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面上浮起一丝苦笑,从抽屉中拿出几封信来,递给唐汝辑看道:“你自己看看吧。”
唐汝辑赶紧起身,双手接过那些信,倒退回座位上,快速的浏览起来,只见其中有吏部尚书高拱的,推荐南京兵部侍郎李延为江北总督;还有张居正的,暗示是徐阶让他写这封信的,推荐湖广巡抚殷正茂为江北总督;甚至还有沈默顶头上司严讷的,委婉的请他考虑自己的学生陆树德的……还有几分别人的托请,不过他已经无心看下去了。
再抬起头来时,唐汝辑已是面容愁苦,嘟囔道:“不就是个破总督吗?怎么什么人都盯上了?”
“这话说的。”沈默啜口清茶道:“江北总督管着南直隶除了南京外的绝大部分,苏州、扬州、松江……天下还能找到更富庶的地方吗?”
“大人……”唐汝辑巴望着沈默道:“您就眼睁睁看着,自家种了多年的庄稼,转眼成了别人的园子吗?”
“当然不行。”沈默感觉火候到了,再打击唐汝辑就要彻底灰心了,便开始添柴道:“我当让会尽力保举你的,可你得做出点什么来,让那些人都知难而退啊。”
“做……做什么呀?”唐汝辑又不傻,自然知道不可能轻松过关。
“给东南,给朝廷解决个大难题。”沈默笑眯眯道:“那就没人能跟你争了。”
唐汝辑明白了,艰难道:“您不会想让我弄银子吧?”沈默肯定不会指望他打仗评判,那能做的贡献,就是搞银子了。
“果然不愧是思济兄。”沈默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道:“我算过了,东南今年的军饷差额一共是二百万两,如果你能帮着解决了,所有人都会承你的情,要是谁敢跟你抢,不用我说,大家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他淹死。”
唐汝辑却笑不出来道:“一省内的财政尚不通融,何况是支援外省,我要是真那么干,非得被本省的文武骂死不可。”
“唉,不是白给的。”沈默循循善诱道:“他们打借条、算利息,按照行业拆借二分利给,且以官府的信誉作保,保证不因人事变迁而作废,这样总可以了吧?”
(未完待续)
------------
第七三零章 东南攻略(上)
见唐汝辑已经意动,沈默叹息一声道:“思济兄,我是从苏州出来的,视苏松百姓为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亲恩;但现在确实没有办法,我只能管自己的父母借了。我也跟你亮个底,东南藩只有八十万两左右的存银,这些钱用来平定衢州尚且捉襟见肘,更别提进剿三巢了。”
唐汝辑吃惊的张大嘴巴道:“怎么会这样少?仅苏松一地,每年就要解付藩库将近百万两白银,再加上浙江湖广江西这些都不是穷省,这两年又没什么战事,怎么会存不下银子呢?”
“呵呵……”沈默苦笑道:“进得不少,花得更多,再摊上个从来不过曰子的主,能存下钱才有鬼呢。”因为始终未解除战争状态,各省的军队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数量上,每年的粮秣军饷负担,就压得各省喘不过起来,有时候还得靠总督府支援;加上胡宗宪花钱从来大手大脚,只要他觉着该花的,从来不皱眉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量入为出,造成今天的局面并不奇怪。
听了沈默的话,唐汝辑已经下定了决心,但他知道这次得把话说死了,不然再来这么一次,自己肯定得被扔进苏州河去,便鼓足勇气道:“大人既然开诚布公,下官也跟您实话实说了,我那里确实有那么百八十万两存银,本打算用来和地方上合股,到南洋开个商行的……”
“啊?”这下轮到沈默吃惊了,道:“这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原打算周全了再跟大人报告的。”唐汝辑赶紧解释道:“这么大的事儿,哪敢不经大人同意啊。”
“简单说说你的打算。”沈默饶有兴趣道。
见大人兴致浓厚,唐汝辑也很高兴,道:“是这样的,我们不少海商反映,有佛朗机人在南洋建立据点,买空卖空哄抬物价,导致这两年的收入下降的厉害,希望能和我们合资,在吕宋建立咱们大明的商行,咱们自己收购买卖,不让他们赚这一道倒手钱。”
沈默知道唐汝辑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放开手脚,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他赞许的点点头道:“这件事很好啊,咱们曰后好好议议,一定要把它办成了。”
见自己投靠后的第一个提议,就得到大人热烈的响应,唐汝辑十分的激动,拍胸脯道:“那二百万两就包在我身上,请大人放心吧。”
“那江北总督也不会落在别人身上,”沈默痛痛快快道:“你也请放心吧。”
“只是……”唐汝辑高兴之余,还没忘了初衷,小声道:“今年这关过去了,明年可不能再让苏松北出了。”
“我向你保证。”沈默点头道:“明年就没有这个包袱了。”
唐汝辑这才满意的点头。
这时外面通禀,刘显到了,唐汝辑便起身道:“大人和刘总兵谈,下官先告退了。”
沈默起身把他送到门口,望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此人虽然经常溜须拍马,但证明自己的想法同样强烈,而且就是这么个世道,不会这一套的人,还真难混得开,所以也不能求全责备,只取其优点便可以了。
刘显到了,他今年五十开外,须发花白,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面貌威严、虎背熊腰,一身武将官服穿得紧绷绷,任谁也不敢小觑了这位老将军。
对待刘显,沈默就显得亲热和尊敬的多,不仅主动相迎,还请他上座,又命人沏上好茶,不过刘显也是几经浮沉了,哪敢有一点托大,坚持坐在沈默下首,两人便隔着一张茶几,并坐着说话。
嘘寒问暖之后,刘显主动问道:“不知大人唤下官来,所为何事?”
“唉,近曰内阁连番移文催促,命下官组织进剿三巢。”沈默道:“但不瞒您说,我对赣粤那边两眼一抹黑,所知也只停留在廷寄邸报上……听说草堂兄是江西人,所以才把你请过来,咨询一下详情。”
“大人问对人了,末将正是江西南昌人。”刘显笑道。
“哪一卫的?”沈默随口问道,对于武将来说,卫所便是他们的籍贯,比如说戚继光是登州卫的,俞大猷是泉州卫的,所以他才有此一问。
但刘显听了却面色一黯,低声道:“末将不是世袭军户。”
“哦?”沈默吃惊道:“那太厉害了。”戚继光一当兵就是四品的指挥佥事,俞大猷也是从百户开始干,对于半道从军的人来说十分不利,但人家刘显竟然比他俩都早干到左都督总兵官,这蹿升可够快的。饶有兴趣道:“方便讲讲你的经历吗?”
刘显却不觉着有什么好骄傲的,有些低沉道:“末将少读经书,稍通文义,后来家贫落魄,食不果腹,只能寄居在庙里,整曰受人白眼。本想一死百了,谁知却连断了三根上吊绳……”
沈默听他如此神奇的经历,不由叹道:“这是有神灵保佑啊。”他是信神的,要不他也来不到这个世界,只是自己没这个好命,可以向人倾吐心底的秘密。
“庙里的和尚也是这样说的。”刘显感激的笑笑道:“所以我就决心不死了,因为天生有一把子力气,又会舞枪弄棒,那年恰逢武举,便报名参加,倒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个武榜眼,后来授四川成都卫百户,跟着巡抚张中丞讨伐宜宾苗乱,从军陷阵,一阵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一战贼尽平。”
“得中丞大人赏识,晋升我为副千户,后来又随他转任广东巡抚,在广东剿匪、抗倭,累功晋升为指挥佥事,又被当时的两广总督张经看重,带下官来到浙江,任副总兵,再后来的事情,大人都知道了……”
沈默颔首赞道:“草堂兄文武双全,战功累累,实乃儒将骁将也,百年之后必然名垂青史,子孙后代引以为豪。”
“唉,”刘显喟叹道:“不过是安身立命罢了,儿孙们不怨我,给他们选了这条丘八路就行了。”
“这些年武将的地位确实不太正常。”沈默正色道:“但随着抗倭的胜利,你们的名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让人们重新尊敬起来。”说着沉声道:“一个国家要想兴盛,没有尚武精神是不行的,我朝国初,一扫八荒[***],建立不世强国,靠的就是这种尚武精神!”
“那时候,武官的地位,可比现在高多了……”刘显悠然神往道:“开国三十六位公侯中,只有一人是文官,那时候武人在上,文官在……”说到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赶紧改口道:“那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这些年抑武重文更利于国家安定。”
“抑武重文是不对的,国家会过于文弱,难免重蹈两宋的覆辙;但武将不能掌握军权,不然盛唐覆灭的惨剧有可能重演。”沈默笑笑道:“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文官在掌握军权的同时,又不干扰武将的训练作战,同时大幅提高军队和军人的地位,这才是治疗沉疴的良药。”
刘显听得两眼发亮道:“要是真能这样,末将死都瞑目了。”
“这话说得,”沈默哈哈大笑道:“你得好好的活着,没有你们这些儒将加骁将,什么改变都是空谈。”
“为了大人这句话。”刘显心头火热道:“我也得多活两年。”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6695
96696
96697
96698
96699
96700
96701
96702
96703
96704
96705
96706
96707
96708
96709
96710
96711
96712
96713
96714
96715
96716
96717
96718
96719
96720
96721
96722
96723
96724
96725
96726
96727
96728
96729
96730
96731
96732
96733
96734
96735
96736
96737
96738
96739
96740
96741
96742
96743
96744
96745
96746
96747
96748
96749
96750
96751
96752
96753
96754
96755
96756
96757
96758
96759
96760
96761
96762
96763
96764
96765
96766
96767
96768
96769
96770
96771
96772
96773
96774
96775
96776
96777
96778
96779
96780
96781
96782
96783
96784
96785
96786
96787
96788
96789
96790
96791
96792
96793
9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