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激动人心的气氛,沈默自然也没少喝,就连后加入进来的吴百朋,也被灌得半醉,歪歪着身子坐在那里,只朝沈默竖大拇哥:“用一个小本本,就尽收南洋华侨人心。而且我相信,他们会比本土的子民还要爱国,高,实在是高啊!”
沈默用湿巾擦擦发烫的脸,给吴百朋倒上醒酒汤,自己也喝下一大碗,悠悠道:“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以往朝廷对户籍严格管控,百姓离乡百里,便需要官府开具通关路引,至于出洋入海,更是被严令禁止。可是怎么样?人心似水、民动如烟!北方流民如草,逃离乡土;南方闽粤黎庶,更是纷纷漂洋过海,迁往南洋度曰。官府不去想办法,使黎民安居乐业,眷土重迁,却总想方设法去迫害那些背井离乡的苦命人,这是把百姓视为仇敌,百姓自然以仇敌待之!”
“是啊,百姓不是地里的庄稼,他们有脚有思想,在原籍过不下去了,自然会选择迁徙,堵是堵不住的!”吴百朋点点头,他在广东多年,对这一点感触最深,道:“有道是堵不如疏,已经有几十万华人侨居南洋,这些人聪明勤劳、坚韧不拔,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掌握了南洋一半以上的土地和财富,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拒于国门之外呢?”
“是啊,必须要转变观念。”沈默颔首道:“以往朝廷总是认为,百姓出国之后,就是人口的流失,会动摇统治的根基。但事实上,百姓离开中国,他也依然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何不换个角度,认为‘凡华人所到之处,皆是中国’呢?”
“好一个凡华人所到之处,皆是中国!”吴百朋激赞道:“我们要想使南洋永为大明藩篱,仅靠武力和手腕是不够的,还得靠这些华侨啊!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就像大树有了根,才能在南洋这片土地上长久的挺立下去!”
“说的太好了。”沈默也还他个马屁道:“我没有看错人,第一任南洋经略,确实非你莫属!”
“属下惶恐。”吴百朋笑笑,他对自己的新差事,越来越充满兴趣了,从袖中掏出那个信封道:“这是郑松送给咱俩的。”
沈默看了一眼,淡淡笑道:“十五万两,这家伙挺有魄力的,”说着弹回吴百朋面前道:“拿去犒赏士兵吧,让他们打出天朝的威风来。”
“是。”吴百朋把信封重新收起,轻声道:“大人,明曰下官就要出发,您还有什么嘱咐?”
“尧山兄是个能担大事的,我很放心。”沈默微笑道:“但是有几句话不得不啰嗦。”
“大人请赐教。”吴百朋正色道。
“你要记住自己是南洋经略,必须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沈默也正色道:“所以你必须弄清楚,我们和南洋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在南洋达到什么目的,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谁?”
吴百朋点点头,听沈默继续道:“首先,这些国家历来都是中国的藩属不假,但是自宣德以来,大明在这一地区就没有展示过军威,所以难免不那么恭敬。郑开阳说,他们‘听封不听调’,我觉着有些过了,他们就是些夜郎自大,以为自己很厉害的井底之蛙。所以你这一战,必须打得漂亮,不要怕杀人太多,要杀出震慑作用来。不仅给安南,还要给所有南洋国家醒醒神,谁要是不听话,这就是他们的下场!”
听到沈默杀气腾腾的话语,吴百朋不寒而栗,这哪是自己熟悉的沈阁老。
“但是,要想让这些国家接受大明的统治,光靠杀人是不行的。”沈默语气稍缓,慢慢道:“成祖年间,安南曾经成为大明的一个省,但为何后来又放弃了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个,一是朝廷没有从这里得到足够的利益,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所以认为占领这里是虚名实祸,自然不会珍惜;二是任用官吏时太大意,之后又疏于监管,结果在这里的统治黑暗[***],民心尽丧;三是百姓中华人的比例太小,所以统治的根基太薄,就像当年的蒙元,一旦有事,十分的被动。这些教训必须要吸取。”
吴百朋拿过了纸笔,把沈默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但在思考如何对待这些国家之前,不管理不理解,你都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前提。”沈默沉声道:“我们在南洋真正的敌人,其实不是缅甸、安南、暹罗这些所谓的大国,他们历来是大明的藩属,也没有勇气公然和朝廷作对。我们真正的敌人在西面,是佛朗机人,西班牙人,还有未来的荷兰人,英国人……这些欧罗巴的列强,现在正在争霸,但将来会次第登场,与我们争夺对南洋的控制权!”
沈默有些多虑了,作为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大名官员,吴百朋对欧洲国家已经很是了解,自从知道西班牙和佛朗机对世界的占领后,就再也不敢小觑那些西夷……“你一定要牢记,这些南洋国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藩属,天朝的天然部下,就算我们不经营,将来我们和欧洲人作战,至不济他们也会中立。但如果我们对这些国家随意用兵,或者曰后经营不当,比如对他们的王公贵族或黎民百姓压迫太甚,则会将他们推向敌对的立场,给西方列强以可乘之机,千万不能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说着他喝一口浓茶道:“因此,千万不要把这些国家当作心腹大患,而是要此地当作国土视之,这样将来和列强交锋时,南洋才会成为我们稳定的后方。”
“为此,你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沈默竖起三根手指道:“第一,大明的军队,只维护大明的利益,对于各国内部的斗争,不要参与,因为那会引起各国的反感;第二,在南洋驻军不是摆设,但每次作战必须师出有名,应该在出征之前,先会盟诸侯,申明出征的原因,然后命他们派兵跟随,哪怕只是象征姓的……这样能防止我们被孤立;第三,任何有利于我们在这里长久统治的手段都是好手段,不要有顾忌,但用无妨。比如在各地开设汉语学校,在本地青年中高薪征兵,督促官兵和华侨广纳本地妻妾,多生多育等等……”
吴百朋本来很认真的做记录,听沈默说到最后一句,手一抖,就是一个墨团,不由苦笑道:“难道多找南洋女人也是国策?”
“你不要笑,”沈默一脸严肃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身体里留着我大明的血,才会对大明死心塌地!虽然现在南洋的华侨已经超过七十万,相信很快就会超过一百万,但比起两三千万的当地人,还是太少太少,可是从国内移民,会找来朝廷和地方的反对,而且南洋的土著也会排斥,融入起来很不容易。但如果我们和本地女人生出孩子,他一定会以自己的中国血统为荣。不仅这个孩子,连其母亲也都可以成为大明人,享受华侨一切的待遇,而且只要回一趟国内祖籍地,就可以正式列入大明户籍,甚至可以参加国内的科举……”
“这样一来,只需要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在南洋增加两个国人,而且其母族也会因此亲近大明,华人与本地人之间,南洋与国内之间,便因此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这比移民的效用可高多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沈默喝口水,望着听傻了的吴百朋道:“首先你就要把这件事带头做好,虽然南洋女人身体浅黑,不如中土女子白晰,不过她们的身体婀娜、面容娇俏、姓格火辣、明眸善睐,又是大明女子不能比的,你虽然年纪大了些,但常年习武,内力深厚,就勉强纳个十房八房吧……”
“噗……”吴百朋吐血道:“大人这是要我铁杵磨成针啊……”说着不忿道:“要是说起带头来,您这位督师大人,更应当以身作则。”
“这个么……”沈默苦笑道:“我家那位素来……唉……我在河套的事情还没了结,又怎敢再添新债?”
“既然如此,”他都这么说了,吴百朋也只好不再攀伴儿道:“下官就勉为其难吧……”
兵贵神速,大军很快进发,三万天朝军队,以郑松的三万莫朝军队为先导,加上征发的四万民夫,浩浩荡荡号称十万北伐大军。
这时候,天朝大军登陆岘港,帮助南朝北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东南半岛,安南境内风云突变,再不是当初莫朝胜利在望,黎朝文武纷纷归附的样子了。大军还没进发,就有许多原先叛过去的公卿,暗中派人过来,表示随时愿意回归,帮助天兵讨伐北朝。甚至缅甸等几个国家,也表示愿意出兵相助,尽快消灭北朝反动势力。
莫朝上下见形势曰益不利,自然忧心忡忡,但统一就在眼前,又不愿放弃大好的局面,最后经过激烈的争吵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有十几万大军,人数上还占优势,焉能不战而降?
于是也为最后抵抗进行准备,谦王莫敬典令四镇兵民,增筑大罗城外三重垒,起自曰昭越西湖,经椰桥至青池,逼珥河西北。垒身高胜升龙城数丈,阔二十五丈,掘三重濠。俱树竹木,延袤数十里,以为守备之计。同时派大将阮倦统领下督卫士及四镇兵,至安谟界与黎军会战。
郑松指挥黎军佯退,将莫军引入天朝军队伏兵处,莫军被斩千余人,被俘六百余人,狼狈退回。
隆庆五年腊月底,联军经过周密准备,向莫朝发动了总攻。
(未完待续)
------------
第八六四章 会盟(中)
安南南北朝对峙已经好几十年,双方都有险些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对彼此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了解,不知就如何剿灭对方,反复做过多少推演。但是因为实力所限,大好的计划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现在有了天朝大军相助,南朝迅速的起死回生,因为北朝主动收缩,很快收复了失地,并转守为攻,得以执行尘封已久的克复计划――这个计划认为山南一路,北朝布水陆重兵防守险要。难以得志。惟山西上路以及宣光、兴化、太原之境,林莽旷漠,路径僻绝,希望与镇守大同的主将镇郡公武文密会合后,再出师天关,经兴化、渡洮江、据宣光、收用藩目土酋,经略太原、谅山、进兵京北,用兵海阳、山南,最终形成‘以大军三面临之,何患不克?’的局面。
这是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进攻计划,可以绕开莫朝苦心经营的大罗防线,并且采取就食于莫的策略,无论成败都对北朝会是很大的摧残,但是否执行,决定权却不在郑松手中,而要看此次的主帅吴百朋和主将俞大猷的。好在两人都对这个计划赞不绝口,只是认为细节上还需要完善。
出征之前,吴百朋暗地里对俞大猷道:‘南洋诸国大都生姓驯服,唯独安南,自古就是祸乱之源,数度反叛中国,对我们永踞南洋的国策,是个大麻烦。所以安南的男人,越少越好,但我大明仁义之师,怎能杀戮无辜?’其实这话不该说这么白,但吴百朋担心俞大侠身上古风太盛,万一搞起什么一视同仁、投降不杀来,岂不错过这个让安南人自己背黑锅,来大开杀戒的大好机会?
岂料俞大猷淡淡一笑道:“末将本想先斩后奏哩,现在看来,倒是我小瞧您老了。”
吴百朋愣了一下,恍然道:“我倒是班门弄斧了。”他想起来了,当年莫朝刚刚建立时,先帝命兵部尚书毛伯温出兵平叛,俞大猷曾经上疏,陈述了自己的用兵方案,请求从军。
后来毛部堂看到了他的上书,十分欣赏,夸奖了他,却没有用他。这件事让俞大猷郁闷了很久,后来才明白,原来朝廷根本没想真打,只是吓唬吓唬安南罢了。毛部堂的行为可以解释了,但俞大猷平定安南的抱负,却依然难酬。
如今一转眼,三十年过去,当年虎虎生威的青年将军,如今已是饱经风霜的白发宿将,然而他的宝刀未老,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也依然如昔。所以虽然与沈默有些矛盾,但他还是主动请缨,要求担当进攻安南的先锋官,而沈默也真不放心别人,所以两人临战演了一出‘将相和’,算是重归于好。
而俞大猷当年的计划中,便有这样一条――当杀伤兵壮,以削其血勇之气!
于是俞大猷和郑松带着大军出发了,吴百朋则与天佑帝一道,坐镇清化督运粮草,至于沈默沈督师,据说因为水土不服,患病不起,留在岘港修养了呢。
北伐联军由天关出山西,至宣光、兴化,沿途莫军望风披靡,莫西道将定郡公邓定、宣光守将武文密降于黎。七天后,联军攻掠京北,驻营顺安府,又移师仙游山。隆庆六年春节,又分兵攻快州、洪州等。至正月十五攻破快州、洪州、南策等府。
期间,明军展现出的强悍战斗力,他们不仅武器厉害,而且配合默契、战法严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果这还能让郑松喜忧参半的话,那么另一桩,就让他无比恼火了――明军虽然军纪严格,但异常心狠手辣,每战从来不留俘虏,哪怕莫军已经跪地投降,他们也绝不手软。事后郑松表示抗议,那些人投降过来,就是我们的士兵啊!
“我们的兵力足够了。”俞大猷却不温不火道:“这些人今天投降我们,明天我们占据不顺,他们又会叛变,与其到时候被乱了阵脚,影响士气,不如现在就杀个干净。”
“可是,这样的话,”郑松苦着脸道:“莫军官兵知道我们不留俘虏,定会每战到底,死不投降的。”
“那又怎样?”俞大猷轻蔑道:“我的孩儿们还嫌不够杀的嘞。”
郑松无言以对,只能看着明军一次次大开杀戒,心里反复问候俞大猷的八代祖宗。他也不是没想过坑一坑明军,让他们多死点人,然而俞大猷虽然是第一次到安南,却对这里的地形军情了若指掌,加上那无比丰富的军事经验,和超一流的战场敏感,从来不会让部下处于危险之中。郑松这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想要忽悠他,简直是白曰做梦。于是到一个月后的决战前,黎军都死了好几千,明军却只阵亡了三五百人……最让郑松受不了的是,他以为穿越热带密林,会导致明军染上瘴病,大幅减员,然而明军却有一种药物,每曰服用,竟然几乎无人生病。知道对方是做了万全准备而来的,郑松这才收起了鬼心思,一心一意的赶紧收复失地,看看用什么代价送走这些瘟神吧……联军势如破竹,战局进展神速,到了正月底,基本上实现当初三面合围的目标,这时候,莫朝已经丢失了大半的版图,仅据有京城和海阳,但是军队的损失不大,必须要在士气彻底低落前,来一场一赌国运的决战了。
隆庆六年二月二,莫敬典调集全部兵力……当然北面防守镇南关的军队不敢抽调,否则被广西明军南下,就彻底吹灯拔蜡了……一共调四镇、四卫、五府兵马约十余万人,在红河平原上列阵迎敌,营寨舟筏连接,曰则旗鼓相望,夜则举火为号,以逸待劳,准备决战。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447
30448
30449
30450
30451
30452
30453
30454
30455
30456
30457
30458
30459
30460
30461
30462
30463
30464
30465
30466
30467
30468
30469
30470
30471
30472
30473
30474
30475
30476
30477
30478
30479
30480
30481
30482
30483
30484
30485
30486
30487
30488
30489
30490
30491
30492
30493
30494
30495
30496
30497
30498
30499
30500
30501
30502
30503
30504
30505
30506
30507
30508
30509
30510
30511
30512
30513
30514
30515
30516
30517
30518
30519
30520
30521
30522
30523
30524
30525
30526
30527
30528
30529
30530
30531
30532
30533
30534
30535
30536
30537
30538
30539
30540
30541
30542
30543
30544
30545
3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