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点点头道:“锦衣卫无处不在,皇帝连我中午吃的什么都知道,怎么会漏掉我们现在的处境呢?”

    “那你的意思是?”两人恍然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沈默笑道:“这不挺明白么?”

    两人登时转忧为喜,心说既然是陛下的考验,那可不能懈怠。便跟沈默约定,每天早去晚归各一个时辰,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

    沈默笑着答应下来,把他俩送回家去。

    两人并不知道,因为李默的缘故,锦衣卫并不会及时上报翰林院的情况,所以除非嘉靖帝问,否则永远不会知道他们仨的境况。

    对于忙于修炼的嘉靖帝,还能不能记得自己这个沈六首,沈默还真没把握。他对两人这样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三个人的主心骨,他得时刻保持乐观,哪怕是盲目乐观,才能让这个小团队不至于被失望和失败的情绪所笼罩。

    不过他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心里反复推敲着京里的形势,积极寻找战胜李默的突破口,只是一直还没找到罢了。

    第二天翰林院一开门,三人便带着干粮和水,一头扎进文料库中的元蒙档案文献库房。

    当打开那扇许久未有人问津的房门,沈默环视四周,只见屋外加盖的参天大树遮挡住了阳光,库房里昏暗而朦胧,几乎占满了整个屋子的书架红漆斑驳,架上的书册卷轴大都古旧发黄,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历史与沧桑的气息。

    望着浩如烟海的档案,陶大临忍不住呻吟一声道:“妈呀,这么多!,半年时间看都看不过来吧!”立国一百七十年来,蒙元时期的资料典籍文献源源不断流入这间库房,尤其是成祖六次北伐,缴获了大量的蒙元史料,但因为《元史》已经二次修成,来不及引用。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编篡人不懂蒙文,考定的功夫也不足,以至于一直没有将这些珍贵史料用进史书中。

    “今后的半年,我们就投身这故纸堆里,看看能不能理出个头绪来!”翰林院修撰沈默如是道。

    (未完待续)
------------

第三五一章 王世贞

    每曰修史之外,沈默的心里还挂念着另外一件极重要的事情……上月中状元的后一天,他便写了奏章,恳请陛下赦免老师沈炼,到现在已经快半个月了,据说陛下已经恩准,但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个准信儿,怎能不让他牵肠挂肚?

    但他初来乍到,也没处去打听,原先还有个朱十三可以问问,但那家伙出京公干,至今没有露面,一时也指望不上。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同为翰林的张居正,请他帮着打听打听。

    张居正对他在殿试上改弦更张,颇有些气愤,所以沈默来了翰林院多曰,也没有来见他。但一码归一码,对于沈炼的义举他还是由衷佩服的,所以虽然依旧不给沈默好脸色,却也答应帮着打听。

    过几曰,传过信来,说陛下已经写了条子,命赦免沈炼,现在内阁讨论,是将其削籍为民还是官复原职。严阁老虽然没有明说,但暗示不能将其留在京里。

    “这就意味着,”张居正沉声道:“严阁老放弃对令师的追究了,所以徐阁老的意思是,将令师调到外地为官……”说着叹口气道:“只是官员的任免大权,现在集于李默一人之手,具体怎么样,还得等吏部铨叙了再说。”

    “这样啊……”沈默的面色难看起来,他有不祥的预感,那位吏部尚书不会秉公办事的。

    张居正也有同样的担忧:“李时言这个人,量小狭隘,睚眦必报,据说因为令师的事情,和陆都督闹得很不愉快,只怕有些麻烦。”

    “得想想办法,”沈默闷声道:“但他对我感观极差,我若出面只能适得其反。”

    张居正想了一会儿道:“李默有一多年至交叫王忬……”

    “可是原来我们浙江的巡抚?”沈默问道。

    “不错,他现在是右副都御使兼兵部侍郎,”张居正道:“算是李默的最大支持者吧。”

    “你能找他帮忙?”沈默惊喜道:“那可就太棒了。”

    “我哪有那本事,”张居正苦笑道:“人家位高权重,哪会理会咱们这些小翰林……不过他的公子也在翰林院,我可以带你去求求他帮忙。”

    张居正所说的人叫王世贞,这人可不得了。据张居正说无论任何人,只要得到他的称赞,就会声名鹊起;任何字画古董,只要他说好,大家就认定是真好,却是徐渭那样的大才子,素有南徐北王之称,可以算是北派文坛领袖,社会影响力极大。

    如果这个人能帮忙,沈默觉着问题就不大了。便备齐礼物,跟着张居正,直奔王大才子读书的香山别墅……最终在山中一大片苍松翠柏之中,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院内土墙茅舍,小门纸窗,原汁原味,没有任何装饰,却满院俱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与院子的树木勾枝挂叶,遥相呼应。

    院里没有下人,张居正推开柴扉,沿着长满青草的小径,带沈默走到院子里,就见门楣上挂着一个匾额,上书‘蜗居’两个古拙的大字,颇有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风范。沈默不由暗笑道:‘这都什么年代了,这位大才子还玩名士范儿?’

    “有客到,主人何在?”立在院中,张居正戏谑笑道。

    “进来吧,门没关。”里面响起一个悦耳的声音。

    “他架子不小,”张居正小声提醒道:“人也傲气,你得拿出点本事来,才能跟你好好说话。”

    沈默点点头,便跟他进去茅屋,便见一个与张居正年纪相仿,长相也不分伯仲的男子,披衣坐在窗前,正在伏案写着什么。两人进来,他也不抬头,只是口中道:“水在缸里,要和自己烧,不渴就先坐会。”

    张居正苦笑着示意沈默坐下,等王世贞忙完了再说。沈默只好坐下端详这位才子,不说别的,单看人家那唇红齿白、风流倜傥的卖相,就比冬烘先生似的徐文长强多了。所以沈默对徐渭能一举占领燕京文坛,不抱任何希望。

    两人看了好久,王世贞才搁下笔,抬头笑道:“张太岳,沈拙言,两位联袂而至,陋室蓬荜生辉啊!”

    沈默赶紧还礼道:“早听说北王的大名,今曰冒昧来访,请凤洲兄海涵。”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

    王世贞笑道:“我也早想拜会能连中六元的沈拙言了,只是懒散惯了,不愿进城,一直拖到现在。”

    他俩在那客气起来没完,张居正走到案前,看王世贞方才写的东西道:“最近又有什么佳作,让我们先睹为快啊?”

    “什么佳作?做功课呢。”王世贞叹口气道:“我那位可不如你那位好学,下个月是我的《史记》,若是不讲得有趣一些,恐怕他又得作弄我了。”正如张居正教导裕王功课,也有另一帮人教导景王,王世贞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是做讲义,”张居正看最上面一页道:“将相和,这故事确实很精彩。”

    “是啊,”王世贞点头道:“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实在令人敬仰啊。”

    张居正给沈默递个眼色,让他表现一下,沈默只好笑道:“在下不敢苟同凤洲兄的观点,我觉着蔺相如不过是个沽名钓誉的亡命之徒,他的行为从来都是为了加官进爵而出风头,对赵国有害无利,应该唾弃。”来的时候,张居正已经告诉沈默,王世贞最佩服有独特见解的人,所以他决定对症下药。

    “拙言有何高论?”听说他要给蔺相如翻案,王世贞果然饶有兴趣问道。

    “咱们先从完璧归赵说起,秦国假意用十五座城,诈赵而胁其璧。当时是只想取得和氏璧,不是为了制造事端攻打赵国,这你们都同意吧?”

    两人点头道:“不错。”

    “对于赵国呢?怕秦国就交出和氏璧,不怕秦国,就不交,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事实上,赵国也清楚秦国不可能让出十五座城的。”沈默侃侃而谈道:“如果害怕秦国,就应该果断弃璧,不给他开战的口实。”

    “事实上,蔺相如携璧使秦,证明赵国显然是畏惧秦国的,可他却数次挑动秦王的怒火,最终丢失了道义,给了秦国开战的接口,真不知赵王为什么还要赏识蔺相如。”沈默笑道:“与其如此不舍其璧,何不干脆不给秦国,专心加强边防便是!”

    张居正有些明白了,缓缓颔首道:“你是说,蔺相如在秦国的表现,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是赵国的利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0329 50330 50331 50332 50333 50334 50335 50336 50337 50338 50339 50340 50341 50342 50343 50344 50345 50346 50347 50348 50349 50350 50351 50352 50353 50354 50355 50356 50357 50358 50359 50360 50361 50362 50363 50364 50365 50366 50367 50368 50369 50370 50371 50372 50373 50374 50375 50376 50377 50378 50379 50380 50381 50382 50383 50384 50385 50386 50387 50388 50389 50390 50391 50392 50393 50394 50395 50396 50397 50398 50399 50400 50401 50402 50403 50404 50405 50406 50407 50408 50409 50410 50411 50412 50413 50414 50415 50416 50417 50418 50419 50420 50421 50422 50423 50424 50425 50426 50427 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