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很不错了,以年产两千万匹计,商社一年就有一千六百万贯左右的盈利,等于是一年时间就收回了巨额投资,从明年开始,所得盈利就可以拿来分红了。
目前一匹棉布生产成本高达三千八百文,主要是棉花价格高。
为了迅速推广棉花种植,商社第一年与农户签订契约时,收购价格给得很高。
有钱能使鬼推磨,正是由于商社收购价格开得高,农户才争相种植,使得大宋的棉花种植得得以迅速铺开。
去年种植棉花的百姓大赚了一笔,可以预见,今年棉花种植定会成倍的增加,而收购价肯定会有所下降。
总的成本降下来了,棉布才能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了。
看到棉纺厂没什么大问题,杨逸便没在雍丘多留,用了些膳食之后,一行人再次登船,沿汴河南去。
京畿一带各项政策落实得比较好,杨逸是不会在京畿附近州县浪费表情的,要等过了应天府后,杨逸才会弃船上岸,真正开始此次的巡察工作。
汴河其实就是隋炀帝开掘的通济渠,如今在这条烟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织,日夜往来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最有特色的是沿河两岸尽是古柳成荫,当年隋炀帝开凿出大运河后,命人在两岸遍栽杨柳,行船河上,满眼风景如画。
清娘靠于船舱的小窗边,凭江风吹拂着额前的发丝,看了一会儿风景,回过头来对杨逸笑道:“杨大哥,据史书记载,汴河的前身乃战国时的鸿沟呢,春秋之时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安邑迁都大梁,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到魏国占据大梁城后,曾在黄河圃田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了;世事沧桑,白云苍狗,如今想来,着实让人感慨,当年刘邦项羽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隋大业之后,却成了沟通南北的枢纽;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赖供给。天下诸水道,莫此为重。”
杨逸看看汴河上繁忙的景象,笑道:“清娘,经你这么一说,杨大哥突然什么也不想做了。”
“这是为何?”
“一个人,放到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再怎么苦心挣扎,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何苦来哉!”
清娘坐到他身边来,满带温情地说道:“杨大哥不是小浪花,你是推动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的滔天巨浪,古今名臣之中,韩信卫青,略输文采,房谋杜断,稍逊风骚,如杨大哥这般,集文武大成于一身的还真不多”
清娘说到这嚅了嚅嘴唇,没有说下去,杨逸已猜到她想起谁来了,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集文武大成于一身的人确实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曹操,在方面,曹操等人俊爽刚健的诗风被喻为“建安风骨”,是华夏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武功方面,曹操在群雄争霸的烽烟中,以弱胜强,一统中原,还北击乌桓等异族,虽然在赤壁折戈了,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在武功方面的卓越成就;治世方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北方被他治理得欣欣向荣,为后面的魏晋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显然,清娘也是想到了曹操这个人,只是曹操名声不好,怎么能用来与自己的杨大哥相比呢?
杨逸轻轻拍了拍清娘的香肩笑道:“清娘不必在意,这天下不知多少人说我是曹操呢,由人说去吧,其实杨大哥很佩服曹操,曹操的名声不好,只是因为儿子曹丕不争气,北魏没能延续多久,要知道,史书都是后人写的啊!”
听了杨逸的感慨,清娘突然说道:“所以,我一定要把杨大哥的传记写完,将杨大哥的功绩一一如实记录下来,不容后人歪曲。”
“哈哈哈”杨逸见她认真的样子,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
清娘认真的样子真的很美,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教人难以忘怀。
(未完待续)
------------
第753章 路边小店的纷争
大宋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商丘市),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
这四京离东京开封府都很近,现在大宋的疆域扩大了几倍,朝中有大臣指出,各京集中在中原地区,不利于朝廷控制广大的疆域;提议改以幽州为北京,以长安为西京,以江宁府为南京。
此议得到很多大臣的赞同,朝廷正在商议另设三京的事情。
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应天府便还是南京,杨逸一行就是在南京弃船登岸的,南京因位于汴河岸边,极为繁华,和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一样,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南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教育,最是以应天书院闻名于世。
应天书院是大宋四大书院之一,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大宋立国时开科取仕,应天书院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名前来求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络绎不绝,远近皆归之。
晏殊、范仲淹等人先后执教于应天书院,更是使得这座书院盛况空前,到如今有学生近四千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宋的四大书院都是官助民办的书院,使得这些书院的执教不象太学那样有太多功利因素掺杂在内,学风开放,学术气氛因为浓厚,可谓是人才辈出,以至千年后盛名仍经久不衰。
清娘对这些书院极为向往,既到应天府,杨逸干脆让她和阿黛拉换上男装,然后带着她们进应天书院观赏了一番;杨逸他们在书院里赏玩时,竟发现有教授在向学生讲解《晴清笔记》。
没错,就是十三娘整理记录杨逸有关物理、化学、医学、机械等百科知识的《晴清笔记》,当初与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杭州一起付印,其中还收录了杨逸和清娘以前的诗歌词作。
这一个发现让杨逸十分欣慰,象应天书院这样举世闻名的书院,竟然探讨百科知识了,这绝对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纵使这只是书院作为儒学经典的一个补充课程,但有了这个开始,将来的发展将难以限量。
杨逸很想亮出身份,为学生们讲一课,但终究是忍住了,还有机会,以后还有机会。
赏玩过书院,满足了清娘的心愿后,杨逸才开始真正的巡察之旅。
两辆马车,十名护卫,身着便服,踏着明媚的春光四处走走看看,每天一地,便在地间地头找些农人闲聊,或是找些作坊商铺打听,以了解最下层的民生信息。
一有所得,随记录下来,总结归类之后再给朝廷上奏表。每天这样,一边了解地方民情,一边游赏春光,两不相误。
这天进入毫州境内,道路两边旷野平阔,麦苗青青,村舍间传出孩子们稚声稚气的童谣:一去二三里,烟囱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这童谣听着教人温暖,连车边的小白都竖起了耳朵来倾听。
前方一面酒旗在一丛翠竹边招展着,萧忆到车边来问道:“公子,天已近午,咱们是否在此歇息一番,用些膳食再走。”
“嗯,那就歇一下吧。”
酒肆前面为一个大院,院边一株大榕树浓荫匝地,里侧是几间宽敞的瓦房,瓦房东侧是厨房,西侧是低矮的马栏。
酒肆里已有几桌客人,院前停着几柄大车,车上装的大概都是药材,能闻着淡淡的药香味儿。
见有客人上门,酒肆的掌柜亲自迎了出来,连连作揖,把杨逸一行人往里请,极是热情。
杨逸见树荫下还有几张空桌,便没有进店,带着清娘和阿黛拉坐于树荫下。
“掌柜的,你也不必多言,把你店中的酒菜选好的上几样来就行了。”杨逸打断喋喋不休的掌柜说道。
那掌柜欣然答道:“好哩,客官您稍候,先喝些茶水歇口气,酒菜很快就上来。”
那掌柜的说完一溜小跑的往厨房去了,阿黛拉这时忍不住说道:“公子,进入毫州以来,奴见往来车子拉的多是药财,倒是好生奇怪。”
杨逸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笑道:“阿黛拉听说过神医华佗吧?”
“当然听说过,华佗是汉末神医,这和毫州有什么关系?”
“自然有关系,毫州就是华佗的故里,或许是受华佗影响,毫州不但医风长盛不衰,而且是大宋是大的药材集散地,东西南北的药材汇集到这里来交易,城中有规模极大的药市,是以毫州又有药都之称。”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652
18653
18654
18655
18656
18657
18658
18659
18660
18661
18662
18663
18664
18665
18666
18667
18668
18669
18670
18671
18672
18673
18674
18675
18676
18677
18678
18679
18680
18681
18682
18683
18684
18685
18686
18687
18688
18689
18690
18691
18692
18693
18694
18695
18696
18697
18698
18699
18700
18701
18702
18703
18704
18705
18706
18707
18708
18709
18710
18711
18712
18713
18714
18715
18716
18717
18718
18719
18720
18721
18722
18723
18724
18725
18726
18727
18728
18729
18730
18731
18732
18733
18734
18735
18736
18737
18738
18739
18740
18741
18742
18743
18744
18745
18746
18747
18748
18749
18750
1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