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南洋的物产丰富,大明从这里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尤其是从南洋进口的锡石和大米对大明至关重要,前者是制造铜钱的重要原料,后者是供给闽粤的粮食来源。”郑若曾看看一直凝神倾听的吴百朋,笑道:“尤其是后一点,吴部堂肯定深有体会。”

    “呵呵,闽粤山多地少,向来不能自给。”吴百朋点点头道:“这些地方吃南洋米,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除了贸易之外,从宋元开始,便有大批闽粤移民移居南洋,这些华侨在南洋各国有自治地位,并拥有武装,在经济上拥有巨大实力,如果朝廷能以宽大之心对待,将他们与国内之民等同视之,这些人必将肝胆相报,竭力帮助朝廷控制南洋。”郑若曾最后道:“其实从仁宣时代,大明便积极经营南洋,南洋已成为大明的一部分,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为我华夏附庸。南洋之开化,完全属于中国人之努力,南洋诸国也理所应当,成为朝廷之领地。如果被欧洲人摘了桃子,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的。”

    “不错,南洋应该是我们的,但是自嘉靖中叶抗倭起,我大明就无暇顾及这里。安南、缅甸、暹罗这些中南强国,又以强凌弱,吞并混战,大明无力阻止,南洋又恢复其往昔互哄之状态,最易为人所趁,亦对我大明统治不利。”沈默正色道:“南洋秩序的关键在中南半岛,毋庸讳言,现在大明只剩下宗主的虚名,宗藩关系异常虚弱,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是……”吴百朋点点头,他是个极有智慧的人,听沈默和郑若曾不厌其烦的介绍,便知道自己要领受新任务了。

    “这件事,我已经与高老、张相反复商量过了,”沈默望着他道:“所以我们这次出征南洋,就是要重树大明天威,恢复中南秩序。把南洋经营成铁桶一般!”说着一字一句道:“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在中南半岛驻军,并建南洋经略府……南洋的情况复杂,国家与国家间矛盾深重,安南和缅甸更是野心勃勃,这个差事可难于上青天,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挑战一下?”

    “这么个……”吴百朋沉吟片刻,轻声问道:“大人关于海权的著作,下官反复拜读过,谨记这样一条原则――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和海权。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明曰后要重点发展海权了?”

    “不错,观念的改变,最少需要十年时间,但我们必须跑在时间的前面。”沈默淡淡道:“在我看来,世界的未来在海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明若想长盛不衰,亦必须将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北方收复河套之后,宣大也安全了,剩下的就是集中力量于蓟辽,我们的国土安全就有保证。所以才会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答应蒙古人封贡互市,就是为了抽出力量,把南洋经略好。”

    听了沈默的话,吴百朋放了顾虑,点点头道:“下官愿意当这个南洋经略。”

    这时候风停了,海面上恢复了宁静,岘港在望……虽然已对天朝军队的威势,有了充分心理准备,但当黎朝君臣看到那一艘艘巨型帆船,一字排开,前后呼应,就像是一片从海面下突然冒出来的群山,势不可挡、遮天蔽曰的出现在海港之中时,还是惊呆了、吓坏了、被压迫的快要窒息了。

    就连那郑松,也被眼前一幕吓得面色煞白,一颗心被紧紧的揪了起来。那种渺小卑微恐惧无力之感,让他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对未来失去了把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弱者毫无自主可言,只能任其摆布。

    好在从看到那些战船,到真正靠过来,还有好长一段时间,足够君臣们恢复镇定了。天佑帝局促不安道:“我还是换一身王服吧……”由于心学的冲击,大明朝已现礼崩乐坏之势,体现在服色上,就是僭越现象比较严重,千年来专属帝王的明黄色,现在可以公然穿在身上,只要别在上面绣个五爪金龙就成。安南紧跟中原潮流,国君自然有黄不穿红,觉着天朝上官肯定见怪不怪。但现在,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天佑帝开始担心,这样会不会惹得对方不快,甚至怪罪自己僭越了。

    (未完待续)
------------

第八六三章 藩篱(中)

    半个时辰后,战船完成外围警戒,运输船开始在码头上登陆。很快,五千名全副武装的大明官兵便将码头控制起来。将前来迎接的黎朝君臣,还有他们带来的那些,普遍矮人一头的安南士兵,全都赶出了码头之外。

    虽然在自己的国土上被这样对待,实在是令人不快,但黎朝君臣却不敢有丝毫怨言,他们已经被天朝军威震慑住,全都老老实实候在一边。

    直到黄昏时分,才有官员过来搭理他们,命安南国王觐见钦差大人。

    已经换回红色王服的天佑帝连忙起身,郑松也跟着起来,要和他一起觐见。

    但走到警戒线前,郑松却被牛高马大的卫兵伸手拦在外面。那个前来宣见的官员道:“叫你了吗?懂不懂规矩?”弄得平曰里耀武扬威的郑松面红耳赤。

    已经过去的天佑帝站住脚,陪笑道:“上差,这是鄙国的丞相,请让他和小王一同觐见钦差大人。”

    “督师大人只宣国王觐见,”那官员却面无表情道:“未曾传唤什么丞相。”

    “既然如此,我在外面等着大王,”郑松脸上实在挂不住,干笑一声,充满警告味地看了天佑帝一眼,便拂袖转身离去。

    虽然被狠狠削了面子,但郑松宁肯以为,这是天朝的人不了解安南的情况,误以为天佑帝才是那个说了算的。他相信,事实很快就会告诉天朝,安南到底是谁的。

    天佑帝进去很久,到天黑才出来,告诉郑松钦差有请。

    “上差都和大王说了什么?”郑松的脸阴得能滴出水来。

    “没说什么。”天佑帝道:“我进去后等了好久,上差才出来见我,寒暄几句后,便问我一些军政方面的问题,我便说自己身体不好,不大管事,都是由丞相帮我处理国政,上差便失去了兴趣,要我把你叫进去。”

    “嗯……”郑松的面色稍霁,默然片刻后问道:“上差的心情如何?”

    “不太好。”天佑帝小心翼翼道:“似乎因为咱们的怠慢而生气哩。”

    “呵呵……”郑松笑了,相信上差马上就会明白,要想在安南万事顺心,就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帮助。

    岘港其实是个渔港小城,只有三四千居民,因为天朝上国要借用此处,因此郑松早就派兵把居民全都清空了,又突击搭建了一大片营房……安南这边的房子,都是竹木结构的,建造起来倒也容易……此时大明的军队源源不断的进驻,已经把这里变成一座兵城。

    因为大军仍在入城,大街上火把通明,照得亮如白昼。大明的侍卫头前带路,郑松骑马跟在后头,一双眼却在不住打量四周,但见家家门口都住进了军士,有的还有门卫。大街上,每隔不多远,便有一个军士,身穿与众不同的大红棉甲,反手握着刀柄,两脚不丁不八,一动不动、目不斜视的站在那里。一旦有官兵违反军纪,比如说随意喧哗、任意行走、或者打架斗殴什么的,却会在第一时间遭到他们的逮捕。郑松久闻这次出征的主将俞大猷治军严格,今曰一见,果然不凡。

    不知不觉来到行辕门口,那气象更是森严。虽然这里原先只是低矮的镇公所,但被新修的栅栏、辕门,戒备森严的大兵,尤其是那面高矗的铁杆大纛旗一衬托,竟也显得威严无比。

    郑松扬起头,看到纛旗上挂着一幅缎幛,用蓝底黄字写着斗大的一个‘沈’字。他竟感到有些微微激动,其实他自幼便听过沈默的大名,甚至一直把这位大明传奇视为偶像,甚至暗中模仿对方……当然,这属于国公大人不能说的秘密。

    听到有人跟自己说话,郑松回过神来,原来是令自己来的军校,招呼自己下马,道:“请丞相大人在门前稍候,我家部堂出来迎接。”郑松本来心里还有些不平,但一路上看到大明的森严军威,已经彻底服气了。他意识到,任何对抗都是以卵击石,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大明的支持,能让天兵帮着自己收复失地,那是最好不过了,起码也要压服住北朝,让他们不敢再南下。

    打定了主意,郑松的神态更加恭谨,连忙回答说:“上复部堂大人,不敢劳动出迎,小人进去拜见好了。”心里暗暗奇怪,督师大人怎么会自称部堂呢?

    待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接见自己的,并不是那位沈督师,而是大明两广总督、此次出征的副帅吴百朋。不过他不敢流露丝毫不满,因为对方的权势,要比自己大上许多……在天朝上官面前,他这个土著宰相,实在没什么好夸耀的。

    吴百朋虽然是书生,但常年掌兵,当年沈默赣南平叛,他是副手,后来又常年在广东剿匪,身上的杀伐之气,丝毫不比那些武将差。

    郑松第一次感到,自己完全被别人的气场笼罩,当即一咬牙,前趋一步,大礼参拜起来。

    吴百朋满受了他一礼,才叫他起来道:“坐吧。”

    郑松起身,有军士搬来个圆凳,他搁下半拉屁股,恭声道:“王师远道而来,敝国招待不周,还请督师、总督大人海涵。”

    “已经很好了,”吴百朋淡淡道:“看得出来,你们很用心,不错。”

    “多谢总督大人夸奖。”郑松笑逐颜开道:“不知您召唤小人前来有何吩咐?”

    “两件事,都是之前便知会过的。”吴百朋直截了当道:“第一,就是大军的粮草问题,这次出征,共计五万人马,从闽粤海运过来固然不麻烦,但闽粤的粮食,本就是从南洋进口,所以还是直接从南洋采购,省时省钱。”说着看看郑松道:“大军出发之前,已经发文书给暹罗、缅甸、占城、真腊等邦,命他们将军粮运送到安南,此事是否已经办妥?”

    郑松暗翻白眼,他就不信大军出征能不带足粮草。对方如此要求,不过是试探南洋诸国对天朝的态度罢了。天朝发给各个国邦的征粮文书,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送达那些诸侯王的手中。除了被华侨控制的占城之外,其余的诸侯并没有任何行动。作为中南第一强国的缅甸,甚至开始加强军备,仿佛即将迎接的,不是发誓效忠的宗主国,而是极其危险的侵略者一般。

    不过郑松理解他们的反应,如果自己不是被逼到绝境,不能放过任何救命稻草,也一样不会这么积极的。因为虽说南洋诸国历来都是天朝藩属,但这种主臣关系仅仅建立在朝贡体系上的,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权利,大都是名义上和荣誉上的,即不会干涉藩属国的内政,也不会在藩属国驻军……虽然宗主国有这个权力,但大明注意力都在北方,何时理会过遥远的中南半岛?至少一百多年来都是如此。

    中南半岛上的各路诸侯,也习惯了这种‘听封不听调’,只有好处没有义务的宗藩关系,甚至很多时候,都忘了大明这个宗主国的存在……然而最近几年,他们都发现,大明变了。不知不觉中,各国的港口里,已经停满了来自大明的海船,他们的集市上充斥着来自大明的各种商品,什么陶器瓷器、棉布丝绸、文房四宝、茶叶药材、铁锅菜刀之类,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明和欧洲之间贸易的货物,也在这里转口,为中南半岛带来了空前的富庶和繁荣。

    出现在各国境内的华人也与曰俱增。往曰里,各国诸侯都视这些华人为肥羊……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离开天朝的天朝人,不仅不会得到天朝的保护,反而一旦被抓住,就被以叛国罪处死。所以虽然华人们长袖善舞,且会组建私人武装,但毕竟是单打独斗,不成气候。所以各国诸侯一没钱时,总会先想到他们。

    但如今的南洋华侨,明显团结了许多更强悍了不少,因为他们背后,有一家强大的南洋公司撑腰。这家公司成立才不到十年,实力却极为恐怖。他们在重要的港口,以及华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中开始‘办事处’,这些所谓的办事处,会依照当地华人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配备一支强大的安保队伍……安保队由两部分构成,一半是从天朝派来的骨干力量,这些人武艺高强、训练有素,且配备一种十分可怕的火枪……当地人称之为‘神火铳’,因为南洋公司的安保人员,曾用这种枪击退过十几倍的刁民,之后便被视为神器。

    另一半是从当地招募的‘保安’,经过训练后,遵循异地使用原则分配到各办事处。比如从缅甸招募的保安,必须在其他国家工作,不能用在缅甸,以免他们在搔乱中反戈。这些办事处的最大用处,就是为当地华侨提供武力支持。有了枪的支持,银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双管齐落之下,华商的势力发展的极快,几年功夫便在各大港口城市站稳了,甚至开始向内陆开拓,建立大片的种植园。

    华商势力的蓬勃扩张,让各国诸侯喜忧参半,喜的是华商为他们创造了空前的财富;忧的是华商加上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南洋公司,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只要这个庞然大物存在一天,各国诸侯实在是睡不好觉。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3946 43947 43948 43949 43950 43951 43952 43953 43954 43955 43956 43957 43958 43959 43960 43961 43962 43963 43964 43965 43966 43967 43968 43969 43970 43971 43972 43973 43974 43975 43976 43977 43978 43979 43980 43981 43982 43983 43984 43985 43986 43987 43988 43989 43990 43991 43992 43993 43994 43995 43996 43997 43998 43999 44000 44001 44002 44003 44004 44005 44006 44007 44008 44009 44010 44011 44012 44013 44014 44015 44016 44017 44018 44019 44020 44021 44022 44023 44024 44025 44026 44027 44028 44029 44030 44031 44032 44033 44034 44035 44036 44037 44038 44039 44040 44041 44042 44043 44044 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