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好一会儿,俞国振觉得,这可以充当一步闲棋,却不值得他此刻就去全力经营。
有了会安,他就有了粮食基地,再以会安为踏板进入湄公河三角洲,那么不仅他的粮食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而且后世再也不会出现什么猴子来与华夏争夺南海诸岛的事宜,甚至他可以进一步考虑一下马六甲海峡。至于倭国,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充当新襄各种工业品的倾销地比较合适。
“那你的本名究竟是什么?”
“仆下之父,为长宗我部右近大夫,受盛亲连累,被德川幕府勒令切腹,幸有替身武者代死,先父携仆下一起隐遁安南……”见俞国振明显露出不快的神情,弥次郎兵卫终于结束了对自己家谱的回忆:“先父赐仆下名为长宗我部亲盛。”
俞国振咂了一下嘴:“我是大明之人,倭国之事,不好干涉。”
“仆下也知,故此只是向着殿下借兵。殿下的武士,借仆下一千,便足以让仆下夺回家业。到那时,仆下必定向殿下献上户籍地图,称臣纳贡,永为藩属!”
俞国振忍不住啧啧了两声,倒是打的如意算盘,献上家产,换取一千精兵,然后重夺家业。若是能成,不过是名义上称臣罢了,眼前这个倭人,还真把自己当成冤大头了。
他却不知,长宗我部亲盛倒不是将他当冤大头,只是按照此时东亚朝贡式外交的惯例来处置事务罢了。
“我兵力有限,帮不上你的忙。”俞国振断然拒绝,然后笑道:“不过,想来德川家如此残暴,国内必然动荡,你迟早会有机会,到时候我可以助你。”
这同样是空口白话画大饼,但长宗我部亲盛却还是流露出感激涕零的模样:“原本仆下的请求,就是极为失礼的。仆下也不敢立刻就请殿下出兵本土,仆下的意思,是请殿下发兵琉球。”
若是他说的是别的地方,俞国振还会一笑置之,但听得他说到琉球,俞国振顿时警觉起来。
“此话怎讲?”
“琉球国小力弱,二十余年前,为萨摩藩岛津家所凌迫,割去其北五岛。琉球靠近倭国,正处于倭国至会安航线之中,若是仆下能得到琉球,便可以招募浪人,等待倭国内乱之机。”
俞国振目光炯炯地盯着长宗我部亲盛,这目光让亲盛觉得很奇怪,自觉自己的计划,似乎没有半点对这位殿下不敬之处,为何他会如此?
“长宗我部亲盛,你似乎忘了一件事情,琉球向来向大明称藩,琉球国主甚至献上了户籍图册,因此,琉球国,是大明的领土。”俞国振说完之后,还淡淡地补充道:“自古以来,就是!”
长宗我部亲盛愕然。
他与明人打交道打得不少,因此推断出,俞国振是那种有志于图王事的虬髯客一流人物,这种人如何会将明国朝廷放在眼中,更不可能会将明国的一个藩国当一回中。在他想来,自己献上家财之后,这位殿下派个一两千士兵,就足以帮助自己夺取琉球,并且驱逐萨摩藩岛津家的混蛋们,可他的反应,为何会如此?
“仆下在会安经营近三十年,积累了不小财富,折算是白银,足有近十万贯目……相当于明国七十五万两白银。”长宗我部亲盛心中一想,觉得这肯定是这位殿下不知道自己能献上多大一笔财富,因此恭声说道。
七十五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确实让俞国振吃了一惊,他东杀西杀,打拼了三四年,赚得的也不过比这个数字多一点罢了。而且从长宗我部亲盛的态度来看,恐怕这七十五万两白银还不是全数!
俞国振第一个念头就是将这块送上门的肥肉吞下去。
但是过了好一会儿,他笑了起来。
这个家伙可不是傻瓜,而且以会安的情形来看,他不可能在会安港中藏近百万两白银。
“长宗我部亲盛,我对你的白银很感兴趣,但是,就算你将整个倭国的金山银山全部拿来,也休想换走琉球寸土。那里是大明的土地,华夏的藩国,总有一天我会到那儿去将你说的萨摩藩的混蛋驱走的。”
听到这里,长宗我部亲盛才明白自己打错了算盘:这位殿下根本不会容许别人染指琉球,因为在他眼中,琉球是他的囊中之物!
“是,是,仆下僭越了。”虽然心里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奇怪,俞国振对那个几乎没有物产,靠着去明国“朝贡”贸易立国的小岛国为何如此坚持,但长宗我部亲盛还是恭恭敬敬地应命。
他这个态度,让俞国振有些受不了,顿了一下:“也就是说,暂时我是帮不上你的忙了,你去找别人支持吧。”
“仆下等了三十年,殿下是仆下唯一的希望。”长宗我部亲盛道:“看过殿下的军威,仆下坚信这一点。殿下只要答应仆下,在今后殿下方便的时刻帮助仆下恢复家名,仆下仍然愿意献出财产,为殿下充作军资。”
这家伙还死赖上来了,俞国振没有急着拒绝,他想到自己正好要处置在会安的倭国人事宜,就象借着阮福溪来驱走会安地区的安南人一样,自己似乎也可以借助长宗我部盛亲,来解决会安倭国人带来的小麻烦。
“亲盛,你既然这样说,那我就笑纳了。”他嘴角微微一弯,然后又道:“但是,我手下不收留无能之人,所以我有一件事情要交待给你,如果你办得好,那么,你就在我手下任职吧!”
“是,是,请殿下吩咐!”长宗我部亲盛心情激荡,颤声说道。
“我要对在会安的倭国人发布刀狩令,这件事就交给你执行了,除了你之外,任何倭国人在公开场所携刀而行,都视为谋逆,立即处死,财产没收。”俞国振冷厉地道。
(未完待续)
------------
二五八、回望新襄虎卫旗(四)
"这片庄稼,长得可是不错。”
胡静水笑嘻嘻地看着眼前的庄稼,极是欢喜地道。
俞国振点了点头,目光里全是欣慰:“多亏了胡先生在此主持,若不是胡先生用心用力,这里也不会有如此成就。”
“职下职份所在,公子给了职下一个市长的名头,职下如何敢不尽心尽力!”
两人相视一笑,胡静水又把目光投向那大片的稻田,长长叹了口气:“四个月……当真宛若梦幻啊。”
俞国振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从他登陆会安并建起城墙算到如今,已经是四个月过去了,这四个月当中,经历的事情,对于一直为海商的胡静水来说,实在是有如梦幻。他们击败了阮福溪,并且驱走了会安附近所有的安南人,以会安镇为中心,沿着会安水,一共营建了六座堡垒,每座堡垒,都足以居住一千五百人!
然后,俞国振任命历年征战中伤残的十八名家卫,为各堡堡长、司账、巡护,各带领愿意来此屯田的五百名劳力,依托着堡垒,在附近耕种开拓。堡垒中储备有武器,而农闲之时,这些劳力也要艹演备寇,从而保证其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所有的这些工程,都是在一个半月内完成,其间花费大量钱财自不必说,仅因为酷热中暑而死的劳力,便多达六十余人。但这一切是值得的,六个堡垒各置烽台,又有水陆两道相通,无论哪个堡垒遇袭,都能在半曰之内得到援军。
当堡垒齐成之后,明人在会安河冲积平原上的地位就稳固了。接下来的开拓相当顺利,这种情形之下,又迫于北方郑氏和南方阮福溪的压力,阮福渶不仅认可了将整个会安地区交给新襄虎卫,甚至还签署了一份转让文书。
华夏民族的勤劳是无与伦比的,在俞国振许下每开垦出五亩,便可免一亩田一年田租的情形下,在完成堡垒之后的两个半月时间里,那五千名劳工便已经开垦出十五万亩,将会安与六个堡垒之间连成了一片。
“近来安南人还有搔扰之举么?”
“少得多了,自从上回捕获之人尽数押往新襄之后,现在有,也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纷争。”胡静水略有些得意地道:“依着公子旨意,职下禀公处断,不偏不倚,安南人都心服口服。”
“嗯,咱们以德服人,以直报怨。”俞国振笑道。
他不会象欧洲殖民者那样,只凭借屠杀去毁灭原住民。华夏民族最为优秀的一点,就在于她无与伦比的包容与同化能力。如今俞国振手中劳动力正缺,这些原住民懒是懒了点,笨是笨了些,但也勉强可以利用。而且俞国振深信,经过一代到两代人的同化之后,这些原住民的后裔,就会以自己也属于华夏一员为荣。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63
2264
2265
2266
2267
2268
2269
2270
2271
2272
2273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
2279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2285
2286
2287
2288
2289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2296
2297
2298
2299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
2337
2338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2344
2345
2346
2347
2348
2349
2350
2351
2352
2353
2354
2355
2356
2357
2358
2359
2360
2361
2362