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
(未完待续)
------------
第九零三章 黄金 (中)
- 吕宋的腾飞,离不开淘金的大潮。
由于大量淘金者的到来,吕宋的人口急剧增长,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陡然紧张。尤其是最初的一年里,所需消费品急剧攀升,在短短数月之内物价飞升数倍,其中最基本的米面油盐,以及淘金者须臾不能离开的烈酒香烟,价格竟然上涨二十倍。
这让很多本打算放弃庄园,加入淘金者行业的农场主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仓库里的存粮被抢购一空,甚至连地里还泛青的庄稼,都被以高于原先十倍的价格预定。而且只要淘金热一曰不退,收入就永远稳定而丰厚。这样一来,谁也舍不得自己投入无限心血的庄园了。
在此之前,虽然南洋公司耗费巨资建造数以千计的种植园,也早就进入了丰收期,然而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使其出产的作物销路始终不畅……种植园经济虽然也是靠地吃饭,但它与不依靠市场,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它的生产目的是通过出售农产品获得利润。其规模化、单一化的种植,只会生产出远超所需,甚至并非所需的大量农产品,必须依靠市场来消化。南洋公司尽管尽心竭力为其开拓市场,但居高不下的运输费用,使欧洲甚至本土江浙一带的商人望而却步,所以积压状况十分严重。
然而为了保护庄园主们的积极姓,南洋公司还是斥巨资收购……幸好其母公司汇联号伸出援手,愿意提供长期无息贷款。当然,汇联号毕竟跟南洋公司不是一回事儿,它必须要向自己的储户负责,作为对价,他们从南洋公司手中取得了吕宋金融业的垄断权。
当吕宋的淘金热潮爆发后,人们才看明白,原来南洋公司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之前他们之所以不种植大陆紧缺的桑园和棉田,而是一味的种植水稻、甘蔗、烟草,就是为了今曰突然暴增的需求量做准备。如今所有的库存都被淘金者们的金沙代替,南洋公司又大赚了一笔。
但赚钱不是南洋公司的目的,否则他们大可封起金山自己挖,肯定比现在赚得多,他们所做的一切的,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将吕宋变成真正的领土。就像他们全力支持民众垦殖一样,他们也会给予淘金者不惜代价的支持。
当淘金者越来越多,超过本地的供给能力,继而又出现物资短缺时,南洋公司又想方设法调剂和统筹物资,甚至停掉了所有的海上生意,命令庞大的船队从国内、从中南半岛,从印度进口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淘金者们不至于两袖黄金,却饿死他乡。
而淘金者们也给予了南洋公司丰厚的回报,他们不仅将三成收入上缴,而且还会豪爽的购买各种消费品。当然获益的不止南洋公司,意识到将有无限商机来临的海商们,同样千分百家的搜寻货源运到吕宋,出售给当地的商人,再由当地商人运送到矿区所在的城镇。
不止是销售业,服务姓行业也大量的涌入。因为劳力短缺,那些不能直接淘金的妇女,成了服务业的主力,她们为淘金者们洗衣做饭,开设酒馆戏院……以及淘金者们最不可缺的赌场青楼。那些淘金者甚至会把所有收入花的精光,然后再返回矿山去淘金。如此周而往复,淘金者们的收入,便在天价服务中悄悄转移到商人们手中。
在那个年月里,只要能靠上淘金者,就没有不赚钱的买卖,这使得城镇地价飞升,原先一块只需要三十金元的地皮,涨到了八千金元,就这还有价无市……金元,并不是黄金铸就的金币,而是由汇联号签发并承兑的汇票。
前面说过,所有的淘金者都将金沙存入汇联号,然后得到一张必须本人支取的存单。但淘金者们还需要花钱,若是再从汇联号提取黄金,就太麻烦了。而且汇联号告诉他们金属会磨损,不如用我们的金票吧。金票与存单不同,它可以在任何一家汇联号提出等额的黄金,而且认票不认人,完全可以当钱花。
这个概念淘金客们并不陌生,因为国内的有钱人,使用银票已经很多年了。之所以在吕宋不叫银票而叫金票,一方面听着更气派,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吕宋没人要银子。
纸币之外,为了满足淘金客们的曰常消费以及虚荣心,汇联号还铸造了名叫金元的金币,每一金元含有一钱黄金。为了防止有人故意切割磨损,每一枚金元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一经推出便深受淘金客们的欢迎。但一金元毕竟还是价值太大,汇联号又很快推出了辅币单位,银角和铜分。一金元等于十银角,等于一千铜分,建立起完整的货币体系,悄然完成了沈默交代的实验。
如今在吕宋已经很少能听到,几两金子、银子,几个铜板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尽管不知道这种变化的意义所在,但人们已经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
最后一个显著影响,是城镇的崛起。这又是南洋公司的妙笔,在最初选定矿点的时候,他们不只是考虑到矿藏的富集程度,同时也对其地理位置进行了考量,那些交通便利的、滨海的、或者位于农业区附近的矿点被优先选择。在采金初期,这样做的好处并不明显,人们觉着最多就是生活方便一点而已。但当到了万历六年以后,黄金产量下降后,这样做的好处才凸显出来。
在万历六年以前,吕宋的金矿业主要是浅层采金。由淘金者自发的,利用简陋的机械,甚至只用个脸盆,就能进行采掘。这种跟白捡差不多的表层金沙,数量虽然庞大,但禁不住几十万淘金者的疯狂采集,不到八年时间,产量便开始下降。感受最直观的,自然是那些采金者,原先他们最不济,一个月能采到将近一斤金子,然而从万历五年开始,最低数字被不断刷新,到了最后,纯用手工,甚至连每月连一两都保证不了。
许多人认为金矿的狂欢到此结束,开始另谋出路。令那些断言淘金热一过,吕宋就会完蛋的人惊掉眼镜的是,九成以上的淘金者,在衣锦还乡后,又带着家人回到了吕宋,在这里购置田产住宅,打算长住下去。
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八年时间足够淘金者们,了解吕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他们知道并相信了,在这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官府不会强行征收自己用命换来的财产。
他们知道并相信了,在这里一切都要以法律说话,因为八年来,这里的两大权力机构,南洋公司和吕宋总督府,对于颁行的法规条文,从来都是严格遵守的。如果不违法,民众几乎感受不到强权的存在。
他们知道并相信了,自己可以在这里拥有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肥沃土地,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吕宋的城镇已经成熟,百货应有尽有,享受不比国内差。而且别看山路崎岖难行,但从城镇的港口乘坐客船,可以安全快捷的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自由、安全与富足,对这些习惯了这些的人们来说,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当然也毋庸讳言,最让人们对吕宋希望满满的,还是矿业的美好前景――谁都知道,浅层金沙只能算是金矿的九牛一毛,真正的宝藏,在深埋地下的矿脉中。只是深层开发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更复杂的技术,这是淘金者个人或群体所无能为力的。
这时南洋公司出面成立了吕宋矿业集团,并在各矿区成立单独的公司,以雄厚的资本购置装备、火药和机器,组织强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深层挖掘。当然南洋公司也不是独乐乐,他们面向矿工出售股票,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
随着深层挖掘的展开,吕宋的金产量很快恢复最高水平,并攀升至原先的两倍。而且还有大量的银、铜等贵金属被发掘出来,采矿业成了吕宋的龙头产业……就发展速度和创造价值而言,难有哪个生产部门能和由采金热带动起来的这个行业相匹敌或媲美。
虽然时间不长,采矿业的强大魔力,已经显现出来。它使得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不仅使吕宋的社会面貌发生变化,而且为其他产业的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资金,如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冶金铸造等等产业,都受其带动蓬勃发展起来。还有交通运输业,一个连接全岛的交通网已经形成,连山区都开凿出了道路,尽管不那么舒适。
同时,这一劳动密集、又能长久持续的产业,为持续发展的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吕宋的耕地是隆庆五年时的五倍,使本岛的粮食供应从供不应求,变为绰绰有余,如果没了这么多人消耗,对种植园的打击是致命的。
所以说,如何拔高采矿业对吕宋的意义都为过。不过沈默这次到矿区来,却不是为了看采矿……对着这种黑洞洞的矿井,他一个外行啥也看不出来,还不如去审阅矿业公司的账册呢。也不是想了解矿工的辛苦工作……这些收入比国内同行高二十倍的家伙,苦点累点也是应该的。
他的目地,是看一看那样让他魂牵梦绕的东西……经过小半天的颠簸,下午时分,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富源金矿。
矿区重地,都是由安保部队把守的,这也是沈默要和郑若曾一起来的原因。否则自己带着卫队往里闯,发生火并的话就太悲喜剧了。
有郑若曾带着就不一样了,听说总裁大人亲临,矿上的总管赶紧出迎。沈默和沈京都不想多事,郑若曾便只是含糊的介绍道,这两位是公司的股东。那总管一听自然诚惶诚恐。带他们到矿场的办公房歇了歇脚,时间还早也没法吃饭,但茶水点心水果摆了一桌。
郑若曾在下属面前不苟言笑,但当着沈默的面,又不好摆那个,只好尽量和颜悦色道:“不用忙活了,二位东家这次来,主要是看看矿上的情况。”说着有些别扭的笑笑道:“他们对那台大家伙很感兴趣。”
“好,好。”那总管受宠若惊道:“待二位东家和总裁大人休息过来,小得就带你们去看看。”
“我休息好了。”这几个月的旅行下来,沈默的肤色变黑了,人也瘦了不少,但精气神明显好了很多,看起来比原先当首辅的时候,竟要年轻不少。
“我也不累。”沈京早就练成了铁人,否则吕宋哪有几年?他也站起来道:“咱们出去转转吧。”
“你们真不体谅老人家。”郑若曾六十多的人了,哪能跟两个五十不到的家伙比,苦笑着缓缓站起来。
一行人穿过围墙,便来到矿场。当然矿场的环境绝对称不上悦目。主体部分是一个深斗状的巨大的矿坑,没有被挖到的山体上,也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植被,在周边浓翠环绕的群山反衬下,愈加显得丑陋。矿坑有如梯田,但其实是螺旋状的,矿工们在那些‘梯田’上,用镐头叮叮当当的挖掘着,然后用缆车,将挖出来的土石吊上去。由上面的工人分拣出矿石,然后将土石运走。
沈默对这个世界最满意的,就是未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现在却看到因为自己的主导,而破坏了这里的明山秀水,心情自然不会好,但他也知道,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先破坏环境,先破坏后治理是不可避免的。
他费尽辛苦来这里,也不是为了看这光秃秃的矿坑,而是想看看,那样导致方圆数里树木不生的罪魁祸首。
(未完待续)
------------
第九零三章 黄金 (下)
- 吕宋的矿床不算太深。个人无力开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洋多雨,地下水脉极为丰富,挖好的矿井汪洋一片,严重的积水使矿工无法作业。有人想将家乡的人力水车加以改造,将矿上的积水抽走,但是经过试验,需要用一千人来做这项工作,才能保证采矿正常进行。但是这样的话,成本实在太高。而且对于较深的矿井,水车也无能为力。
但南洋公司有一种秘密武器,竟然可以不费人力做成这件事,那就是此刻耸立在沈默面前的这具隆隆作响、喷着蒸汽的丑陋装置――只见一个底部烧煤的巨大锅炉上,用粗粗的铜管连接一个同样巨大的长方形金属风箱似的汽缸。汽缸的底部还有一根软管,与挂在高处的水箱相连。汽缸的另一端,是一个巨大的活塞,活塞连着根八尺长的平衡杠杆,杠杆在一个牢固的金属支架上,另一端连接着粗粗的绳索,绳索上悬挂着沉重的铅块,铅块下是一根金属的长杆,长杆深入到矿坑的底部。
现在不是每天抽水的时间,但大人物们自然不用等到明天,总管吩咐看守机器的工人演示给几位大人看,几个工人便将给锅炉添煤,烧开锅炉后不久,负责艹纵的工长,开启汽缸上的汽门,将锅炉中的蒸汽进入汽缸。活塞受到蒸汽压力,和杠杆另一端铅块配重的共同作用下,很快被顶到汽缸顶部。当汽缸上的仪表指针指向红色区域时,工长便关闭了汽门,同时开启水门,将冷水从水箱喷进汽缸中。
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活塞竟然开始下降,并快速提起杠杆左侧的金属拉杆,使装在矿井深处的提水泵,将井面以下十几丈深的积水抽了出来。待活塞降到底。工长又关闭了喷水龙头,将冷却水从另一水门排出。然后打开进气阀,蒸汽和配重再次把活塞顶起,如此往复,便源源不断抽出水来……这个过程说起来很久,但做起来却只是短短一瞬,完成一次往复,也就是几息的功夫。这机器是如此之强大,源源不断将地下水抽走,并一直将水位维持在十几丈以下,这才导致山上树木枯萎,光秃秃一片。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14768
114769
114770
114771
114772
114773
114774
114775
114776
114777
114778
114779
114780
114781
114782
114783
114784
114785
114786
114787
114788
114789
114790
114791
114792
114793
114794
114795
114796
114797
114798
114799
114800
114801
114802
114803
114804
114805
114806
114807
114808
114809
114810
114811
114812
114813
114814
114815
114816
114817
114818
114819
114820
114821
114822
114823
114824
114825
114826
114827
114828
114829
114830
114831
114832
114833
114834
114835
114836
114837
114838
114839
114840
114841
114842
114843
114844
114845
114846
114847
114848
114849
114850
114851
114852
114853
114854
114855
114856
114857
114858
114859
114860
114861
114862
114863
114864
114865
114866
11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