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家不仅富有,权势更不容低估,尚家二郎尚云志如今是齐州知州,这也就罢了,更了不得的是,据说尚员外的弟弟是隆祐宫的管事太监。

    隆祐宫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当今向太后所居的宫殿。

    有这样的权势,尚员外可以说跺跺脚也能让陈留颤三颤,说话比知县大人还管用,因此整个陈留依附尚家的百姓不计其数。

    经郭二郎和青叶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事情基本算是清楚了:

    原来尚家名义上有三万多亩土地,但事实上,半数田地是普通百姓诡寄到尚家名下的。有被迫的,也有自愿的。

    百姓拿自家的土地来诡寄,尚家收取的租子比原来朝廷的两税少一斗,别小看这一斗,虽然它只值七、八十文钱,但对于生活困苦的百姓来说,一斗米往往就是他们熬过青黄不接时的救命粮,因此还是有非常多百姓自愿将田地诡寄到尚家名下的。

    结果绍圣新税法一出台,这下可乱套了,绍圣新税法最大的特点是免去所有杂税,正税也变成了计亩征收,也就是说,不管你诡寄到谁的名下,都不能免税了。

    如此一来,大部分百姓纷纷想收回自己的土地,因为朝廷免去了所有杂税,正税虽然有所增加,但真算起来百姓需要交纳的总税额,反而比原来少了将近一成,他们还是挺乐意接受的。

    尚员外却不乐了,这下不但他家的一万多亩田地也要交税,而且百姓一但要回自己的田地,他家一还要少收一万多亩的租子,损失可就大顶天了,这简直是要了尚员外的老命啊!

    尚员外丈着自家的权势,横下一条心来,交税就交税,反正不能把田地还给你们这些苦哈哈;还也可以,以前你们交给我家的租子,比朝廷的赋税一亩少一斗,占了我家这么多年便宜,现在别想拍拍屁股就连人带地开溜;先把欠我的一斗租子交来再说,没有这么欺负人的,朝廷欺负我,你们这些苦哈哈也想欺负我,没门!

    百姓也不干了,田地本来就是我的,寄到你尚家名下,咱们可是按商量好了的数额,年年向你交了租子了的,现在你又要追加一斗,那和原来朝廷的赋税有何分别?

    要是这样,当初我们还把田地寄到你尚家干嘛?何不直接向朝廷交税,那样我们还能博个忠诚纳税户的称号呢!

    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不可开交,尚家手上握有地契,百姓手上握的白契。

    所谓的白契这里要交待一下,大宋是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的,但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买卖过程中官府要收取高昂的手续费,然后给交易双方的契约盖上官印,正式承认这份契约生效,这种盖了官印的契约百姓称之为红契。

    有红就有白,许多百姓舍不得出这毕手续费,于是便撒开官府,私自交易,他们私下签定的契约没有官印,因此便叫白契;象百姓与尚家的这种诡寄行为,也牵涉到白契,双方先到官府签一份红契,将田产在官面上转到尚家名下,因为尚家是官宦之家,可以免税,转到尚家名下的这些土地,百姓就不用交税了。

    然后百姓再和尚家签一份白契,白契上说明这些田地是百姓的,同时规定好每年要向尚家交多少租子。

    在绍圣新税法颁布之前,若是双方因交易发生纠分,拿这种白契去打官司的话,是得不到官府承认的。

    但颁布新税法之时,杨逸和章惇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对白契朝廷也重新作出了明文规定。

    针对这种诡寄行为,新规定对白契签于红契之后的,官府予以承认,官宦之家必须把土地退还给百姓。

    万一白契签在红契之前的,对不起,田地是人家的了,官府不予以承认,你只能自认倒霉,官府对你偷税这么多年也不追究了,你家没土地,今后也不用交税了,就这样吧!

    当然,政府正鼓励垦荒,新开荒的田地五年不收税,这也不失一条出路,你可以去试试。

    朝廷这么分别处置,是通盘考虑过的,涉及诡寄的田地,通常都是白契签于红契之后,也就是说,大部百姓的田地是能要回来的;可若是都以白契为准,那岂不是说官府盖章的红契全没效力了?那么官府的公信力何在?出于这种顾虑,朝廷只能按契约签订先后顺序,来划定到底是红契有效,还是白契有效。

    可偏偏尚家这里,大部分诡寄的田地都是白契签于红契之前,原因是尚家信誉非常不好,之前有百姓先签红契,尚家竟不再和百姓续签白契,直接把签了红契的田地给霸占去了,因此百姓对尚家极不信任,大都选择先签好白契,再到官府去签红契。

    这种行为极为罕见,偏偏在陈留就发生了。

    尚家占着理,拒不返还百姓的田地,百姓告到县衙,知县钱隆是个认死理的人,直接按规定把田地判给了尚家,若是涉及的只是一、二十户的百姓,也没人敢闹起来,可一万多亩地,涉及的百姓足有上千户。

    这下人多壮胆,百姓们不干了,多次找到尚家交涉无效之后,人们情绪越来越激动,已经引发数次小规模的斗殴事件,伤了十几个人;这种因清丈土地引发的斗殴事件,如今各县也时有发生,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大概因此并未引起知县钱隆的足够重视。

    但韩碧儿听了立即意识到事态非常严重,其它州县斗殴,涉及的人群没这么大,容易解决,而陈留这里涉及上千户百姓,那就至少有几千人,真乱起来,那还得了,真不知道这位钱知县是干什么吃的?

    不好!这位知县再蠢,也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此事因尚家拒还田地而起,想到尚家和隆祐宫的关系,韩碧儿很快明白,事情不象表面上这么简单。

    这是一场阴谋!冷静!冷静!看着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韩碧儿着急万分,脑子飞快地转着。

    “郭二郎,你立即快马回京,把情况向大官人并报,记得点明尚家与隆祐宫的关系,此事十万火急!要快!”

    (未完待续)
------------

第133章 没有最卑鄙,只有更卑鄙

    ***杨逸与章惇在池边的亭子里,正谈到同文馆之事,又见章瑶带着张商英和何世宽进来,两人是同文馆的主审官,此次未能查出确凿的证据,脸上神色都不大好,几人从新见礼一翻,刚刚落坐,张商英就连灌了自己三杯,仿佛喝闷酒一般。

    章惇扫了张商英一眼,皱眉问道:“天觉何至于此?有话不妨直说。”

    张商英停下杯子,冷冷地笑道:“章相公可知我今日遇到了谁?真巧啊!来这的路上,我偶遇了曾布的幕僚石曼舒,正从王诜的府上出来,据闻他喜欢上了王诜的书画。”

    又是驸马都尉王诜,杨逸心中不由得一动,曾布的幕僚喜欢王诜的书画,这看似平常之事,难保没有什么阴私勾当,据他所知原来的历史上,正是曾布第一个附和了向太后,才使得赵佶得以登上皇位的。

    杨逸坚信,这世间看似偶然的事件,都有着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

    何世宽接口说道:“天觉兄只怕过于敏感了吧,王诜在书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而据我所知,石曼舒也确是个喜受书画之人,王诜只是一个闲散的驸马都尉,且已被夺爵,石曼舒与之来往,何必大惊小怪?”

    确实,何世宽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一个是幕僚,一个是无权无职的前驸马都尉,两者因共同的爱好有些来往,这再平常不过;想当初,章惇不但和苏轼交好,还给刘挚的儿子当过‘家庭教师’呢。

    章惇沉吟不语,现在可以说正是决定新旧两党生死存亡的时刻,站在他的位置上,必须要有洞悉一切的眼光,把握全局的能力,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

    石曼舒与王诜往来,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必须小心防范,曾布现在是枢密使,说是军方第一人也不为过,一但这样的人物背离新党,依附着他的党羽必然望风景从,对现在的新党来说,将是致命的。

    只昌现在曾布在朝中几乎已经可以和章惇分庭抗礼了,没有确切证据,根本动不了他,否则新党就是自乱阵脚,不用旧党反攻,新党自己恐怕就分崩离析、自己咬成一团了。

    真个是屋漏偏逢连日雨啊!

    杨逸沉声说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章相公,王诜一向与遂宁王交好,而遂宁王最得向太后欢心,现在首要之事,必须立即查清遂宁王与隆祐宫之间有何异动,否则咱们可能陷入死地而不自知。”

    章惇横扫一眼在坐诸人,见张商英他们没什么异议,立即便唤来自己的幕僚余滔,将此事吩咐下去。

    要查隆祐宫和遂宁王,自然是让焦守、刘瑗他们去办,作为入内内侍省都都知,皇城司便在他们控制之下。

    经此一事,各人心情更加沉重,杨逸也不敢有丝毫大意了,有关同文馆的后续安排,他都一一问了个通透;章惇等人的安排大致如此:先让焦守、刘瑗,外加刘贵妃给赵煦吹风,激起赵煦对高滔滔和向太后的新仇旧恨;时机一到,再将张士良的供词呈上去,张士良的供词虽然没有明确表明高滔滔当初有废掉赵煦之意,但却点明了陈衍曾勾结司马光、刘挚等人,欲行废立之事,陈衍是高滔滔的贴身太监,这就达到了影射高滔滔有意废掉赵煦的效果。

    这么干虽然有失光明磊落,但旧党就很光明磊落吗?

    王安石执政之时,从未搞过政治/迫害。对旧党的上层人物,更是高官厚禄的供着;司马光、文彦博他们在洛阳,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让他们可以豪情万丈的指点江山,引领旧党与新党作对,可以说新政之所在很多地方变形走样,倍受垢病,少不了旧党的一份功劳。

    而司马光一上台,就对新党大搞政治迫害,新党被打击得一个不剩,是他们开启了贬谪岭南这扇政治魔门,是他们弄出了元丰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9021 89022 89023 89024 89025 89026 89027 89028 89029 89030 89031 89032 89033 89034 89035 89036 89037 89038 89039 89040 89041 89042 89043 89044 89045 89046 89047 89048 89049 89050 89051 89052 89053 89054 89055 89056 89057 89058 89059 89060 89061 89062 89063 89064 89065 89066 89067 89068 89069 89070 89071 89072 89073 89074 89075 89076 89077 89078 89079 89080 89081 89082 89083 89084 89085 89086 89087 89088 89089 89090 89091 89092 89093 89094 89095 89096 89097 89098 89099 89100 89101 89102 89103 89104 89105 89106 89107 89108 89109 89110 89111 89112 89113 89114 89115 89116 89117 89118 89119 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