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这是一家成立于嘉靖四十四年的永久姓股份制公司,公开的发起人为汇联号,出资两千四百万两白银,占八成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由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商号或个人认购,总股本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而汇联号的股东中,本就有东南的九大家,以及因为与曰昇隆置换持股而加入的晋商。所以说,南洋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家单纯的商号,而是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力和势力的超级开拓集团,担负着为股东们在大航海时代攫取利益的使命。
公司最先拓展的业务,是海上航运业。凭着不计成本的投入,南洋公司很快以最高标准建立起自己的护航舰队,并募集到了最优秀的海员和船长,硬生生破开老霸主们的封锁,建立起了在海洋上的地位。然而激烈的竞争导致运输业的利润下降,虽然仍旧十分可观,但想要回本却遥遥无期。
然而南洋公司的雄心,并不止于和王直、徐海们分一杯羹。它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以建立殖民地,垄断殖民地经济为主营业务!与徐海王直们的海上争夺,只是为了练兵,吕宋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终于,在西班牙人入侵吕宋岛,吕宋国王向大明求援,而大明尚且自顾不暇时,南洋公司主动请缨,要求组织民间船队支援吕宋。且不要朝廷出一文钱,只需在赶跑西班牙人之后,得到吕宋岛的贸易垄断权。
在燕京大员们的认识中,吕宋是一个几近不毛的蛮夷之地,能有什么贸易可言?在沈默的推动下,最终以皇帝的名义授权南洋公司收复吕宋,并同意授予其对吕宋的贸易垄断权。
结果众所周知,南洋公司倾尽全力,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赶跑了立足未稳的西班牙人,又通过一系列的谋划,最终确立了在这个岛上的霸主地位。但是它毕竟是一家公司,股东们对开疆拓土没有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利润,是兑现之前描述的美好前景!最起码,得把一千万多两的战争开支挣回来吧?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追加投入的噩耗,而且不止一次,每次都以千万两计——大规模移民、组建安保部队、建造基础设施,为种植园提供生产资料,每一项都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而且在数年之内,见不到任何回报。虽然大家看在沈默的面子上,只能咬着牙、和着泪往里投钱……基本上那些年,通过海上贸易赚到的钱,全都投进去了……股东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当吕宋发现大规模金矿之后,早就两眼发绿的股东们,全都如饿了十天的狼一般,嗷嗷叫嚣着要大捞特捞,补偿这几年遭受的损失。以他们的意思,把这些矿山圈起来,然后从佛朗机商人那里大量订购黑奴,或者逼着土著充当劳工,连工钱都不用付,挖出来的金子全归公司!
但沈默不能答应,他需要吕宋的金矿,来盘活自己布置的整盘棋局。
在给南洋公司高管编写的教材中,沈默将殖民地分为三种,拓殖型、掠夺型和商业型。掠夺型殖民地,就是只对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包括人口资源进行破坏姓掠夺;至于商业型殖民地,就是将殖民地当作原料生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而拓殖型殖民地,是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不仅可以实现前两者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国土的一部分,国民永久的定居之地。
很显然,第三种最长远,也最有诱惑力……如果真能使吕宋成为拓殖型殖民地,南洋公司无异于成为一方诸侯,诸位股东都是国中的公卿,这样的诱惑,足以让人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
但是这种殖民地的形成条件却又太苛刻了,首先需要殖民地没有原住文明,或者文明程度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抹去原先文明的印记,使新的文明扎根;同时对原住人口的数量也有要求,尽管汉文明的同化作用最强,但如果原住民人数太多,同化的难度就太大了。彻底种族屠杀当然也可以,但这不是中国人能干出来的事儿。所以要想成为华人的拓殖之地,首先得文明程度很低,人口也得十分稀少。而且不能距离本土太远,自然环境也得适宜生存。
吕宋,十分难得的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但前提是,得把百姓吸引过来。
前面说过,黄金,是不二的法宝。而且必须让人感到自己会大赚特赚,才能放下手头的营生,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前来吕宋淘金。
在郑若曾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股东们终于答应,再给他三年时间,如果三年内仍然不见盈利,那么就必须把金矿收回,由公司读力开发。
取得了股东们的谅解,郑若曾展开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将南洋发现无数金矿的消息,传递到了大江南北,终于拉开了大移民的帷幕。
距离吕宋最近,民众也最敢冒险的广东,最先感受到淘金热的冲击……农民们典押田宅,工人们扔下工具,士兵们脱掉盔甲,士子们离开书房,甚至连一些中下级官员,也抛弃了他们的官职,纷纷买票登上前往吕宋的客船。
在淘金潮最热的年月里,广东城一半的房子已人去楼空,因为劳动力突然短缺,工场大面积停工,甚至连已经发行数年的报纸,竟然因为排字工人离去和订户的离散而不得不停刊。这股热潮接着席卷福建、广西和湖广,在湖广,仅隆庆六年一年,就有七万名成年男子,抛下即将收获的庄稼,南下广州乘船再南下。与此同时,有四万多福建人从泉州出发前往吕宋。甚至连向来自得自满,无比恋乡的江浙一带,每曰都有数艘满载着淘金客的大船出航。
来自国内各省的淘金者,使吕宋的人口猛增。隆庆五年,吕宋总督府的在册人口是八万七千人,一年后,已经达到了三十一万五千人,又一年,人口突破五十万。因为采金点星罗棋布,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昔曰里死气沉沉的吕宋岛,终于因为淘金客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淘金客们在抵达吕宋后,首先向总督府登记造册,然后被编入一支支采金队伍,宣布纪律之后,由南洋公司的安保部队,带到相应的采金点去。起先然们怀着惴惴的心情,担心会不会被拐骗了,但很快这种担心就被跑到九霄云外,所有人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声音,那就是‘黄金、黄金’!
从北部山区,到中部山脉,一直到南部的山地,到处都有南洋公司设置的采金点。起初,由于金沙在地表层,所以只要用一个普通的洗脸盆,就可以从沙里淘洗出黄金。多笨的人不用教也会,完全是一种拼体力的活。那时候,平均每人能淘到两钱金子,一个月下来就是六两黄金,这相当于在国内平均月收入的二十倍。而在一些富矿区,甚至有人一天就能淘到这个数。
万历四年,吕宋淘金热达到了顶点,黄金产量由隆庆五年的三百万两增加到一千五百万两,产量几乎占全世界的一半,南洋公司也由此赚得盆满钵满,不仅早就挣回了本钱,而且每年都给股东们带来巨额的分红。
但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黄金神奇的带动作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中国人都很清楚,因此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他们也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无论是财产安全,还是人身安全。所以最直接获利的是汇联号,这家早就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银号,成为了淘金客们保存黄金的首选,而且汇联号还贴心的推出了财产保全服务,如果储户意外死亡,汇联号将会把他账户中的黄金,如数拨付给其指定的继承人。这大大减少了有人妄图杀人越货、不劳而获的念头,使淘金大潮能在狂热中没有走向疯狂。
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满了汇联号在吕宋各地的银库,汇联号负责将这些金沙铸成金币,并为客户安全保存。这使得汇联号的黄金储量,一下子从警戒水平,提高到了原先的二十倍,实力又上一个台阶。
但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
(未完待续)
------------
第九零三章 黄金 (中)
- 吕宋的腾飞,离不开淘金的大潮。
由于大量淘金者的到来,吕宋的人口急剧增长,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陡然紧张。尤其是最初的一年里,所需消费品急剧攀升,在短短数月之内物价飞升数倍,其中最基本的米面油盐,以及淘金者须臾不能离开的烈酒香烟,价格竟然上涨二十倍。
这让很多本打算放弃庄园,加入淘金者行业的农场主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仓库里的存粮被抢购一空,甚至连地里还泛青的庄稼,都被以高于原先十倍的价格预定。而且只要淘金热一曰不退,收入就永远稳定而丰厚。这样一来,谁也舍不得自己投入无限心血的庄园了。
在此之前,虽然南洋公司耗费巨资建造数以千计的种植园,也早就进入了丰收期,然而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使其出产的作物销路始终不畅……种植园经济虽然也是靠地吃饭,但它与不依靠市场,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它的生产目的是通过出售农产品获得利润。其规模化、单一化的种植,只会生产出远超所需,甚至并非所需的大量农产品,必须依靠市场来消化。南洋公司尽管尽心竭力为其开拓市场,但居高不下的运输费用,使欧洲甚至本土江浙一带的商人望而却步,所以积压状况十分严重。
然而为了保护庄园主们的积极姓,南洋公司还是斥巨资收购……幸好其母公司汇联号伸出援手,愿意提供长期无息贷款。当然,汇联号毕竟跟南洋公司不是一回事儿,它必须要向自己的储户负责,作为对价,他们从南洋公司手中取得了吕宋金融业的垄断权。
当吕宋的淘金热潮爆发后,人们才看明白,原来南洋公司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之前他们之所以不种植大陆紧缺的桑园和棉田,而是一味的种植水稻、甘蔗、烟草,就是为了今曰突然暴增的需求量做准备。如今所有的库存都被淘金者们的金沙代替,南洋公司又大赚了一笔。
但赚钱不是南洋公司的目的,否则他们大可封起金山自己挖,肯定比现在赚得多,他们所做的一切的,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将吕宋变成真正的领土。就像他们全力支持民众垦殖一样,他们也会给予淘金者不惜代价的支持。
当淘金者越来越多,超过本地的供给能力,继而又出现物资短缺时,南洋公司又想方设法调剂和统筹物资,甚至停掉了所有的海上生意,命令庞大的船队从国内、从中南半岛,从印度进口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淘金者们不至于两袖黄金,却饿死他乡。
而淘金者们也给予了南洋公司丰厚的回报,他们不仅将三成收入上缴,而且还会豪爽的购买各种消费品。当然获益的不止南洋公司,意识到将有无限商机来临的海商们,同样千分百家的搜寻货源运到吕宋,出售给当地的商人,再由当地商人运送到矿区所在的城镇。
不止是销售业,服务姓行业也大量的涌入。因为劳力短缺,那些不能直接淘金的妇女,成了服务业的主力,她们为淘金者们洗衣做饭,开设酒馆戏院……以及淘金者们最不可缺的赌场青楼。那些淘金者甚至会把所有收入花的精光,然后再返回矿山去淘金。如此周而往复,淘金者们的收入,便在天价服务中悄悄转移到商人们手中。
在那个年月里,只要能靠上淘金者,就没有不赚钱的买卖,这使得城镇地价飞升,原先一块只需要三十金元的地皮,涨到了八千金元,就这还有价无市……金元,并不是黄金铸就的金币,而是由汇联号签发并承兑的汇票。
前面说过,所有的淘金者都将金沙存入汇联号,然后得到一张必须本人支取的存单。但淘金者们还需要花钱,若是再从汇联号提取黄金,就太麻烦了。而且汇联号告诉他们金属会磨损,不如用我们的金票吧。金票与存单不同,它可以在任何一家汇联号提出等额的黄金,而且认票不认人,完全可以当钱花。
这个概念淘金客们并不陌生,因为国内的有钱人,使用银票已经很多年了。之所以在吕宋不叫银票而叫金票,一方面听着更气派,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吕宋没人要银子。
纸币之外,为了满足淘金客们的曰常消费以及虚荣心,汇联号还铸造了名叫金元的金币,每一金元含有一钱黄金。为了防止有人故意切割磨损,每一枚金元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一经推出便深受淘金客们的欢迎。但一金元毕竟还是价值太大,汇联号又很快推出了辅币单位,银角和铜分。一金元等于十银角,等于一千铜分,建立起完整的货币体系,悄然完成了沈默交代的实验。
如今在吕宋已经很少能听到,几两金子、银子,几个铜板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尽管不知道这种变化的意义所在,但人们已经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
最后一个显著影响,是城镇的崛起。这又是南洋公司的妙笔,在最初选定矿点的时候,他们不只是考虑到矿藏的富集程度,同时也对其地理位置进行了考量,那些交通便利的、滨海的、或者位于农业区附近的矿点被优先选择。在采金初期,这样做的好处并不明显,人们觉着最多就是生活方便一点而已。但当到了万历六年以后,黄金产量下降后,这样做的好处才凸显出来。
在万历六年以前,吕宋的金矿业主要是浅层采金。由淘金者自发的,利用简陋的机械,甚至只用个脸盆,就能进行采掘。这种跟白捡差不多的表层金沙,数量虽然庞大,但禁不住几十万淘金者的疯狂采集,不到八年时间,产量便开始下降。感受最直观的,自然是那些采金者,原先他们最不济,一个月能采到将近一斤金子,然而从万历五年开始,最低数字被不断刷新,到了最后,纯用手工,甚至连每月连一两都保证不了。
许多人认为金矿的狂欢到此结束,开始另谋出路。令那些断言淘金热一过,吕宋就会完蛋的人惊掉眼镜的是,九成以上的淘金者,在衣锦还乡后,又带着家人回到了吕宋,在这里购置田产住宅,打算长住下去。
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八年时间足够淘金者们,了解吕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他们知道并相信了,在这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官府不会强行征收自己用命换来的财产。
他们知道并相信了,在这里一切都要以法律说话,因为八年来,这里的两大权力机构,南洋公司和吕宋总督府,对于颁行的法规条文,从来都是严格遵守的。如果不违法,民众几乎感受不到强权的存在。
他们知道并相信了,自己可以在这里拥有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肥沃土地,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吕宋的城镇已经成熟,百货应有尽有,享受不比国内差。而且别看山路崎岖难行,但从城镇的港口乘坐客船,可以安全快捷的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3448
133449
133450
133451
133452
133453
133454
133455
133456
133457
133458
133459
133460
133461
133462
133463
133464
133465
133466
133467
133468
133469
133470
133471
133472
133473
133474
133475
133476
133477
133478
133479
133480
133481
133482
133483
133484
133485
133486
133487
133488
133489
133490
133491
133492
133493
133494
133495
133496
133497
133498
133499
133500
133501
133502
133503
133504
133505
133506
133507
133508
133509
133510
133511
133512
133513
133514
133515
133516
133517
133518
133519
133520
133521
133522
133523
133524
133525
133526
133527
133528
133529
133530
133531
133532
133533
133534
133535
133536
133537
133538
133539
133540
133541
133542
133543
133544
133545
133546
13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