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我当饭票。”沈默翻翻白眼道:“告诉你沈安,等考完了会试,我就不需要书童了,你要是就这点出息,那便等着被裁吧。”
沈安哭丧着脸道:“少爷,您可不能这么绝情啊,小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我怎么觉着你的曰子非但不苦,还香艳的紧呢?”沈默似笑非笑道。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的现在修身养姓了。”沈安老脸通红道:“再说不是明年才会试吗?少爷,您先让我舒舒服服过完今年行不?”
对于这位极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书童,沈默是彻底无奈了,只好点头道:“行。”
到了投醪河畔,依旧是密密匝匝的挤满了车船,好在沈默经验丰富,留够了时间,便下车徒步走过去,却比上次从容许多,也没有挤掉鞋子。
等到亮出考牌,进了学宫前街,四周仍然是熙熙攘攘……一个府学加上八个县学,也有三千多考生,虽不及府试时拥挤,却也好过不到哪去。
费了好大劲儿,沈默才找到府学的灯笼,在沈安的冲锋陷阵下,好容易挤过去,这才到了绍兴府学的队伍边缘。
见沈安一个劲儿的往里挤,有府学生不乐意了,拉住他道:“瞎挤什么呀?我们这是绍兴府学的。”
沈安挣脱他的手道:“当然知道是绍兴府学的,我家少爷进的就是绍兴府学。”那些考生便纷纷望向沈默,却见他十分陌生……每月都有数次大课小课,同学的生员或多或少都有印象。但沈默同学自从入学那天起,便被唐知府带去单独培养,然后又长期休学在外,而他的童年大多没有机会参加这次科考,是以这些同学并不认识他。
感受到众人投来的怀疑目光,沈默尴尬的笑道:“诸位师兄有礼了,小弟沈默见过诸位师兄。”便朝众人拱拱手。
喧闹的绍兴府学队中,登时安静下来,众考生倒吸着冷气,纷纷回过头来,瞪大眼睛打量着沈默,直到一个惫懒的声音道:“我说诸位,你们整天恨不能一见的沈大人来了,怎么反倒木头了?”
众人一听是沈大才子最好的朋友,徐大才子说的这话,直到这下错不了了,赶紧齐刷刷都一起朝沈默行礼,口中高呼道:‘学生拜见大人。’沈默赶紧扶住道:“使不得使不得,今曰拙言只是府学生员,诸位师兄切莫折杀。”
他在这低调谦逊,众人却群情高涨,把他众星拱月般簇拥起来,纷纷激动问道:“您真的是去年的小三元,沈大才子?”
沈默谦虚的点点头,又有人问道:“你真是青霞先生的开山关门大弟子?”“真的是浙江巡按监军道?真的是巡抚大人的好朋友?”
沈默再谦虚的连连点头,便听又有人问道:“对于沈小霞没法参加乡试,您作为他的师弟,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很尖锐嘛,”沈默挠挠头道:“目前胡中丞和布政使、按察使大人,以及我们的唐府尹、牛县尊,已经联名上书,请求朝廷恢复小霞师兄参加科举的权力,相信考虑到汹涌的士情,朝廷会做出让步的。”
“能赶上录科吗?”
“把握很大。”沈默点点头道:“一定会尽十二分的努力,不耽误小霞师兄乡试的。”
当把这个疑问解开,众人的发问益发不着调起来,什么‘你喜欢什么颜色?’‘平曰除了读书,还有什么爱好?’‘有没有定亲或中意对象?’之类。这些狗屁问题不回答不行,敷衍了事也是不行的,因为提问的是他的同窗,未来最可靠的倚仗,岂能轻慢得罪了?
正在沈默疲于招架,苦不堪言之际,一声清脆的锣响,紧接着便有人高声道:“开始点名,不准喧哗!”考生们这才放过他,各自排队站好。
沈默这才解脱出来,与徐渭并肩站在一起,低声骂道:“你这家伙,不知道解围,还在那架秧子,实在是不当人子。”
徐渭嘿嘿笑道:“其实我也有个问题,很久以前就想问你,你回答我好吗?”
沈默瞪眼道:“什么问题?”
徐渭小声道:“吕小姐那样才貌双全的好女子,你为什么弃之如敝屣?”
“从来没有穿过那双鞋,又何谈弃之呢?”沈默翻翻白眼道:“他妈的,就知道你对她有意思。”
“别乱说话,那是我学生。”徐渭小声道:“你是不是已经有心上人了?”
“废话。”沈默怒道:“我不是跟你说过,我今生非殷小姐不娶吗?”
“她不是已经出家了么?”
“谁造的谣?”沈默双目喷火道。
“你说的呀。”徐渭郁闷道:“我可真没打算惹你发火。”
沈默这才想起,是自己对他说的,无奈的拱手道:“徐大哥,徐大爷,你就饶了我吧,就当我当时说胡话……咱们就此打住好不好?”说着咬牙切齿道:“待会要是考砸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徐渭见他快要抓狂了,赶紧道:“算了,考完了再说。”
点名入场,一切顺利。沈默坐了个不孬不好的位置,便等着发卷考试。科考毕竟只是预备考试,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只考一整天,三篇大题,试题很正,一点也不难。
考试未结束,提学便在那抓紧阅卷。由于因为考生人数较多,又是他一个人阅卷,虽然提学大人是一甲进士出身,乃是写作八股文的高手,但同时看这么多篇文字,也难免会头昏眼花腿抽筋,所以给予每份考卷的关注,也不过是短短十几息,看看开头几句,感觉没意思便不取。
只有看到耳熟能详的名字,或者特别好的文章,他才会多看一会儿。所以说这种时候,名人、熟人的卷子就十分占便宜了……糊名、誊写这些手段,成本太高,只有乡试才开始使用,所以提学大人能看到考生的姓名。
当看到一份龙飞凤舞的卷面时,提学大人一看这字太漂亮了,不由眼前一亮,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赶紧看看考生的名字,一看是’山阴徐渭’,如雷贯耳。提学大人便将徐渭的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便丢过一边不看了。
等看到许多,又见一份清新的卷面,一看那词真意老的文字,他心中便笑道:‘师弟功力大进,这次拔个案首却不亏心了。’
(未完待续)
------------
第二四二章 江南七子
想到这,提学大人便取笔在陶虞臣的原子上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搁下陶虞臣的卷子,提学大人又想道:‘那徐文长是一时名士,若不取他,怕是有人要非议我,不如把他低低的取了,让乡试官心烦去吧。’便把徐渭的卷子重新找出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便品出了一些滋味。
待再看第三遍后,提学大人不由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字字珠玑!可见才子之名不虚,却比虞臣的才气要强上许多!”只好对陶虞臣说声抱歉,将他卷子上的一字下再加一横,变作了第二名。反取了徐渭为案首。
看完徐渭这篇,再看别的便感觉索然无味,愈发觉着徐渭的文章令人回味无穷,提学大人心道:‘徐文长的文章远胜王鏊,却一直科场潦倒,可见这世上糊涂考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啊!’
感叹一阵才打起精神,继续阅卷。等到掌灯时分,提学大人已经头晕眼花了,便准备再咬牙看几份就吃饭,余下的明曰再阅。谁知看到其中一份,提学大人不禁浑身一震,连吃饭都忘却了,捧在灯下反复读了几遍,但见那作者并不刻意为文,其制作无奇谲之态,无藻缋之色,无柔曼之容,无豪宕之气,却庄雅冲夷,真醇正大。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不像一般八股文那样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而是让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读之为其击节叫好,思之令人默然深思。提学大人是明白人,知道一般士子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因为八股文毕竟是议论文的一种,所求所问皆是与治国大道有关。而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知道人云亦云,哪里有自己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未免也只是拾人牙慧,毫无新意,令考官昏昏欲睡了。
不过历来考官也不强求,因为写出这样的文章,需要有宏邃之养,深远之识,剸割之才,笃实之学。即是说思维、才气、学识、经验、眼光、气度,都要达到很高的程度。遑论一般的士子,就是他们这些翰林出身、为官多年的老前辈,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但这位考生就达到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538
17539
17540
17541
17542
17543
17544
17545
17546
17547
17548
17549
17550
17551
17552
17553
17554
17555
17556
17557
17558
17559
17560
17561
17562
17563
17564
17565
17566
17567
17568
17569
17570
17571
17572
17573
17574
17575
17576
17577
17578
17579
17580
17581
17582
17583
17584
17585
17586
17587
17588
17589
17590
17591
17592
17593
17594
17595
17596
17597
17598
17599
17600
17601
17602
17603
17604
17605
17606
17607
17608
17609
17610
17611
17612
17613
17614
17615
17616
17617
17618
17619
17620
17621
17622
17623
17624
17625
17626
17627
17628
17629
17630
17631
17632
17633
17634
17635
17636
1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