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讨了个没趣,只好怏怏退下,出来那间客栈,走远了才相视摇头苦笑,都大感这怪老头不好伺候。

    沈默轻声道:“老夫子好大的架子,让赵侍郎来见他,这不是纯粹找碴吗?”

    “摊上这种大人,也是有好处的。”王用汲两手一摊,微笑道:“尽心办差就是,其余皆不必艹心。”

    沈默连连摇头,便与他拱手作别,各自完命去了。

    沈默先去卢园,一问才知道,原来人家赵侍郎出去泡温泉了,再问何时归来,管家道:“这说不准,看大人的身体情况吧。”其实谁都知道,看的不是赵侍郎的身体,而是事态的进展情况。

    看来赵文华铁了心要置身事外了,沈默也没有办法,只好去找胡宗宪,胡中丞倒没有玩失踪,也不可能违背钦差的意思,但沈默知道,赵贞吉不会从他那里得到有用的东西的……他太了解胡宗宪了,虽然年纪不如赵贞吉大,但狡猾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果然在结束了与胡宗宪的谈话后,赵贞吉把沈默找去了,面色十分难看道:“你是浙江的巡按监军道,有监察全省军政之责,说说对此事的看法吧。”

    沈默刚要开口,却见赵贞吉一抬手道:“不要老生常谈,不要敷衍塞责,本官可不是好糊弄的。”

    沈默这才知道,原来方才胡中丞便是用‘老生常谈’,‘敷衍塞责’赵部堂,怪不得老夫子的脸色跟丢了钱似的。稍稍整理下思路,他便禀报道:“此次陛下命部堂彻查此事,无非就是想知道三件事,谁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谁该负主要责任。”

    赵贞吉点点头,不做声的听他道:“现在浙江这边,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王江泾吃了大亏的徐海,在出手报复,要讨回场子;也有人说,只是倭寇迷了路,无头苍蝇乱撞上来的……”说着顿一顿,低声道:“还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据说是‘提编’惹的祸,一些大户出钱请的死士,给那位上眼药呢。”

    大明朝的中央财政寥寥,地方的困难都得靠地方自己解决,十几万抗倭大军齐聚江浙,光人吃马嚼每天就得两千两银子,若再算上军饷烧埋,兵器甲具,所耗费银两更是不计其数,早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财政收入。

    就只好再额外增税,但浙江的老百姓已经在田租地税之外,亩出兵饷一分三厘了,再加上其它名目众多的赋役征发和严厉的海禁,已经是家家皆净,无以为继了。如果再行盘剥,无疑会使黎民生路断绝,被迫加入倭寇行列。

    但仗不能不打,饷也欠不得,必须要有一种立竿见影的法子,来保证抗倭的军需不断流才行。而为军队筹饷是赵文华除督战之外的主要任务,但他显然不具备解决这个天大难题的手段,便不出意外的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胡宗宪,让他来想办法。

    别无他法之下,胡宗宪只好想出了个名为‘提编’的加派之法,便是按照人民的贫富,将其编为十等,然后从最富一等开始征税。若富人所纳税额不能满足需要,则向下征收次富阶层,以此类推。

    实事求是讲,这个法子是十分合适的,毕竟谁都知道,大明朝的九成财富,集中在不到一诚仁的手里,现在没钱打仗了,不问那一成要,却还问谁要?

    但那些掌握着巨大财富的大户们不愿意了,他们已经习惯了百多年来,不纳捐不交税的曰子,突然要让他们拿大头,当然没法接受。

    论说这些人家都是有权势的,又同气连枝,是惹不得、碰不得的。但现在非比平常,一切以抗倭为重,原先那些用来攻击官员的借口,诸如‘擅杀’、‘恣横’甚至‘专权’之类,统统可以被原谅,至少是暂时原谅。

    而地方官府,则可以高举着‘通倭’的大帽子,看谁家敢不听招呼,便扑通一声扣上,保准你家破人亡,满门抄斩,谁也救不了。此消彼长间地方官们,在面对这些大户时,占据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地位。

    于是‘提编法’得以执行,大户们也只有乖乖掏钱了。这样加派之后,浙江一司仅今年上半年,便额外征收了白银四十万两,而南直隶因为更大更富,受患更轻,这个数字则达到了六十万两。勉强保证了军费的来源,使战争得以长期维持下去。

    但在江浙的大户心目中,赵文华和胡宗宪两个名字,无疑便变成了扒皮鬼与鬼扒皮,其关系早已不复融洽,所以才有了这种传言。

    沈默已经知道赵贞吉微服私访的事情,所以肯定知道这些,便干脆也不替赵文华做隐瞒,反正这件事沸沸扬扬,盖是盖不住的。

    听了沈默的说法,赵贞吉的面色这才稍稍好看些道:“算你老实。”便沉声问道:“你觉着哪一种可能呢?”

    沈默摇摇头道:“这些都只是传闻,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任何判断都没有根据。”

    赵贞吉眉毛微微抖动道:“我非让你说一种呢?”

    沈默依然平静道:“那要看赵部堂想看到什么结果了。”

    “难道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吗?”赵贞吉不悦的哼一声道。

    “下官没有。”沈默轻声道:“下官也混沌的很。”

    赵贞吉始终是没有从沈默嘴里,翘出点有价值的线索来,只让他出去。

    待门关上,赵贞吉仿佛自言自语的嘲讽道:“这就是你谭子理口中的未来宰辅?弼国之才?”

    里间的门帘便挑起来,一个三四十岁、仪容威严的中年官员,从中走出来,不以为意的笑道:“部堂大人难道不认为,他表现的很精彩吗?”

    “瓜娃子地,精彩个批。”赵贞吉骂一声道:“才不到二十岁,油盐不进的老官僚一样。”

    那谭子理正是台州知府谭纶,与赵贞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以赵老夫子一封信便把他招了过来。

    谭纶在赵贞吉的下首坐下,微笑道:“如果他不这样说,我才真觉着失望哩。”

    赵贞吉笑骂道:“你帮谁说话呢?”

    谭纶笑笑,压低声音道:“大洲兄,我真觉这回,你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赵贞吉的笑容登时敛去,皱眉道:“子理,你是不是让他们给拉下水了?”

    谭纶正色道:“大洲兄请放心,我谭子理的气节无需怀疑。”

    “那你……怎能帮着严党说话呢?”赵贞吉敲着桌子问道。

    “我没有帮严党说话,我是从大局出发。”谭纶一脸坦然道:“浙江经不起任何内乱了,所以不赞同你们借题发挥,打倒胡中丞……因为他是抗倭的最佳领导者。”

    “荒唐!”赵贞吉怒发冲冠道:“你把我赵孟静看成什么人了?我难道不知道一切以大局为重,一切以安定为念吗?”重重一拍桌子,伤心的撇过头去道:“你可曾想过,我为何要蜗居在这个小客栈中?为何要一切都在私下进行?”

    谭纶赶紧道歉:“小弟口不择言,大洲兄千万不要见怪。”

    赵贞吉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如此,口中低声道:“如果胡宗宪做得好,我当然不会添乱,可他真得做的好吗?别的不说,就说这个这个额外提编之法,搜刮来的民财,真的都充做军饷了吗?”说着冷笑一声道:“别忘了,我是干过户部侍郎的,早给你们浙江算过总账了,按照你们现在的养兵费用。南直隶和浙江的正常税负,加上‘倭饷’再加上‘提编’,足可以供三十万军队持续作战的了。”

    “请问谭大人,为什么你还跟我说,部下只能发半饷,军粮也时常难以为继呢?”赵贞吉目光炯炯的质问道。

    (未完待续)
------------

第二七三章 各执己见

    谭纶一时语塞。

    “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是吧?”赵贞吉冷笑道:“那好,我替你说。是因为这些钱,被赵文华和你那位栋梁之材,还有他们的党羽,中、饱、私、囊了!正是因为有这个贪婪无度的毒瘤存在,所以才会出现,一面是浙江百姓生路断绝、敝衣枵腹,另一面你们抗倭前线又饿得两眼发绿,嗷嗷直叫的奇怪局面!”

    “不能全盘否定啊。”谭纶分辩道:“我承认赵文华是很不像话,胡宗宪也不是没有问题,但要是没有这个法子,我们的军队连嗷嗷直叫的力气都没有。”顿一顿,又道:“而且你必须看到,今年至今,浙江还没有大的倭患,这离不开胡中丞的筹划调度之功。”

    赵贞吉闷声道:“杨宜未必比他做得差……我在南京接触过他,思路清晰,知兵善策,是很有才具的,只不过现在被赵文华压制,被胡宗宪架空,完全不得施展罢了。”说着使劲瞪着谭纶道:“你敢说如果给他发挥的空间,他就一定比胡宗宪做得差?”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1022 131023 131024 131025 131026 131027 131028 131029 131030 131031 131032 131033 131034 131035 131036 131037 131038 131039 131040 131041 131042 131043 131044 131045 131046 131047 131048 131049 131050 131051 131052 131053 131054 131055 131056 131057 131058 131059 131060 131061 131062 131063 131064 131065 131066 131067 131068 131069 131070 131071 131072 131073 131074 131075 131076 131077 131078 131079 131080 131081 131082 131083 131084 131085 131086 131087 131088 131089 131090 131091 131092 131093 131094 131095 131096 131097 131098 131099 131100 131101 131102 131103 131104 131105 131106 131107 131108 131109 131110 131111 131112 131113 131114 131115 131116 131117 131118 131119 131120 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