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意思,经章惇提议,朝中竟有半数官出站出来附和,让杨逸主持扩建东京城的工程。
不得不说,章惇这几年首相没白当,真可谓是一呼百应啊。
它们的心思杨逸非常清楚,修城砌池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耗费的时间长,工作量大,需要的物资不计其数,难免会有人中饱私囊,一个不好,主官就会被弹劾管理不当,一并受到牵连。
即便你把城修好了,最多也就是得些赏,也谈不上太大的功劳,隋唐的长安城够宏伟吧,可有几个人知道长安城是谁主持修建的了?
为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呢?因为大家认为这本是匠人干的活计,匠人嘛,能算你多大的功劳?没有大功劳,自然不可能名闻天下。
不错,不错,让俺去筑城砌墙,让俺每天在繁忙的工地上和千上万的工匠呟喝,在如山的砖石泥瓦间扑一脸的泥;嗯,要扩建就扩大点,一次到位,免得今后还得扩建,这样太傅大人也能在工地上呆久一点不是!
杨逸想想就感觉好笑,这事章惇还真干得出来,正中状元出身的大学士,太傅,国公,还真没听说过被打发去筑城的。
杨逸一系的官员如今可不老少,御使罗城立即执笏出班,高声反对道:“太后,扩建京城,这本是工部之事,杨太傅文韬武略、多财多艺不假,但从未接触过建筑之事,京城重地,帝王居所,社稷所在,扩建京城关系重大,丝毫马虎不得,杨太傅既无筑城经验,让其主持扩建工程,此举形同儿戏,臣以为万万不可!”
御使冯瑜立即跳出来大声反驳道:“罗大人此言大谬,正因为扩建京城事关重大,才更需要象杨太傅这样的能臣来主持其事,罗大人说杨太傅没有筑城经验,便不能担此重任,这更是谬上加谬;想当初,杨太傅何曾有过领军作战的经验,易水一战,便取得百年来对辽作战之首次大胜,让辽军闻风丧胆,莫敢正视我天朝;再者,杨太傅初任环州知州时,又何曾有治理地方的经验,结果如何,短短一年,环州在杨太傅的治理下,百废俱兴,欣欣向荣,可见杨大傅之才,非常人所能料也;如今扩建东京,事关**安危,更加需要象杨太傅这样能担当重任之人主持其事,方可确保万全。罗大人反而说杨太傅不堪任事,岂非大谬?”
靠,一见冯瑜这家伙,杨逸就来气,你进言赐我公主妃子什么的,太后拨回一次你就放弃了,你倒是再进言几次啊,那事你不上心,筑城之事你反而洋洋洒洒上千言,你这不是要气死我吗?
杨逸不出声,这就是信号,御使刘海立即出班打擂道:“冯大人岂不闻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杨太傅自幼潜心研习文韬武略,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这不足为奇,然筑城砌墙之事本是贱业,君子六艺之中,可没有这一项,杨太傅又岂会精通此类贱业?既不精通,冯大人强谏杨太傅主持其事,本官请问,万一工程出了问题,这责任由冯大人来承担吗?”
刘海的话足够犀利,而且并非糊搅蛮缠,在朝堂上,你举荐一个人出来任事,这个人把事情办砸了,举荐者确实是要共同承担责任的;就比如当初杨逸举荐种建中为西征主帅,种建中西征失败的话,杨逸了是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
杨逸是什么都敢干的人,冯瑜可不敢担这个保,否则到时杨逸随便玩些花样,就能玩死他。因此,被刘海这么一反驳,冯瑜顿时不敢出声了。
金銮殿上的气氛显得有些诡异,章惇一系的官员和杨逸一系的官员虽然没有明确的将对方视为仇敌,但在两个大人物意志的驱使下,已有针锋相对的迹象,这会不会最终促使新党分裂成两大派,引发剧烈的政治博弈呢?
若是章惇和杨逸成了死敌,鹿死谁手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无须置疑,那就是必将在大宋掀起一场剧烈的政治风暴。
不知多少人将会因此坠落深渊,万劫不复。
大宋今日欣欣向荣的局面极有可能被重拳击碎,成为昙花一现的梦境。
许多人因忧心忡忡起来。这个时候,尚书左丞范纯仁走出班列,平举着笏板奏道:“启秉太后,扩建京城之事,虽经多次朝议,然诸事未决,是从四面加筑城墙,还是只扩一面,采取何种结构,需要多少预算,是征役民夫,还是雇用青壮,甚至要扩建多大,朝廷能否承受,这些问题一概未有定论,臣以为,朝议应先落实这些问题,再讨论主事人选不迟。”
范纯仁的话有转移矛盾的意思,却得到了朝中温和派官员的支持,连尚书右仆射李清臣也出班附和了。
章、杨两派官员中,很多人也沉默了。
其实这几年来,朝堂上一次次的风暴,一次次的清冼,已经让很多人心生疲惫,都不愿看到朝中再出现剧烈的振荡,更不愿看到目前这盛世繁荣的局面被葬送;就象历经乱世后人心思定一样,这是人心所向,所以明知范纯仁这是在糊稀泥,大家还是支持他了。
当然,有支持的,自然也就有反对的,吏部尚书张商英当即出班驳道:“范相公所言差矣,扩建京城诸事未决,正是因为缺少一个主事之人,太后,臣以为要想将诸事落实下来,首先要举荐出一个堪当重任的主事人,同时调派官员成立专门的扩建提举司,再由提举司拟出具体的扩建方案、以及预算资金,交由审计司审核,通过后报政事堂批复,只有这样,诸事才能快速理出头绪,条理分明。”
不管张商英是何居心,但他这番话却不能说没有道理,就是杨逸心中也认同他的这种说法。
筑城是相对专业的情事,这殿中大臣其实没有多少人懂这些,让他们在这里争来论去,结果可能是争几个月,事情也落实不下来;象张商英说的这样,先成立一个专管扩建的部门,选派有专业知识的官员工匠充实这个部门后,再由这个这些专业人士拟出详细的扩建方案,然后提交朝廷审核,如果按此流程走下来,事情进展不但会更迅速,也更科学。
一下子,朝堂上的百官又沉默了,很多人悄悄望向杨逸望来。
能站在这座金銮殿上的人,谁都不是傻子,现在事情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扩建工程怎么办更妥善的问题了。这已经成了章、杨两派官员的角力点。
张商英当初只是边荒之地一个小县的主簿,是章惇领军平南蛮之乱时赏识其才,才一路提拔上来的,他这番话虽然有理,但未尝没有帮着章惇一派说话的意思。
所以殿中百官中,除了章惇一系官员,附和的很少,谁也不愿在此事上火上浇油。
看清了人心所向,杨逸不等罗城等人再度出班争辩,自个先站了出来,平静地说道:“太后,臣愿接下扩建京城的差使。”
杨逸刚一说完,大殿里顿时传出嗡嗡的议论声;有人认为杨逸是退缩了,被迫接受了这个差使。
也有人认为杨逸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与章惇闻僵,以免朝中再起风浪。
总之持各种观点的人都有,但不管如何,大家心底都暗暗松了一口气,就是章惇也不例外。
这次可以说是他对杨逸再一次的试探,杨逸是选择退让,还是针锋相对,这关系到大宋的政治能不能平稳地走下去。
杨逸上次到他府上说的那番话,是一个表态,但绝不可能立即让章惇相信,所以他要再次试探。
由杨逸主持扩建东京城,珠帘后的刘太后倒无所谓,其实她心里也乐意让杨逸来主持此事;有这事拖着,这个冤家总不会再东跑西跑了,总能在京里呆上一两年,她是个典型有小女人,习惯于依附男人的小女人,有杨逸在京里,才能让她安心。
她坐在珠帘后,用颇为威严的口气问道:“杨太傅,你未接触过筑城之事,你自信能胜任这份差使吗?”
听到她这威严的口气,杨逸感觉挺有意思的,心中莫名的浮现出她在自己身下婉转承欢,要生要死的情景。把一个高高在上的女人压在身下,这感觉很奇妙。
他抛开心中的杂念,执笏答道:“太后若是觉得臣不堪差遣,另择贤能就是。”
一听这话,章惇一系的官员急了,好不容易把这苦差推到杨逸头上了,岂甘心再出现反复。
御使冯瑜当即出班奏道:“太后,扩建京城关系重大,正应由杨太傅这样的能臣担任其事,杨太傅虽然没接触过筑城之事,但他只须居中统筹调度,具体筑城方案自有经验丰富的官员及匠人拟定。如此有何关碍。”
杨逸主动出来接下了差使,杨系官员便也不再说什么,刘太后见没人再反对,便说道:“好,此事便这么定了,就由杨太傅来总领扩建京城之事,具体需要调派哪些官员任事,杨太傅当尽快拟一个名单上来,以便迅速落实。”
“臣,遵旨。”
(未完待续)
------------
第704章 延春阁
静谧的延春阁里,令人蚀骨**的娇啼声渐渐隐去。
刘清菁那妖娆的玉体布满了红潮,娇喘吁吁,这回杨逸为了省力,让她以一式观音坐莲整整坚持半柱香时间,那来回扭动的蛇儿腰已经酸软无力,此刻连个手指头都不愿再动一下,整个人还处于半眩晕的状态之中。
已经贵为四品提调尚宫的小菊也好不到哪里去,事了之后,再和杨逸、刘太后两人同卧一榻,本让她心中惴惴难安,一时却又没有力气起来。
她和茉莉利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宫女,能成为刘太后的贴身宫女,相貌、气质、身材无不是上上之选,那娇媚的玉体同样让人**蚀骨。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0930
40931
40932
40933
40934
40935
40936
40937
40938
40939
40940
40941
40942
40943
40944
40945
40946
40947
40948
40949
40950
40951
40952
40953
40954
40955
40956
40957
40958
40959
40960
40961
40962
40963
40964
40965
40966
40967
40968
40969
40970
40971
40972
40973
40974
40975
40976
40977
40978
40979
40980
40981
40982
40983
40984
40985
40986
40987
40988
40989
40990
40991
40992
40993
40994
40995
40996
40997
40998
40999
41000
41001
41002
41003
41004
41005
41006
41007
41008
41009
41010
41011
41012
41013
41014
41015
41016
41017
41018
41019
41020
41021
41022
41023
41024
41025
41026
41027
41028
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