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兴庆府陷落的消息传到天都山,纵使梁格方心有不甘,但手下士卒却早已军心涣散,除了主动投降,争取宋军优待,他又能怎么样?
实际上,伐夏之战从绍圣元年就开始打了,用了四五年时间才,这次能把西夏彻底灭掉,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西夏全盛之时,总兵力也不过四十多万,原先在蒙云谷、环州一系列的大败中,损兵已经越过二十万,西夏国内早已被掏空,那个时候西夏其实就已经被打成半残。
这还是其次,主要是仁多保忠这些军中脊梁被拔除之后,西夏连可用之将都没有,七拼八凑起来的军队战力本就低下,再缺少善战之将统领,凑起多少军队也只不过是宋军嘴里的一盘菜。
而辽国又自顾不暇,无力支援西夏,西夏灭国便不足为奇了。
宋军攻下兴庆府,占领整个河套的消息传回东京城,大多数人起初根本不敢相信;西夏这个心腹大患存在已近百年,时时刻刻牵动着大宋的神经,大宋也不知道在西夏身上花费了多少钱财和精力;神宗五路伐夏,出动军民五十多万,也没能把西夏给灭掉,现在东京还感觉不到战争的气息,西夏竟然就这么被灭了,谁敢相信?
直到皇帝下诣大赦天下,减免举国百姓全年的差役钱,内藏库出钱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典,人们才敢确信,西夏真的灭了!
西夏真的灭了!
西夏真的灭了!
无数的百姓冲上街头,奔走相告,弹冠相庆,那些民间的艺人,就算官府没有请到,也一样争相走上街头卖力的表演,整个东京城锣鼓喧天、爆竹响个不绝,到处是彩山高架,大戏连场,到处是欢庆的人群;勾栏瓦子里人声如潮,争相鼓吹,有如亲历平夏大战;太学、国子监的生员纷纷涌上街头,夺酒畅饮,放声而歌。
孩子们学着禁军的模样,在街头巷尾玩起来征战西夏的游戏。
各个寺庙道观也来凑热闹,纷纷筹办各种庙会,吸引人群;就连青楼里的姑娘,都盛装打扮起来,载歌载舞,共同欢庆。
而刘太后与赵捷的威望一下子被推到了巅峰,无数的奏章飞来,举国尽是歌功颂德之声;现在谁还敢怀疑赵捷不是真龙天子?不是天命所归?
历代帝王费尽心思都奈何不了的西夏,到赵捷手上就轻松给灭了!大宋一下子拓土万里,威震宇内,万国来朝,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
新党官员则个个扬眉吐气,走起路来腰板挻直,脚下生风,事实证明,大宋还是得靠咱们革新才行啊!
瞧瞧旧党当政时,大宋是什么模样!
司马光割让米脂四城还不够,老眼昏花伏在地图上找了半天,竟然要把熙河之地也还给西夏,以求得西夏罢兵。
好在有人提醒他说,司马相公啊,熙河那片儿是王韶从青唐羌手里夺来的,原来就不是西夏的地盘,司马光这才悻悻作罢,瞧瞧吧!旧党是个什么德性?
什么朔党、蜀党、洛党,他们内斗内行,外头外行,被西夏打了左脸还要将右脸迎上去让人家打个够,还下令边将不得还手!
啧啧!这帮人对内狠厉无比,把人往死里整,对外却只会婉转承欢,生怕“友邦”惊诧,瞧瞧吧,他们都是什么德性?
好在,这些人都到岭南晃荡去了,否则大宋还不知被他们糟蹋成什么样子哩!
再瞧瞧咱们新党执政没几年,统一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库收入;裁撤冗官、冗兵、,节省朝廷开支,北战契丹,西灭党项,还外加治河迁民,哪一样不是办得漂漂亮亮的?
谁都能自吹自擂,得意忘形一下,章惇却不能,因为他是帝国首相,他必须有举国皆醉我独醒的头脑。
西夏是打下来了,但随之而来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党项百姓需要内迁,而国内那些失地的百姓也需要加快迁往河西、河套;有了十几二十万的党项青壮做劳力,治河的工作一下子也变得繁重起来,这些人来了不能让他们闲着,工具要及早帮他们准备,石料、楗橛等治河物资需要加快筹集。
同时二三十万党项人聚于京畿近邻,需要调兵防备,米粮衣被等生活所需也要帮着解决。
另外新拓之地要尽快派遣官员治理,推行汉礼、修建学舍,筹备群牧司、开设榷场。
战后派兵驻防,有功将士的封赏、死伤士卒的抚恤,归附的那些羌人、部族也要安抚整编,事情多如牛毛,千头万绪,样样懈怠不得。
杨逸他们在前面打得爽快,章惇在后边却得设法收拾这么大一摊子,他虽然没有上战场,但细算功劳苦劳,他绝对要排在第一位;若大一个国家,首相不是那么好当的,平时看着风光,却又有多少人知道章惇背后的劳苦。
无论是河西还是河套,为防反复,必须驻以精兵强将,但这样一来,西北十五万禁军就基本被抽空了,陕西各路防务怎么办?
西北尚未真正安定下来,若是像河北这边有事才征招保甲,可能要误事,有鉴于此,章惇决定趁大胜之余,年轻人建功立业的心思被鼓起,在河北、河东、陕西各路征兵六万,驻防陕西各路,填补西军远驻河西、河套后留下的空白。
注意,这次是征兵,不再是募兵。
也就是说,大宋的征兵制将提前施行,征军制其实朝廷已经宣传一年多,加上这次伐夏大胜,军心民心都大受鼓舞,趁此机会在西、北各路保甲中征兵六万,应该还是可以完成的。
此事章惇除了与朝中各位重臣商议,还郑重其事地征询了杨逸与章楶两位伐夏主帅的意见,得到两人的支持后,大宋征兵制正式施行。
这次征兵六万,主要是从几年来训练成绩好的保丁中征收,但要剔除独子,也就是说家中要有两兄弟以上的才能征招,凡应征入伍者,家中可减免相应的赋税。
这样征出来的兵,稍加整合即能成军,驻防地方不成问题。西、北五路共有保丁三百多万,从中征收六万人不多;朝廷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让军人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加上现在伐夏大胜,让许多有勇力的年轻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
果然如章惇所料,朝廷诏令一发,许多渴望建功立业的保丁便主动前来应征。
(未完待续)
------------
第322章 班师回朝
文昌元年八月初五,杨逸率一万骑兵,押着最后一批计四万夏军俘虏,以及西夏君臣李乾顺、梁太后等人终于返回京城。
这次朝廷共计从河西、河套“征募”了二十多万青壮,投入浩大的治河工程,之所以说是“征募”,是因为这既带有强制性质,但又没让他们白干活,每人每天朝廷给钱二十文。
一天二十文在大宋是低了那么一点点,但别忘了他们是俘虏,没让他们白干大宋已经够仁义的了,而且西夏这些年民生困苦,原本他们在西夏给人干活,工钱还没这么高呢!
从西夏征募这二十多万青壮,除了治河确实需要劳力之外,也是为了这些新拓之土快速安定下来。
把青壮抽去后,即便有人想作乱,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与此同时,今年裁撤下来的厢军及其家属,也在继续迁往河套、河西,另外就是一些无地的百姓也一并迁去,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这得分两三年完成。
二十万党项青壮聚于黄河下游治河,这等于是在京畿附近放了一个火药桶,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叛乱,西军两万精骑、一万步兵,与京畿禁军互调驻地。
有几万西军精锐驻防京畿附近,这才能让朝廷放心一些。
大军行到中牟时,四万夏军俘虏被押往黄河,杨逸带着一万衣甲鲜亮的西军铁骑,押着李乾顺、梁太后等人进京献俘。
小皇帝赵捷率朝中百官,亲自迎出二十里,他才两岁,刚会说话不久,在内侍的指导下,用稚嫩的童音完成了赐酒犒赏等礼仪。
杨逸看着他龙袍玉带,一副小大人的乖巧模样,很是欣慰,真想上去抱抱这个长子,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只得收起这翻心思。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309
25310
25311
25312
25313
25314
25315
25316
25317
25318
25319
25320
25321
25322
25323
25324
25325
25326
25327
25328
25329
25330
25331
25332
25333
25334
25335
25336
25337
25338
25339
25340
25341
25342
25343
25344
25345
25346
25347
25348
25349
25350
25351
25352
25353
25354
25355
25356
25357
25358
25359
25360
25361
25362
25363
25364
25365
25366
25367
25368
25369
25370
25371
25372
25373
25374
25375
25376
25377
25378
25379
25380
25381
25382
25383
25384
25385
25386
25387
25388
25389
25390
25391
25392
25393
25394
25395
25396
25397
25398
25399
25400
25401
25402
25403
25404
25405
25406
25407
2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