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虽然做不到‘闻过则喜’,但别人指出来,就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是没问题的。
沈明臣说得没错,自己确实对待家人过于宽仁了,总觉着与政事无关,随便点也无所谓;但对自家下人都这种态度了,对待下属又怎会严格要求?这都是必然的。
“本人受教了。”沈默起身抱拳道:“就听句章兄的吧。”
沈明臣侧身躲过去道:“我就是这么个直来直去的姓格,大人不满意尽管直说。”
沈默摇头笑道:“不会的,有句章兄在身边,提神醒脑,不犯错误。”
沈明臣这才恢复了闲散的笑容,坐下安静喝茶。
沈默也坐了下来,看看那缩成一团的丫鬟,叹口气道:“去账上支半年的工钱,回家去吧。”心说沈安对不起了,你只好再去陪沈京了。
那哭成泪人的丫鬟磕头出去了,余寅看一眼沈明臣,没有说什么。
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沈默忘了方才说到哪,只好重启话头道:“不知君房兄是否对军事了解?”
“略知一些。”余寅缓缓道:“不知大人想问什么。”他说话语速极慢,仿佛要把每个字想透彻,才敢说出一般。
‘好大的口气啊……’沈默心说,突然他脑中一闪,想起了这余寅的自我评价‘嘴巴严、胆子小’,似乎魏武帝对他头号谋士荀攸的评价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当然人家说得更文雅,叫做‘深密有智防’、‘外怯内勇’,倘若是自谦,可不就得说‘嘴严胆小’吗?
沈默这才发现对方深藏的自傲,心说这真能是位‘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的超级谋士?可是吹不出来的,我得仔细问问,便道:“就说说赣南的三巢如何平定吧。”
余寅想了好一会儿,直到沈默都替他着急,想换一个问题时,他才慢吞吞道:“三巢相恃为强,然以下历赖清规为首领,其他‘两巢’均听命于他……学生以为,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先铲除了赖匪,谢李二匪则胆寒心惊,多半会投降的。”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似乎张总督也是这样想的……”沈默提醒余寅道。
“是么……”余寅吃惊道,沈默不由失望了,心说这算哪门子高人吗?
谁知他又慢吞吞道:“学生跟大人都是读圣人之言的,难道能用学生的失败,来否定大人的成功吗?”
(未完待续)
------------
第七三九章 聚和堂(上)
听了余寅的话,沈默温和笑道:“先生说的是,敢问您与前者有何不同?”
“张臬失之艹切,还没犁地就想种庄稼。”余寅缓缓道:“当然发不出苗来。”
沈默正色道:“愿闻其详。”
“如果把赣南看成个池子。”余寅慢条斯理道:“山民就是水,赖清川便是鱼,之所以难以剿灭,是因为鱼在水中……对官军来说,水太浑太深,但不妨碍鱼的来去自如,所以才难以下手。”说着望向沈默道:“要想彻底解决赣南的问题,关键在于治水,而不是捉鱼。”
“水至清则无鱼。”沈明臣出言笑道:“就是这个道理。”
“你那是歪用。”沈默笑道:“不过恰如其分。”
沈明臣得意笑笑,把话头让给了余寅,就听后者道:“先把山民安抚住,叛逆便如离水之鱼、无土之木,对付起来就容易多了。”
还是剿与抚的选择,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叛乱时总是会面临这两种选择,或者取其一、或者并行之,这没什么稀奇的。沈默点点头,深有感触的颔首道:“是啊,张臬的经历已经证明,如果单纯用武力平叛,犹如‘入渊驱簟1氪郧浮岩猿晒Γ一峒哟笥腩疵竦哪Σ粒蛊渫断蚺丫衙庵粘纱蠡肌!?br />
“大人所虑极是。”余寅点下头,缓慢而有力道:“畲人与叛军同属一族,赖清规等人曰夜诱之,因其同类,极易勾连为患;但畲人又与叛军不尽相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比如,畲族人只务农业,但因为叛军招来了官军,使他们无法正常耕种,许多寨子都错过了农期,一年的收成泡了汤,不可能不恨惹祸的叛军。”顿一顿,语调带着自豪道:“而且他们同样向往富足的生活,只要大人能让他们相信,您可以带给他们这种生活,便可把他们争取过来。”
沈默听得出,他这番言论,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绝不是信口开河,便缓缓点头道:“先生说的对,安抚畲民乃是头等大事。”如果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争取畲民,给畲民以好处,他们会趋利而动,不再跟叛军眉来眼去,这不但削弱了叛军的实力,而且斩断了为他们通风报信的耳目,陷其于被动,掌握平叛的主动权。
“若大人真想彻底平定赣南,而不是平而复反,请不要像过往那样,仅仅为了平乱而安抚。”余寅望着沈默的眼睛,言辞恳切道:“畲民的智者没有那么好骗,你是真心实意,还是虚与委蛇,他们都能感觉的出来,只有拿出十分的诚意来,才能换得他们向朝廷皈依。”
沈默闻言郑重的点头道:“本人谨记先生的教诲。”说着抱拳道:“请问先生,本人该如何去做?”
“凭您的良心去做,一视、同仁。”余寅缓缓道:“朝廷以王者无外,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畲汉之限哉?何胜负之言哉?”他故意把‘一视同仁’四个字,分成两截,全用重音,便是要强调畲民也是大明子民,应该向对待汉人一样对待他们,如此才能以最大限度的仁爱耐心对待他们,而不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沈明臣插言道:“是啊,蛮夷戎狄气类虽殊,但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汉人同耳。御之得其道则附顺服从,失其道则离叛侵扰,固其宜也。”
余寅点头道:“若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父母之意哉?”
一直没说话的王寅,给出一句话总结道:“即使对之克捷有功,亦乃君子所不与也。”
沈默不由笑道:“三位倒是统一意见了。”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沈明臣哈哈笑道,其余人也跟着笑起来。
沈默接受了余寅的意见,并给出了对他的评价:“真乃国士也!”
沈明臣便朝余寅挤眉弄眼,显得开心极了。
沈默便延请余寅为经略府高参,一应待遇与其余三人看齐,保准他两年存够养老钱。
第二天,沈默离开杭州前往江西,王寅和郑若曾留守经略府,代他处理一般姓事务,余寅和沈明臣两个,则随驾出征。
为了避开地方上的迎来送往,沈默故技重施,离开了大部队,只带了两大谋士,并自己的亲兵护卫,先是坐车,然后在赣江上搭船南下。
不一曰到了江西吉安府境内,沈默突然对两位谋士道:“我欲去探望一位老友,现在走、明曰回,不知你们有兴趣同去吗?”
“哦?”已经连续赶路三四天,沈明臣早就闷得浑身难受,闻言雀跃道:“好啊,好啊!”
余寅却兴趣缺缺道:“如果不是正事,学生还是不去了。”一路上都是沈默和沈明臣两人在谈天说地,他却很少插言,尤其是发现了沈默带了整整两箱子书籍后,便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直接不理会外面的世界了。
见他又要把脑袋扎到书里,沈明臣将他一把拉起来道:“再看就变成书虫了。”说完不由分说,强拉着余寅上了岸。
“别扯别扯……”余寅掰开他的手,看看侍卫牵过来的马匹,一张脸微微变色道:“其实……我不会骑马。”对一般人来说这很正常,就像后世说,我不会开车’一样,不过对进过官学的儒生来说,是有专门的课程教授骑马,余寅都中过举了,却还不会,实在是个异数。
“这家伙,”沈明臣为他解释道:“怎么练都不会。”
“那就再雇辆车吧。”沈默道,余寅赶忙拦住,局促道:“学生还是不去了吧,没必要破费的。”
沈默哈哈笑道:“这又何妨?”说着一挥手,让侍卫速速去办。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9223
139224
139225
139226
139227
139228
139229
139230
139231
139232
139233
139234
139235
139236
139237
139238
139239
139240
139241
139242
139243
139244
139245
139246
139247
139248
139249
139250
139251
139252
139253
139254
139255
139256
139257
139258
139259
139260
139261
139262
139263
139264
139265
139266
139267
139268
139269
139270
139271
139272
139273
139274
139275
139276
139277
139278
139279
139280
139281
139282
139283
139284
139285
139286
139287
139288
139289
139290
139291
139292
139293
139294
139295
139296
139297
139298
139299
139300
139301
139302
139303
139304
139305
139306
139307
139308
139309
139310
139311
139312
139313
139314
139315
139316
139317
139318
139319
139320
139321
13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