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副使孙业却反对道:“萧大王,不可,之前从萧望萧大人传来的消息看来,宋廷已经有所软化,咱们未必需要大动干戈,就能得到想要的。再者,自我军集结边境以来,宋军也在三关增兵严防,常言道哀兵必胜,此时我军若趁宋主驾崩之时进攻,有失大义,必会激起宋军极大的愤慨,若真如此,我军未必能占到便宜啊!”
对孙业这等说法,大部分辽将嗤之以鼻,乌古迭睥睨地说道:“萧大人前往东京这么久,未见结果,咱们在边境给他加把火,说不定马上就能谈下来了。大王,发兵吧!”
孙业还想再劝,萧特末摆手制止道:“孙大人不必再说了,本王决定立即出兵,理由嘛!除了乌古迭方才说的那些外,还有一条,西夏这两年被宋军打怕了,咱们两国这次约好一同攻宋,我军若不是不先动,夏军必定也徘徊不前,此时趁南朝无主,我军一动,就能促使西夏全力攻宋,咱们这就当是抛砖引玉吧!这回本王倒要看看,南朝能嚣张到几时!”
萧特末在辽国本就是主战派,加上这次早在边境集结好了兵力,他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在他一声令下,八万多辽军迅速集结,浩浩荡荡奔涌而出,跃马扬枪杀向三关。
所谓的三关就是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位于拒马河一线,从唐代末年开始,逐渐强大起来的契丹屡屡南侵,这三关就开始成为抵御契丹的重要关隘。
后来石敬塘乞兵于契丹,灭后唐建立后晋,把燕云十六州作为乞兵代价割让给契丹,三关便为契丹所有。
到了后周,世宗柴荣英武不凡,立志荡平天下,于显德六年(959)举兵北伐,连败契丹,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和三关。就在他准备一举荡平幽燕之时,却突然病倒,含恨而逝。
自此之后,宋朝虽然数次北伐,但国土就此止步于三关,再也未能向北推进一步。
三关也就成了宋朝抵御辽军的边防要地,从立国开始,三关便驻以重兵防守。特别是位于雄州的瓦桥关,南靠冀中大湖白洋淀,滨临拒马河,西连保州(保定市),北望幽州。河湖相连,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次萧特末争夺的重点也是瓦桥关,一但夺得瓦桥关,往南便是一马平川,辽国的骑兵一日之内便能饮马黄河。
事实上瓦桥关也不算险要,四面多是平原,望着汹涌而来的五万辽军,雄州知州陈益阳与瓦桥关守将唐师远满心悲愤,一面督促关防,一面以八百里加急奏报东京。
关上的宋军士卒臂上都系着白绫,赵煦虽然亲政才两年,但一改元祐年间令人憋屈的被动挨打政策,以一场场的胜利振奋了军心士气。
在兵将心目中,赵煦这个皇帝是非常受拥戴的,现在赵煦刚刚大行,辽军不顾大宋正处于国丧期间,竟悍然入侵,这让城上宋军莫不悲愤异常。
不光瓦桥关,东面的益津关、淤口关也同时迎来了辽军的进犯。继易水之战后,宋辽两国再次在河北拉开了大战。
萧特末亲至瓦桥关指挥五万大军作战,乌古迭自请为先锋,带着七千大军蜂拥而上。
角号声声,战鼓如雷。
无数的巨盾连成了一片,如同一面面移动的屋顶,巨盾之下,辽军背着沙袋,踏着整齐的步伐向关前的三道壕沟推进。
壕沟这面,宋军的弓箭手站立如林,一支支冰冷的箭矢已搭在弦上,一等辽军进入箭程,随着将军的响箭射出,漫天的箭雨立即腾空而起,带着死亡的寒光向辽军罩去。
箭雨如同冰雹一样打在辽军的盾阵上,噼噼啪啪响个不停,但这一波箭雨收效注定不大,只从缝隙中射入杀伤少量辽军。
加上辽军骑兵沿着壕沟横向疾冲,与宋军对射,三关兵马都钤辖唐师远很快下令撤退,鸣金之声响起,宋军有序地撤到第二道壕沟内。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辽军只用一盏茶功夫,便把第一道壕沟填出了一条二十丈宽的通道。
乌古迭率着七千前锋人马,从填出的通道潮水般涌过,准备继续填平第二道壕沟。
就在这时,宋军战鼓齐名,轰隆声震天动地,都指挥使杨浦率领两千骑兵首先发难。
他们从一里外预留的通道冲过第二道壕沟,再沿着第一道壕沟内侧横冲而来,一下子切入辽军填平的通道口,誓要将冲入第一道壕沟与第二道壕沟之间的辽军归路切断。
同时唐师远率领一万多宋军,以木板加起通道,从第二道壕沟里奋勇杀出。
萧特末立即醒悟,宋军是打算以骑兵阻断第一道壕沟的通道,使自己的后军与前锋失去联系,然后全力绞杀陷于一、二道壕沟之间的七千前锋。
绝对不能让宋军将通道封死!萧特末一声令下,辽军再度冲出一万人马,如同洪流一样冲向填出的通道口。
陷在里面的乌古迭同样意识到了宋军的意图,他一边组织前阵与唐师远拼杀,一边回头击杀堵在通道口的杨浦。
杨浦的两千人马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通道口必定会成为残酷的绞肉机,自己要承担的是九死一生的任务,他们臂系白绫,满目悲愤,驱马奔腾不止,来回的冲杀着,在辽军内外夹击之下,他们却越战越勇。
杨浦身中两箭,竟面不改色,手持长长的马槊,反复地犁入敌阵,人马尽被鲜血染红,主将悍不畏死,身后的士卒更是如疯似狂,他们顾不得多看一眼倒下的同袍,飞扬的钢刀劈砍而下,一个个辽军横尸马下,汩汩的鲜血汇成溪流。
双方在通道口的争夺如火如荼,杀声直透云霄,这里是真正的绞肉机,倒下的人尸马尸在通道口横竖交错,越积越高。
正面的唐师远明白,杨浦他们正冒着全军覆没的代价,为自己争取时间,他带着一万多宋军同样是舍生忘死,如同暴风掀起的浪潮,向乌古迭冲击过来。
枪林推进如墙,将一个个辽军刺于枪尖之上。乌古迭率领的七千前锋被逼得步步后退。
而杨浦人马虽然损失过半,却依然顽强地堵在通道口,阻住了萧特末后军的接应,七千辽军前锋不禁军心大乱,纷纷向两翼溃逃,一队队地跃进第一道壕沟,宋军咆哮着、追杀着,辽军的尸体很快就堆满了壕沟。
萧特末全军压上,于壕沟对面与宋军对射,阻止宋军对溃退的前锋追杀。嗡嗡的弓弦声连绵不绝,一**箭雨如尽蝗遮天,两军互射了一盏茶功夫,等辽军前锋溃兵逃尽之后,唐师远才下令宋军再度回撤。
这一战下来,萧特末为他的狂傲付出了代价,宋军损失千余人,却歼灭了近四千辽军,更重要的是给辽军的士气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萧特末大怒,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提刀上阵,带队冲锋,这一招可谓是立竿见影,辽军初战失利受损的士气再次被鼓舞起来,一日之间推平了关前的三道壕沟,直逼关城之下。
萧特末推平三道壕沟之后,第二天立即发动冲城大战,四万多大军如同黑云压城。
益津关与淤口关方面,战事同样惨烈,双方争夺不休。
八百里加急的军报第二天便飞一般送入东京。
辽军大举进攻三关,东京一片哗然。
(未完待续)
------------
第213章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赵煦的灵堂内素幔缟帏,香烟缭绕,庄严而肃穆,朱太妃已因过度悲伤而卧床难起,刘皇后也因有孕在身,哀痛之下两度昏厥,被扶回了寝宫;最是康国长公主,一身素缟跪于灵前,已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嘴唇干裂,脸色苍白如纸,恍若没了灵魂的躯壳一般,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京中六品以上官员及皇亲贵戚,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一批批地入宫哭灵奉安。六品以下不得入宫的官员则聚于宣德门外痛哭。
就在东京一片愁云惨淡,恸哭不绝之时,河北的八百里加急奏报飞送入京,十万辽军入寇三关!朝野顿时为之哗然。
宋辽本是兄弟之国,而在大宋国丧之时,辽军大举入寇,这等不仁不义之举,激起了朝野莫大的愤慨,恸哭的声音中夹杂进了无数的讨伐声。
文德殿中,赵似、刘皇后,两院执宰,六部九卿紧急召开朝会商讨对策。杨逸也被赵似特旨召上殿来,许多人对他突然出现在京城还感到意外,但现在军情如火,这些细枝末节已没人去理会了。
礼部尚书范纯仁首先出班道:“启奏陛下、绍圣皇后,先帝驾崩,大丧期间不宜轻动兵弋,时下应先召见辽使萧望,晓以大义、申明利害,尽快促使辽国罢兵为是。”
国丧期间,按惯例确实有不得擅起兵弋之说,范纯仁的提议因而得了苏颂、韩维等人的附和。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1565
81566
81567
81568
81569
81570
81571
81572
81573
81574
81575
81576
81577
81578
81579
81580
81581
81582
81583
81584
81585
81586
81587
81588
81589
81590
81591
81592
81593
81594
81595
81596
81597
81598
81599
81600
81601
81602
81603
81604
81605
81606
81607
81608
81609
81610
81611
81612
81613
81614
81615
81616
81617
81618
81619
81620
81621
81622
81623
81624
81625
81626
81627
81628
81629
81630
81631
81632
81633
81634
81635
81636
81637
81638
81639
81640
81641
81642
81643
81644
81645
81646
81647
81648
81649
81650
81651
81652
81653
81654
81655
81656
81657
81658
81659
81660
81661
81662
81663
8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