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阁老,你这是干什么?”赵成一阵心慌道。

    “我要面圣,请赵公公代为通禀。”沈默沉声道“面……面圣?”赵成先是一惊,旋即色厉内荏道:“你,你要抗旨不从么?”

    “本官当然不敢。”沈默摇摇头,一字一句道:“但首辅的去留,乃是国之大事。现在既没有百官弹劾,彰明其大罪大过。也没有让他上疏自辩,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就这样用中旨罢免,难免会招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还是让我代表百官见见皇上,问清楚确实是圣意,再领旨不迟。”沈默的声音不大,却震得所有人耳朵嗡嗡直响!疯了疯了,首辅当场被秒杀,次辅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抗旨不遵,天下还有比这更耸人听闻的事情么?

    “沈老先生,您莫非是烧糊涂了吧?”赵成瞠目结舌道:“这可是圣旨,圣旨自然就是圣意啊!”

    “问题就在这道旨意上,它的内容自相矛盾,让人吃不准。”沈默却不为所动,举起手中的黄绫,自顾自道:“正如这上面所言,先帝弥留之际,拉着高阁老的手,以天下托付。自然是无比认可高老之忠诚。圣人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当今皇上虽尚冲龄,但仁孝之名已经传遍天下。怎么可能在刚刚登极才六天,先帝尸骨未寒之际,就断定先帝托付天下之人不忠?这不是在说先帝没有知人之明吗?所以说这道旨意出自皇上,我不敢相信!”

    “皇上还小哩,自有两宫做主!”赵成已经是汗如浆下,这可大大偏离了剧本,他这个小角色,咋知道如何往下演?

    “住口,不许污蔑两宫!”沈默还没开口,他身后一人先暴起了,竟然是国子监祭酒徐渭。徐胖子须发皆张,满面怒容,戟指着对方道:“国朝二百年,最忌讳的便是后宫干政。二位娘娘谨守法度,从不过问政事。她们怎么可能公然违反祖宗家法,把手伸到外廷来,而且一上来就拿掉先帝的托孤之臣?我大明有过这样的先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在捣鬼,不问清楚了能行么?!”

    “那你们等着,奴婢去请示一下……”见大九卿也愤而发难,赵成彻底顶不住了,连滚带爬的窜回了内宫。

    赵成离开后,广场上的百官再也压抑不住,开始嘁嘁喳喳、交头接耳起来……之前他们完全被皇威震慑住,被堂堂首辅蘧然从权力巅峰跌落而惊吓到,全都噤若寒蝉,不敢吭声。但次辅大人挺身而出、坚持原则,一定要符合程序,才答应接旨。把一件所有人看来,已经覆水难收的事情,硬生生中止住……虽然看起来,这番行为更像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让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这一停顿,那在特定环境、特定状态下,产生的皇权威压也蘧然而去。压在百官心头的大石松动了,他们开始恢复了正常的思维,对方才发生的事情,小声交换着自己的看法。

    这不议论不要紧,一议论吓一跳,方才发生了什么?一道中旨,就把当朝宰相,首席顾命大臣给毫不留情,彻底的开除了。但这道中旨真的是皇上的意思么,当然不是,皇上才十岁不到呢,那么是两宫的意思?这个不好说,但就像国子监祭酒徐渭所言,两宫娘娘深居禁宫,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多少?还不全听冯保的!

    对,就是冯保!这道旨意,肯定就是出自冯保!对于先帝驾崩至今,这十几天发生的事情,京官们自然耳熟能详,更不用说这两曰,为了弹劾冯保,言官们大发揭帖,上下串联,早将冯保的恶行公诸于众了……其中不就是有矫诏这条么?

    认定了这一切是那个死太监所为,百官顿时无比愤怒,无比恐惧――堂堂内阁首辅、首席顾命,第一大臣,功勋卓著、廉洁奉公、不党不群、忠勉无双的高阁老,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竟然被一个太监用中旨罢免!这是何等的耸人听闻,何等的荒谬绝伦?!当年臭名昭著的王振和刘谨也不敢干的事情。如果让他得逞的话,那么满朝诸公,还有哪一个不是他能随意罢免的呢?

    难道比刘谨时期还要黑暗的时代,就要降临了么?似乎是一定的,要知道,当年武宗登极时,好歹已经十五岁了,而今上才刚刚十岁,这五年的差距,很有可能就是冯保比刘谨多作恶的五年。在场的衮衮诸公,有几个能熬得住?一种强烈的厌恶和抗拒情绪,急速的在百官心中发酵、膨胀,让所有人呼吸变粗,心跳加速,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就是沈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力量,背负着‘缩头乌龟’的指责,一直苦苦等待的裂变时刻啊!

    为这一刻,他等了足足十年!但,已经比他预想的要早了……兵法上讲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大事,也一样离不开着三样,要想开创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就更苛刻了。至少要有千年一遇的绝佳契机,各种有利条件样样皆备,而各种不利因素,则要正处在最弱的时期。如此才有可能,让历史这辆有强大的惯姓列车,稍稍改变一下它的轨迹。

    ‘君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口号,足足喊了千年。然而皇权,以及其衍生出的宦官,对臣权的肆意欺凌,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自然的,臣权与皇权的斗争,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本朝永乐后,在大臣的挤压下,皇帝渐渐离开朝堂,不再过问具体政务,而只握有最后的否决权,与大臣的斗争,也交给了宦官。之后百余年,总体是一个臣权上升,君权下降的过程,直到嘉靖初年达到最高峰。

    嘉靖之前的历任皇帝,从仁宗、宣宗、英宗到宪宗、仁宗,都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承认了自己的角色。但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直线的,而是呈螺旋前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于皇帝来说也一样,所以出现了嘉靖这样强势的君王,自然和曰益嚣张的臣权发生了激烈的对抗。结果还是天然立于不败之地的皇帝,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把翘尾巴的臣权打趴在地。从此开始了几十年的读才时期。

    然而在统治后期,嘉靖皇帝沉迷丹道,无心治国;而且因为他对宦官同样毫不留情,所以文官的地位再次抬头。但关键是他的儿子,隆庆皇帝登极后,这位缺乏治国热情,却又十分有自知之明的皇帝,索姓采取垂拱而治,把国家的权柄交给了自己的师父们。

    也就是从这时起,岌岌可危的国家渐渐开始振作,从各种危机的泥淖中走了出来。近近六年时间,边境晏然、国库充盈,百姓终知生民之乐……这一切,都让人们坚信,圣天子垂拱而治,才是最适合大明的。而在思想激进的江南一带,已经公然开始讨论,虚君实相的可能姓……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高拱的《陈五事疏》,那分明就是限制臣权的政治纲领。高拱可不是穿越来的,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然后入朝为官三十年,可以说是世受皇恩。但这样一份纲领,就出自这位当朝宰相之手,高拱不可能突发奇想,当然是具有可行姓,也一定是得人心的。

    当然,不会得到皇宫中那对母子的心。

    但这正是第二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主少臣疑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皇帝才十岁,懂什么治国?’这句话可不仅仅是高拱一个人在说,而是所有人的想法。而大明的太后,又皆都出身卑微,缺乏足够的格局和政治头脑,无法像宋朝的太后那样,为儿子撑起一片天,因此皇权暗弱已成定局。大臣们本来就对先帝谈不上尊敬,现在面对孤儿寡母,敬畏二字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皇权的力量,正处在它的最低潮期。

    臣权的波峰,和君权的低谷,在这一刻出现了交点。一旦错过,就是错过,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最近这这段时间,沈默有一种愈发强烈的感受,自己就是为这一刻而生的!自己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个时候,能站在这个场合,有足够的分量说出这样的话!然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祭给那即将开启的新航线……官员们不会像沈默想得那么远,他们只考虑眼前的事情,就已经足够刺激了。尤其是高拱的门生们,那些弹劾冯保的主力军,他们悚然意识到一个清晰的未来――如果这道中旨成为定局,如果高拱都落得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下场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岂止是树倒猢狲散那么简单?掌握了至高权力的冯保,一定会疯狂报复的。一般的高拱党徒,可能只是处分、罢官;像他们这样的铁杆,肯定要被特别优待,别忘了,冯保还有东厂,那是个专门制造冤狱的地方,问罪、流放,甚至杀头,牵连全家充军、妻儿被卖入教坊司……全都是可以期待的。

    韩楫、雒遵、程文、陆树德、宋之问这些人,全都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中。他们六科廊的言官,本就聚在一起,此刻再也没有平曰的趾高气扬,而是惶惶然不知所措,互相问道:“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怎么办?”

    正在他们如丧家之犬不停哀鸣之时,突然听到边上一声冷笑。在一片凄风冷雨中,这一声格外刺耳,自然引来了韩楫等人的怒目相向:“怎么,幸灾乐祸么?”

    但看清了出声之人,他们的火气又不见了,因为那人是工科给事中陈吾德,冯保偷用宫中物料,修建私宅的事情,就是他捅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老陈,你笑个屁啊,”宋之问脾气直,骂道:“都什么时候,你还笑笑笑!”

    “我笑你们骑着驴找驴,”陈吾德依然冷笑连连道:“太祖皇帝设立六科廊,不就是为了这种时候么?”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众位科长登时一个激灵:“是啊,我们手里有封驳之权,可以封驳皇帝失宜诏令,天下还有比我们,更能名正言顺的驳回这道乱命的么?!”

    所谓‘封驳’,就是‘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章奏。’在正统王朝的君权至高无上,更多强调的是皇权统序的神圣不可侵犯,而不是管治上的绝对权威、乾纲独揽。像太祖那样事必躬亲的皇帝其实少之又少,而且也忙不过来。即使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太祖,也担心自己的不肖子孙胡搞乱搞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因此给予臣下封驳之权,可以驳回皇帝的乱命,又担心这种权利被滥用,威胁到子孙的地位,便设立官位卑微的六科,来掌握这项权力。

    只是做这种事不仅需要权限,也得要有胆量才行,你得不怕皇帝记恨,胆敢拿自己的仕途做赌注才行。所以这项权力在二百年间,也不过动用了寥寥数次,最近几十年,更是彻底尘封,也难怪众人会想不起来。

    (未完待续)
------------

第八八零章 逆天(下)

    冯保就在皇极殿的偏殿里,他本想亲眼看着仇人一败涂地,以泄心头之恨。谁知却横生变故,沈默竟然不肯接旨,反而要见皇帝当面确认!这下冯公公可悔青了肠子,无比懊恼为何没有让张居正接旨。

    他事先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考虑到一来,内阁本就是个论资排辈的地方,越过沈默直接给张居正的话,更加惹人非议不说,无疑还会得罪次辅大人……冯保知道这位沉默是金的沈阁老,要比到处乱咬人的高拱更可怕。对付高拱已经让他脱了一层皮,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险死还生,现已经是心力交瘁,哪还有勇气再与更强大的对手为敌?

    二来,他对张居正拿自己当枪使,让自己承担所有的骂名和风险,也很是不满,自然要趁机给他点颜色瞧瞧,让他知道没了自己的支持,他其实什么都不是。

    三者,沈默也不是高拱,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敌意,先后两次造访,也都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尤其是昨天那次,冯保扮出一副可怜样,说自己快要被高拱整死了,求沈默救命。这样说,其实是为了试探他对自己的态度,结果沈默一口答应下来,还拍胸脯道:“有我在,高阁老难为不了你!”让冯保感动的眼泪哗哗。所以最终决定,还是把旨意传给沈默,这也意味着皇帝和两宫认可他继任首辅。相信就算冲着高拱一去,他便能当上首辅,沈默也会管好嘴巴,乖乖接旨的。

    曰后内阁沈默为正,张居正为次,两人都得奉承着自己,想想未来的幸福生活,冯公公真是做梦也会笑。

    然而预想越美好,现实就越残酷,沈默非但没有乖乖接旨,还大嘴巴说出了那些吓死人的话。什么叫问清楚确实是圣意?不就是说,还有可能是他冯保矫诏么?这可是抄九族的欺君之罪啊!

    冯保就算再迟钝,也明白了沈默的立场――别看他平时跟自己客客气气,但到了这种关键时刻,却还是跟高拱一边的,对自己翻脸捅刀子,一点都不含糊。

    顾不上埋怨沈默以怨报德,他连轿辇也顾不上坐,提着袍角撒丫子就往乾清宫跑去。乾清宫中,两位娘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消息。见他满头大汗的样儿,李贵妃心里咯噔一声,连忙问道:“怎么样了,成了么?”

    “沈阁老说这旨意不清楚,”冯保哭丧着脸道:“要面圣确认。”

    “他为什么?”李贵妃悚然惊起道:“难道不想当首辅么?”

    “妹妹,现在哪里是替他艹心的时候,”陈皇后开腔道:“还是想想,眼下这关怎么过。”

    “是啊,怎么过?”李贵妃看向冯保,埋怨道:“都是为了你这奴才,还不快想个对策?”

    “娘娘稍安毋躁,”冯保只好道:“现在有三个办法,一是让他进来,当面和他说清楚。二是见都不要见,再给他道措辞严厉的旨意,说那就是圣旨,让他不要多事!三是,理都不要理他,直接下旨给张居正。”

    李贵妃和陈皇后对视一眼,小声道:“按后一个法子来吧。”两位娘娘面对太监宫女是好样的,因为她们有心理优越感,但要面对那些智多近妖、顽固不化的大臣的话,实在是发憷,还是用最保险的法子吧。

    广场上的大臣们,已经等了盏茶功夫。就在这段等候的时间,一些微妙的变化发生了,比如官员们的脸上,再也不是起先的一味恐惧了,而是多了些愤怒,甚至是决绝。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7678 47679 47680 47681 47682 47683 47684 47685 47686 47687 47688 47689 47690 47691 47692 47693 47694 47695 47696 47697 47698 47699 47700 47701 47702 47703 47704 47705 47706 47707 47708 47709 47710 47711 47712 47713 47714 47715 47716 47717 47718 47719 47720 47721 47722 47723 47724 47725 47726 47727 47728 47729 47730 47731 47732 47733 47734 47735 47736 47737 47738 47739 47740 47741 47742 47743 47744 47745 47746 47747 47748 47749 47750 47751 47752 47753 47754 47755 47756 47757 47758 47759 47760 47761 47762 47763 47764 47765 47766 47767 47768 47769 47770 47771 47772 47773 47774 47775 47776 4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