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庄继华尽管躲在人堆中,可蒋介石却依然把他叫来,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庄继华的前景看好。

    到了候机厅,蒋介石坐下略微休息,庄继华趁机把他的安排向蒋介石作了说明,起初蒋介石略有些不悦,躲过多次暗杀的他,一向不喜欢冒险,从机场到黄浦路,这样长的距离,坐在敞篷车上,无疑如步行于人群中,若有一人敢于冒险,那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以为,西安事变不是校长的失败,而是校长的胜利。为什么呢?从事变之后全国的反应来看,校长为国家领袖之地位已经确定,众望所归,不容置疑,所以校长归来理应接受国民的欢呼,展示领袖风采。”

    庄继华的话说得很委婉,可蒋介石听出来了,他不能灰溜溜的回到憩庐,不能以被释放的俘虏那样回去;而应该大张旗鼓的回去,象凯旋的将军,象个英雄,以不屈的胜利者的形象回去,在万民的欢呼中回去。

    何应钦很紧张的看着蒋介石,作为了解蒋介石为人的他,当然明白蒋介石的习惯,昨天庄继华找他商议时,他就坚决反对,可架不住庄继华的三寸不烂之舌,最后同意这边作准备,让蒋介石自己决定。

    “好,文革,你这个安排很好!”蒋介石满带笑容的话让何应钦的眼镜差点掉下来了,他忍不住看鸟蒋介石一眼,他今天怎么就转姓了。

    “委座,这不妥吧,这个安全…”朱培徳犹豫一下还是提出他的建议。

    “没事的,沿途有三十六师和南京警察厅、中央军校[***]三万多士兵警戒,沿途制高点都被学生派人控制住了,另外学生有两个副官,身手十分骁勇,可充当临时护卫。”庄继华把安全警卫措施向朱培徳,实际是向蒋介石作了解释。

    “没事,益之,不会有事的,文革在这方面是出名的精。再说他们在西安都没杀我,在这里就更不可能了。”蒋介石淡淡的说,的确,现在他的支持是异乎寻常的高,西安方面还等待他实践诺言,海外的邓演达、李济深、陈铭枢也向他示好,谁会在这个时候来暗杀他呢?

    十分钟后,蒋介石登上早准备好的敞篷车,可庄继华依然把伍子牛放在副驾座上,蒋介石最好的侍卫都在西安,而且在事变之夜伤亡惨重,身边暂时无得力之人。

    盛况空前,飞机场外的群众看到蒋介石乘坐敞篷车出来,立刻欢声雷动,彩带纸花纷纷抛向轿车,没走多远,轿车即铺上一层纸花。蒋介石时不时站起来向四周的群各种挥手示意,这下气氛就更高了,鲜花,彩带,纸花,纷纷扬扬,从两边的人行道、高楼上飘下来,铺满整条道路,人群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所有人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轿车缓缓行驶在这梦幻般的道路上,蒋介石的眼睛湿润了。

    这种情形好多年没出现过了,上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呢?蒋介石想不起来了,他又一次站起来向群众挥手示意,再没坐下。如果刚开始还有点点不想拨爱将兴致的意思,那么此刻他感到自己就是个英雄,真正的英雄,他在西安没有向叛逆屈服,没有向任何人屈服。

    现在他回来了,南京还是在他的掌控之中,车队缓缓行驶,欢呼声此起彼伏,好像整个南京城都在欢呼。

    “这他妈谁出的主意?”冯玉祥在心里嘀咕:“明明是被放回来的俘虏,怎么像打了胜仗似的。”

    “敬之这一招太高了,”朱培徳对何应钦低声说,何应钦无可无不可的微微颌首:“委员长这哪像蒙难归来,整个是载誉归来,明天报上恐怕要吵翻天。”

    不长的路,车队走了整整八十分钟,蒋介石就在车上站了七十分钟,直到进入黄埔路,他才意犹未尽的坐下。黄浦路与外面完全不一样,整条街道被宪兵封锁,三步一岗,戒备森严。

    这种情形与外面的反差太大,兴奋中的蒋介石微微皱眉,他轻轻嘀咕了句:“这是做什么嘛,用得着这样吗?”

    宋美龄扑哧一下就笑出声来,直到进入憩庐的大门才说:“这恐怕是他们妥协的结果。文革这次可是费尽心思,你呀,就这个学生能干忠诚,真正把你放在心上。”

    蒋介石脸上的兴奋一扫而空,眼中充满阴霾。

    (未完待续)
------------

第十节 余波(二)

    回到憩庐的蒋介石借口背伤未愈没有接见任何人,让所有人都回去了,但傍晚时分庄继华却接到到憩庐的命令。

    庄继华踏进憩庐时却发现等待他的不当蒋介石宋美龄还有梅云天兄妹、张静江、陈布雷、林蔚、宋子文、孔祥熙。这个人事组合让庄继华有些纳闷,西安事变前林蔚和陈布雷未跟随蒋介石去西安,侥幸逃脱此难,其实是没能脱离南京的战和漩涡。

    陈布雷的举措庄继华还知道,他利用中央曰报和大公报写了很多文章,有劝谏、有怒斥,无一不是希望张学良悬崖勒马;但林蔚的动作,庄继华却不知晓,不过今天既然能出现在这里,那就说明他站对了队。

    “大哥,你总是姗姗来迟,姑父已经回来了,你忙什么呢?”梅悠兰见到庄继华就笑面如花的迎上来,嘴里却在替他找理由。

    庄继华微微一笑:“校长刚回来你就跑到憩庐来了,买也不怕打搅校长休息。”

    “我是姑母的新闻发言人,不跟着她怎么做这个发言人。”梅悠兰小巧的鼻子微微一皱,调皮的歪歪脑袋。

    “哦,这下滕杰肯定高兴,你这个新闻魔女一走,渝城新闻界的同行也肯定大大松口气。”庄继华以为她在开玩笑,边顺口开了个玩笑。

    “哼,想得美,”梅悠兰扑哧一下乐了。他在渝城抢新闻出了名,而且她有庄继华和梅云天支持,别人拿不到的东西,她能拿到,别人去不了的地方她能进去;而且她财力雄厚,全国各地都派有记者,任何大事都是她最先在渝城报道,把渝城其他报纸压得透不过气来。梅悠兰挽住他的胳膊:“我这只是兼职,大哥,我正想向你约稿呢,能不能给我们写篇特约评论,你的评论很受欢迎的。”

    庄继华轻轻挣了下,却没能挣脱,只好就这样随她去,宋美龄笑着让他坐下,他也顺势把胳膊从梅悠兰手臂中抽出,然后让她坐在沙发上,自己却顺势拉过一张椅子。

    闲聊两句之后,蒋介石问道:“文革,接下来你认为该怎么做?”

    庄继华想了想说:“学生回去后写了个东西请校长过目。”说着他从怀里拿出几张纸,恭恭敬敬的摆在蒋介石面前的茶几上。从前天开始他就在构思这篇文章了,今天回去后就动笔写的,这也是他来晚了原因。

    蒋介石拿起来一看,抬头的标题是“生存之路――民族和解”,在这篇文章中庄继华回顾了民国建国以来的国家种种内乱缘由,军阀统治、国共两党从联合到分裂,国民党的分裂,九一八以来曰本的步步进逼,指出国家形势,民族危机,都要求国内各党派,各政治团体放弃私利,联合起来,共赴国难。

    “……无论是中国共c党员,第三党成员,他首先是中国人;今曰的危机不仅仅是国民党的危机,而是全体中国人的危机。十多年以前,黄埔军校两党同学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求同存异,相忍为国;今天我们要重提这个口号,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在以委员长为核心的周围,共赴国难。”

    蒋介石看后没有说话而是顺手把文章递给了宋美龄,宋美龄看后又交给林蔚和陈布雷,张静江坐在轮椅上双目闪烁,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他是清楚,那天晚上庄继华就与他讨论过,此刻他观察着蒋介石的神情,见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心里略微有些放心。

    殊不知此刻蒋介石的心中很是感慨,在西安的半个月里,他开始表现得很强硬,坚决拒绝与张杨谈判,可当看了端纳带来的宋美龄的信之后,他的态度才有些变化。

    在此之前,蒋介石一直认为他就是黄埔的核心,黄埔学生都是他一手教导培养起来的,对他是中心无二的;可没想到,他刚被囚,黄埔就开始出现分裂的迹象,那些学生们打着救他的旗号,肆意妄为,其心不可测。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和非常伤心,他一度下决心只要能回到南京,就要坚决清算。

    “文革,你认为该怎么处理张学良?”蒋介石默然良久终于开口问道。张学良在南京下飞机后,立刻被送到宋子文的别墅软禁起来;但蒋介石对如何处置他却没下定决心,刚才讨论时意见分歧也很大,宋子文主张放他回去,以显示蒋介石的宽宏大量,宋美龄梅云天张静江支持他的意见;林蔚和陈布雷则主张公审,张杨叛变是对国家法纪的粗暴践踏,必须进行审判,梅悠兰支持他们的意见,但她不支持杀张。

    “公审,特赦,调离东北军。”庄继华看看他们的神态,猜到他们刚才已经讨论过,不过可能没达成一致,于是略微思考下说:“张杨的行为是叛变,必须受到惩处;但校长应该显示领袖的胸襟,同时也不违背在西安的承诺,所以在军事法庭对张学良宣判后,对其进行特赦,这一举措也向国内各方传达一个信号,即校长愿意与各方和解。特赦张学良之后,就不能再让他回西安了,学生建议委任张学良为云南省主席或者干脆派他出国,三年内不准回国。”

    “云南省主席?那李烈钧呢?”林蔚问道,庄继华在南京的种种作为他都知道,让他佩服不已,他不知道如果换成他手握两省地盘三十万大军,在中央出现如此动乱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别样心思。

    “烈公应该尽快调回南京,”庄继华想想后说:“烈公与云南的渊源太深,能拉住一些人,可也与一些人有宿怨,倒不如把他调回中央。”

    “张学良不回西安的话,辞修他们能回来吗?”宋美龄有些担心的问道,目前还有包括陈诚、卫立煌等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官员被扣在西安,蒋介石之所以没下决心处置张学良,这是很大的原因。

    “请张学良下道手令,让西安方面放人。”庄继华看看宋子文说:“宋行长于张汉卿私交甚好,不如请宋行长出面如何?”

    “问题在于张学良会下这样的手令吗?”宋子文不以为然的说,他与张学良的私交相当好,所以对庄继华提出的处置意见比较满意,不过他有点信不过蒋介石,担心他对张学良下杀手,因此想先放张学良回去,然后由张放陈诚等人回来。

    蒋介石保持沉默,林蔚和陈布雷也保持沉默,庄继华只好接过宋子文的问题:“我以为是有可能的,他能送校长回来,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此前的错误。”

    “汉卿是个敢作敢当,知错就改的人,大哥,你和他谈谈吧。”宋美龄这时插话道,尽管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宋美龄对他的观感已经很好,也想放他回去,不过她想得更多,她已经察觉蒋介石有把张学良扣下的意思,她想让张学良先做出事情来,然后她再从旁劝解,如此双方都可以不伤颜面,又皆大欢喜。

    宋美龄开口了,宋子文只好答应试试看,这时梅悠兰看完了文章,扭头对庄继华说:“大哥,这篇文章给我吧?我放在《渝州晚报》的头条。”

    庄继华苦笑下,把眼光看着蒋介石,梅悠兰又冲蒋介石说:“姑父,这篇文章让给我好吗?”

    梅云天皱起眉头:“小妹,别闹,姑父刚回来,身上的伤还没痊愈呢。”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5634 45635 45636 45637 45638 45639 45640 45641 45642 45643 45644 45645 45646 45647 45648 45649 45650 45651 45652 45653 45654 45655 45656 45657 45658 45659 45660 45661 45662 45663 45664 45665 45666 45667 45668 45669 45670 45671 45672 45673 45674 45675 45676 45677 45678 45679 45680 45681 45682 45683 45684 45685 45686 45687 45688 45689 45690 45691 45692 45693 45694 45695 45696 45697 45698 45699 45700 45701 45702 45703 45704 45705 45706 45707 45708 45709 45710 45711 45712 45713 45714 45715 45716 45717 45718 45719 45720 45721 45722 45723 45724 45725 45726 45727 45728 45729 45730 45731 45732 4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