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史迪威向梅悠兰介绍在场的军官们,英国陆战队詹姆斯上校、法国分舰队司令雷蒙、英国武官小约翰、美国陆战队中校维格纳、比利时领事馆武官辛勒尔、意大利武官库内扎、纽约时报记者迈克、泰晤士报的记者罗根等等。

    介绍完之后,梅悠兰就笑着问:“诸位将军刚才谈什么?这么热闹?是上海战局吗?”

    “对,是对岸的战局。”史迪威眨巴下眼睛说:“梅小姐,你从北到南走了一遭,您对这场战争怎么看?”

    “我”梅悠兰略有些夸张的指指自己,眼光在众人脸上流转,心说我才没这么傻:“你们都是将军,指挥打仗是你们的专业,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我只报道事实。”

    “哈哈,梅小姐说的有趣,不过据我所知,所有战地记者都有判断,您对上海之战的前景如何判断?”美国陆战队指挥官维格纳笑着说,他在中国有些时间了,对梅悠兰有些认识,知道她的背景。

    梅悠兰心中有些纳闷,按理说她那样说了,这些人就不该为难她,这不符合社交礼仪,她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按我说,恐怕会僵持下去,曰本人很难渡过苏州河。”梅悠兰决定先试探一下:“不过我可不是军事专家,只是从记者的角度出发。”

    “看来小姐对战局不是没有研究。”意大利武官辛勒尔淡淡的说,他的眼中带着笑意:“不过,您的感情恐怕影响了您的判断。”

    “哦,这怎么说?”梅悠兰平静的问。

    “曰本人实际上不需要强渡苏州河,他们应该加强在罗店或者在金山卫登陆,威胁中[***]队的侧翼,这样中国人就不得不从上海撤退了。”看来他们此前已经达成一致意见,这次答话的是法国人雷蒙。

    “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梅悠兰故作疑惑的问。

    “我看是曰本人的兵力不足,不过,如果上海打成僵持局面,曰本人迟早会发现的。”詹姆斯补充说。

    梅悠兰点点头表示接受这个判断,这时小约翰插话道:“中国人应该尽快放弃上海,在上海作战是愚蠢的,曰本人把他们的整个舰队都搬来了,中国缺少可以与舰队对抗的重武器,空中优势不明显,在这里作战将受到重大伤亡,而且还会把上海打成一遍焦土,这得不偿失。”

    “是呀,这么美丽的城市化作焦土,让人心痛,曰本的行动已经让九国公约成为一张废纸,贵国政斧难道就愿意看着曰本独占中国?”梅悠兰平静的问。

    “不,不,梅小姐,事情还没到那种程度,我可以告诉您,大英帝国不会坐视它的东方利益受损。”小约翰摇头说,然后以一种神秘的口气说:“我告诉您一个秘密,除中曰以外的九国公约缔约国正在酝酿一项集体行动,它足以影响正在进行的战争。”

    “是吗?”梅悠兰怀疑的看着诸人。

    “是有这个意向,不过时间还没确定。”史迪威说:“但愿中国那时候还在抵抗。”

    “当然在抵抗。”梅悠兰不解的看着他:“您认为中国的抵抗会很快结束?”

    “我倾向于中国政斧能抵抗三个月到半年,中曰之间实力差距过大,而且一旦九国公约缔约国决定对双方实行武器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禁运,中国的抵抗恐怕会在两三个月内结束。”詹姆斯上校抢在史迪威之前答道,他是在今年六月才调到上海的,对神秘的东方充满好奇,而眼前这个显然受过西方教育的东方美人更有兴趣。

    “对,我们一致认为中国会在三个月到半年之内求和。”雷蒙补充道:“中国缺乏打下去的工业和军事准备,据我所知他的弹药储备仅够用一年,这还是国内战争消耗为标准计算的。”

    梅悠兰摇摇了她美丽的螓首:“先生们,您们去过渝城没有?”

    “我听说过。”小约翰说:“渝城领事馆的马丁领事曾经提起过,据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可那又怎么样,一个地区是不能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

    “我和您的看法恐怕不一样,小约翰中校。”托马斯不知什么时候过来了:“我认为中国如果愿意是可以打下去的,能打多久取决于蒋介石委员长的决心。”

    “不,不,战争有战争的规律,不能仅仅靠决心。”小约翰坚持说到:“要说决心,曰本人也同样有,您说是吗?罗根先生。”

    泰晤士报的记者罗根也是有名的战地记者,三十多岁的年纪,他刚从虹口曰本占领区采访回来。

    “仅就这场战争而言,我认为中曰两国士兵都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气。”罗根思索着说:“不过决定战争结局的只有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我认为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中国将很快战败,时间不会超过半年。”

    “对,看看聚集在外海的曰本舰队就明白了。”同为记者的迈克也表示赞同。

    “如果中国政斧向曰本投降,远东政治军事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梅悠兰仿佛是个主持,不断改变谈话的议题。

    “这是政治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小约翰耸耸肩说:“军人自管获得胜利。”

    “那是个可怕的结果。”史迪威谨慎的斟酌字句:“九国公约变成一张废纸,远东平衡将被会彻底打破,而且我们必须看到另一个问题,曰本的步伐是否会停下来,有了中国的原料和人力,曰本的实力势必更加强大,它下一步是南下还是北上呢?”

    南下是针对英美,北上是攻击苏俄;对在场的人来说,更乐于看到曰本人北上寒冷的西伯利亚。

    (未完待续)
------------

第四节 酒会(二)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国政斧很可能能打下去,就目前来说西方政斧的判断是错误的。”这时从人群的外围传来一个声音,众人回头看见说话的是个微胖的中年人。

    “梅小姐,这位是华盛顿观察家报的中国评论员克莱斯.韦伯先生。”托马斯热情的向梅悠兰介绍道,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企图,而其他人似乎也不以为然。

    梅悠兰眨巴眼睛打量韦伯,看上去有些邋遢,头发少了很多,脑门微秃,高达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眼镜,有些肥大的西装遮住了微微凸起的肚腩。

    “您就是韦伯先生,真是久仰了,我常看您的文章,在学校时就曾经拜读过您的文章。”梅悠兰热情的迎上去,对这位同行,她可是仰慕很久了,在学校时,他的报道就曾经是教师的教育学生的课程。

    如同史迪威一样,韦伯是美国新闻界有名的中国通,是新闻界的东方问题专家,他在中国的时间如同史迪威在中国的时间一样长。在这二十多年里,他写许多深度报道,包括北伐、宁汉合流、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西北干旱、长江流域水灾、南京高层的政治斗争等等,在华盛顿的新闻界举足轻重,据说美国国务院在处理远东事物时都要参考他的报道。

    “梅小姐,我在渝城时见过您的哥哥梅云天先生,他曾经谈起过您,《渝州晚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原因是什么,我总算明白了,有您这样的主编和老板,《渝州晚报》就算想不发展也难。”韦伯微微一笑不轻不重的恭维了梅悠兰一下,然后他转头对在场的众人说:“我不知道诸位去过渝城没有,可是我去过,去年西安事变时,我正在渝城,我采访过渝城市长李之龙先生和工业局局长卢作孚先生。先生们,我的结论是,中国政斧已经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很长时间,在西南他们建设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军事工业体系,这个体系还不完备,但足以支撑战争,中国政斧绝不会轻易认输,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

    韦伯说到这里略有些遗憾的看了眼梅悠兰,他本想采访西南的实际掌控者庄继华的,可是庄继华太忙一直没给他时间,不过从对李之龙卢作孚等人的谈话中,他们对这位领导者推崇备至,这更增添了他的遗憾,不过在他却听说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庄继华从不接受记者采访,除了梅悠兰。

    “《渝州晚报》曾经连载过渝城军校总教官,现集团军副司令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我有幸拜读过,其中很多观点很有启发姓,我认为只要战争打下去,中国人迟早会获得胜利。”韦伯的结论让在场的将军们大吃一惊。

    史迪威心中一动,他没有出言反对,他从北平到上海不是没有缘故的,中曰战争有愈演愈烈之势,他领导了一个军事情报小组,主要目的评价中曰战争发展,曰本的战争能力。

    “韦伯先生,两年以前,我也去过渝城,渝城的确发展很快,但我认为渝城的工业很原始,就算发展再快,也不能超过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年时间他们能做出什么,除非再有十年。”罗根摇头说,两年以前为采访盘尼西林,他去了渝城,结果空手而回,而且采访庄继华的要求被粗鲁的拒绝了,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两年?”韦伯思索着点点头,他没赶上盘尼西林事件,那时他正在印度采访甘地:“如果是这样,那中国人就是创造了奇迹,我看到的情况与您看到或许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工业的90%在渝城,曰本人就算占领上海,占领了南京,封锁了中国所有港口,但中国依然能坚持下去,因为西南已经开发出了除了石油橡胶之外的所有原料,如果中曰两国同时宣战,而西方各国根据中立法案,严守中立,停止向两国输出铁矿、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曰本恐怕要不了一年就要崩溃,因为它什么都没有。”

    “可是,曰本人可以从东北获得铁矿石,煤炭等资源,相反中国没有了西方的物资支持,特别是急需的武器弹药,崩溃的恐怕只会是中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迈克反驳说,他是今年才从美国来上海的,原先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被调回国了。与很多美国记者不同,迈克很愿意来中国,他读过埃德加.斯诺的部分文章,并被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迷住了,特别向往大西北。

    韦伯的神情十分坚定:“不,先生,据我所知,中国可以制造所有轻型武器,所有150mm口径以下的火炮,还有汽车,他们正在谋求坦克和飞机的制造技术,渝城的钢铁产量已经有数十万吨,我去过他们的兵工厂,亲眼目睹了生产流水线上工人装备机枪大炮,如果您愿意,我可以把拍的照片给您看,不过中国人很小心,所有照片都是室内照,室外禁止拍照。”

    韦伯说着从西装内口袋里拿出几张照片,把这些照片分给众人,史迪威看得很仔细,这时一张从高处向下拍的,不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巨大的厂房,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另一张照片上是张近照,照片上的工人正聚精会神的安装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而另一张照片上是两个工人正在摆弄一门重炮,看口径有点像105榴弹炮。

    “老天,韦伯,你是怎么弄到的?”罗根惊讶之极,当初他就想进入工厂拍摄,但被渝城地方官员坚决拒绝。

    韦伯心中有些得意,开始时,渝城地方官也一样拒绝了他的要求,不过他软磨硬泡下,终于在庄继华离开渝城去武汉时通过梅云天说服了李之龙,得以进入其中四家工厂拍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7880 67881 67882 67883 67884 67885 67886 67887 67888 67889 67890 67891 67892 67893 67894 67895 67896 67897 67898 67899 67900 67901 67902 67903 67904 67905 67906 67907 67908 67909 67910 67911 67912 67913 67914 67915 67916 67917 67918 67919 67920 67921 67922 67923 67924 67925 67926 67927 67928 67929 67930 67931 67932 67933 67934 67935 67936 67937 67938 67939 67940 67941 67942 67943 67944 67945 67946 67947 67948 67949 67950 67951 67952 67953 67954 67955 67956 67957 67958 67959 67960 67961 67962 67963 67964 67965 67966 67967 67968 67969 67970 67971 67972 67973 67974 67975 67976 67977 67978 6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