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心中一动,他没有出言反对,他从北平到上海不是没有缘故的,中曰战争有愈演愈烈之势,他领导了一个军事情报小组,主要目的评价中曰战争发展,曰本的战争能力。

    “韦伯先生,两年以前,我也去过渝城,渝城的确发展很快,但我认为渝城的工业很原始,就算发展再快,也不能超过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年时间他们能做出什么,除非再有十年。”罗根摇头说,两年以前为采访盘尼西林,他去了渝城,结果空手而回,而且采访庄继华的要求被粗鲁的拒绝了,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两年?”韦伯思索着点点头,他没赶上盘尼西林事件,那时他正在印度采访甘地:“如果是这样,那中国人就是创造了奇迹,我看到的情况与您看到或许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工业的90%在渝城,曰本人就算占领上海,占领了南京,封锁了中国所有港口,但中国依然能坚持下去,因为西南已经开发出了除了石油橡胶之外的所有原料,如果中曰两国同时宣战,而西方各国根据中立法案,严守中立,停止向两国输出铁矿、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曰本恐怕要不了一年就要崩溃,因为它什么都没有。”

    “可是,曰本人可以从东北获得铁矿石,煤炭等资源,相反中国没有了西方的物资支持,特别是急需的武器弹药,崩溃的恐怕只会是中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迈克反驳说,他是今年才从美国来上海的,原先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被调回国了。与很多美国记者不同,迈克很愿意来中国,他读过埃德加.斯诺的部分文章,并被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迷住了,特别向往大西北。

    韦伯的神情十分坚定:“不,先生,据我所知,中国可以制造所有轻型武器,所有150mm口径以下的火炮,还有汽车,他们正在谋求坦克和飞机的制造技术,渝城的钢铁产量已经有数十万吨,我去过他们的兵工厂,亲眼目睹了生产流水线上工人装备机枪大炮,如果您愿意,我可以把拍的照片给您看,不过中国人很小心,所有照片都是室内照,室外禁止拍照。”

    韦伯说着从西装内口袋里拿出几张照片,把这些照片分给众人,史迪威看得很仔细,这时一张从高处向下拍的,不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巨大的厂房,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另一张照片上是张近照,照片上的工人正聚精会神的安装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而另一张照片上是两个工人正在摆弄一门重炮,看口径有点像105榴弹炮。

    “老天,韦伯,你是怎么弄到的?”罗根惊讶之极,当初他就想进入工厂拍摄,但被渝城地方官员坚决拒绝。

    韦伯心中有些得意,开始时,渝城地方官也一样拒绝了他的要求,不过他软磨硬泡下,终于在庄继华离开渝城去武汉时通过梅云天说服了李之龙,得以进入其中四家工厂拍摄。

    史迪威紧盯着手中的照片,他感到有必要重新写给华盛顿的报告,中国的战争潜力决不像外表显露的那么差,曰本人这次恐怕要陷入泥潭了。

    这群人他们逐渐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以韦伯为代表的,梅悠兰和托马斯(友情帮助)为后盾的对中国乐观方,他们认为中国能打下去;另一个是以小约翰为首的悲观方,他们认为即使渝城有了一定工业基础,但中国与曰本相比,差距依然太大,曰本取得胜利是显而易见的。两派各自引经据典展开辩论,他们逐渐成为酒会的焦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

    “西方应该出面阻止曰本对中国的侵略,从长远来看,曰本占领中国之后,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南太平洋,这里有曰本发展急需的石油橡胶,若坐视曰本吞并中国,几年以后,西方就会为今天的决定付出代价。”韦伯继续侃侃而谈,他现在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梅悠兰只在关键时刻支持两句,托马斯纯属友谊,帮忙壮声势。

    “韦伯先生说得对,这个世界应该有正义,西方社会应该充当起中国保护人的角色,制止曰本人对中国的侵略。”从人群中又站出来一个法国人,他是中法国立工学院的法语老师伯努瓦,上海战事一起,他就立场鲜明的站出来支持中国,为此还组织了一个法国义勇队,正在广泛招收队员,甚至派人去安南招收队员。由于他和他的同伴的努力,法租界同情支持中国的气氛很浓。

    “伯努瓦先生,我本人也很同情中国人,”小约翰叹口气:“而且我也很钦佩中国士兵在虹口战场的勇敢,但战争是讲究实力的,我们在远东的实力不足以制止曰本人的行动,而现在我们也无法抽调更多的力量到远东来。”

    小约翰说的是实话,希特勒的德国在疯狂扩军备战,去年武装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干涉西班牙内战以来,现在又对奥地利提出兼并要求,整个欧洲都在他的威胁下颤抖。

    小约翰的话让梅悠兰眼光一亮,她由此得出结论,欧美对中曰之间的战争将采取袖手旁观之策,最多也就是在道义上给予支持,今晚来得值。

    “可是我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只要我们断绝曰本的石油橡胶供应,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曰本就必须考虑他是否还应当把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韦伯更进一步提出他的想法。

    “领事先生,您说是这样吗?”伯努瓦转头问在一旁悄悄站着的英国总领事菲利浦。

    菲利浦脸上露出职业姓微笑,心中暗骂该死的法国人,他身边明明站着法国总领事,却偏偏要问他。

    “这要取决于他们,如果他们宣战,那么我相信白厅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可是我们完全可以引用西班牙内战的政策,他们同样没有宣战,我们不是照样宣布禁运吗?”伯努瓦进一步逼上去。

    “伯努瓦先生,您是想对两国同时禁运呢?还是只想对曰本实行禁运呢?”罗根有点不满伯努瓦的咄咄逼人,适时为总领事解围。

    伯努瓦有些语塞,可韦伯却有杀入战团:“九国公约,根据九国公约,谁违反九国公约就制裁谁,全力支持另一方。九国公约的第一条就是尊重中国之主权与读力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显然曰本早就违反这一条,它占领了东北和热河,正在谋求华北和华东,如果可能他们恐怕会将整个中国纳入囊中,到那时,西方各国将颜面扫地,东方各民族将会重新审视西方。”

    “韦伯先生,九国公约是九个国家,就算除去中国和曰本,也有七个国家,而且还有国联。”菲利浦平静的说:“不过,我相信,九国公约的缔约方不会坐视曰本在中国的行动。您说是吗?布瑞拉瓦先生。”

    法国总领事布瑞拉瓦耸耸肩,他在中国担任总领事也就两年,法租界的地盘虽大,但法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却小,因此巴黎对中曰战争的关注度很低。

    “这得由巴黎决定,不过我可以透露一点消息,九国公约缔约国正在联系,准备召开一个关于中曰冲突的国际会议,我想在这个会议上会拿出一个统一的行动方案。”

    “是不是像李顿报告那样的方案?”梅悠兰的问题十分尖锐,东三省沦陷后,国联派出英国人李顿爵士率团区东北调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对这个调查团寄予厚望,希望国联能主持公道,可最终结果让中国人大为失望,李顿虽然得出结论东北是中国领土,但将九一八事件归结为中国的反曰活动和苏俄的渗透,最后建议将东北交国际共管。即便这个明显偏向曰本人的结论,曰本人也没有接受,国联通过李顿调查团后,曰本宣布退出国联,李顿报告也成为一纸空文。曰本人此举让国联大丢面子,威信一落千丈。此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希特勒重新武装德国,都与此有关,就是看准了国联的软弱无力。

    “李顿爵士的报告还是基本公正的,只能说曰本人抓住了一个好时期,西方正陷于大萧条带来的严重经济问题中,没有力量干涉远东事态。”罗根替他的同胞辩护,不过这个辩护词实在太苍白无力,以至连小约翰都皱起眉头。

    “先生们,李顿报告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工部局董事斯文森出面化解,韦伯冲他摇摇头,还能谈什么呢?战争,就在身边的战争不是最好的话题吗。

    “对,对,我们应该谈谈如何帮助聚集在租界的那些可怜的人,现在街上的情况太乱,再不拿出个办法,恐怕会发生很多治安事件。”工部局警务部部长布朗插话道。

    “布朗先生,您不会想把那些难民赶出租界吧?”伯努瓦似笑非笑的问。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说尽快找出办法安置这些难民。”布朗摇头说。

    “外面在打仗,商业几乎停顿,要想安置这些难民,恐怕只有等上海战事结束之后才行,仅凭租界是肯定不行的。”迈克摇头说:“我们能作的是尽量救济这些难民。”

    梅悠兰看着这些侃侃而谈的洋人,心中却有些不满足,英美法的态度很不明了,显然上海之战严重影响了英美在中国的利益,曰本占领东北之后,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北市场;曰军进入华北之后,曰本产品在华北的销售大增,挤得美英商品几乎退出华北市场,现在曰本把手伸到长江流域,难道美英就真的坐视不管?她不信。

    虽然梅悠兰不满足,但现在也不是时机,周围太多的人,那些外交老手不可能透露什么有用的信息,最多是一点外交此令。

    趁他们的话题从难民转到商业上时,梅悠兰与托马斯一道离开这个圈子,他们手里拿着杯酒在各处晃荡,不时与周边的女士谈上几句,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总经理们聊聊天,这两家银行与渝城的关系比较紧密,对梅悠兰的底细了解较多,双方相谈甚欢。

    过了会,一个丰满的女人站在钢琴前为参加酒会的人们唱了一处《费加罗的婚礼》,大厅里响起礼帽的掌声,梅悠兰也有节制的拍拍手掌,其实她唱得不怎么样,不过在上海,特别是现在这个时期,有得听就不错了。

    “梅小姐,”史迪威和一个年青的中尉忽然走过来:“最近我要去渝城,不知您是否愿意与我同路?”

    “去渝城?现在?”梅悠兰略微诧异的看了史迪威一眼,后者点点头,梅悠兰不解的问:“您不再关心上海的战事了?”

    “华盛顿那帮官僚认为国民政斧有可能迁往渝城,让我去看看,估计过段时间,美国大使馆也会迁往渝城。”史迪威口气很轻松,实际上这是他刚萌生的想法,他领导的军事情报组的任务是搜集中曰双方的战争情报,既然韦伯拿出了新的证据表明,中[***]队装备的重火炮并非想以前猜测的那样是从德国购买的,那中国的战争能力就要重新评估。

    “很抱歉上校,我暂时没有回渝城的计划,”梅悠兰透出一个笑脸:“我计划过段时间去南京,然后去武汉,半年之内我都回不了渝城。”

    史迪威的脸上露出遗憾的表情:“哦,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年青人是泽尔斯顿中尉,海军陆战队的。”

    梅悠兰略微看看平静中尉,她有点奇怪史迪威怎么把这个中尉带到她面前来。史迪威很随意的解释说:“泽尔斯顿的父亲是我的老朋友,他当年和我一起在陆军,他的儿子却参加了海军…”

    史迪威说着摇摇头,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原本平静的中尉这时脸上露出些许尴尬,梅悠兰忍不住乐了,在美国她就知道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存在很深的成见,这种成见甚至可以带到橄榄球赛上,赢的一方可以津津乐道一年,就算高级军官也不例外。

    “上校,罗斯福总统难道就真的不管中曰战争吗?”梅悠兰仅仅扫了眼中尉,就把话题拉到他感兴趣的问题上了,很诚恳的说道:“中国现在需要帮助。”

    史迪威看看左右,沉重的叹口气:“您是在美国长大的,对美国的情况也了解,美国选民不想打仗,总统也没什么办法。”

    “就连禁运也不行吗?”梅悠兰美丽的大眼睛透出一股哀伤,让人忍不住心痛。

    “这我就不知道了,”史迪威摇头说:“我个人的意见是对曰实行制裁,在远东保持力量均衡。况且禁运必须要多国合作才有效果。”

    史迪威毕竟是业余外交家,说话直来直去,不像职业外交家,说话拐弯抹角。梅悠兰赞同的点点头。

    “英国人和法国人不一定赞同。”泽尔斯顿适时插话,刚才那些高级军官在讨论时,他就有发言的冲动,只不过他的军衔太低,那个时候发言可不是个好的选择,特别是上司在场时,现在只有史迪威了,他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他们现在正自顾不暇呢,根本无力插手远东。”

    “这是怎么说?”梅悠兰疑惑的问。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3110 53111 53112 53113 53114 53115 53116 53117 53118 53119 53120 53121 53122 53123 53124 53125 53126 53127 53128 53129 53130 53131 53132 53133 53134 53135 53136 53137 53138 53139 53140 53141 53142 53143 53144 53145 53146 53147 53148 53149 53150 53151 53152 53153 53154 53155 53156 53157 53158 53159 53160 53161 53162 53163 53164 53165 53166 53167 53168 53169 53170 53171 53172 53173 53174 53175 53176 53177 53178 53179 53180 53181 53182 53183 53184 53185 53186 53187 53188 53189 53190 53191 53192 53193 53194 53195 53196 53197 53198 53199 53200 53201 53202 53203 53204 53205 53206 53207 53208 5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