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斧若不能保护其国民则政斧应该下台,广东政斧的行为当为燕京政斧鉴,若执政斧不敢得罪洋人,则可让贤党人…。”政治上一向支持燕京政斧的燕京曰报如此报道。

    ……

    ……

    ……

    燕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地相继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支持广东政斧,要求燕京政斧拒绝英国抗议,为广东提供切实的支援。

    各地表示支持的电报纷纷飞向广州,飞向大本营,其中各地实力派也纷纷表态。湖南赵恒惕通电表示如果英人攻击广东,则湖南以全省军政支持;云南唐继尧也表示若英人攻击,他愿服从广东大本营指挥;浙江孙传芳通电表示若广东战起,他愿帅闽浙健儿为广东后盾。

    燕京冯玉祥呼吁,若英人攻击广东,则举国上下一体应战,燕京应与英国断交,没收英人在华资产,上海、汉口、九江等地则收回租界…。

    (未完待续)
------------

第二节 沙基(四)

    “沙基事件虽然在广东掀起了新的反英**,但英国政斧的反应却令人忧虑,如果英国政斧真的决定派兵进攻广州,广东政斧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对抗这种侵略,广州会很快失守。并且进而导致广东军事力量的分裂,广东政斧的失败。如果坐视广东政斧失败会对我们正在中国的事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将使中国人不再相信我们,因此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增强广州的军事实力,更确切的说增强支持我们事业的军方领导人的实力。目前可以绝对相信的军事力量只有蒋介石将军率领的党军,其他军队都有变节的可能,因此我建议立即增强蒋介石将军的实力,扩大他率领的军队的数量,使他统帅的军队达到五万到十万人,要达到这个数量,必须将五到十万支步枪,两百到三百挺机枪,一百到两百门大炮,以及相应的弹药尽快运抵广州。另外还需要大约五百万卢布的资金。考虑到英国一旦作出对广东政斧开战的决定就必然封锁广东各港口,因此这批物资必须尽快从海参威启运……。”

    鲍罗廷在沙基事件之后很快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判断,并立刻向莫斯科发出警报,广州政斧有可能被英国推翻。

    蒋介石接到庄继华和蒋先云在沙基反击英国人的报告后,顿时呆若木鸡,反应过来的他立刻命令各炮台进入战时状态,同时命令党军一团增援沙基。不过他的命令下晚了,车歪炮台已经自主开炮还击了,但接到命令虎门、猎德、长州等炮台立刻转入战时状态。

    不过等庄继华和蒋先云回到司令部时,蒋介石的雷霆之怒立刻爆发,庄继华和蒋先云均被停职,他们的职务由贺衷寒和惠东升代替。蒋先云没有分辨,庄继华却替蒋先云抱不平,认为命令是自己下的,蒋先云只是执行了自己的命令,因此事情与蒋先云无关,要撤职就撤他的。蒋介石一听庄继华居然还在打抱不平,更生气了,一怒之下把他们轰出了办公室。

    几天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有喜有忧,国内一遍支持,广东政斧威望空前高涨;国外则是战云密布,英国人磨刀赫赫。大本营各派领袖也彷徨不安,争夺即将成立的国民政斧位置的斗争却也平息下来,大家都把注意力转到英国人是否派兵的问题上了。

    广州市面上一夕三惊,各种流言纷纷流传。大本营紧急命令各军作好战争准备,进入广西的李济深部主力被调回西江,川军被调到清远、清新,谭延恺湘军主力调至英德;粤军主力调到东莞;广西李宗仁黄绍弘所部迅速攻占南宁,陆荣庭通电下野,随后李黄二部不待休整立刻分兵扫荡韩彩凤、蒙仁潜、陆福祥等陆部残兵,广西形成李、黄与沈鸿英两雄对峙的局面。

    大本营对党军擅自挑起战端非常震怒,胡汉民、伍朝枢、邓泽如等人纷纷要求惩办挑起擅自行动的庄继华和蒋先云,廖仲恺坚决反对。

    “如果惩办庄继华和蒋先云那么就承认错在我方,就会被英国人抓住小辫,不利于外交交涉。”廖仲恺在会上大声疾呼。

    廖仲恺的意见得到陈友仁、谭平山等人的支持,许崇智对庄继华也有好感,因此也反对惩办庄继华。汪精卫借机调停,作出视事件的发展再作处理的决定。

    不过廖仲恺虽然反对惩办庄继华却也对他不识大体的举动非常生气,会议结束后,他就到卫戍司令部,与蒋介石共同“审理”庄继华和蒋先云,他想问问庄继华为什么要这么冲动。

    “你说说吧,为什么不顾蒋先云的反对要坚持开枪?”蒋介石这两天查清了事情的全过程,知道事先蒋先云坚决劝阻过庄继华。

    “无关,你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冲动的事呢?”为了避嫌,廖仲恺也邀请了政治部周主任来参加询问。

    “校长、政委,不能全怪文革,这事我也有责任。”蒋先云不愿让庄继华一个人承担责任。因此抢在庄继华前面说话。

    这些天司令部上下议论纷纷,年轻军官多半兴奋,视庄继华和蒋先云为楷模;年长点的军官却为他们捏把汉,还有部分对庄继华不满的人则兴高采烈,认为他肯定要倒大霉了,其中尤以王柏龄为甚,他四处宣扬,说他早看出庄继华迟早要闯大祸,这下应了他的话了。

    不过面对三大巨头的“审查”,庄继华却没有丝毫担心,他一开口就让三人吃惊:

    “我没有冲动,我是故意的。”

    故意的,三巨头面面相窥,蒋介石脸色唰地一下通红,廖仲恺也失去平静的心态,有些恼怒的站起来问:“故意的,那你为什么要故意引起这起事端?”

    庄继华双眼平视前方,声音洪亮的说:“因为我们至少能打成平手。要不是大本营下的命令太早,我可能就打进沙面租界了。”

    蒋介石怒极而笑:“呵呵,了不起呀,了不起。看来大本营还阻碍你建立丰功伟业了。”

    周主任皱眉想想,感到事情不是这样简单,这个庄继华绝对不是冲动的人,那么之所以这样,必定是有所发现,说不定情报科掌握了什么情报:“你是不是掌握有什么情报?”

    周主任的话一出口,蒋介石立刻警觉起来,如果庄继华掌握什么情报,没有报告就擅自行动,那绝对是不能容忍的,因此他死死盯住庄继华,看他怎么回答。

    “没有,情报科成立的时间太短,情报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对英国的情报搜集。”庄继华老老实实的说。

    周主任这下也不知道庄继华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了。

    “我说我是故意的,是因为我对当时的局势有个基本判断,就是即便我们还击,英国人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庄继华说。

    “为什么?你怎么得出这样的判断的?”廖仲恺有些意外,即便是他也不敢下这样的判断。

    “英国自从欧战之后,国力大幅下降,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接替了它;英国的国力下降,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就减弱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增强了,比如印度,自从印度国大党成立之后,印度人民要求读力的愿望越来越强,英国被迫在印度驻扎重兵,中东的埃及,伊拉克等国的读力运动也十分强烈,他们与印度的不同在于,印度是采取和平的不合作方式,这些国家采取的却是武装斗争方式,英国必须在这些国家又驻扎重兵,维持这些兵力的经费会象海绵那样慢慢吸干英国政斧的血。”

    “欧战之后,美国、曰本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兴起,他们对英国独霸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非常不满,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他们的挑战,因此世界战略格局由英国主导转变为美国苏联主导,其次才是英国法国曰本等国。”

    “欧战中,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欧战结束才七年,它的经济还远未恢复,我估计他连派兵来的军费都没有。别看他在中国四处杀人,其实他害怕得很,属于那种…纸老虎,一戳就破,只是那些军阀害怕洋人不敢去戳而已。”庄继华侃侃而谈,说到纸老虎时,一脸不肖。

    “你就那么有把握?”廖仲恺惊讶片刻后问。

    庄继华与这个时代的人的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信心。他是前世来的,前世的中国人民族自信心比现在的中国人强大太多,英国根本没放在眼里。不信读者可以自行在大街上做个调查,题目就是与中英单独交战的结果,我相信包括英国人在内,选择中国胜的占80%。没有这种实力,没有这种信心,撒切尔夫人就那么容易答应让香港回归?

    “百分之百的把握没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还是有的。”庄继华说。

    “百分之八十?你好大的口气,要是英国人派兵进攻广州呢?”蒋介石问,不过他的口气已经缓和下来了。

    “那就把广州让给他们。”庄继华满不在乎的说。

    “让给他们?你说得真轻巧。”蒋介石这下已经生气不起来了。

    “让给他们不等于他们就打赢了战争。”庄继华解释道:“把广州让给他们,是因为如果选择广州城为战场,他们能得到海军火力的支持,而我们没有海军,不能压制敌人的海军火力,我们的损失会非常大,所以我们向北撤退,诱敌深入,等他们脱离了海军火力支持的范围,再与他们交战。其实我现在很希望他们派兵来,看看地图,英国人的运输线有几万公里,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只消拖上一年,英国的财政就得破产,那个时候他就是想撤也要经过我们同意。”

    庄继华的话让三巨头再次陷入沉默,过了好一会,廖仲恺才问:“如果英国政斧坚持发兵,你认为他们能派出多少部队?”

    “不会超过十万。”庄继华在心里计算一下说道。英国能派多少部队来,其实他也不知道,不过为了增强自己上面那番话,他才故意说了这么个数字。

    “十万。”蒋介石呆呆的坐在椅子上。

    (未完待续)
------------

第二节 沙基(五)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0464 90465 90466 90467 90468 90469 90470 90471 90472 90473 90474 90475 90476 90477 90478 90479 90480 90481 90482 90483 90484 90485 90486 90487 90488 90489 90490 90491 90492 90493 90494 90495 90496 90497 90498 90499 90500 90501 90502 90503 90504 90505 90506 90507 90508 90509 90510 90511 90512 90513 90514 90515 90516 90517 90518 90519 90520 90521 90522 90523 90524 90525 90526 90527 90528 90529 90530 90531 90532 90533 90534 90535 90536 90537 90538 90539 90540 90541 90542 90543 90544 90545 90546 90547 90548 90549 90550 90551 90552 90553 90554 90555 90556 90557 90558 90559 90560 90561 90562 9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