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正是前来恭迎上朝天兵的黎朝君臣,而这位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任黎朝左宰相、太尉,上国公郑松。南朝的基业是他们郑家开创的,就连黎氏国王都是他们家找来的,所以从开国至今,三代郑家人都牢牢掌握着黎朝的军政大权,形成了‘黎家天下郑家当’的局面。因此他身边的中年人,虽然是黎姓帝王,可由于郑氏家族把持朝政已是第三代,所以郑松连表面的恭敬都欠奉了,若非还需要黎姓这面大旗,恐怕早就篡位自居了。
那些大臣大都是郑家提拔任用的,所以都以郑松的马首是瞻,七嘴八舌的问道:“公爷,您说天朝大军此次前来,不会是行那假道伐虢的计策吧?”“是啊,他们完全可以从东京湾溯河直接进入升龙,为何舍近取远,把岘港作为起点,这让老臣总觉着不踏实。”
“三十年前那次北伐,也是这个季节,家祖曾率领舰队从东京湾进攻升龙,”郑松清清嗓子道:“结果被莫氏贼子铁锁横江,一把火烧了大半战船,我想天朝也是有此顾虑,怕重蹈家祖的覆辙吧。”顿一下道:“何况天朝军队自百七十年前撤走后,便再未踏足我国境内,早就是人生地不熟。从岘港登陆,有我们相助,就有了人和,从我们扼守的关隘展开攻击,就有了地利。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朝用兵之前,肯定有此考虑。”一番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
事实上,郑松能年纪轻轻,便得到众人的敬服,不只是因为他的身份……这郑松是其父的次子,本来家主之位,应由其嫡长兄郑桧接掌,但他却凭着父亲的宠爱,不断的明争暗夺,硬生生分去了其兄一半的家业。后来他们兄弟为了争权,闹得不可开交,结果使不少重臣心灰意冷,纷纷北投。莫朝也趁机发动攻势,眼看大军压境、招架不住,郑桧竟然率众投降。一时间,郑家在黎朝的威望跌到了谷底,眼看就要沦为千夫所指了。但郑松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他顶住压力,与众文武盟誓,誓与国家共存亡。收住人心之后,他率众拼死抵抗,数次把南朝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可以说,南朝直到今天没有亡国,郑松绝对居功甚伟。他的才干与胆魄,都被证明与其祖父不相上下。
这次天朝军队借道伐莫,被郑松视为绝处逢生、甚至反败为胜的良机,他积极响应,热烈欢迎,其实打的是狐假虎威的主意……在他看来,天朝军队打到哪里,就是帮南朝收复哪里,等将来天朝军队一撤,还不是要交给南朝?说不定能不费吹灰之力,连升龙也一并收复了呢。
这番良苦用心,他自然早与群臣分解,现在又为他们打消了疑惑,群臣自然纷纷阿谀奉承起来。但这时,那位一直默然倾听的黎朝天佑帝黎维邦,却似乎有不同的见解,沉吟许久后,才缓缓道:“就怕请神容易送神难,万一天朝的大军像一百多年前那样,留下不走了,到时候我们怎么办?”
天佑帝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可惜命不如人,只能对一个年轻的臣子低声下气。但他的话很有道理,还是引起众文武的沉思。
面对着郑松冰冷的目光,天佑帝连忙低下了头,作为一个傀儡,确实不该当众表现,这只能让他死得更快。
不过郑松还是给出了解答:“有三点。第一,我国危在旦夕,与其亡在莫氏逆贼手中,不如重归天朝。就算是一杯鸩酒,大王有资格拒绝吗?第二,天朝不只有我们一个选择,南边的占城一样可以登陆,对天朝,只不过路远一些,对我们,却因为拒绝而失去帮助,甚至招惹天朝的愤怒。”顿一下,又道:“而且我对此次天朝的统帅沈公颇有了解,观其对近在咫尺的蒙元世仇都能采取怀柔,不以占领为目的,也就更不可能对我们这蛮荒边疆之地感兴趣了……”
一番话说得众人无比服气,连天佑帝也不禁哀叹,怎么郑家风水如此之好,一代代都这么厉害?
但如果他能听到,那位沈公与身边人的对话的话,肯定不会做此想。
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三百艘海船顺冬季洋流,鼓足了风帆,快速的向西南行使。万顷碧波之上,桅杆如林,风帆如云,遮天蔽曰,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这支庞大的舰队,便是从广州黄埔港出发的大明舰队。舰队由东南水师为主体,并征调了皇家护航队、南洋公司的大批船只,共计三百零七艘,其中战船三十八艘,这种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吨位最小,但有五桅,机动灵活,配备了强大的火炮和佛朗机,主要用于水面警戒、驱逐护卫,保障整个舰队的航行安全。
再就是大批三十七丈长的海军运输船,这种船有八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主要用于运载军队战马,武器装备,以及军粮军需。船上还装备有一定数量的火炮,并有火铳队用于自卫。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武装商船、普通货船,用于搭载出征的五万大军,运输物资补给。当船队经过澳门时,那些佛朗机人、西班牙人、波斯人无不大惊失色,这样强大的舰队,不要说在亚洲无敌,就算比起当世海洋霸主西班牙来,至少在声势上也不落下风。
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大明这个曾经片木不下海的封闭国家,便发展出如此强大的海上力量,直追当初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这份底蕴和强大的国力,实乃当世任何一个国家也望尘莫及的。
站在旗舰的甲板上,看着身周千帆如云,巨舸竞渡,如此强大的舰队跟随着自己,要去为华夏打出一片崭新的未来。历史,又一次要由自己书写!这让沈默很难不生出一些豪情,将长久以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这是多么好的时代啊!北面,蒙古衰落,女真未兴,那头年轻的北极熊,也还没有把触手伸到远东。东面,倭国处在极混乱的年代,只要稍加影响,那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战国时代,就能像后世的肥皂剧一般,无休止的演义下去。南面,西班牙人进入亚洲的跳板,已经被大明抽掉,吕宋成为大明第一块海外领土。而‘占据’亚洲的佛朗机人,已经度过了他们的全盛时期,国力开始衰落,各种矛盾空前加剧,尤其是北非殖民地的叛乱,需要他们抽掉重兵去弹压。这对于国小人少的佛朗机人来说,意味着他们无力与大明在亚洲竞争,只能采取合作的态度,以保护他们的商业利益。
再把目光放远一点,尼德兰才刚取得读力,海上马车夫们还得再过二三十年,才能来到亚洲;英国那位童贞女王,已经学会了放下无谓的尊严,充当起了海盗们的保护伞,却依然没有办法打破西班牙人的封锁;至于法国就更别提,已经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了。
唯一处在鼎盛期的,是号称世界霸主的西班牙,却被教皇子午线挡在好望角之外,要想派兵来亚洲,必须绕过大半个地球,这种耗时在一年以上、又几乎没有沿途补给的劳师远征,会有近一半兵力损耗在路途中,令人望而却步。何况西班牙的海军虽强,却要率领基督教联军,对抗邪恶的奥斯曼人,还要压制英国的崛起。归根结底,对于雄心勃勃的腓力二世,欧洲才是他的重心,能抽调来亚洲的兵力也就可想而知。
对于还处在幼年期的大明海军来说,这样一个强大却无法使出全力敌人,正是最好的磨刀石!所以沈默给东南水师和南洋公司制定的十年任务,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将西班牙人死死挡在亚洲之外!
至于十年之后,自有一番机遇等在前面!
上苍赋予华夏民族最后一次黄金机遇,必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让这条游入浅滩的巨龙重归大海!
这就是老天爷把我扔到这儿的真实目的吧?强烈的使命感夹在海风中铺面而来,打在沈默那因为常年在外征战,而略显粗粝沧桑的脸上,把他的表情雕琢的更加坚毅!
“海风这么大,不能按时到达了。”势力在一旁的吴百朋沉声道。
沈默点点头,没有说话。良久才望向自己的同乡,问道:“尧山兄,对这次远征,你有什么看法?”
“让人激动万分啊,”吴百朋笑道:“堪比成祖年间的下西洋了。”
“呵呵……”沈默微微笑道:“说起下西洋,对于它的兴废,你怎么看。”吴百朋出身东南,机敏好学,又在广东待了十年,沈默十分想听听,他现在是个什么观念。
“从小就听说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吴百朋笑道:“永乐之盛让人心生向往,但那些老儒告诉我们,造宝船远航,掏空了大明的财政,国家却一点好处都没得到。所以宣德年间便不再进行,后来兵部尚书刘大夏更是一把火焚毁了宝船的图纸和郑和的海图,让后人永远不要行此虚耗国力之举。”说到这,他的语气变得嘲弄起来道:“其实真实的原因,是郑和让他们知道,世界原来是无边无际的。它大得让他们感到恐惧,唯恐中国中心论被推翻,大明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了。所以他们不许人再航海,重新闭关锁国,继续做他们的天朝上国之梦……结果,一百多年后,泰西的弹丸小国,凭着航海,发现了新大陆,成为了海上霸主,还做起了称霸世界之梦。”大明开关十几年,随着东西交流的频繁,世界地图、乃至地球仪都不再是什么稀罕物。吴百朋早就知道,大明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自幼的世界观破碎,让他特别愤恨,恨那些掩耳盗铃的前代之臣,不仅自己要当白痴,还要子孙后代一起白痴。
“也不要切责古人。”沈默摇头笑道:“大明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为了陆地上的安全,宁肯用上百年时间修建万里长城,却很难全情投身海洋,尤其是得不偿失的时候。”
(未完待续)
------------
第八六三章 藩篱(上)
“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容许古人犯错,”沈默望着碧蓝无际的大海,语调坚定道:“但是西方已经进入大航海时代一百年,列强已经大肆瓜分世界,我们这一代人不容再犯错了,我们要做出改变,重新端正对海洋的认识。”说着正色道:“郑和曾经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来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置于扩大通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海洋。’他的话放在现在都无比正确,有极高的指导作用。”
“可惜像郑和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毕竟很少,朝廷不但自身从东南亚撤退,并严厉镇压那些大的华商集团,破坏了宋元以来的华商网络。”一身儒袍,两鬓斑白的郑若曾,出现在两人身边。这位郑和之后最伟大的海洋战略家,接着沈默的话头道:“其实我华夏并不缺乏海洋传统,早在唐宋时,海商便建立了从波斯到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华商网络已经遍布南洋和西洋。当初郑和在海上远征中,更是通过威慑和贸易,使西洋……也就是欧洲人所说的印度洋上的国家,大都成为朝廷的藩属,控制了通往西亚,东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当时波斯商人垄断西洋贸易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佛朗机要到一百年后才能来到,也就是说,我大明本有一百年的时间,控制印度洋上的航线,进而使印度洋成为大明的内湖。”提起历史,郑若曾总是无限唏嘘道:“如果真能这样的话,大明将在欧洲开辟新航路之前,成为世界姓的海上强国,并控制海上丝绸香料之路。欧洲人将没有机会建立在亚非的霸权,更不可能到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了。”说到这,他重重叹口气道:“但顺理成章的一切,都随着海上远征的结束化为泡影。大明的海军被解散,自然无力保护它的藩属。郑和远征结束不足百年,佛朗机人到了,他们逐步蚕食我们的传统势力范围,正德五年,便完成了对印度西南海岸的占领。次年,马六甲沦陷,再过四年,忽鲁模斯陷落,不久它又吞并了锡兰。至此,我大明在印度洋的属国,几乎全都成为佛朗机的地盘。”
“面对如此局面,我们的朝廷的表现却极度无力。以至于当马六甲沦陷后,只能发布一道诏书,命令佛朗机人撤退,令暹罗出兵,因为大明在印度洋已无一兵一卒。”郑若曾无比沉痛道:“我大明的势力被逐出西洋,当地百姓沦为佛朗机人的奴隶,遭受残酷的压迫统治。作为唯一能阻止佛朗机的东方帝国,大明不但没有负起保护者的责任,而且丧失了海上的军事屏障和贸易通道,连自己的国防和贸易,都受到严重的威胁!”
“西洋已经丢失,我们将来一定要夺回!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虽然我们今非昔比,但同时与两大海上霸主为敌,不是智者所为。”一阵怒其不争的严厉批评后,郑若曾有些累了,沈默便接过话头道:“当务之急是把南洋巩固住!比起远隔重洋的西洋,南洋对我们的意义要重要的多。首先,这里是东西航行的必经通道,有富饶的城市、良好的港口,完全可以承担起一支强大海军的补给和布防任务。只要集中力量,守好这扇南大门,那我国东南的万里海疆就安然无忧,可立于不败之地,从容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又会大幅削减军费开支,可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必争之地。而且这里是我中华文明圈,大明的主要属国大部分都在这里,全部中南半岛和大部分南洋群岛都是我大明的属国,吕宋、马六甲和旧港还是我国的海外领土。我大明要想强盛,就必须重振大国心态,将这些藩属视为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其打造成我大明坚不可摧的南大门。如此,则可使海疆永固,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南洋的物产丰富,大明从这里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尤其是从南洋进口的锡石和大米对大明至关重要,前者是制造铜钱的重要原料,后者是供给闽粤的粮食来源。”郑若曾看看一直凝神倾听的吴百朋,笑道:“尤其是后一点,吴部堂肯定深有体会。”
“呵呵,闽粤山多地少,向来不能自给。”吴百朋点点头道:“这些地方吃南洋米,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除了贸易之外,从宋元开始,便有大批闽粤移民移居南洋,这些华侨在南洋各国有自治地位,并拥有武装,在经济上拥有巨大实力,如果朝廷能以宽大之心对待,将他们与国内之民等同视之,这些人必将肝胆相报,竭力帮助朝廷控制南洋。”郑若曾最后道:“其实从仁宣时代,大明便积极经营南洋,南洋已成为大明的一部分,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为我华夏附庸。南洋之开化,完全属于中国人之努力,南洋诸国也理所应当,成为朝廷之领地。如果被欧洲人摘了桃子,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的。”
“不错,南洋应该是我们的,但是自嘉靖中叶抗倭起,我大明就无暇顾及这里。安南、缅甸、暹罗这些中南强国,又以强凌弱,吞并混战,大明无力阻止,南洋又恢复其往昔互哄之状态,最易为人所趁,亦对我大明统治不利。”沈默正色道:“南洋秩序的关键在中南半岛,毋庸讳言,现在大明只剩下宗主的虚名,宗藩关系异常虚弱,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是……”吴百朋点点头,他是个极有智慧的人,听沈默和郑若曾不厌其烦的介绍,便知道自己要领受新任务了。
“这件事,我已经与高老、张相反复商量过了,”沈默望着他道:“所以我们这次出征南洋,就是要重树大明天威,恢复中南秩序。把南洋经营成铁桶一般!”说着一字一句道:“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在中南半岛驻军,并建南洋经略府……南洋的情况复杂,国家与国家间矛盾深重,安南和缅甸更是野心勃勃,这个差事可难于上青天,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挑战一下?”
“这么个……”吴百朋沉吟片刻,轻声问道:“大人关于海权的著作,下官反复拜读过,谨记这样一条原则――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和海权。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明曰后要重点发展海权了?”
“不错,观念的改变,最少需要十年时间,但我们必须跑在时间的前面。”沈默淡淡道:“在我看来,世界的未来在海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明若想长盛不衰,亦必须将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北方收复河套之后,宣大也安全了,剩下的就是集中力量于蓟辽,我们的国土安全就有保证。所以才会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答应蒙古人封贡互市,就是为了抽出力量,把南洋经略好。”
听了沈默的话,吴百朋放了顾虑,点点头道:“下官愿意当这个南洋经略。”
这时候风停了,海面上恢复了宁静,岘港在望……虽然已对天朝军队的威势,有了充分心理准备,但当黎朝君臣看到那一艘艘巨型帆船,一字排开,前后呼应,就像是一片从海面下突然冒出来的群山,势不可挡、遮天蔽曰的出现在海港之中时,还是惊呆了、吓坏了、被压迫的快要窒息了。
就连那郑松,也被眼前一幕吓得面色煞白,一颗心被紧紧的揪了起来。那种渺小卑微恐惧无力之感,让他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对未来失去了把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弱者毫无自主可言,只能任其摆布。
好在从看到那些战船,到真正靠过来,还有好长一段时间,足够君臣们恢复镇定了。天佑帝局促不安道:“我还是换一身王服吧……”由于心学的冲击,大明朝已现礼崩乐坏之势,体现在服色上,就是僭越现象比较严重,千年来专属帝王的明黄色,现在可以公然穿在身上,只要别在上面绣个五爪金龙就成。安南紧跟中原潮流,国君自然有黄不穿红,觉着天朝上官肯定见怪不怪。但现在,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天佑帝开始担心,这样会不会惹得对方不快,甚至怪罪自己僭越了。
(未完待续)
------------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3580
23581
23582
23583
23584
23585
23586
23587
23588
23589
23590
23591
23592
23593
23594
23595
23596
23597
23598
23599
23600
23601
23602
23603
23604
23605
23606
23607
23608
23609
23610
23611
23612
23613
23614
23615
23616
23617
23618
23619
23620
23621
23622
23623
23624
23625
23626
23627
23628
23629
23630
23631
23632
23633
23634
23635
23636
23637
23638
23639
23640
23641
23642
23643
23644
23645
23646
23647
23648
23649
23650
23651
23652
23653
23654
23655
23656
23657
23658
23659
23660
23661
23662
23663
23664
23665
23666
23667
23668
23669
23670
23671
23672
23673
23674
23675
23676
23677
23678
2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