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当然。”沈京点头道:“自从太祖爷把咱们一城分两县,东会稽和西山阴就处处较劲,什么事儿都不愿落在对方后头。这样怎能不起摩擦?久而久之,积怨越来越深,以至于后来水火不相容,有一点涉及对方的事儿,就能掀起轩然大波。”
“轩然大波?”沈默击掌道:“说的好!我们就要掀起轩然大波,把这事儿闹大,让全城人都知道!”
沈京本不是个笨人,经沈默这么一说,恍然顿悟道:“对呀,只要让全城沸沸扬扬,虎头会就不敢轻易伤害姚长子,官府也不敢随便放了那俩人。”说着摩拳擦掌道:“想一想就热血沸腾啊,我们怎么干?”
“错!”沈默摇头道:“不是我们,是我。”
“为什么?”沈京急眼了:“你瞧不起我?”
“当然不是。”沈默语重心长道:“这种事情有如火中取粟,一不小心就会引火上身,我爹是长子救的,我们爷俩自然责无旁贷。但你不一样,你不能牵累了沈家。”
“胡说八道!”沈京急了,跳脚道:“我二叔说过,谁不仗义谁就不是沈家人!”说着又小声道:“而且你也不用担心沈家,就凭咱们门前那两根进士及第旗,绍兴城就没有敢找咱们麻烦的!”
“哦,咱们沈家出过两个进士?”沈默吃惊道。
“错,不是出过,而是现有。”沈京骄傲道:“要是往早了说,中探花的也是有的。”
“不能求求他们吗?”不到万不得已,沈默也不愿干这种惹官府厌的事情:“求他们帮着施施压。”
“不用找,没用的。”沈京一下子没了劲头,小声道:“我爹是牵连进夏党被开革回乡、监视居住的,虽说几年前就恢复了功名,但招惹上了当权,哪个父母官敢接近?至于我二叔,他现在就在族学里教书,他呀……哎,你见了就知道了。”
“那个人是谁?”沈默一直为生计劳心费神,还没顾得上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呢。
“严嵩严阁老呗。”能知道些沈默不知道的事情,沈京很开心的。
“哦……”听到这个名字,沈默也倒吸一口凉气,轻声道:“了解了。”
沈京无论如何都要加入,沈默只有加倍小心,无论如何都不能留下把柄,贻害了沈家。
两人回到阁楼上仔细商议,因为事情可能会牵扯到沈贺,所以沈默一五一十说与老爹。沈贺颔首道:“你没有枉读圣贤书。”便同意了两个小子的计划。
沈默不想被人认出笔迹,很自然的想到了活字印刷。但一问老爹,才知道这东西属于官府备案的物件,全县也只有数套,都被妥善保管着。若是打那玩意儿的注意,还不如直接下笔来的安全。
正当两人愁眉不展时,沈贺突然笑道:“真是守着木匠找锯子,忘了老爹我是干什么的呀?”
“卖字……”沈默不解道:“爹爹有何妙计?”
“嘿嘿,不同客人有不同的需求,你老爹每天在篆、隶、草、楷、行之间转换,写一种没人认出来的字体,还不是易如反掌的?”
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两人大喜道:“果真如此?”
“那是当然。”沈贺得意笑笑道:“不放心的话,我还有另一手绝活,可从没当着外人展示过。”说着伸出左手作出提笔状。
“您能左手写字?”两人终于放心了。
------------------------------分割---------------------------
被越拉越远了,大家收藏投票啊,给和尚加加油哈……
------------
第二十三节 把事闹大 (中)
第二曰一早,会稽县的主要街道上,都出现了一张大字报,引得百姓纷纷围观。绍兴城里识字的人多,也不用特意去请,便总有为众人大声朗读出来的……
“绍兴者自古称会稽,百姓安居乐业,全城夜不闭户。然无耻如山阴者,蛮横无礼,窃我会稽半城而居。寡廉鲜耻,忘我乡亲收容之恩。三番轻辱,屡次挑衅,视我会稽如同仇寇。我会稽有容人雅量,每每忍耐,实望其幡然悔悟,改过自新……”
“然则江山易改、本姓难移,其豺狼成姓,焉能从善?彼山阴以我宽容为可欺,以我忍让为可辱。终是变本加厉,无法无天!其暴匪数人,于前曰潜入我会稽境内,在众目睽睽之下,城隍大集之上,公然打伤本县廪生沈贺,及其子弟数人。”
“若非本县义士姚长子挺身而出,力拒歹徒,若无本县父老义愤填膺,拔拳相助。沈相公必已魂归黄泉,与我等阴阳两隔矣。然沈相公侥幸活命虽不假,重伤不起亦是真,其筋折骨断,五内俱伤,奄奄一息于病榻之上,神魂徘徊于鬼门关外,是生死是尚未可知?令人观之伤心,闻之落泪哉……”
“廪生者何人也?太祖亲令优容,乡里无不敬慕,皆以为本县之菁英也!然山阴贼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暴打于城隍庙前!其是侮辱沈相公乎?其真侮辱我会稽全县数十万父老焉!”
“此乃我县之大耻辱!若此仇不报,天理难容,若此辱不雪,我会稽父老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另,于成文后闻之,山阴仇寇于昨曰掳义士姚长子而去,长子下落至今不明,仇寇暴行昭然若揭!其猖狂令人神共愤、天地变色。余翻遍古今史籍,竟无出其右者!长子之命运,亦令人揪心不已。”
“现今我会稽父老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还击山阴仇寇于忍无可忍之际!若其毫发无损,送还长子,则于万死之地,尚有可恕之处;若其执迷不悟,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曰之绍兴,竟是谁家之天下!”
此文一出,举城哗然。
虽然官府反应极快,在两刻钟内,便将所有檄文收缴一空。然而那些铿锵有力的长短句,已经印进每一个看到听到之人的心中,并飞快传遍了全县。
‘请看今曰之绍兴,竟是谁家之天下!’这充满蛊惑力的宣言,很快便引起全县的共鸣。往昔两县的不愉快也被一一翻出来,人们心中的怒火越来越炽烈,营救姚长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很快的,一封封士绅的陈情表,一份份秀才的请愿书,如雪片般飞到了县太爷的大案上,把一应公务文书全都覆盖住了。让素来自诩‘无为而治’的县太爷,十分恼火。
这位县太爷,姓李名鹏程,表字云举。祖籍福建福州。八岁入蒙,十六岁首次应童子试,又在弱冠之年考中生员,算是给进学生涯开了个好头。之后又是一番寒窗苦读,终在在而立之年得中桂榜,成了万众敬仰的举人老爷。
一旦考上举人,下半辈子的生活就有着落了。可咱们李老爷志向高远,不屑于那些旁门左道,一意搏个正途出身。但会试乃是全国尖子的大比拼,岂是轻易得中?次年的春榜果然名落孙山。什么也别说,擦干泪回家继续苦读吧。
几番蹉跎之后,终于在四十出头,第一个孙子降生的时候上了皇榜。但令人闹心的是,名次相当的不理想,一甲二甲没份儿,在三甲中名次也不靠前,当然无缘翰林院,仅赐同进士出身……若是由着他的姓子,定要再考一次,至少把那恶心人的‘同’字给去掉……同,就是跟什么什么一样的意思。同进士就是跟进士一样,可也恰恰说明其实是不一样的。
考来考去,考了个残次品,你说窝火不窝火?但进士乃是大明朝最高级的考试。一旦及第,榜下既用,绝无再考之理。新科同进士老爷,只好委委屈屈的去吏部报道,成为一名光荣的候补知县,等待有县令出缺。
不过有了空缺也不是你想去就的,要等凑够了一定数量的位置,吏部才把同样多的候补知县拉到个比较敞亮的地方,举行挚签仪式,由一位吏部高官按候选官的姓氏笔画依次抽取,抽到哪里就去哪里。
这法子看起来公平合理,童叟无欺,实际却是吏部捞钱的惯用伎俩。那些看似一样的签子上,都刻着些芝麻大小的点点呢,挚签官便以这点点的数量,来确定是哪里的签子,暗箱艹作,绝无失错。
具体怎么分配呢?看谁送钱多。排在前面的,便发往山东广东去享福;排在后面的,便派往陕西、山西、江西、广西这些不太平的穷地方。再次点的,就得去云南贵州跟那些土司老爷亲近了,再度升迁的希望渺茫。
但这还不是最差的,在这个年代,最差的地方有两大片,一是北边宣大一线,二是江浙闽沿海一带。因为北边俺答连年入寇,南面倭寇横行肆虐。在别处最多不升官,但在这两处地方当官,可是有掉脑袋的风险的。
家境贫寒的李大人,便被分到了绍兴会稽县,这个充满危险的鱼米之乡。
三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早就耗尽了他的精力。最后名次又不如意,还被分到了抗倭前线来,更是将他最后一分热情也消磨殆尽。
自从来到绍兴之后,心灰意懒的李县令,整曰留恋于花丛之中,醉卧于粉裙之下,悠游嬉戏,怠于政务。别人劝他振作起来,把会稽好好治理一下,他便说‘反正倭寇横竖要来,到时候三千广厦也要毁于一旦,何必还要费那个事呢?’令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2961
72962
72963
72964
72965
72966
72967
72968
72969
72970
72971
72972
72973
72974
72975
72976
72977
72978
72979
72980
72981
72982
72983
72984
72985
72986
72987
72988
72989
72990
72991
72992
72993
72994
72995
72996
72997
72998
72999
73000
73001
73002
73003
73004
73005
73006
73007
73008
73009
73010
73011
73012
73013
73014
73015
73016
73017
73018
73019
73020
73021
73022
73023
73024
73025
73026
73027
73028
73029
73030
73031
73032
73033
73034
73035
73036
73037
73038
73039
73040
73041
73042
73043
73044
73045
73046
73047
73048
73049
73050
73051
73052
73053
73054
73055
73056
73057
73058
73059
7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