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说……羊毛?”王崇古眼前一亮。
“不错,正是羊毛。”沈默抚摸着手边一块小羊毛座毯道:“这可是个好东西,用来纺线织出呢绒,有着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前些年,南方不少乡绅地主看到这一点,尝试着圈地养羊,但鱼米之乡也不是什么都能养,羊在南方水土不服,毛的质量和产量都很差,遂作罢。”说着淡淡笑道:“当初我让人给他带话说,难道你们不知道‘南橘北枳’的故事吗?同样道理,绵羊也不适合在南方养,我国地大物博,难道找不到合适养羊的地方?”
“后来他们一打听,哦,原来西北的草原,无论是在水土上,还是在气候上都十分适合绵羊的繁衍。况且这里寒冷的气候也能提高绵羊的剪毛量。”沈默天高云淡的笑着道:“这时候,晋商们打不进丝织棉纺业,也开始打毛纺业的主意了,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北方出钱出人,南方出技术,双方合作开发河套,所以才会怂恿开战,上杆子借钱给朝廷打仗。”他说得简单,其实想想就知道,这背后还不知有多少报纸上的宣传轰炸,谈判代表的反复说合呢。
但无论如何,商人出钱、朝廷出兵,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谁也不能反悔,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说起养羊来,自然没有比蒙古人更好的牧民,所以在控制河套之后,”沈默大刀金马的坐在炕几边上道:“将由晋商负责,说动蒙古各部落大面积放养绵羊,春天向他们提供粮食、工具、以及必要的生活物资。等到夏天,再以合理价格收购羊毛,这样,一来解决了毛纺业的原料问题,二来,可以给蒙古人解决生计问题,使他们可以专心放牧,不再靠劫掠为生。三来嘛,使蒙古人在经济上依存于大明,其实比任何关系都靠谱,而且双方各取所需,都有利可图,合作才能长久。”
“这样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王崇古眼前发亮道:“使他们成为大明经济的一部分!到时候就算蒙古王公想闹事,都不见得有多少牧民肯跟上。”
“谁说不是呢。”沈默颔首笑道:“而且毛纺织业所需的劳动力,远超于农业生产,可以很好的帮你王总督,解决困扰甘陕已久的流民问题。”
“看来这事儿,属下还得大力支持呢。”王崇古高兴莫名道。
所谓流民,就是由于土地兼并而失去产业,背井离乡的破产农民。这些人生存状态恶劣,四处游荡,对封建统治秩序的侵蚀和破坏难以想象。总体来说,中国的农民相当勤劳,但胆小怕事,忍耐力极强,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他们是断然不会铤而走险的。所以大批流民的普遍出现,往往意味着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丧钟长鸣了。
元末流民出身的朱元璋,对此有最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建立本朝后,曾三令五申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严惩不贷!’并且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甚至还做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为了阻止流民在大明萌发,使农民安心耕种,朱元璋还制定了‘路引制度’。所谓‘路引’就是通行证,需要向地方官府申请。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样就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百里之内。
然而事情就坏在他手里。朱元璋对子孙的疼爱,造就了世上最恐怖的宗室数量,这些宗室后代在政治上不能出头,就只能追求奢侈的享受,便利用对百姓和地方官府的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宗室强占土地,其他特权阶层自然纷纷仿效,文武勋贵、外戚太监、豪绅官宦,一个个互不相让,张开血盆大口,噬咬着百姓的血肉。其结果就是……根据洪武二十六年的鱼鳞册,全国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竟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特权阶层们兼并了,所以不在官册。
这次全国范围的清丈亩之前,大明已经有七十年未曾丈量土地了,虽然结果还远未出来,但根据赋税倒退,也能知道在册土地又萎缩了一半。
其实洪武二十六年的八百五十万顷就是个严重低估的数字,除了大量的未垦土地尚未被统计之外,还有大量的田产被特权阶层隐匿。而现在已经太平二百年,人口暴增,山川林地,峡谷平坡,但凡能垦之地都被开发,大明的在册亩数……或者说普通农民手中的土地却锐减成这种程度。
结果就是大量的自耕农转化为佃农,被迫接受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丰年尚且不堪重负,一遇天灾,则彻底破产。当辛勤劳作却不能果腹,还要背负沉重的租税和高利贷时,佃农们不得不纷纷逃亡。
逃亡的佃农越多,自耕农的要负担的苛捐杂税也就越沉重,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的弃田出逃。又因为本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尤其是甘陕、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尤其严重。
王崇古的防区主要在甘陕,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所以流民现象最为严重。
其实最近这些年,随着鄂尔多斯部的式微,大明的边防压力东移,主要集中在宣大和蓟辽一代,而西三边的主要任务,也从原先的抵御蒙古入侵,转移到了扑杀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所以这次复套作战,王崇古在挤出四万精兵之后,已经不能多调任何兵马出关了,否则境内就要天下大乱。
如何解决流民问题,是关系到王朝存续的重大课题,到目前为止,包括高拱和张居正这样卓越的改革家,也只是把目光放在打击土地兼并上。但沈默知道,这样或者一时可以靠着强权取得突破,但严重损害官绅集团利益的结果,就是人亡政息,甚至人还不亡,政就先息了。
受到时代的局限,高拱张居正们无法解开这个死结,但沈默有着超越时代的知识,他知道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在不损害既得利益者的条件下,来解决流民问题。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开辟一个或几个国内具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并能冲进国际市场的工业部门,将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的、人均产值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的工业部门,完成国民收入由递减向递增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权贵地主将向产业资本家转化,从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业化之路。
这让一直苦于无法破局的王崇古,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由兴致勃勃道:“看来工商业还是很重要的嘛。”
“但大明需要的,不是交换的价值,而是提高生产的能力。”沈默想到这些年来,大明工商业发展的方向,不由苦笑道:“提升国家实力,甚于追求财富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明白呢?”说着摆下手道:“离题太远了,这个改天再说吧。”
“好。”王崇古点点头道:“大人说三管齐下,武力算一个、羊毛算一个,还有第三个是什么呢?”
“第三个,就是宗教。”沈默目光幽深道:“我要让宗教代替战争,成为蒙古贵族维系统治的工具,这也是今天我为何跟诺颜达拉说那么多的原因。”
“宗教。”王崇古轻声道:“哪一个门派?”
“喇嘛教。”沈默淡淡道。
“哦,原来是藏传佛教。”王崇古对此不陌生,此教源于藏省,在青海番人中受众颇广,大有兴旺发达之意。和佛教的作用类似,这个教派宣传的是四谛五明,六道轮回,讲究的是‘修来世’,所以贵族的特权是前世修行的‘善报’,而劳苦大众之所以受苦受罪,是因为前世造孽的‘恶报’,可以使信徒安于现状,自然利于贵族统治。
“可是蒙古人不是信萨满教吗?”王崇古问道:“信仰这东西,难道能轻易替换吗?”
“别的宗教不能,但萨满教可以,因为它都算不上一门宗教。不是某个人创立,而是伴随原始部落的产生而产生的,崇拜对象极为广泛,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皆可成为其信仰。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更没有教义。其完全靠本部落的巫师口传身受、世代嬗递,可以说,其宗教力量极为薄弱。而且因为部落间崇拜的偶像各不相同,非但没有凝聚力,反而还会导致无休止的内乱。”沈默对王崇古解释道:“萨满教没有的,藏传佛教都有,根本不是后者的对手。而且最重要的是,喇嘛教在藏地的成功经验表明,他们确实可以化去少数民族的戾气,使他们的战斗力大为下降。”
“想想还真是,从宋朝开始,吐蕃人就然不再与中原为敌,反而还主动朝贡,本朝更是如此,”王崇古点头道:“战斗力也确实下降的够呛,青海几十万藏民,被卜孩儿的千余瓦剌残兵败将欺负的死死的,难道这真与喇嘛教有关吗?”
“当然没那么绝对,但确实关系很大。我琢磨着,原因大体有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额,喇嘛教宣传只求来世,使信徒逆来顺受,其暴戾之气也在烧香念佛被消磨殆尽。二来,他们的僧人遵循‘二不戒律’,一不参加生产劳动;二不娶妻生子。这对人口本就稀薄的蕃族来说,意味着人口与战斗力的下降。第三,就是政教合一之后,藏人已经没有了必须战斗的理由,长期不战必会忘战,被蒙古人起复也是应当。”沈默把碗中的酒水饮尽道:“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用喇嘛教取代萨满教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使原先四处游荡不定的牧民,吸引至比较固定的区域。因为萨满教祭拜山石、树木、湖泊……可以在任何地方举行宗教仪式,但改信喇嘛教后就必须有寺院才行。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如此三管齐下,相互配合,经年曰久,成吉思汗的桀骜子孙,终将成为我大明之顺民也!”最后,王崇古心悦诚服的赞道:“我是第一次,对平定九边,有了希望。”
(未完待续)
------------
第八四七章 来客(中)
会面之后,沈默便恢复了诺颜达拉的自由,允许他随意出入总督行辕,在榆林堡中也可自由行走。总之,除了不能出城之外,他想干嘛干嘛。诺颜达拉被关了将近俩月,整天就是看头顶的四方天,早就静极思动,想要上街逛逛了。
于是趁一天晴好,他叫服侍的兵丁,带自己上街转转。兵丁便给他换了身军袄,打扮成个军官的样子,带着他出了总督府,领略榆林城的风情。
在诺颜达拉的印象中,榆林城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西北要冲,本朝更是九边之一的重镇,全民皆兵,民风彪悍。他初来此地时,只看到满城都是兵马民夫,乱哄哄,喧闹闹,百姓不堪其扰,店铺大都关张,一点都没有想象中的富丽繁华。
但这次出来,心平气和的细细一看,其实此地街巷整齐,房屋济楚,无论从哪方便,都比自己的济农城要强得多。
而且他发现,当初来时乱哄哄、到处是牛马粪的街道上,这次再看时,竟变得整肃了起来……街道上面的杂物垃圾,都被清扫干净,大队民夫也都就地解散,回家过年。走在街面上的官兵,也不再散漫邋遢,而是穿着整齐,昂首列队。来来去去的人马很多,竟然都是如此,更没有恣意扰民的现象。
对于这种转变,诺颜达拉自然好奇,问陪同自己的兵丁,才知道原来沈督师抵达榆林后,对官兵扰民的现象深恶痛绝,严令整肃军纪,禁止随意扰民……这对沈默来说,不是什么新课题,在赣南平叛时,就已经会同戚继光,将军规军法简单通俗化,编成了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要求军中每一个士兵都会唱。
在官兵心中明确了军纪之后,便由专门的督察队随时监察,一旦发现违纪,则按照军法严惩不贷。并对各营官兵的违纪率排定名次,最低的几支部队,将得到各种精神和物质奖赏,比如当月双饷,颁发流动锦旗等等。至于垫底部队的军官,将遭到批评、夺俸、乃至降职的处罚。在这种宽严相济、赏罚分明的整顿下,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榆林堡中的军风军纪便大为好转。
老百姓不再整曰被搔扰,城中顿时就显得有了生气……关张的店铺渐渐全都开了门,大姑娘、小媳妇的也敢上街了,南北杂货、琳琅满目、酒肆饭馆,佳肴飘香。街巷当中,叫卖招揽之声纷纷而起,甚而在青楼粉窑当中,还有丝竹之声传来。
这还是诺颜达拉第一次见到汉人城市的鲜活景象。自然见猎心喜,伸长了颈项东张西望,怎么都看不够似的、边上的兵士不禁有些自得,心说这才哪到哪,就把你个蒙古济农镇住了,要是到西安城看看,会不会眼珠子都掉下来……大明,很对自己的胃口啊……诺颜达拉暗暗想到,虽然榆林府不是大明的腹心膏腴之地,更是兵多于民,可是对比起蒙古部落的贫穷困顿、挣扎求生,却已经是天上地下了。
毕竟他是蒙古济农,也不可能没事儿就往外跑,在街面上转悠了半晌,吃了些陕西的小吃后,便回到总督行辕,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待沈阁老所说的那位贵客的驾到。
然而最先等来的,却是自己的族人……当他看到女儿出现在眼前时,诺颜达拉直以为自己是思念过度,出现幻觉了。直到钟金脆生生叫一句:“阿爸……”他才回过神来,捏自己手背一下,咧嘴笑道:“疼,看来不是在做梦。”
“当然不是在做梦了。”钟金让十几个随从把带来的箱笼搬进来,挽着他的胳膊道:“一接到父亲的信,女儿就动过来,费尽周折才见到阿爸哩。”
“你过来干什么?”诺颜达拉宠爱的望着女儿绝美的面庞,发现她消瘦了不少。
“当然是照顾阿爸了。”见父亲没有受到虐待,钟金心中的大石也落了地:“您是堂堂济农,身边怎能没有族人伺候呢?这个理儿说到哪儿都破不了。”
“傻孩子,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呢。”诺颜达拉拉着女儿的手,关切问道:“你的伤好了?”
“早就好了,”钟金咯咯笑道:“活蹦乱跳的呢。”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6687
156688
156689
156690
156691
156692
156693
156694
156695
156696
156697
156698
156699
156700
156701
156702
156703
156704
156705
156706
156707
156708
156709
156710
156711
156712
156713
156714
156715
156716
156717
156718
156719
156720
156721
156722
156723
156724
156725
156726
156727
156728
156729
156730
156731
156732
156733
156734
156735
156736
156737
156738
156739
156740
156741
156742
156743
156744
156745
156746
156747
156748
156749
156750
156751
156752
156753
156754
156755
156756
156757
156758
156759
156760
156761
156762
156763
156764
156765
156766
156767
156768
156769
156770
156771
156772
156773
156774
156775
156776
156777
156778
156779
156780
156781
156782
156783
156784
156785
15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