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得承认,他们弹劾的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一个国家,不管底下怎么去做,表面上总得保持光鲜的形象才行。

    大义不存,四夷相疑,而国内刚常也易乱。

    因此弹劾杨逸的人中,倒也不全是出于私心,许多人还是对事不对人的。

    杨逸遭到这样的围攻,大理寺少卿万世芳、吏部郎中刘宇、工部郎中韦德、进奏院提举王弈、翰林院承旨常夏,中书舍人林希、御使罗城、刘海等等,纷纷站出来为杨逸辩护。

    这些都是杨逸的根系或盟友,当然,也有觉得杨逸委屈的,一些务实的、不愿饿着肚子空谈清高的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双方大讲孔孟,遍搜经史子集为自己的理论抢占制高点。

    蔡京作为此事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不能作壁上观,他威然出班驳道:“太史公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此言何解?本官的理解是,让百姓吃饭穿暖,是一切礼仪荣辱的前提。君王的制度,礼、义、廉、耻之伦理,政令出处,都应以国家仓廪实、百姓衣食足为准则;今朝堂之上,不顾国库是否殷实,百姓衣食是否丰足,一味强调大宋是礼仪之邦,本官倒想问问诸位大臣,若是钱荒得不到解决,国用干竭,官俸难发,民生凋弊,农商之人衣食无着,诸位大臣是不是仍要在此空谈礼义廉耻?”

    直得一提的是,终宋一代,官员和百姓都是比较注重实利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话虽然出自程颐之口,但这种观念在宋代一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也没有官员拿这句话反驳蔡京,但不代表他们就被说服了,你能引用太史公的话,我就不能引用别的圣人言吗?

    所谓争论,比拼的就是学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家都是饱圣贤书的人,谁愿低头认输?

    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气流激荡,金銮殿的梁上不用拂拭,也绝对不会留一点灰尘。

    突然间,不知谁先意识到,这场争论和一个多月来的那一场场争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主角是回来了,可至今一言未发,这跟没有回来有何分别?

    不行!枪头不能偏了,得直指目标才行。

    在他们的逼迫下,刘太后只得对杨逸问道:“杨卿,你可有何话要说?”

    杨逸早就注意到章惇、苏颂、李清臣、许将这些人皆是神情淡然,如老僧入定,大佬风范就是不同凡响。

    杨逸见贤思齐,也是垂眼低眉,一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之态,他举着木匣子答道:“太后,臣要说的是……”

    杨逸仿佛身体没好利索,一口气接不上来,顿了一下,结果满朝等着他说话的大臣,都跟着噎了一下,差点没噎死。

    “咳咳!臣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还望太后恕臣失仪。”

    “杨卿请继续说。”

    “谢太后不罪之恩,臣要说的是,前安肃通判李格非因公殉国,今有李格非遗孤李清照者,年方及笄,温良知礼,秀外慧中,才学可媲美后汉蔡文姬……”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满朝大臣谁也没想到,侧耳倾听半天,听到的竟是这么一段不知所云的话,这杨逸也太……太……总之,谁不知道李清照是他最宠爱的妾室?大伙弹劾了他半天,他权当没听到,反而在金銮殿上大夸自已的宠妾,这也太……太……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大群“配角”撸起袖子,就要出来纠正主角的错误唱腔。

    主角却不为外物所扰,目光浅浅,神情淡淡,侃侃而谈:“因感五代战乱,我华夏典籍多毁于战火,大宋立国以来,又因数次大火,皇宫典藏十不存一,李清照忧心如焚,为续我华夏文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知懈怠的四处搜集失散典籍;如今更是不畏风浪、不惧艰险,东渡日本,于枪林弹雨、血肉纷飞的战火中,以一已之力,日以继夜、不眠不休,搜集失散海外的华夏典籍,日本君臣敬其才,感其行,多方臂助;李清照费时半年,历尽千辛万苦,数次险死还生,于日本共收集三十八册珍贵典籍,念及这些典籍在我大宋已经失佚,李清照回国之后,特意出资请作坊刊印出来;并主动将这些珍本献予朝廷,拳拳赤子之心,可彰日月。臣手上所拿的匣子,正是这些珍贵典籍的目录,请太后过目。”

    杨逸说完,朝堂上的百官不禁都夹紧了臀沟。

    因为杨逸话声一落,大殿中落针可闻,若不夹紧臀沟,万一漏出点“风声”来,那可就响彻朝野,遗臭万年了!

    杨逸这神来一笔,如天马行空,飘逸洒脱,难寻其迹。

    你弹劾他不顾国体,不顾国家声誉,去日本搜刮金银。

    他却和你谈华夏文明的存续,典籍的珍贵,看似风马年不相及,却又隐隐给了弹劾他的人一把软刀子。

    你不是弹劾我粗暴野蛮,不知礼义廉耻吗?看看,我带回这么多珍贵的失佚典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费心耗力,呕心沥血,这野蛮在哪?这么崇高的事情,哪里野蛮了?

    况乎,我不谈金银财宝,是我早把这些“阿堵物”放下了,你们却没放下,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一嘴铜臭味,你们才真是有损君子之风,辱没大宋国体呢!

    连刘太后也发了好一会儿愣,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杨逸手上还拿着木匣子,高举过头,就象举着和氏璧。

    “呈上来吧!”刘太后回过神,吩咐一声,侍殿太监连忙下来接过木匣子。

    “李格非为国尽忠在先,李清照为国尽力于后,父女两皆可为世为楷模,诸位宰相,你们是百官之首,就先由你们说说如何封赏吧。”

    大宋的文官和文人难以作出严格的界定,可以说文官就是文人的代表;章惇、苏颂、李清臣等人看了匣子中的书目,心中也极为喜悦,这些失佚的典籍对他们来说,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

    因此,对李清照的封赏自然是少不了的!若不封赏,今后谁还愿把典籍献出?

    事情的方向失控了,“倒杨”大会似乎要变成“读书会”了。

    这哪行啊?杨逸这分明是移花接木,偷天换日,混淆视听。

    “配角”们正准备撸袖子再战,结果礼部尚书杨畏趁这当口,抢先出班奏道:“太后,今日礼部接到杭州市舶司上奏,日本遣使来朝,使者已到杭州数日,是否允其入朝进贡,望朝廷示下。”

    面对满朝风刀霜剑,杨大学士飘逸如云,神来一笔,含笑为清娘带回一个七品诰命。

    所谓封妻荫子,十三娘自不待言,杨逸立功无数,她早有诰命在身。

    而杨逸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为清娘赢取一个诰命,以前李格非夫妇殉国,杨逸没提,这次利用三十八本珍贵典籍,两事齐算,终于了却他这个心愿。

    杨畏在朝堂上奏日本遣使来朝,让那些弹劾杨逸的人舒畅无比,日本刚刚被某人蹂躏一遍,这个时候遣使来朝,还能有什么好事?

    必定是来揭发罪行,要求严惩凶手的。

    之前他们弹劾杨逸虽然激烈,但实际上都是“风闻奏事”,手上并没有杨逸的确凿罪证,甚至连苦主都没有,未免有些底气不足。

    这下好了,苦主来了,想必定是带来不少人证物证。

    念及这些,这帮人恨不得立即就把日本使者拎到金銮殿上去,当堂指正杨逸。

    可惜杭州到东京终究有些距离,他们也只好耐心等几天了。

    到时,我看你杨逸还有何话要说。

    兴奋之余,连杨逸弄回个七品诰命都没人理会了!

    (未完待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0505 70506 70507 70508 70509 70510 70511 70512 70513 70514 70515 70516 70517 70518 70519 70520 70521 70522 70523 70524 70525 70526 70527 70528 70529 70530 70531 70532 70533 70534 70535 70536 70537 70538 70539 70540 70541 70542 70543 70544 70545 70546 70547 70548 70549 70550 70551 70552 70553 70554 70555 70556 70557 70558 70559 70560 70561 70562 70563 70564 70565 70566 70567 70568 70569 70570 70571 70572 70573 70574 70575 70576 70577 70578 70579 70580 70581 70582 70583 70584 70585 70586 70587 70588 70589 70590 70591 70592 70593 70594 70595 70596 70597 70598 70599 70600 70601 70602 70603 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