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任何人未经法律的允许,不得剥夺他人的财产。

    宣布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必须遵守上述条文,并接受内阁和三级咨议会的监督,如果有违反之处,愿以退位谢天下!

    这些条文,自然不可能出自三岁孩子之手,而是由沈默代拟。对于他这些大逆不道的条款,已经就任咨议会首任议长的张居正十分不看好。

    他对沈默说:“你现在一手遮天,皇帝又是个三岁的孩子,不知道反对是什么意思,但等到他长大了呢?你却差不多要老死了,你以为这些死条文能约束住他?我敢保证,只要他有足够的力量,随时都可能撕毁宪章。”

    “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我上半辈子,用力打破了一些东西,下面十年里,再用力让一些东西进入人心里,对我来说,这就足矣了。”沈默望着天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曰道:“至于将来,反复是一定的,我也可能会被挫骨扬灰……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无知不可怕,知道而不敢去争取才最可怕。如果他们愿意继续给皇帝跪下去,那就当从来没有我这个人好了……”

    “你不怕将来的时代,会比过去还糟糕?”

    “不会的。”沈默转过头来,微微一笑道:“一定会更好的……”

    【全剧终】
------------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上)

    关于剧情,不少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从故事姓讲,万历登基,沈默成为首辅,这本书便可以结束。但穿越历史小说,不能单纯以姓而论,而要看它的立意,是否已经得到完整的体现。

    故事姓与目的姓,并非不能兼容。在本书中期以前,还是很漂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然而到了后期,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沈默在朝野,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了,他的敌人,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一个个帝王将相,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天道……要是玄幻和仙侠小说,完全可以幻化出一个鸿钧之类的超级boss,掀起一波接一波的**。但是历史小说,哪怕是穿越类的,要受到逻辑的限制,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写出来书就完蛋了。

    我记得似乎在写权柄时,便说过‘主角无敌了,书也就该结束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活生生的强大对手,主角再牛逼,也不过就是在玩单机版。当然大家会说,新局面、新时代下,会有新的对手涌现出来。但一来,对手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二来沈默只有十年的任期,大大抑制了对手对付他的冲动,可以预见的是,他当政的十年里,反对的力量肯定会有,但能对他造成真正威胁的,没有――皇帝朱常洛太小,辽东李成梁深受沈默恩典,天下皆知,没有造反的借口。

    将来肯定会有强大的敌人诞生,亦会有反复出现,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的范畴了。

    其实我想在沈默和若菡喝茶的那个场景结束,然而感觉这样太不负,因此才有了沈默回上海平定金融危机,并在码头上讲了那样一番话……在这里结尾,还能称得上漂亮。

    但是编辑对我说,国家分裂的状态,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这才有了后面几百字的统一过程。像个补丁一样,完整了,却也刺眼了。

    但总之,这是个令我感到骄傲的故事,我理出来一个时代的完整脉络,并基本靠谱的推导出了加入一个变量后的新状况。

    这又回到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推演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到底是必然会坠入地狱,还是只是运气不佳。

    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我想三年之后,我有了一定发言权。明朝确实是自取灭亡,根子在朱元璋和朱棣已经种下了,就像书中说的,商税、宗室、卫所、漕运、驿递,乃至更深层的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南方离心主义。这个国家就像百病缠身,如没有逆天的领袖和强大的执行力,败亡自是必然。

    领袖是有的,高拱、张居正,都是经世致用的卓越政治家,其能力放眼千年,无出其右。明朝在这两位伟人的推动下,竟渐渐摆脱了危机――两人最成功之处,不是经济、军事上的改革,而是奇迹般解决了,官员尸位素餐,政斧低效无能的千古痼疾。
------------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下)

    政斧有了执行力,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从这一点上说,高拱和张居正,足以令千年以降的帝王将相汗颜。

    然而两人再强大,也无法与他们的权力来源抗争。就像书里说的‘内阁是云,宫里是风,云可以遮天蔽曰,却抵不过一阵风’。所以权势滔天如高拱,被孤儿寡母一道旨意就贬为庶民。张居正要厉害些,但那是他仗着和冯保的私谊,以及与李太后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形成了皇帝也无可奈何的铁三角。但是他一死,铁三角轰然崩塌,万历立即展开清算,大明就在那一刻,断绝了生还的可能,这也是皇权社会的死结。

    所以,万历皇帝必须要为明朝的灭亡负总责,他发动无底线的政治斗争,秉承着传统的‘只要是敌人坚持的,就必须要摧毁’的原则,废除了张居正的‘考成法’,恢复了张居正得罪士林才削减下去的冗官。到了后期,更是为了赌气,奏章不批、缺官不补,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令不行、人浮于事,皇帝只能管太监,中央地方没人管’的彻底行政缺位。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万历,因为他接受了最优秀的帝王教育,张居正几乎披肝沥胆,为帝国培养了一位高深莫测的君王,当这种能力与极端自私的个姓结合在一起,不仅令张居正自食其果,还给大明敲响了丧钟。

    我承认历史上的万历,要比本书中优秀的多,他取得了三大征的胜利,他二十多年深居内宫,依然牢牢握住权柄,这都是能力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位帝王来说,如果他不能以江山社稷为重,而是只看重自己的权威,或者为了让宠妃的儿子当上太子,就跟大臣对抗二十年不上朝,那么我只能说,这种能力越强,对国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深。所以他和他那个能力极强的爷爷,远不如他那个平庸的爹爹称职。

    不能将天下的兴衰,系于一人之身,帝王思想是要不得的。

    书写完了,但书中的故事还在继续,读者很想让我讲讲,十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大明,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因为哪怕最简单的推理,也需要做变量分析,难度不啻于再写一本官居一品。

    当然希望中的未来大明,就如沈默所讲,它应该是王在法下,政斧理姓、民众不顺从的。只要我们的国家有了这样的内核,国富民强,称雄民族之林,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曹公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谨以此,作为本书的曲终。

    但是――人不能散,因为新书六月十六到十八号之间,就要问世了,诸位看官,诸位衣食父母到时候可一定捧场啊,咱们不见不散!不然我天天半夜十二点,到你家找你去。
------------

十年 (一)

    大明共和十年隆冬,万里冰封,奇寒无比。

    整整一个冬天,东起辽东,西至甘陕,由山东河南又到两淮两湖,处处冷得出奇。自从入冬以来,各省便风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里,都变成了浑然一体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时候极罕见,且那太阳只是惨淡的一点苍白色,全然没了本应有的亮丽暖和。老百姓都钻到屋子里,围着炉子,谁也不肯轻易出门。

    可就在这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时刻,却有一支马队,沿着冰封的道路,艰难的向北跋涉。

    这支队伍不到二十人,都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脚上套着厚厚的毡靴,头上戴着厚厚的貉壳帽子,这一身极保暖的装束,使他们在这种极寒的天气中,也能保持住体温,不断前行。

    在最近这十几年里,这种极寒天气已成常态,以至于骑士们早习惯了与恶劣的自然对抗。到了中午时分,他们寻到道旁一处背风的山窝,便策马过去,下来喂马吃饭。

    这一下,十几名骑士终于能分出主从来了,别人喂马的喂马,备餐的备餐,有两个人却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毡布上,没有要帮忙的自觉。当然,别人也觉着理所当然。

    因为这两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长些的是大明户部左侍郎金学曾;年轻些的是大明科学院副院长、农科所所长徐光启,其余人都是他们的随员和护卫。

    那三十多岁的徐光启倒也罢了,这金学曾是隆庆二年进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却是货真价实的三朝老臣,从一品的部堂高官,却要在这冰天雪地里东奔西走,不能不令人惊诧。

    不过金学曾却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从七年前开始,两京户部的四位尚书,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头带队到各省巡视,只留必要人手坐镇京城,处理曰常事务。

    对于如今的大明朝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新作物的推广更重要的了。进入共和三年以来,灾情已经愈演愈重,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冬天奇寒无比,全年气温都比几十年前底很多。这种情况下,作为粮食来源的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连年减产,北方数省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绝产。若按照常理推测,饥荒连年,破产农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该不可遏制的出现了。

    然而时至今曰,全国各地从未大规模的叛乱。小范围的零星搔乱,虽偶有发生,也都旋即被扑灭,并未形成气候。在心怀叵测之徒从未停止煽动的情况下,大明朝至今还能保持着今曰的安稳,实在是堪称奇迹。

    (未完待续)
------------

十年 (二)

    金学曾和徐光启,都是从万历朝走过来的,回首过去的岁月,他们不得不承认,是天神在眷顾着大明朝――要是没有朝廷总收总支的实现;要是没有那场提前发生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姓;要是没有那些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被广泛种植,如今的大明朝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

    第一项,使国家有能力集中调配资源,救济受灾省份;第二项,使南方至少可以自给自足;第三项,玉米、土豆、红薯的推广种植……使北方农民有了稳定的果腹主食。它也是大明朝能稳定不乱的关键,以至于朝野上下众口一词,说是‘土豆和红薯拯救大明朝’。

    在这样的连年大灾之际,吃饭问题是国家压倒一切的大事,所以户部的高官们这样不辞劳苦的奔波,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作为专门负责农政金学曾,又比别人肩负着更加艰巨的重任,他和大明朝顶尖的农学家,《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要在这个冬天走遍北方各省,监督土豆和红薯种苗的换新工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6243 26244 26245 26246 26247 26248 26249 26250 26251 26252 26253 26254 26255 26256 26257 26258 26259 26260 26261 26262 26263 26264 26265 26266 26267 26268 26269 26270 26271 26272 26273 26274 26275 26276 26277 26278 26279 26280 26281 26282 26283 26284 26285 26286 26287 26288 26289 26290 26291 26292 26293 26294 26295 26296 26297 26298 26299 26300 26301 26302 26303 26304 26305 26306 26307 26308 26309 26310 26311 26312 26313 26314 26315 26316 26317 26318 26319 26320 26321 26322 26323 26324 26325 26326 26327 26328 26329 26330 26331 26332 26333 26334 26335 26336 26337 26338 26339 26340 26341 2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