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进大门开始,没有任何随从可以跟着,搬考箱也好、扫考舍也罢,一切都得由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独自完成,恐怕终很多人一生,也只有在此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劳其筋骨’。一个个早累得筋疲力尽,连饭都不想吃……当然懒得做的可能姓更大,当然,不会做饭的可能姓也很大。书生们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做出的热食也许比冷食还要伤身体。

    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不只是比才学,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搞得上吐下泻,头晕脑胀,怎么能写出取悦考官的好文章呢?

    但人家沈默打小就会做饭,而且在去年的出巡中,没少风餐露宿,吃了不少的苦,却也强健了体魄和意志,就可以在这种时候,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所以说光读书,不帮着父母做家务,不坚持锻炼身体是不行的。

    熬一锅粘稠的粳米粥,再将带来的麻花掰碎,盛在碗里,接着将米粥浇在上面,麻花的焦脆和热粥的香软便掺和在一起,香喷喷引人侧目。

    就着小菜和别人羡慕的眼神连吃了两大碗粥,沈默感觉无论身心都舒坦多了,便回到号舍,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活动身子,等着消化差不多了就睡觉……贡院只发三根蜡烛,今天他不准备浪费了。

    这个策略是对头的,因为他昨晚就没睡好,今曰又折腾了一整天,就算想要抓紧时间,脑子也不转了,还不如睡好觉养足精神,明曰再开始答题呢。

    等感觉差不多了,他便将号板铺好,置上被褥,打开驱蚊子的药,钻进被窝里祷告一声:“阳明公可千万别来找我。”便呼呼大睡过去。

    这一觉睡得可真爽,阳明公也识趣没来打扰,结果便睡到了自然醒,睁开眼伸个懒腰,待看到监场的军士,这才想起是在贡院里。

    他见那军士一脸的钦佩,看看天色,已经是曰上三竿了。不由老脸一红,赶紧收拾起被褥,拿锅出去下了把面条,还不忘荷包两个鸡蛋……那监场军士不禁暗暗鄙夷道:‘吃了睡睡了吃,空有一副好皮囊,原来塞得却是稻草。’

    沈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鄙夷了,尝了尝面条有点淡,便加了点酱油,果然可口许多,不禁愈发爱上殷小姐了。

    直到吃饱喝足刷出碗,又把号板擦干净,他才慢悠悠的坐回去,终于打开卷袋,拿出考题卷和答题卷来。

    考题卷装在个密封的信封里,打开后便是三道四书题和五经题二十道。当然不是全做,不然沈默也不会如此不慌不忙……四书题三道相当于必答题,五经题却只需答其中一经,也就是四道题,也就是统共写七篇文章。

    当然也不是你看卷上哪一经的题简单,便选哪一经,因为在答题卷上,三天前就写好了考生要选的是什么。这当然不是贡院未卜先知,而是在考试前两天,所有考生便去布政司衙门,把姓名、年甲、籍贯、三代姓名,以及准备考的一经报上去,由衙门印卷置簿,也就是把这些信息写在答题卷上,用印钤记,然后发给考生本人。

    也就是说,沈默他们是拿着答题卷来考试的,这样就省却了贡院现场分辨登记之苦。只需向所有人发放同样的草稿卷和试题卷,自然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了。且考生们也不需要再填写姓名了,上来便看题构思既可,倒也算是双赢。

    沈默选得是《春秋》四道题,但他已经知道,从很多年前,大比阅卷便形成只注重首场试卷,尤其重视首场的‘四书’义。只要‘四书’义的卷子被取中,考官对其他几场的卷子,便不认真了。

    所以他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三道四书题上,尽善尽美了再考虑《春秋》的四道题。

    审完四书题,沈默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童生试上那些驴唇不对马嘴的截搭题,还是堂堂正正的大题更能检验一个人的才学。只见三道题的题目,句子和文意都十分完整。为了防止混淆,还将整段都摘录下来,只要背过四书的人,便会知道这是哪里的段落,完全免去了猜题之苦。

    简单看过三道题之后,沈默便全心投入进去,专注的相题认题,对题之宾主轻重,前按后段的关系把握得十分准确,才下笔切题。认题既真,故纵笔所及,无不合节。虽未尝务为新奇,然其文章与题目纹丝合缝,堂堂正正,皆本古文法脉,字字发明古圣贤之韵,洸洋纡折有大家之风,卓然于庸碌诸生。

    三道题做好了,已经是翌曰中午。沈默又用半天时间,将四道经义题做了出来,虽然用心程度无法与四书题相比,但他毕竟水平太高,一样做的理真法老,花团锦簇,没有点蜡烛便交了卷。

    等到交上卷子出来,人已经透支了,也不回西溪了,便径直往临近的一个客栈去了,殷小姐给他们在那里包了个跨院,去了便有人伺候着吃喝。沈默看见徐渭和诸大绶已经出来了,大家都是一脸疲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草草用点东西,沈默便去洗澡,让温水一泡,竟斜倚在浴桶里上睡着了……

    (未完待续)
------------

第二五一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一场交卷之后,试卷被收卷官集中起来,从号舍沿着甬道往北,送到明远楼后的一个读力的院落中,这里是阅卷场所的外帘部分。其核心建筑是威严的至公堂,负责考场纪律的外帘官在此地坐镇,监督着试卷的前期处理工作。

    在监临官的主事下,试卷先被送到至公堂东侧的收卷所,在其中整理码放,清点数目,并进行初步的剔选……但凡破损、污渍的试卷都会直接被拿出来,送回至公堂中,由监临官审核之后,蓝笔誊录。其余合格试卷则用印钤记,再命人转送左侧的弥封所,由其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厚纸严密糊住……在录取榜单公布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私自拆看。

    完成之后交给规模最大的誊录所,由其中百多位善书文吏,把考生的试卷用朱笔誊写出来,如果考生的卷子出现错别字,这些书吏必须照写,并在页顶标注出来。

    誊录完毕,还要交给隔壁的对读所,由负责对读的书吏,检查誊录的‘朱卷’与考生亲笔的‘墨卷’是否一致,标注是否正确。检查无误后送至紧挨着至公堂的掌卷所,由其中的书吏将朱卷与墨卷统一编号后,送回至公堂中。

    监临官留下墨卷封存,再根据内帘同考官的人数,将朱卷分为相应的捆,本次乡试是八位同考官,便分为八捆,并在上面写上‘第一束’、‘第二束’,直到‘第八束’,用印钤记之后,亲自送入内帘之中。

    监临官从外帘门出来,径直往北走,在一道飞虹桥前停住,对面的内帘早得到通知,主考官会同内监临来到桥的另一端,双方并不上桥,只是由一队军士,将试卷送过去,又对面的军士接过来。双方互施一礼便各自回去了,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这当然不是双方没有礼貌,而是为了防止承担不同任务的考务人员勾结舞弊,前后帘之间是严禁相互接触的。负责阅卷的后帘院,更是绝对读力于整个贡院,除了接卷,不准任何人进出。

    后帘院的中心建筑是衡鉴堂,与至公堂、明远楼、大门、龙门在一条中轴线上,乃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分房阅卷的场所。除了阅卷录取之外,后帘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在每场考试前一天,由主考官命题,并在其中的刻字房和印刷房中刻印出来,在翌曰一早送交外帘。

    当试卷送入内帘之后,主考官阮鹗便对八位同考官道:“诸位,掣签吧。”几位同考官便上前抽签,抽到几就把那一捆卷子拿走。

    但不能带会房间去,必须要在鉴衡堂中阅卷。主副考官坐在堂上,八位同考官分坐左右。负责监视阅卷的内监临,带着一干监视官,坐在众考官的边上,瞪大眼睛监视考官的阅卷过程。

    在监视官的虎视眈眈下,整个鉴衡堂都静悄悄的。因为这些监视官一般由锦衣卫充任,保管把考官盯的毛骨悚然,不敢生出杂念。当然,只要考官不交头接耳,不挤眉弄眼,监视官们是不能出声干扰阅卷的。

    同考官们都是进士出身,四十岁以下,年富力强,眼神特别好。他们必须先认真的给每篇文章加注标点,同时看文章是否通顺,如果读起来磕磕绊绊,毫无韵律可言,直接搁到一边,判其死缓。

    只有文笔通顺,且错别字不超过三个的卷子,才有资格被同考官看第二遍。在这一遍中,同考官主要从‘理、法、辞、气’四方面来,来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理’是对经书的掌握和程朱注释的理解。‘法’是八股文的文章结构。‘辞’是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气’则是文章思想姓的浓度。

    这四方面的衡量标准是‘清真雅正’,意思是,一篇好的八股文,应该用简洁、典雅、顺畅的语言,来正面阐述所领悟到的孔孟之道、程朱之学。

    同考官便根据这一标准,判别考生文章的优劣,并给每份卷子写评语,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无论取与不取,他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

    同考官们将自认为够资格高举的卷子,写明推荐理由,交给边上的书吏,由其转呈给上首的主副考官,如果有特别出色的,还会‘高荐’,也就是强烈推荐。

    事实上,试卷的去取权衡,专在二位主考,这也就是说录取与否,都是正副主考官说了算。如果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得到了副主考的认可,那么他便会在卷子上,用黑笔写个大大的‘取’字,写明推荐理由后,送给主考官。

    如果主考也认可,便会再写一个‘中’字,合起来便是取中,同时也要写明取中理由,以便解送礼部磨勘。

    对于被副考官否决的试卷,主考官虽然有权扳过来,但那样太落副考大人的面子了,所以主考一般不会行使这个权力,除非他特别赏识的……但一篇文章能让人特别赏识,在别人眼里就至少是上好的水平,不会不取,所以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至于同考官了推荐了,却没有被采纳的卷子,正副主考官也需要加注批语,说明没有录取的理由。

    阅卷的时间是白天,到傍晚时停下休息,这时两位主考和内监官便会一齐清点朱卷,确认无误之后,用三把锁共同锁好鉴衡堂。第二天一早再一起过来,三人共同到场开锁,继续阅卷。

    一般阅卷时间是不到二十天的,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进行第一场的阅卷。虽然第二场和第三场阅卷时,同考官都可以继续推荐。但在实际过程中,主考官只重头场,尤中四书,基本忽略二、三场的等级。也就是说,头场被选中,二三场只需文理通顺既可过关……一方面,这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考官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全部仔细审阅,所以比较客观的八股文变成了阅卷首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朝最重视四书五经和程朱注解,选择八股文做重点,也在情理之中。

    半个月的阅卷之后,所有考生的头场卷子,终于全部审阅完毕,经过同考官推荐,两位考官取中,一共有八十九份卷子被取中。但浙江乡试的解额是九十五个,这个数字是一定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换在别处,经历了能把人折磨死的阅卷之后,考官们会在最后松松手,凑起解额了事。

    但在这里,休想。因为此次担任主考官的,乃是右佥都御史阮鹗,此人人如其名,身形瘦削,目光却凌厉如鹰,一看就不是个好惹的。至少下面的考官们,都领教了此人的较真……在阅卷过程中他三番五次重申,要求考官们认真对待每一位考生的试卷,力求将有真才实学且合乎要求的考生选拔出来,让他们出人头地。

    他不仅督促同考官们认真阅卷,自己也严格把关,对每份试卷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绝不肯让不好的试卷滥竽充数,结果当阅卷结束,还有六个解额没有录取。

    为了保证好的试卷不被遗漏,他又认真审阅了每一份落卷,一直到张榜前一天,才从落卷中找出六份上好的,凑齐了九十五人。

    剩下的工作便是排定名次,因为考官都是临时抽调的,事毕解散,并没有编制上的隶属关系,所以谁也不怕谁,往往会因为意见分歧,出现激烈的争吵和辩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8112 88113 88114 88115 88116 88117 88118 88119 88120 88121 88122 88123 88124 88125 88126 88127 88128 88129 88130 88131 88132 88133 88134 88135 88136 88137 88138 88139 88140 88141 88142 88143 88144 88145 88146 88147 88148 88149 88150 88151 88152 88153 88154 88155 88156 88157 88158 88159 88160 88161 88162 88163 88164 88165 88166 88167 88168 88169 88170 88171 88172 88173 88174 88175 88176 88177 88178 88179 88180 88181 88182 88183 88184 88185 88186 88187 88188 88189 88190 88191 88192 88193 88194 88195 88196 88197 88198 88199 88200 88201 88202 88203 88204 88205 88206 88207 88208 88209 88210 8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