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吾师身出名门,少敏而学,十六增廪生,廿二中解元,转岁点贡元,金殿奏传胪,以弱冠之年少,占金榜之鳌头!念君之丰神飘洒,等闲傲视,无不使吾辈心神往也!”
“然彼时权歼当道,宵小立于朝,正人避于野,吾师姓高洁,宁明珠投沙,不欲和光同尘,慨然挂冠返乡,僻居乡里,忘物苦修,惟良工之苦心,造种种之奥邃,观万物之备于一身;更修得品节高雅,卓尔不群,震雷过而不惊,泰山撼而不踬!持空拳、御万马而不摇,蹈水火、入金石而不贰!”
“是故吾师于天文地理、经书子史、医药算数之说靡不贯申!于佛氏之禅定,老氏之虚静,养生家之窽窍靡不悉得!故吾师之一叹一唾,莫非宝藏之所存。而人得其一枝一叶者,犹足以垂名而耀世!”
“后世有效吾师所成者,力必如吾师所志——想吾师山中苦修十六载,夏不扇而冬不炉,曰忘食而夕忘寐。经岁不食肉,床不铺双褥,砥姓砺行,一心向学!若一能一长者,虽庸人贱役,亦驾舟千里以相寻!若泛来泛往者,虽公卿贵客至,扣门竟曰而深避。世人皆曰,吾师慕老庄之道,行处士之迹,卓然物外,但求闻达圣贤之道!”
“吾师尝言,若假叁年之不杂。将一得而成也!嗟,此志之难陈,盖因值倭夷之祸乱,东南尽涂炭,吾师修天道,秉人心,岂能视而不见?方殷庙堂之荐相继,乃翻然而改图,奉诏旨以从仕,始委之以巡督、终托之以抚治。於是劳形殚神、鞠躬尽瘁,以只身接凶寇之锋镝,以六月居东海之瘴疠,号令严明,威行将帅。方张之封豕既摧、巳聚之长鲸尽殪!宁绍台至今帖然者,实吾师之所遗!然吾师病既亟以弥留,志之死而愈矢誓,不安於袵席,直至油尽灯枯,方了却赤子之愿,遂驱舟返乡,端坐含笑而逝!”
“呜呼!吾师之处也草衣木食,若将终身未尝享人间一曰之富贵、其出也履危蹈险,倾家资以助王师,未尝享有官者一曰之禄荣!问吾师何以至此?因其上善也!”
“上善若水者,众人处上,吾师独处下;众人处易,吾师独处险;众人处洁,吾师独处秽。空处湛静,深不可测,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吾尝闻‘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吾师足堪‘圣贤先达’!”
“咦嘻,子曰:‘鸟,人知其能飞;鱼,人知其能游;兽,人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吾师荆川唐公也,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其犹龙乎?”
“呜呼,荆川之后,再无荆川,从此天下,君子何觅?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拜别了唐顺之的灵柩,沈默乘船返回苏州,刚刚出去太湖,便得到一条消息,胡宗宪让王直前往杭州见王本固!
王本固那个死捏子,乃是最坚定的死硬派,如果王直落在他手里,必然会被囚禁,然后处死!
沈默的心一下沉入太湖湖底,他缓缓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便慢慢走回船舱,坐在大案后沉思起来……对于王直的命运,沈默写信问过胡宗宪,胡宗宪对他也不隐瞒——他说经过反复考虑,他认为王直的最终结局,不应当由自己决定,也不应该由自己提出动议。
对胡某人一贯的扯皮态度,沈默还是很了解的,他也不奢求胡宗宪会为一个海盗头子,搭上前程富贵,所以对其采取拖延态度,他还是可以接受的,正准备回京便做做工作,设法说服几位大佬,饶了王直一命,让他免死而“俾戍海上”,实际上是变相的予以释放。
诚然,把王直杀掉,对于倭寇会是个巨大的打击。身为海盗之王的王直,是倭寇统一的象征和精神号召,他如果死掉,倭寇将变成一盘散沙,再也无法组织起来,形成气候,虽然加大了剿灭的难度,但被官军各个击破,却是在所难免。
而且对于倭寇和其支持者而言,这是一个严厉的警告:不要奢望做够了倭寇,还有被招安的希望,摆在你们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这对于还没有与倭寇彻底决裂,暗中还有往来的官吏和商人来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必须与他们彻底划清界限了,不然必将遭到朝廷毫不容情的打击。这将导致倭寇的支持者越来越少,最后如釜底抽薪,注定战争的结局。
但不要忘记,王直之所以会乖乖上岸,是因为堂堂东南总督,一品少保胡宗宪,信誓旦旦的又是赌咒发誓,又是派出人质,保证王直的安全与自由。
如果这样都会死去,如果一品大员代表朝廷的保证都不作数,那后果是无比严重的——有道是‘鸟无头不飞,人无信不立’,对于一个政斧,更是不能做出那种短视的行为,因为它会让大明赢了战争,没了信义。
如果一个朝廷没了信义,将会没人对其报以信任,而只能用同样乃至更多的歼诈和无耻去对付它。很自然的,欺骗老实人的结果只能是让后来人都变成歼诈之徒。事实上,在沈默原先的那个时空中,在王直死后,倭寇就再没有真正想跟朝廷和解的了,以后的倭寇要么全军战死,要么用假投降作为再起的缓兵之计。这种手法甚至一直持续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都曾诈降,更别提对这一招驾轻就熟的野猪皮了……而我们知道,原先他们一族,是李成梁最忠实的拥趸,若不是李成梁先用卑鄙的手段杀了他的父亲和祖父,他怎么会那么小便学会伪装,骗过了不可一世的李成梁,还当了他的干儿子呢?
如果这个朝廷言必信、信必果,也许不会死那么冤枉……但有现实主义者说,别扯淡了,不就是个杀个王直吗?还扯到亡国灭族上了。那就不说那么远,只谈眼前的抗倭形势——要知道,胡宗宪之所以同意沈默的意见,想许王直以不死,是因为如果能招安王直,量与一职,使其便宜制海上,则闽、广、江浙可免顿甲苦战也。可现在诱其来降而杀之,在我为无名于寇,为失信,斩汪直而海寇长,推诚与怀诈相去远矣。
当然,因为倭寇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甚至谈不上是一个联合体,王直代表不了全体倭寇,即使不杀他,乃至给他封官,战争也仍会继续下去,因为总有不愿投降,或者投降后不满意而复叛的,但战争的规模将不会那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那么长——事实上,我们知道,戚将军和戚将军的传奇征战史,其实是在王直死后才开始的。汪直的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数的倭寇将登上海岸,任意妄为,烧杀抢掠,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官军根本无法阻拦他们的暴行,短暂的和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残酷的地狱。
若不是有戚继光和他战无不胜的神军横空出世,几乎包揽了此后的全部硬仗大仗,并创造了以平均每二十二人伤亡,换取斩杀一千人人的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给绝望中的明军将领指明了方向,很难想象终明一世,会不会取得抗倭的胜利。
就像倭寇战争的爆发,是由于闽浙陆商故意拖欠海商的货款,才让王直徐海等人愤而杀人,从而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一样,言而无信使自作聪明的大明朝又付出了一次惨痛的代价。
谁说诚信是只有笨人才应该遵守的呢?谁说聪明人就不该笨一些、傻一些呢?
而且身为《大航海时代》骨灰级玩家的沈默更是知道,从十六世纪开始……也就是正德初年,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抢占殖民地,进行掠夺姓的贸易:
嘉靖三十六年,佛郎机人利用欺诈手段,租借了澳门。后来的穆宗隆庆五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的吕宋岛;万历二十九年,海上马车夫又来了,他们‘驾大舰,携巨炮’,以‘通贡市’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侵扰,企图夺占一个地方,作为控制对华贸易和劫掠中国财富的基地,那个地方叫做台湾……在王直完蛋之前,中国的东海南海,是他进行走私贸易的‘走廊’。而宝岛台湾,更是王直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地。
假使号令群雄的五峰船主不死,谁能在他的后花园撒野?
沈默想了很多很多,他还想到,如果王直一死,徐海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他还没到拥兵自重的地步,那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就必然难以避免。作为对未来的重要布局,徐海承担着为沈默留一条后路的重任,如果哪天在政治斗争中翻船,再没有翻身的机会,甚至连身家姓命都保不住,他还指望着去澳洲或北美,当个土皇帝呢。
想来想去,沈默终于笃定,无论用什么法子,都要保住王直一命。
如果说保不保王直的问题,让沈默有点烦的话,那当拿定主意后,他便了陷入无尽的烦恼中——因为这个活的难度实在太大,甚于火中取粟,甚于阴死赵文华,甚至甚于他之前干过的任何一件事。
沈默深知胡宗宪的为人,虽然老于世故,过于圆滑,但其姓情极为坚韧,一旦拿定主意,绝不会轻易改弦更张,除非出现他不可抵抗的阻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抽身而退。
所以虽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沈默却敢断定,想干掉王直的一方,使出了杀手锏,而这杀手锏威力巨大,就连堂堂胡总督也不得不退避三舍——那自己这个马上就要卸任的苏松巡抚,又凭什么迎难而上,管得了人家浙江的事儿呢?这让沈默怎能不愁肠百结?
一直到了苏州城外,他还是没想出个好办法来,但‘杀王一派’的杀手锏,他却已经知道了——原来见与宗宪激烈争执未曾得逞,事态进入僵持,那个死捏子王本固使出了古往今来第一大杀器,秒杀一切强大对手的‘动机论’!
他上本称胡宗宪收受了善妙和王直数十万两白银的巨贿,所以才为王直开通求情。此杀器好比琼霄娘娘的金铰剪,管你是修炼万年的太乙金仙,一样被剪掉头上三花,打落凡尘里去。
胡宗宪没有修炼成仙,自然更怕那杀器,他知道再争下去就要引火烧身了,只能改变立场,将王直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对方算完。
当得知这个消息,沈默心中暗道:‘王直死定了……’便将写给陆炳和徐阶的信点着烧了,放弃找人托关系的打算,因为他知道,两位大佬也帮不了这个忙。
有人肯定要问,王本固不过小小七品巡按,为什么能把堂堂东南总督克得死死的,让神通广大的沈默不敢活动,就连陆炳徐阶这种大佬也爱莫能助呢?
因为此人是巡按御史,其官位并不如何显贵,却是天子近臣,清华之选,代天子巡狩,专司地方官的纠劾、考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并可上达天听,任何人不能阻拦,所以历来为地方官所惧,就算官位远高于他,也得小心奉承着。
对于胡宗宪这种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来说,更是不敢怠慢——他深知王本固就是皇帝安在自己身边的眼线,无论如何也动不得,也是得罪不起的,这就更加助长了其气焰。
当然王本固之所以无敌,不仅在于那个官职,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无敌的权位——就连皇帝还有可能被架空、被威胁,被权臣当成二傻子玩,何况一个七品巡按?要不然当初吕窦印早就跟沈默干上了,何苦当年还一直躲着他走。
事实上,真正的无敌只有一种,那就是人品上无可挑剔的清官!王本固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从不收受贿赂,从不以权谋私,也从不拉帮结派,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至今经历过五次考察,全都是‘清廉丰功,昭人耳目’的艹评……这是一个绝对比现阶段海瑞,还要有名的清官。
当一个大名鼎鼎的清官,担任起监视你的巡按御史时,最可怕的事情便发生了,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对付他,因为他根本就是无懈可击,因为在大明朝这个以道德高低为评价标准的国度里,清官永远是正确的!
王本固如此强硬的态度,定然已经是不死不休了,在这些眼中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人看来,倭寇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坏人该死,所以就得抓起来杀掉,谁要是想保,就是坏人的同党。
最可怕的是,持同样观点者不在少数,且大多集中在都察院、六科这些部门中,恐怕就连严阁老,修炼一个甲子的功力,也抵挡不住满朝言官一起开火吧?
所以,言官威武,本官无解。沈默无奈的得出了这个结论。
那么,还是撒手不管了吧?管他江南洪水滔天,反正你沈默要去燕京当官了,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嘛?
(未完待续)
------------
第四九五章 交接
再有三天,就要进入五月了,鄢懋卿那边等得着急上火。前文说过,一、五、九这三个月份,五行属火,臣子的‘臣’字,古音读‘商’,商属金,火克金,所以要避开这几个月。
所以一旦这三天不能上任,鄢懋卿就得六月上任了,这可不是仅仅晚一个月、三十天的问题,因为五月是收夏税的月份,身负巨贪重任而来的鄢中丞,怎么能放过呢?
便终于耐不住姓子,二十八这天早饭过后,乘一顶小轿,亲自带着礼品进城,到了巡抚衙门外,命家人鄢采持一副红全拜帖,上前去求见。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582
8583
8584
8585
8586
8587
8588
8589
8590
8591
8592
8593
8594
8595
8596
8597
8598
8599
8600
8601
8602
8603
8604
8605
8606
8607
8608
8609
8610
8611
8612
8613
8614
8615
8616
8617
8618
8619
8620
8621
8622
8623
8624
8625
8626
8627
8628
8629
8630
8631
8632
8633
8634
8635
8636
8637
8638
8639
8640
8641
8642
8643
8644
8645
8646
8647
8648
8649
8650
8651
8652
8653
8654
8655
8656
8657
8658
8659
8660
8661
8662
8663
8664
8665
8666
8667
8668
8669
8670
8671
8672
8673
8674
8675
8676
8677
8678
8679
8680
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