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村冷声道:“袁公迂腐了,一统南北,众望所归,然则北地千万流民,闻听袁公之言,怕是要心寒了。”

    叶昭品着茶,听着李小村、李鸿章、袁甲三三人针尖对麦芒,实则朝堂局势微妙无比,就说对南国的称呼吧,李小村、李鸿章、李蹇臣均自称为南朝,袁甲三则是一口一个大清,认为南朝是大清正朔。

    李鸿章沉稳有余进取不足,袁甲三则在苦心经营他的后党圈子,李小村又西化太甚,平时行事也少了圆滑,不但和李鸿章水火不容,更和袁甲三成了对头。

    品着茶,叶昭心中也叹息,不过想也是,难道还真指望他们有人事事合自己本心?

    叶昭放下茶杯,听到那轻微的脆响,几名议政就都不言语了。

    “南北一统势在必行,明年的财政预算再合计合计,准备出个特别战争拨款,多发些国债也无谓,只是这一切务须守秘。”

    “是!”众议政躬身,不管怎么争吵,但摄政王一言而决时,现今还没有议政大臣有勇气当面反驳。

    ……新年将至之际,从云南发来一条电文却令叶昭为之愕然,电文是云南巡防总兵官冯子材发来的,言道藏省摄政热振活佛的代表多嘉拉一行到了云南,路途艰险,据说本来上百人的队伍有大半丧命在丛林中。

    也难怪,现今云南西部与四川西北、藏东等交界处,势力错综复杂,盗匪横行,藏省摄政活佛之使团来南朝,自要避开四川清军,又路途不明,能抵达云南已属不易。

    现今藏省政事军事外务事,以乾隆年间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为准。

    政事方面,燕京驻藏省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班禅平等,所有噶伦以下的首领及办事人员、管事僧人皆是隶属关系,事无大小,都得禀明服从驻藏大臣办理。噶伦、代本的任免升迁,由驻藏大臣会同[***]喇嘛拟写两份名单,呈报中国大皇帝选择任命。

    噶伦、代本即是藏省僧俗官员,协同驻藏大臣、[***]、班禅处理藏省政事。

    其中前藏事务,驻藏大臣与[***]共理,后藏事务,驻藏大臣与班禅共理。

    宗教监管方面,灵童的认定,需由驻藏大臣认定,并报燕京正式批准。

    军事方面,设三千名正规军,前后藏各驻一千名,江孜、定曰各驻五百,兵员由全藏征调。军队粮饷由地方政斧筹办,交驻藏大臣分春秋两季发给。军队所需弹药,由噶厦派人携带驻藏大臣衙门公文,赴工布地方制造下发。

    司法方面,最终权力尽属驻藏大臣,呈缴驻藏大臣衙门或报经驻藏大臣审批,始能处理。各地汉官、噶伦和宗本等,如有依仗权势,无端侵占别人财产,欺压或剥削人民事情,即可报告驻藏大臣予以查究。

    外事方面,集权于中央,一切藏省外事交涉权,统归驻藏大臣负责办理。藏省地方与外国行文,须以驻藏大臣为主与[***]喇嘛协商处理。

    从司法权和外事权可以看出,此时的藏省已经是清版图的一部分,燕京政斧在藏省行使完全主权,而不再是前朝类似藩属国的存在。

    而这几十年,因为[***]与班禅时常早逝,是以燕京中央政斧一直在藏省任命活佛摄政,协助驻藏大臣办理藏省事务。

    现今八世班禅和十二世[***]均年幼,摄政之活佛乃是三世热振活佛阿旺益西?楚臣坚赞。

    这些年,藏省地方僧俗上层贵族矛盾不断,几年前,热振活佛和“噶伦”夏扎、旺秋杰波等控告第穆活佛不守清规,经驻藏大臣奏准将第穆活佛押往后藏宗喀监管,接着英国人支持下的沙阿王朝(尼泊尔)入侵后藏,而中原政斧正剿灭太平军、南北冲突之际,无人顾及藏省,驻藏大臣与尼泊尔人签订的贸易协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损害了藏省的利益。

    由此,热振活佛与“噶伦”夏扎之间爆发了冲突,夏扎和甘丹寺、哲蚌寺的一些上层僧人合谋,借发放布施的一些问题,鼓动两寺的僧人发动暴乱,驻藏大臣满庆支持夏扎,热振活佛深感威胁,遂起了与南朝接触之心。

    冯子材的电文里,也附上了热振活佛写给“南朝大皇帝”之信,显然藏省方面,对南朝局势并不十分了解,只是知道中原王朝之争,而且是南朝节节胜利。

    冯子材自老实不客气的将写给“南朝大皇帝”之信默认为给摄政王之呈情。

    信里热振活佛请求南朝大皇帝出兵解困,并言藏兵必然响应,将北逆赶出藏前、藏后。同时恳请南朝大皇帝下令旨令附逆之沙阿王朝(尼泊尔)重新与藏省签订贸易协定。

    附逆,自然是指尼泊尔现今仍是北朝的朝贡国。

    实际上,这些年西南诸国情报内务府多有搜集,是以这片不怎么熟悉的区域,叶昭眼前迷雾渐渐揭开。

    沙阿王朝(尼泊尔)虽然名义上仍是大清的朝贡国,但实际上早与中原王朝渐行渐远,六十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发起了对尼泊尔的侵略战争,但在山地作战,打的极为惨烈,加之那时火器不似现今发达,是以英国人虽然战胜,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英国人随即放弃了继续征服的打算,签订条约使得尼泊尔人割让了大片土地给印度后,开始扶持尼泊尔权贵做代理人,以便更好的控制这个国家。

    现任尼泊尔首相忠格?巴哈杜尔?拉纳便是英国人扶持的读才者,在十五年前发动政变,杀死首相、将军、大臣四百多人,自封首相,废掉前任国王,自己则扶持起了一个傀儡国王,由此也拉开了拉纳家族这个世袭首相家族对尼泊尔的百年读才统治。

    忠格?巴哈杜尔?拉纳这个人很有传奇色彩,十年前漂洋过海见过维多利亚女王,亲英情结浓郁,几年前,印度大起义,忠格派出一万五千名士兵帮助英国人平叛,为英国人剿灭印度大起义立下赫赫战功。

    英国人当年与尼泊尔的战争惨淡获胜,对尼泊尔廓尔喀人的骁勇甚为震撼,从此每年都会招募廓尔喀人雇佣军,而廓尔咯人雇佣兵更是大英帝国海外雇佣兵团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尼泊尔也在忠格领导下建工厂,造火器,数次挑起与后藏的纠纷,可谓野心勃勃。

    热振活佛在信里,更请南朝大皇帝协调锡金与英国人之间的矛盾,遏制英国人一次次割占锡金领土的野心。

    看到这儿,叶昭目光闪了闪。

    纵观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可以说,远在伦敦的英国政斧要比英印政斧谨慎,而坐镇加尔各答的英官员又比其派驻在各地的殖民官员谨慎,正合了那句老话:天高皇帝远。越是远离指挥和制约,英国官员往往表现得越是富于冒险精神。

    吞并锡金,实则也正是印度地方殖民地官员所为。

    藏省一直以来是锡金的宗主国,虽藏省并入大清版图,锡金对拉萨的朝贡却从未中断过,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原王朝的受保护国,现今英国人侵扰锡金甚急,正是锡金生死存亡之秋。

    对于英国人来说,如果打通从锡金的大吉岭到藏边的亚东之间的通道,英国人即可把货物从加尔各答一路畅通无阻地输入藏省而无须经过转口贸易。此外,大吉岭气候凉爽宜人,是苦于南亚酷热的英国殖民者最理想的避暑胜地,也具备种植茶叶的各项条件。

    而叶昭,同样也知道锡金的重要地位,知道锡金茶的兴起和中国茶的衰落。

    看着这封信,叶昭在信封上写上“李蹇臣、李小村并外务部转阅,锡金事可与英人议。”

    藏西之事,南朝委实鞭长莫及,但却也可以与英国人谈谈,毕竟外人眼里,南朝自认大清正朔,谈谈西南藩属国的外事无可厚非,至少要令英国人多些顾虑,在南亚的步子不要走得太快,也可以令南朝多些缓冲的时间。

    中英荷三国瓜分南洋利益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草案里,三国协定在南洋贸易自由,婆罗洲除文莱王国外的绝大部分区域由中国维护各国商业贸易之权利,中国在坤甸设立南洋总督衙门,一体暂理南洋事务。

    在荷兰人承诺善待华人的情况下中国承认荷兰对苏门答腊、爪哇等诸岛的临时管辖权。

    英国人则获得了文莱、安南藩切等港口的使用权,对于其维持黄金海道畅通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国又联合声明,待东印度群岛原住民之“文明程度”发展到三国认可之时,将帮助其建立各个“文明国家”。

    这一条是中国人一定要加上的,也是摄政王授意,叶昭知道,殖民地不可能万世永昌,民族读力运动早晚会兴起,现今加上这么一条条款,对于后世中国在南洋持续不断的行使影响力很有好处,实际上,只要施政得法,很多殖民地国家就算获得读力地位,也会对宗主国感激涕零。

    因为热振活佛的来信,叶昭在下午又召集了众议政议事,会议上,又是一番唇枪舌剑,最后议定,由赵三宝赴贵州,抽调各地巡防营兵组建一支西征步兵团,为进袭四川早作准备。

    第四镇暂与第五镇一般,由苏红娘节制。

    一来大肆调动兵马很容易引起南朝警觉,二来若与北国开战,奇袭登陆之外,主战场必然是江北中原地带,在主战场保持优势兵力,闪电般击溃北国新军,那将会是最理想的情况,北国将会不战而乱。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3433 23434 23435 23436 23437 23438 23439 23440 23441 23442 23443 23444 23445 23446 23447 23448 23449 23450 23451 23452 23453 23454 23455 23456 23457 23458 23459 23460 23461 23462 23463 23464 23465 23466 23467 23468 23469 23470 23471 23472 23473 23474 23475 23476 23477 23478 23479 23480 23481 23482 23483 23484 23485 23486 23487 23488 23489 23490 23491 23492 23493 23494 23495 23496 23497 23498 23499 23500 23501 23502 23503 23504 23505 23506 23507 23508 23509 23510 23511 23512 23513 23514 23515 23516 23517 23518 23519 23520 23521 23522 23523 23524 23525 23526 23527 23528 23529 23530 23531 2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