部落肯进城与诺颜部的人并肩作战,所以他们把所有十四岁到六十岁的男丁全动员起来,也不过一万两千余人。

    这个人数,在初期守城足够,但随着明军攻势持续,守军伤亡加剧后,其缺乏预备队的缺点便暴露出来。为了堵住西城的缺口,钟金别吉手持济农短剑,从北城调走了五百部队,堵上了将破的防线。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18653 118654 118655 118656 118657 118658 118659 118660 118661 118662 118663 118664 118665 118666 118667 118668 118669 118670 118671 118672 118673 118674 118675 118676 118677 118678 118679 118680 118681 118682 118683 118684 118685 118686 118687 118688 118689 118690 118691 118692 118693 118694 118695 118696 118697 118698 118699 118700 118701 118702 118703 118704 118705 118706 118707 118708 118709 118710 118711 118712 118713 118714 118715 118716 118717 118718 118719 118720 118721 118722 118723 118724 118725 118726 118727 118728 118729 118730 118731 118732 118733 118734 118735 118736 118737 118738 118739 118740 118741 118742 118743 118744 118745 118746 118747 118748 118749 118750 118751 11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