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的话十分尖锐,会议中一阵沉默,李立三感到有些委屈,他是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是党派去领导五卅运动的。蔡和森这话无疑在指责他对运动领导不力。但蔡和森的批评他却无法反驳,总工会提出的十七条被总商会修改为十三条,但这十三条遭到各工会代表的反对,认为让步太大,而接受十三条的李立三更差点被轰下台。
“和森同志的批评是事实,可是我党领导五卅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上海总工会,总工会职员数百,下属工会就有一百多个,事务太多,干部太少,根本不够用。”
与李立三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张国焘,张国焘是受中央委派负责指导上海工运的,他接过李立三的话说道:“立三同志的话没错,问题的根本还是我党力量太弱,整个上海我党能动用的力量全部投入到总工会中了,可尽管这样,还是捉襟见肘。”
“我没有指责立三同志和国焘同志的意思,我的看法与他们相同,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希望中央能重新考虑与国民党的合作方式,目前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严重制约我党发展;仲甫刚才说道广东那么好的条件,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我认为还是受党内合作的影响,所以我郑重向中央提出修改目前的合作方式,由党内合作改为党外合作。”
蔡和森的话终于不可逆转的改变了会议的议题,对于党内合作从一开始[***]高层就存在不同意意见,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当初都反对党内合作,而主张与国民党建立联合统一战线,但当时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马林坚决要求采取这一形式,李大钊也支持马林的意见。观点分歧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总爆发,张国焘、蔡和森、太祖与马林、瞿秋白、张太雷进行了长达两周的激烈辩论,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马林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起了重要作用,使[***]最终同意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张国焘甚至被排挤中央。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在党内合作的弊端已现端倪,党员数量与前两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党的基层干部忙于建立国民党党部,忽视了[***]党组织的发展,上海是[***]中央所在地,但上海的党组织却发展缓慢,一个五卅运动把上海党组织的全部人力投入进去都还不够。
陈独秀很是为难,蔡和森提出的问题他不是没考虑,可是要改变这个决策必须要得到共产国际的同意,[***]中央无权对这样重大的决策进行修改,但共产国际是绝不可能同意修改这个决策的。
“党内合作是共产国际决定的,我们作为共产国际的下属组织必须遵守国际的决定,这是党的组织纪律。”陈独秀软弱的辩解道。
“我不同意和森同志的意见。”李立三说道:“从这次运动来看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还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因此坚持国共合作是必要的,采取党内发展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各地党员热衷于发展国民党党部,而忽视了我党的发展,是他们的指导思想错误,我认为应该由中央出面提醒他们要注意,在发展国民党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党的发展。”
“我也不同意和森同志的意见,国共合作之后广东的形势发展很好,我党的影响发展很快,况且,党内合作还有个目的是改造国民党,党外合作能达到这个目的吗?显然不能,我们不能被暂时的困难吓倒,要有信心,随着革命的发展,发展党组织,改造国民党,这两个目的都能办到。”瞿秋白也不赞成蔡和森的意见。
“当初我反对党内合作是因为担心丧失我党的读力姓,现在看来党内合作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却束缚了党的发展,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对如何在党内合作的情况下发展我党组织,中央应该提出一些建议,以免地方上的同志出现思想混乱。”张国焘委婉的表示赞同李立三的意见。
蔡和森正要发言胸口突然涌出一股烦闷,爆发出一阵猛烈的咳嗽,坐在他旁边的李立三立刻走到他身后轻轻拍打他的后背,看着蔡和森的样子,陈独秀再次劝他去医院看看。
“参加国民政斧的事就这样吧,至于其他问题,等等看吧。”陈独秀对是否更改党内合作也看不清,不过有一点,这个决策是经过共产国际决定的,没有他们的同意是不可能更改的,而要说服他们更难上加难。
年青的[***]人,他们中的精英已经察觉党的主要策略发生偏差,但却缺少挑战权威的力量,使他们丧失了主动修正的机会,直到一年以后的整理党务案。
历史带着巨大的遗憾向前滚滚而行,历史也顽强的将被偏离的轨迹,扭转到正确的时间轨道。
庄继华冒着巨大风险提出的对策,被蒋介石和廖仲恺部分否决了。
廖仲恺一口气看完蒋介石带来的《当前局势的研判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甚至比当初孙中山告诉他要改组国民党的震撼还要大,他完全可以想到如果完全采用这个策略在党内要引起多大的风波,不但党内,就是[***]也要受到影响。
放下文件,廖仲恺看看蒋介石,他现在明白为什么蒋介石一进门就把其他人赶出房间的原因了。而且蒋介石很可能赞同庄继华的策略,不然他不会把文件拿给他看。想想之后,廖仲恺叹口气道:“介石,看来你是赞同他的计划的。”
“我不完全赞同。顽固还是太年轻了。”蒋介石沉声说:“他太小看列强,而且他对我党的估计也太高了。不过整顿财政和整顿军队的计划是可行的。”
廖仲恺点点头,庄继华对国民党的真实实力并不清楚,基层国民党组织一向涣散,甚至很多地方可说没有,以燕京为例,全国首都,但在总理北上之前是没有党部的,广东算是国民党实力最强的地区,可是很多县的县党部还没有建立,而庄继华提出的要在乡、村建立党部无疑是不现实的。
“不过他对党内的某些弊病的分析还是正确的,发展青年入党也是很正确的构想。”廖仲恺又舍不得完全放弃这份策划,国民党成立多少年了,还没人拟定出这么全面的发展计划。这些年来总理一直根据局势策划不同的策略,虽然提出了党的长远目标,却一直没有明确党的行动纲领,整个党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不得不引入[***]的理论和人员。现在庄继华提出的对策不但可行,而且扩充之下可以成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的工作方针,他的价值国民党而言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沉凝片刻,廖仲恺又对蒋介石说:“完全实行是不可能的,首先接管五卅运动就不太可能,而且[***]还要在香港发起大罢工。”
蒋介石一听香港罢工,忍不住打断廖仲恺的话问道:“在香港发起罢工?那不是我们就必然要承担英国人的全部压力,而且一旦罢工工人回到内地,那么多人的吃饭穿衣住宿,怎么解决?要花多少钱?”
“是呀,邓中夏来找我,我答应给他们每月一万大洋的费用,就这一万大洋还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国民政斧一旦成立,用钱的地方就更多了,到时候怎么办哟。”廖仲恺想想就感到愁。
“我看只有统一财政,按照文革的说法,统一财政不但能使政斧有钱,也能防止出现新军阀。”成立国民政斧对庄继华这样的低级官员来说还是秘密,可对于蒋介石廖仲恺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就是公开的。成立国民政斧已经进入加速轨道,如不是鲍罗廷还在犹豫,恐怕已经开始讨论国民政斧的人事安排了。
“是的,谭延恺、朱培德他们,甚至李任潮都对汝为独占广州税收都已经表示不满,收归政斧之后,这些矛盾就不存在了。”廖仲恺说的这些蒋介石也曾听说过,不过此时得到廖仲恺的亲口证实,他心中有股说不出来的高兴。枪打出头鸟,许大哥,就先让你得意一会吧。
但蒋介石却没有开口,廖仲恺知道蒋介石与许崇智的关系,他希望能通过蒋介石的嘴让他转告许崇智分出部分利益,平衡一下各军之间的关系,却没想到蒋介石根本不接这个话题,他只好把想好的话咽下去,心中不免有些责怪蒋介石只顾兄弟情谊,不顾政斧的难处。他那知道许崇智在火上烤,正是他求之不得之事。
“说到这个,仲恺兄,我们党军扩编为师,可是军费来源怎么办?”蒋介石虽然高兴,但党军扩编之后,经费来源却没有定下来,经费来源其实就是税收。
广东各军都截留税收以充军饷,截留财税的前提是要有地盘,党军没有地盘就无法截留税收。
蒋介石的话的意思就是让廖仲恺想办法帮党军弄块地盘,好收点税。
“还用你说,党军的事就是我的事,别忘了我还是黄埔的政委,我正与汝为商量,请他让点税出来。”廖仲恺明白蒋介石的意思,不过他没说的是许崇智根本不想让,许崇智提出的是党军的经费由苏俄包办,可是苏俄提供的经费管现在的黄埔军校都够呛,何况整个党军。
但蒋介石却听懂了廖仲恺的话,猜到许崇智不肯,心中不由有些恼怒。但他的脸上还是不动声色。
“那就好,不然下个月我们恐怕又要喝稀饭了。”
“怎么会,现在与当初不一样了,你放心吧,绝不会让党军喝清汤稀饭的。”廖仲恺见蒋介石提到当初黄埔建校时的窘境,便笑着安慰他。
“对了,介石,文革回来后报告川军的情况没有?”廖仲恺突然想到派庄继华去连山的目的。
“谈了,他提出改编川军,具体计划在这里。”说着蒋介石从随身的皮包中拿出《川军改造计划》递给廖仲恺。
(未完待续)
------------
第一节 夺军(八)
“你认为这个计划可行吗?”廖仲恺看完之后问道。
是否可行,说实话,蒋介石也拿不准,以前改编军队是武力收编,而庄继华的计划却首先是政治围攻,先在政治上逼熊克武接受改编;但庄继华又不完全只采用政治手段,其中又掺杂了策反,策反熊克武集团的核心人员,他选择的目标是喻培棣和张冲,如果真能实现,熊克武必然束手就擒,这近两万善战之士就能顺利收入囊中。可其中的风险却也超过单纯的武力收编,首先政治围攻,熊克武拒不就范怎么办?策反失败怎么办?请客容易送客难,两万川军在北江反叛怎么办?这是一个不好下注的赌博。蒋介石想想感到难以回答廖仲恺的问题。
“要不,我先摸摸熊克武的底。”廖仲恺见蒋介石犹豫不决的样子,便提出一个折衷方案。
“绝对不行。”蒋介石立刻反对,他感到有些好笑,熊克武什么人,要是现在就打草惊蛇,他还不跑了:“仲恺兄,这绝对不行,熊克武机警过人,稍不留意就会被他觉察我们的意图。”
“前两天熊克武来见我,提出给他划定防区,另外还要求大本营再拨给他十万大洋和一批武器;”廖仲恺叹口气说:“虽然都是难办的事,可也不是办不了。地盘可以和谭延恺和朱培德商议;十万大洋挤一挤也能拿出来,可川军嫌疑没去,我怎么可能办。”
蒋介石呆呆的望着窗外,窗外猛烈的阳光直射到地上,再反射过来,白花花的晃得人睁不直眼,空气中蕴含灼热,院中的几株白兰树在阳光下有气无力的耷拉着,树叶上积满厚厚的尘土。
“谭祖安会不会支持我们解决熊克武?”蒋介石突然问,目前熊克武川军不稳的秘密还只在党军的小范围内通报,包括胡汉民、许崇智均不知道,但要解决熊克武就必须获得他们的支持,谭延恺和许崇智是目前广东两大军事集团的首领,至少要得到他们其中之一的支持。
蒋介石的话提醒了廖仲恺,廖仲恺想想认为谭延恺的态度估计不会有太大问题,孙中山去世之后,谭延恺坚决主张按照孙中山身前制定的策略行事,如果把熊克武通陈炯明的信件拿出来,获得谭延恺的支持应该问题不大。不过许崇智就不好说了,许崇智在东征之后大力扩张实力,收复广州之后就急忙回到广州抢夺地盘,致使东江地区重新落入陈炯明余部手中,虽然洪兆麟等人现在还没有公开打出反对大本营的旗号,可是已经有迹象表明,他们并不是真心拥护大本营。为此廖仲恺和汪精卫都曾警告许崇智,要他注意东江陈炯明余部的活动,蒋介石更是坚决反对把惠州交给杨坤如,但许崇智依然一意孤行。在许崇智看来既然陈炯明的部下都没什么,那么熊克武给陈炯明几封信就更算不了什么了。
蒋介石只提谭延恺,说明他对许崇智不抱希望。廖仲恺想到这点又有些意外,但他没问,只说自己的看法:“祖安应该没什么,汝为可能…。”
蒋介石摆摆手说:“不提他,不提他,我这位大哥,最近有些利令智昏。”蒋介石说完之后才自己感到失言了,他担心的看看廖仲恺,好在廖仲恺没有想到更多,只是顺着蒋介石的话说:“汝为最近却是让人失望。要不这样吧,我先找谭祖安谈谈,看看他的态度。”
蒋介石表示同意:“在这之前,川军的驻地必须确定下来,还有他们要的防区也要定下来。”
“介石,驻地和防区定在那里?”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4234
94235
94236
94237
94238
94239
94240
94241
94242
94243
94244
94245
94246
94247
94248
94249
94250
94251
94252
94253
94254
94255
94256
94257
94258
94259
94260
94261
94262
94263
94264
94265
94266
94267
94268
94269
94270
94271
94272
94273
94274
94275
94276
94277
94278
94279
94280
94281
94282
94283
94284
94285
94286
94287
94288
94289
94290
94291
94292
94293
94294
94295
94296
94297
94298
94299
94300
94301
94302
94303
94304
94305
94306
94307
94308
94309
94310
94311
94312
94313
94314
94315
94316
94317
94318
94319
94320
94321
94322
94323
94324
94325
94326
94327
94328
94329
94330
94331
94332
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