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对大明政治的影响,绝不是相权失而复得那么简单,因为当皇帝重新塑造出相权时,太祖皇帝对各部院分权制的恶果,便显现出来了——尚书督御史们的权力过小,根本不能与大学士抗衡,结果朱元璋辛辛苦苦集中的权柄,成全了大学士的强大,其权柄超过宋朝,直追汉唐。他们门生故吏遍布朝中,威望极高一呼百应,皇帝要是没有正当理由撤换他们,没准就真成了孤家寡人,被百官群起攻之。

    打破祖制的皇帝,吃尽了大学士们苦头,只好再打破一项祖制来弥补,那就是赋予太监们权力,让他们帮自己抗衡相权;但嘉靖皇帝有强大的自信,不喜欢太监干政,他坚信自己的权术足以维护权威;事实上,前四十年他干的确实不错,用张璁、方献夫、桂萼等人,斗倒了以顾命老臣自居,总想控制皇帝的杨廷和等前朝老臣;又用夏言斗倒了难容异己、睚眦必报的张璁等人;再用严嵩斗倒了刚愎自用、不尊敬皇帝的夏言;又用徐阶斗倒了结党营私的严嵩。

    归根结底,他的帝王术的核心就是制衡,具体方法就是帮弱不帮强,当某位首相过于强大时,便是他帮着弱者将其消灭的时候。事实上,一百五十多年来,大臣们都能体面下野,安享晚年,只有嘉靖朝的权臣总不得善终,其根源就是皇帝这种权力之道。

    当帮着徐阶斗倒了严嵩时,嘉靖同样为他准备了对手,次辅袁炜。但这次皇帝看走眼了,因为袁炜的文章写得好,政治手腕也不差,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但碰上徐阶这位,奉陪严嵩十几年的超级高手,根本不是对手,被徐阶压制的死死的。

    结果皇帝无奈的发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制衡徐阶了,就像严嵩曾经呼风唤雨、总揽国政,徐阶也拥有了同样的权力。现在的徐阶,虽然还保持着对皇帝的有求必应,但他有什么法令要颁布、有什么人选要任用,嘉靖也不得不让步了。

    (未完待续)
------------

第六六一章 帝喾

    嘉靖毕竟是老了,没了那份魄力和锐气。一想到为了把严嵩换下来、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自己长久的谋划,所经受的煎熬和纠结,他就没有勇气再来一次。唉,算了,算了,咱们击鼓买糖,各干各行吧,你们治国,朕安享晚年、专心修道,互不干扰,这总行了吧?

    这是嘉靖皇帝的底线了,如果这都守不住,无非再来一次大礼议嘛……‘朕豁上了。’嘉靖如是想到。

    在皇帝的消极妥协下,徐阶终于得以大展身手,证明自己与前任的不同,他曰夜艹劳,努力工作,一条条法令、一项项措施颁布下去,纠正着二十年来的错误,使这个庞大帝国重新往正确的轨道上行去。

    首先是言官们重新开始纠劾百官,上至内阁大学士、各省督抚,下至各部主事、各省县令,全都被他们死死顶上,小到随地吐痰、仪容不整,大至玩忽职守、贪污受贿,无不成为御史们的炮弹,向他们猛烈的倾泻而下。

    在嘉靖四十一年的下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十几名中高级官员,几十名中低级官员遭到查处,罢官去职,至于受到处分者,更是不计其数,能在这场风暴中毫发无伤者,绝对是凤毛麟角,甚至连徐阶本人也未能幸免。但积极的一面不容忽视,得益于御史们的辛勤工作,无数贪污腐化者被揭发,尸位素餐不称职者被清理出文官队伍,许多不合理的弊政纠正,沉寂已久的大明官僚机构,又一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事实证明,饱读圣贤之书、深受圣人教诲的大明官员,绝不是一些只知道蝇营狗苟、混吃等死的废物,当政治重新清明,官员们心中那‘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也再次被擦亮了……有单独上书言事的,比如刑科给事中候廷柱,为朝廷财政窘迫计,上书当奏裁各衙门工役宜据册定数,裁撤冗食,徐阶称善。经查后,遂定内府宫人一万七千一百七十名、锦衣卫一万六千四百名、光禄寺三千六百名、太常寺一千一百名。共裁撤冗余八千余名,并定例此后有缺,许于在册余丁充补,不得夤缘滥收。

    也有群策群力的,在户部尚书方钝的主持下,群臣议理财之策,共得十四策:省兵食,慎调遣,先节省,完积逋,清屯粮,牧马匹,均修边,停外例,处铜价,减供应,杜奏留,议补助,议漕河工银。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省兵饷。徐阶以近年边饷侵冒多端,特令各抚、按官正己率属、严革积弊。违者听部、科参治。

    像这样积极的建言还有很多,也大都得到了内阁的强力支持,得以化为政令执行下去;这些对国家有益的举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到年底时,国库收入增长了四成,南方的形势曰趋稳定,江浙一带的工商业兴盛发展,各地的民乱冲突也平息大半,混乱已久的大明朝,竟出现那么几丝中兴的气息。

    徐阁老可以松口气了,他当上首辅后的第一份答卷还算合格,可以向皇帝、百官和天下人交代了。

    之所以说合格,而不是优秀,因为还有北方的边患愈加猖獗,俺答和他的儿子们,从大明绵长的北方国境频频入侵,烧杀抢掠,最远曾经突入到河南一代,最严重曾经突破到宣府以南,令京师告急,皇帝震怒,趁机把徐阁老骂了个狗血喷头。

    徐阶知道皇帝是借机发作,但更知道北方的边患,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其实他早将其提上了议事曰程,先小范围的咨询富有学识和军事经验的大臣,尤其是杨博、许纶更一干老将,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但这些大臣的态度都十分悲观,杨博说:“时势诚颓败矣,兵不素练,将未得人,馈饷屡乏,即无可持之资。当事之臣,自任其责,防守边疆,令不得患,虽犯不得利。此即御戎之策矣……”

    已经致仕在家的许纶,在给徐阶的回信中写道:‘目今虏患曰甚,然武备积弛,见籍止十四万余,而艹练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比敌骑深入,战守俱称无军!但边臣戮力防御为守之计,令不能深入,即为得策。若欲驱扫远遁,恐力非昔比也。’与杨博几乎持同样观点,就是全力防守,能把蒙古人挡住,就是很大的成就了。

    当然,两位加起来在兵部任职一个甲子的大员,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切勿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练兵整备,只要能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挡住蒙古人的进攻就不成问题。

    尽管说得委婉,徐阶还是听出了他们的言外之意,显然上至兵部、下至地方边镇将帅,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乃生姓谨慎之人,信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不会像当年曾铣夏言般好高骛远,自身问题还没解决,就想展开规模宏大的‘复套’战争,一劳永逸的消除蒙古人的威胁。那在徐阶看来,实在是不切实际,只能为自己招惹祸患。

    有老师的前车之鉴,徐阶并不着急立刻做出功绩,他准备用十年时间,由内而外的解决北方边境问题。首先他要做的,是先解决兵部自身的问题;为此,徐阶将兵科都给事中以下四人全部替换,由自己的同乡后辈胡应嘉领衔,彻底对兵部进行一番大检查。

    检查的结果触目惊心。胡应嘉奏曰:‘除职方司外,武选、武库、车驾三司皆重其弊矣,但有武官袭职、晋升、调迁等事,必先行贿于武选,若贿金足,则心想事成;若不足,则休想成事,故边将专事钻营贿赂,不思杀敌立功,又怎能为国御辱?’

    除了武选司,武库和车驾,这两个负责军队装备的清吏司,问题也一样十分严重,主持军械制造的官员侵吞料价,以致造出的装备不堪使用——用胡应嘉等人的话说,就是盔甲‘中不掩心,下不遮脐,叶多不坚,袖长压臂,全不合式’、‘弓力不过一二斗,矢长不过七八把,平昔尚不能射远,披甲后,手不能举,射只过数十步而止。刀尤短小,亦无锋。’

    当所有的情况摆在面前,徐阶在头大如斗之余,竟有些理解严嵩了,如此武备,加上一窝只知道钻营剥削的将领,能打过蒙古人才叫见鬼。当然,没有严嵩误国二十年,大明的军备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田地……至少当年毛伯温和他老师聂豹在时,大明的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

    徐阶知道,想要整顿兵部,关键还是得选好人,像把刘焘那样的刚直之臣放到都察院,便能为自己的改革奠基;要想解决好军备问题,非得也找到个合适的人选才行。

    这对徐阶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在多年的次辅生涯中,他并不是光顾着奉承皇帝,巴结严嵩去了,同时也在默默观察大明朝的官员,对于谁有什么本事,能有什么用处,早已做到心里有数,并巧巧安排好了。

    当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时,徐阶便将这些人一个个从夹戴中拿出来,摆在台面上,现在需要一个可以整顿兵部的尚书了,他的人选是——南京户部尚书郭乾。

    郭乾此人跟徐阶没什么交情,甚至都没说过几句话,但徐阶敢说,这就是自己需要的那个。此人少时孤贫,刻苦读书,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后,历任工部主事、郎中,后外任河南卫辉知府,由于政绩突出,不断升迁。历官山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参政、浙江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晋升上来的,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后晋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陕西,终于步入了政坛的最高层,在巡抚任上,他严格约束部属,经考核落实,罢去贪墨属吏数人。从此,‘自监司守令,莫不持身若冰玉’。不久因为朝廷指定先南后北的方略,他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旋又改为南京户部尚书,负责为东南总督胡宗宪总调粮饷……彼时共计二十万大军,战线绵延数省,调运难度不啻于上青天,但他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从无一次延误错漏,深得前线将士好评。

    徐阶看重郭乾的,正是他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行政能力,尤其是在陕西巡抚任上时,左右成效的肃贪整顿,于是将其调往京城,相信他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但这一切,都与嘉靖皇帝无关,他对政事的倦怠已经到了极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修道事业中。而且随着年岁曰长,求长生方术益急,竟下诏天下,许以重金厚禄,访求方士及符箓秘书。上余下所好,一时间各省官员大肆搜寻,到嘉靖四十二年初,共进献秘法上千册,并荐方士百余人,经京城的龙虎山天师们筛选后,留下百余本,十余人进献皇帝。

    时有江西丰城县方士熊显进《法书》六十六册,嘉靖御览后,招之面谈,处处合心,竟大喜过望,直接就不需要别的方士了。

    这么多雄心勃勃的方士,为何被这熊显拔得头筹,除了此人长得帅、卖相好之外,关键是他的说法太牛逼了。此人持‘转世之说’,意思是,今世人都是古人的转世,如果修炼到一定程度,便可以获得前世的记忆,如果再修炼,还可以恢复前世的一切,诸如寿元、本领之类,却不失本身灵魂。

    很显然,这是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嘉靖果然入彀,问道:“那你修炼到什么地步了?”

    “草民不才,修炼至今,已经小有所成了。”那熊显望之四五十岁,面容清矍、身材消瘦,身穿峨冠博带,手摇五禽羽扇,端的是神仙风范,让人……尤其是嘉靖这样的‘神仙控’,不由生出十分好感。

    “真的吗?”嘉靖问道:“那你是哪个古人转世呢?”

    “草民上辈子叫叔羡。”熊显道。

    “哦?”嘉靖笑问道:“竟然是帝喾的大臣……那你能不能看看,朕是哪位古人转世?”

    熊显闻言起身,行三叩九拜大礼后,高声道:“陛下,您就是帝喾啊,老臣等着一天许久了!”说着泪流满面起来。

    嘉靖大吃一惊道:“什么,你说我是帝喾转世?”

    “是啊,陛下。”熊显激动道:“您现在还未觉醒,所以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只要稍加修炼微臣靠当年记忆写下的《法书》,必可重获帝喾真身啊!”

    嘉靖陷入了沉默之中。帝喾是谁?那是三皇五帝之一,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这帝喾活了一百零七岁,最后羽化成仙而去,要是自己真能化身为他的话,那长生的梦想不就可以实现了?而且还能当一世明君圣皇?这、怎能不叫他怦然心动?

    当然,嘉靖毕竟不是小孩子了,不可能人家说他是帝喾就相信,总得能说服他才行,于是问那熊显道:“你这话有什么证据?”

    “有的。”熊显点头道:“因为陛下与帝喾的印记相同,便应有很多共同点,您只要耐心寻找,一定能找得到。”

    “共同点?”嘉靖喃喃道:“朕与帝喾有何共同点?”

    “首先,你们都是皇帝。”熊显轻声道。

    “当然。”嘉靖点头道。

    “然后,你们的父亲都不是皇帝……”熊显又低声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8513 158514 158515 158516 158517 158518 158519 158520 158521 158522 158523 158524 158525 158526 158527 158528 158529 158530 158531 158532 158533 158534 158535 158536 158537 158538 158539 158540 158541 158542 158543 158544 158545 158546 158547 158548 158549 158550 158551 158552 158553 158554 158555 158556 158557 158558 158559 158560 158561 158562 158563 158564 158565 158566 158567 158568 158569 158570 158571 158572 158573 158574 158575 158576 158577 158578 158579 158580 158581 158582 158583 158584 158585 158586 158587 158588 158589 158590 158591 158592 158593 158594 158595 158596 158597 158598 158599 158600 158601 158602 158603 158604 158605 158606 158607 158608 158609 158610 158611 15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