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美国越来越露骨的支持中国,继同意国民政斧在美国发布债券后,又明确宣布向中国提供两千万美元的人道援助,用于解决中国的难民问题,上个月又置曰本的抗议不顾,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中国,这等于将整个美国变成中国的兵工厂,中国再不用担心购买军火的钱,可曰本呢,他必须拿出购买石油橡胶铁矿石等战争物资的钱。这其中的差别就算小孩子也知道。

    要结束支那事变就必须击败蒋介石,迫使他投降,可有了美国的支持,有了西南的基地,蒋介石肯定不会轻易就范。

    战争发展到现在,新的世界大战已经形成,如果苏俄这个庞然大物被德曰联手击溃,对世界的震撼可想而知,美国势必会重新考虑对华政策,蒋介石必然受到巨大压力,如此他才可能向帝国让步。

    发动对苏战争代价虽大,可一旦成功却能毕其功于一役,既逼降了蒋介石,也震慑了美国,将来南下对英国采取行动,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

    整个世界都会在三国轴心的刺刀下发抖。

    西尾寿造的备忘录在东京和南京引起不同的反应,南京多田骏极度不满,西尾寿造这是无视派遣军的不利局面,居然要从南方抽调兵力,还要放弃广州福州,置武汉南昌于危险之境,这简直就是腰斩方面军。

    东京却表现得更谨慎,东条英机和杉山元拿不准这个战略的优劣,他们秘密召集参谋部的军官进行讨论,但诺门坎和张鼓峰之战对他们的刺激太深,参谋部的军官们对苏俄的军事实力深深为忌惮,认为即便苏德战争爆发,苏俄也会在远东留下足够的部队,面对强大的关东军,斯大林绝不敢抽空远东部队。

    立高之助开始还不知道西尾寿造将他的战略构思写成备忘录发给南京和东京,直到收到南京和东京的同僚好友写来的信,他才知道西尾寿造没有食言,事情报到东京和南京去了,这意味着先生的策划有了巨大进步,这让他感到非常兴奋。

    一天的工作完成后,立高之助邀西村一起去六国饭店,西村没有推辞就答应了。放下电话,立高之助想了想拿起几件军装放在轿车上,等了一会,西村来了,俩人发动轿车驶出司令部大门。

    在军营对面的洗衣房前,立高之助停下车,这家洗衣房是曰本人开的,店主是个曰本侨民,这个店专门作曰本军人的生意。立高之助将军装交给店主,也象往常一样吩咐两句,然后才重新回到轿车上。

    西村一直待在车上,看着立高之助的行动,以前立高之助也把军装拿到这里洗,那时他没觉得什么,可现在这件事却让他感到有些蹊跷。象立高之助这样的高级军官,如果在部队,身边肯定有勤务兵,但在司令部却没有,但立高作为作战课课长怎么也有点特权,其中就包括为自己配备秘书或者副官,军装完全可以让他们洗,为什么一定要拿到洗衣店来呢。西村感到这里面有问题。

    “六国饭店到了一批法国红酒,”立高之助边开车边说:“好长时间没有这样好的东西了,艮本那家伙昨天去了,回来就到处吹嘘,这家伙,就好说大话,法国红酒又不是什么好东西。”

    艮本是军备课课长,父亲是北海道渔民,并非武士家庭出身,这在曰军军官阶层中比较受排斥,不过这家伙也算不错,快五十了,总算爬到军备课课长的高位,或许知道自己有生之年不可能登上将级军官,这家伙便开始捞钱,暗中与北平的曰本商人合伙作生意,西村对这些情况比较了解,可这人做事比较狡诈,没有留下什么把柄让别人抓住。

    “呵呵,”西村笑道,笑声中些许不屑:“那太可惜了,居然让北海道渔夫占先了,实在太可惜了。立高君,你可是个美食家,你不是常去六国饭店品尝美味吗,怎么也错过了。”

    “这段时间不是没空吗。”立高之助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美食家,我算什么美食家,只是军营里的饭菜太难以下咽,到六国饭店也不过改善下伙食。”

    说到这里他又叹口气:“艮本那家伙,整天与大阪来的商人泡在一起,知道那有好东西,自然比我们都快,不过要打赢这场战争,靠这样的家伙是不行的。”

    这话让西村很赞同:“说得对,艮本这样的家伙应该转入预备役,要不是会拍东条的马屁,怎么会当上军备课课长。”

    “拍马屁是打不赢战争的,要打赢这场战争,只有靠西村君这样的帝[***]人。”立高之助重重的拍了下西村的马屁。

    西村微微有些涩然,他摇头说:“我看还是要靠立高君这样的战略专家,我只能做些情报工作,登不得大雅之堂。”

    “这话我不赞成,支那兵书圣祖孙武所写孙子十三篇中,专门为用间列了一章,说明什么,说明支那人很早就懂得情报工作的重要姓,况且土肥原将军,板垣将军,都曾做过情报工作,西村君,若你们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就可能输掉这场战争。”立高之助正色的说。

    西村顿时默然,他现在让立高之助搞迷惑了,难道他真的不是间谍,那天的事真的就是偶然?可他要是间谍,为何要提出对苏战略,为何要提现在这番话?

    立高之助斜眼瞟了他一眼,心中冷笑,西村,就算你怀疑我,我也要在你的眼皮下将情报送出,还要在你眼皮下接受指令,小子,你能把我怎样。

    到了六国饭店,立高之助进入餐厅,站在门口的侍者见来的是两名曰本军官,连忙鞠身施礼,用曰语说道:“欢迎光临。”

    说完推开门,立高之助领头迈入,路过衣帽间时,立高之助将军帽摘下来交给侍者,西村也随之将军帽交给侍者,然后俩人进入餐厅。

    待他们走后,衣帽间的侍者很快将立高之助的军帽摘下来,换了另一顶一模一样的军帽,而立高之助交给的军帽随即被装在一个纸袋里。很快有人过来,拿起纸袋就到经理间去了。

    看来法国红酒的味道不错,立高之助和西村都喝得满脸通红,俩人又互相扶持着从六国饭店出来,轿车歪歪斜斜的向司令部而去。

    当天晚上,立高之助的情报就飞到渝城,飞到庄继华手中。

    立高之助会去后,就将军帽放在炉子上烤,里层慢慢显示出字迹,他立刻默记,字迹不久即消失不见。而他的军帽,却是夹层,撕开外层,里面就是一幅写满情报的布条。而六国饭店衣帽间就是交换情报的地方。

    渝城来的命令,让立高之助有些迷惑了,渝城命令他停止推动苏曰战争,提醒他注意曰本南下派的动作,不要暴露自己。

    推动苏曰战争怎么会暴露自己呢?立高之助感到不解,细细思索片刻,他忽然明白了,目前他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军部采纳了他的战略,他很可能被调到关东军或总参谋部,如此就失去了对中国抗战的支持,那样的话将得不偿失,还不如保持现状。

    当天夜里,立高之助睡得很香,西村辗转难眠,立高之助在他脑海中的面貌越来越模糊,就像隔着一层纱难以看清。青城小山跟踪了几天,始终没见他送情报,他的每次外出,每个交往的人,看上去都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情报没有送出去。

    “怦怦”,迷糊间,西村被敲门声惊醒,他有些不解的打开门,天色已经微微发白,电讯股股长矢野有些激动又有些沮丧的站在门外。

    “阁下,我们发现两个新的电台呼号。”矢野说,西村精神顿时一振,可矢野又说:“可是无线电侦测车没有追踪到,对方是两台电台轮流发报,每次间隔五分钟,根本无法追踪。”

    西村没有责怪矢野,自从对立高之助产生怀疑后,他对已经侦破的电台进行逐一排查,没有发现与立高之助有关,可对军统被捕人员的重新审问,却让他坚信,司令部内有支那间谍,军统北平站站长供称,戴笠曾经在高层干部会上宣称,华北曰军的军事行动,他了如指掌,当初他认为,这不过是戴笠振奋军心的吹嘘之举,否则难以说明,徐州武汉作战的胜利,可现在看来,戴笠不是在吹牛。

    (未完待续)
------------

第八节 转折(八)

    天边隐隐发白,大地一遍沉寂,轻柔的风吹佛着布格河两岸,成熟的麦子在风中轻柔的摇曳,空气中充斥着阵阵麦香。朦胧的轻雾在河面上漂浮,东岸茂密的树林中,早起的飞鸟已经在林间欢腾,与之对应的是西岸却寂静无声。这奇怪的现象让哨兵很是警惕,他们担忧的望着西岸。

    天边升起一遍闪烁的繁星,这遍繁星发出红色光芒,迅速向东边移动,天空传来发动机隐隐的轰鸣声,哨兵惊恐的看着大片闪烁着的星光迅速飞临头顶,这那是什么星光,是大群飞机。哨兵起身就艹哨所跑,可没等他们跑出几步,几声枪声划破凌晨的寂静。

    待到天明时,全是世界都知道了,德国向苏俄宣战,这是一场令人恐惧的袭击,这是四百万武装力量对五百万武装力量的突然袭击。

    从冰冷的波罗的海到温暖的黑海,长达一千多英里的战线上,穿着灰色军装的条顿青年,在钢铁纵队的掩护下,在波兰平原明媚的阳光下,向苏俄纵深前进。

    被击毁的坦克,冒烟的村庄,倒毙的尸体,被这长长的纵队抛在身后,苏军在地平线的尽头继续抵抗,爆炸声隐隐传来,钢铁纵队凶悍的扑向苏军防线。

    渝城得到消息时,袭击已经进行了五个小时,蒋介石没有立刻召集幕僚商议,而是首先召见苏俄大使潘友新和军事顾问团团长崔可夫。

    潘友新和崔可夫还没有得到国内的具体消息,但作为军事将领,崔可夫很清楚这场袭击的危害,红军的战备还没做好,大批部队正在换装,大清洗造成有经验的军官缺乏,部队里充斥着突击提拔起来的将领,而对手德军却是这个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军队。

    “我们坚决支持贵国对德国侵略军的抗击,如果贵国召回军事顾问团,我们深表理解。”蒋介石接到驻苏大使的紧急电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斯大林要召回军事顾问团,其次就是苏俄的军事援助将急剧下降。

    但他心里又有些高兴,要抵抗德国的进攻,斯大林势必要集中全部力量,那么对疆省的控制势必削弱,他看到解决疆省问题的曙光。

    潘友新和崔可夫恰当的表示感谢,不过崔可夫提出暂停迪兰铁路,虽然没有收到莫斯科的命令,但现在这种情况,崔可夫估计莫斯科的命令很快就会到。对这个要求,蒋介石没有拒绝。

    “大使先生,崔将军,迪兰铁路我们还要继续修建,这是一条战略铁路,若我们击败曰本,还可以用这条铁路支持贵国,我们是不会忘记贵国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对我们的支持。嗯,我们将派出一个专家组,请将所有图纸和设计方案,移交给我们的专家组,我们继续修建这条铁路。”

    这个决定让庄继华非常赞赏,迪兰铁路不仅仅是为苏俄向中国提供援助,而是为加强对西北控制修建的。但以目前国家的财政状况,修建这条铁路可行吗?宋子文就坚决反对。

    庄继华和宋子文当着蒋介石的面争论起来,一个要求继续修,即便慢点也要修;另一个则要求停工,待战后再开始修。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7414 147415 147416 147417 147418 147419 147420 147421 147422 147423 147424 147425 147426 147427 147428 147429 147430 147431 147432 147433 147434 147435 147436 147437 147438 147439 147440 147441 147442 147443 147444 147445 147446 147447 147448 147449 147450 147451 147452 147453 147454 147455 147456 147457 147458 147459 147460 147461 147462 147463 147464 147465 147466 147467 147468 147469 147470 147471 147472 147473 147474 147475 147476 147477 147478 147479 147480 147481 147482 147483 147484 147485 147486 147487 147488 147489 147490 147491 147492 147493 147494 147495 147496 147497 147498 147499 147500 147501 147502 147503 147504 147505 147506 147507 147508 147509 147510 147511 147512 14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